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构建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宏观上要在城乡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在城市抗震防灾等规划的指导下,构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层次相互衔接、逐级控制的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体系;中观上要根据避险时序及空间关系等要素,对避险绿地、绿色疏散通道、隔离缓冲绿带等各级防灾避险绿地进行定量定位的合理布局;微观上要对每一块避险绿地、绿色疏散通道、隔离缓冲绿带进行深入与细化设计,共同构筑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分布均衡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  相似文献   

2.
潍坊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和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物多样性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作者在充分了解山东省潍坊市的地理气候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主持和参与了该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编制,本文对该项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罗君 《分子植物育种》2023,(20):6950-6955
本研究通过研究室内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联,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室内绿色景观设计中的策略与实践,并分析其对室内环境质量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本研究表明在植物选择与配置方面,优先选择本地和原生植物物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策略,因为它们更适应当地环境并能提供适合不同物种的生境条件。此外,创造适宜的栖息地和连接性也是重要的实践策略,通过提供垂直和水平的生境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的连接通道,可以为各类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于管理和维护,合理的植物养护和疾病防治措施以及定期监测和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是关键。本研究进一步通过案例研究和实证分析,验证了这些策略和实践在室内绿色景观设计中的有效性。为了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室内绿色景观设计中的实践,本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包括探索更多创新的策略、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持续性和实施性等。通过这些努力,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提升室内绿色景观的生物多样性,创造出更健康、可持续和美丽的室内环境。  相似文献   

4.
张利  徐晓琰 《分子植物育种》2023,(20):6922-6926
本研究旨在探讨旅游业对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措施。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旅游业对植物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显著影响。游客活动、人为干扰和生境改变等因素可能导致植物种群结构的改变、遗传多样性的减少以及植物物种丰富度的损失。为了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规划和控制旅游活动、加强生态教育、建立保护区和加强合作与交流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平衡旅游业发展与植物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本研究的结果对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植物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及野生植物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其空间格局分析对于研究区域尺度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利用2003、2016、2020年三期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结合ArcGIS10.7软件对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得到地形因子、林分调查因子、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空间格局以及适宜生境分布。通过将保护区适宜生境分布与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丰富度空间分布进行重叠分析,确定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热点保护地区。研究结果表明,青崖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林地占地面积大,龄组多以幼龄为主,中郁闭度(0.4~0.6)范围植物多样性高,保护区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有31种,其中包含5种国家Ⅱ级野生保护植物。保护区内有两处热点区域,一处是位于保护区西北部,重点分布于长寿村、荒庄、梁沟、朝阳沟内。另一处是保护区中部,位于脑沟、后渠、渠沟、七步沟、木作村交界地带。空间格局分析为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度及多样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保护区内野生植物重点保护区的建设提供了规划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中洁 《分子植物育种》2023,(16):5547-5551
乡土植物多样性与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形成的相关性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旨在探究乡土植物多样性与城市植物群落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发现乡土植物多样性对城市植物群落结构具有重要影响。首先,乡土植物多样性丰富性和物种组成对城市植物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起到关键作用。其次,乡土植物的存在可以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促进物种的适应和繁衍。此外,乡土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也具有积极影响。最后,乡土植物的保护与城市规划和绿化管理的结合,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体验。因此,保护和促进乡土植物多样性对于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绿量是定量化研究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它更加准确的反映了植物的冠层结构,并且大大增强了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合理配置园林植物、改善绿量结构以及城市绿地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三维绿量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近年来绿量及城市生态效益的研究进展做了阐述,并针对中国今后量化生态效益产生的问题及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完善三维绿量的测算方法、构建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模型是未来量化生态效益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
为使城市绿地气味景观对当代人居环境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依托当代健康城市的实践背景,阐述当前城市绿地气味景观存在的问题,结合植物的健康效益和文化内涵,在城市空间维度上提炼出城市绿地气味景观的提升对策,包括重构城市负面气味、关注植物挥发物对人体健康的不同效应、发挥“多感”(同时调动人体多个感觉器官感受景观)的联合作用、营造城市气味文化记忆等,并总结植物在不同城市绿地中的应用要点,希望可以为植物在健康城市绿地气味景观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玉杰 《分子植物育种》2024,(10):3418-3424
本研究旨在探讨以原生植物为主导的园林景观设计对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贡献。通过深入探讨原生植物的定义、特点以及园林景观设计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中的角色,突显了该设计理念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性。本研究详细论述了园林景观设计与生物多样性的紧密关系,界定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定义和目标,并深入剖析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生物多样性增加的机制、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以及对环境可持续性的积极影响;并以杭州植物园为案例,展示了生态丰富的原生植物选择、多层次植物布局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提升与社会效益。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案例的结合,全面论述了以原生植物为主导的园林景观设计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系统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其研究和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概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评价方法、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管理及保护方法,阐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对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及成效进行了回顾,指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ha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anya City. The population aggregation and the external extension of urban area have brought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discontinuities of green space matrix, dysfunction of green wedge permeation, deficiency of eco-corridor,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green space system and so on. The overall layout of Green space system known as "One Belt Three Bays, One Core Six Towns, Two Axes Three Wedges, Two Net Synchronous-construction" strengthens the eco-connect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and green space in central area of the city, and realizes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both resource corridor and landscape corridor. The eco-layout of green core, green corridor and green patch helps keep the integrity of large vegetation patches, enhances the eco-conn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een space and improves finger-shaped network of urban green space.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and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Sanya City is to plan multilevel and three-dimensional eco-space structure and maximiz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green space system.  相似文献   

12.
Research background,significance,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methods of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urban parks were elaborated.This paper took green space planning of Xishan Park in Qianxi City for example,explored 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heories in green space planning of urban park.  相似文献   

13.
以济南城市绿地系统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城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利用该体系进行实际评判验证。结果表明:济南城市绿地系统环境效益较好,评价结果为0.5033分。济南市绿化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如人均绿地指标偏低、绿地斑块分布不均、城市氧源绿地分布欠佳等。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人们对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关注日益加强,本文提出将RAGA-PPE模型(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应用到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效果的评价中,将多维数据指标转换成低维子空间,通过寻求最优投影方向来计算投影函数值,建立多元数据分类与评价模型,从而根据投影值的大小进行景观评价。以大庆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大庆市滨水绿地景观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标准,并对5个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东风湖的等级值为1.5561,景观效果较好;万宝湖、滨州湖的等级值分别为3.3425和3.3427,景观效果一般;乘风湖的等级值为3.6491,景观效果较差;黎明湖的等级值为4.7159,景观效果差。评价结果与公众主观感觉基本一致,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适用于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效果的分析评价,避免了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为具有模糊、不确定性高维数据的景观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绿化园林植物的差异与关系,为太原市绿化园林植物的优化配置和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采用抽样地调查的方法,以太原市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3种类型园林植物为对象,对三者物种的组成、多样性以及相似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居住区绿地的多样性系数整体要高于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地,而道路绿地的各项指标都位于较低水平。说明由于不同类型绿地的功能和需求不同,太原市城区的不同类型的绿化园林植物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城市绿地信息的提取,笔者综述了国内外近10年的绿地信息提取的研究,发现中低分辨率的影像主要用基于像元的方法,高分辨率的影像主要利用面向对象化的方法。中低分辨率的影像获取成本比高分辨率的影像低。基于像元的方法存在椒盐现象,精度不高,但操作简便。面向对象化的方法操作复杂,但精度高,能满足景观生态学的意义。城市绿地信息的提取还存在不足,不符合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标准,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按照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标准提取绿地信息。  相似文献   

17.
As the urban world population grows steadily, cities have become the main habitat for human beings. Against this backdrop, city quality or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habitat that ensures the satisfaction of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human needs become a matter of growing interest and concern for academics, policy makers, and citizens. Building on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city quality,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wofold. First, it proposes and validates scales for six city sub‐habitat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natural, artificial, and technological. Second, it tests a model and the underlying hypothesis about the ranking of those sub‐habitats and of the perceived controversy regarding decision making upon them. For those purposes, a survey of 768 city inhabitants was conducted in Portugal to measure city quality and their sub‐habitats. Both the predicted ranking of importance of the sub‐habitats and the perceived ranking of controversy were empirically validated. The results constitute a novel and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understand city quality and its sub‐habitats, whose conceptual power relies on hierarchized factors linked to citizens’ happiness and to the level of controversy of the solutions.  相似文献   

18.
Based on disaster-prevention functions of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s,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emergency shelters in a city were analyzed. Taking Living Water Park in Chengdu for example, planning of urban public disaster-prevention green spaces was analyzed to further explore planning of urban disaster-preventio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refugee spaces, and provide instructions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disaster-prevention green spac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