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国内外有机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其病虫害的防治也是有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难点与关键控制点,基于国内外对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从农业生产系统角度出发,介绍国内外在病虫害防治控制上采用的法规治理如制定法规标准、检验检疫和追溯管理等,农业防治如种苗处理技术、肥水管理、合理耕作等,物理机械防治如大田有机农作物防治、温室有机果蔬作物防治、物理植保技术防治等,生物防治如天敌防治、植物源性农药防治、微生物源性农药防治、动物源性杀虫剂防治、矿物类药剂防治以及其他防治措施等防治病虫害技术方法与措施,并对今后有机农业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出合理化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辽阳地区玉米螟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阐述玉米螟防治策略,提出了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万亚平  王浪 《农业科技通讯》2022,(5):220-221+224
本文作者结合林业生产实际,对松大蚜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原因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方面的综合防治技术,为松大蚜的安全防治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4.
寒地农田鼠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寒地农田鼠害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为农田鼠害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李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果农防治李树病虫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温室白粉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危害,食性杂,危害种类多,呈趋嫩性和群聚危害等特征。针对此,提出了药剂防治、农业综合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林木兔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林木兔害综合防治技术,包括化学防治、器械防治、生物防治、营林措施防治等方法,以为林木兔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农业防治、赤眼蜂防治、诱虫灯防治、性诱剂防治、生物农药防治、化学农药防治和农药助剂等方面阐述了稻纵卷叶螟的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固定标准地调查、性信息素引诱、卫星遥感等3个方面总结了松毛虫灾害监测方法,并从营林技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植物杀虫剂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松毛虫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从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蔬菜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以期为蔬菜害虫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树干高度对苹果开心形树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牛自勉  孙俊宝  蔚露  郭爱珍  王建新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0):1067-1069,1091
高干、中干、低干开心形苹果树和自由纺锤形苹果树(对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初果期,对照及低干开心形树产量较高,分别比高干开心形树高20.9%和17.9%,其产量构成与公顷枝量呈正相关;在盛果期,高干和中干开心形树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7.4%和17.8%,其产量构成与树体枝轴长度呈正相关。果皮色素花色苷含量、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TSS)等指标在初果期不同树形处理无显著差异;在盛果期,高干和中干开心形树处理显著高于对照,果实综合品质优良。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几个木麻黄无性系抵抗木毒蛾危害的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具有较高的抗木毒蛾能力,苗期,对照的虫株率(18.4%)是木麻黄4个无性系平均虫株率(1.9%)的9.68倍;幼林期,对照的虫株率(34.2%)是4个无性系平均虫株率(2.8%)的12.21倍,对照的虫口密度(16.966只.株-1)是无性系平均虫口密度(0.0355只.株-1)的477.92倍;成林时,敖东镇对照的虫株率(63.6%)是无性系P10-33虫株率(1.8%)的35.33倍,流水镇对照的虫株率(65.0%)是无性系P10-33虫株率(2.0%)的32.50倍,在敖东镇和流水镇,木麻黄无性系P10-33的虫株率分别是1.8%和2.0%,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与复壮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江苏省邳州地区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从保持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的通透性,加强肥水管理,防治病虫害,补洞、治伤,防治自然灾害等方面展开,并阐述了古树名木的复壮及枯树处理,以期为邳州市古树名木的养护与复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林火对兴安落叶松根生物量及碳氮养分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间火烧迹地进行调查,采用挖掘法获取土壤根系样品,研究火后落叶松根生物量,C、N养分浓度及C/N值变化。结果表明:1)火烧后1周,受低强度和中等强度火烧树木的活根生物量仅是对照树木的80%和36%,<1 mm细根生物量则分别是对照的60%和19%。2)火烧后3个月,受低强度火烧树木细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受中等强度火烧树木根恢复程度明显低于受低强度火烧树木;火后2年,前者根生物量与对照树木无明显差异,而后者<1 mm细根生物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得到恢复。3)火烧降低了树木根的碳和氮养分浓度,低强度火烧使C/N值减小,而中等强度火烧使C/N值增加。林火对树木根系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烧毁根系,改变其生理活性及生存环境;而树木根系的恢复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23年生红富士为试材,于2011年8月25日、9月10日和9月25日在新泰龙廷镇土门村果园分别进行了修剪,修剪量大约控制在营养枝的25%~30%。结果发现:8月25日修剪的果树,单果重比对照低10%左右,但果实着色指数提高了20%左右;9月10日进行修剪的果树,果实着色指数提高了18%左右,单果重、果形指数、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略有提高,但差异性没有达到显著水平;9月25日修剪的果树,单果重、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与对照相比几乎没有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红富士进行秋剪的最佳时间是9月10日前后。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声波技术在林业生产上的应用前景,2013—2014年,采用植物声频发生器对若干树种分别进行了苗圃与林地试验,结果显示:声波能促进树木的生长,如油松、侧柏苗木的高生长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2.4%、49.7%;杉木林的材积生长量是对照的2.16倍;能促进豆目树种根瘤的繁殖,声波区刺槐苗根瘤量是对照的7.1倍。声波还能增强树势,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并有增加化学防治效果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声波技术在林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关于树木是如何发声、声波为什么能增强树木的光合速率从而促进树木生长等问题,本文第一作者提出了一个树木发声原理的假说来解释这些问题,即基于运动产生摩擦振动的发声原理:树木的发声主要源于水分在树木木质部导管或管胞中流动的振动信号;蒸腾拉力是树木水分流动的主要动力,也是树木发声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了红脂大小蠹 (DendroctonusvalensLeConte)的空间分布格局 ,为典型的聚集分布 ,提出成虫扬飞阶段化学防治区域 ;通过对该虫聚集机制的研究 ,明确提出虫源树概念及其外表特征 ,极大地缩小了非扬飞阶段化学防治的范围 ;通过越冬规律的研究 ,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仅对数量极少的虫源树根部进行防治的策略 ;采用磷化铝根部土壤熏蒸防治试验 ,有效率达 90 3% .这种以生物学、生态学、行为学为依据科学合理制定的防治策略 ,能有效地减低化学防治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油松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对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 .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镇绿化水平的提高,园林树木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归纳总结了园林树木安全隐患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建立园林树木安全性评测管理系统,提出相应的安全隐患治理措施及提高园林树木安全性的管理建议,对保障城市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 0年和 2 0 0 3年的 4~ 6月对惠州市城区名木古树白蚁发生的种类与危害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 ,主要危害种类为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formosanus (Shiraki)〕和台湾乳白蚁 (CoptotermesformosanusShiraki ) ;白蚁危害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平均受害株率由 2 0 0 0年的 5 1.2 6%上升到 2 0 0 3年的 76.0 5 % ,白蚁危害率也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加重 ,树龄 2 0 0年以上的古树 10 0 %受到白蚁侵害。并分析了白蚁危害加重的原因 ,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树附生苔藓对附生树的危害研究甚少,对果树的危害认知不足。通过调查陕南柑桔主产区城固、汉台等地的柑桔园,盛果期丰产园柑桔树附生苔藓感染指数近80%,年柑桔树致死率最高达2.99%,并随树龄增加而加重之势明显。从植物病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柑桔树附生苔藓地衣危害过程、症状表现、分级方法、发生规律及原因等方面,提出防治措施,为柑桔生产中苔藓地衣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