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系统构建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宏观上要在城乡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在城市抗震防灾等规划的指导下,构建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层次相互衔接、逐级控制的防灾避险绿地规划体系;中观上要根据避险时序及空间关系等要素,对避险绿地、绿色疏散通道、隔离缓冲绿带等各级防灾避险绿地进行定量定位的合理布局;微观上要对每一块避险绿地、绿色疏散通道、隔离缓冲绿带进行深入与细化设计,共同构筑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分布均衡的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  相似文献   

2.
城市灌木群落小气候效应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评价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的科学性是当前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园林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现有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类型绿地内部与周围空间小气候的静态分析,而对于绿地对周边环境的生态过程则报道甚少。笔者报道的试验主要以灌木为研究对象,选取太原市几处有代表性的灌木林,利用仪器对植物群落斑块周边温度和湿度在空间和时间的梯度变化进行了测试,以探索城市绿地对其周边环境温湿度的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的叶面蒸腾是绿地产生降温增湿等生态效应的主要原因。绿地对周边空气温湿度的影响随着与绿地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其影响力的大小与温度的变化成正相关。该研究揭示了绿地能够有效缓解城市高温的机制和影响格局,丰富了城市小气候环流理论,对城市规划和绿地景观设计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绿地系统社会服务功能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有关城市绿地系统社会服务功能及其评价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通过文献综述发现,这些研究对城市绿地系统社会服务功能与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保护和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究极少且深度不够,使得这些研究的实践意义不大。而在有关城市绿地系统社会服务功能评价的研究上,也存在着诸如评价指标少且未形成体系、研究范围较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等不足,以致不能真实、综合地反映出城市绿地系统多元的社会服务功能。为此,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城市绿地系统社会服务功能所具有的价值,应坚持综合性、层次性、独立性,可操作性、易获得性等原则,并构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近十年来国内外城市墓园绿地相关领域的论文检索.讨论了城市墓园绿地建设的重要性,分析了国内外对城市基园绿地的研究现状,重点阐述了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环境效益的研究方法和城市墓园绿地建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城市绿地信息的提取,笔者综述了国内外近10年的绿地信息提取的研究,发现中低分辨率的影像主要用基于像元的方法,高分辨率的影像主要利用面向对象化的方法。中低分辨率的影像获取成本比高分辨率的影像低。基于像元的方法存在椒盐现象,精度不高,但操作简便。面向对象化的方法操作复杂,但精度高,能满足景观生态学的意义。城市绿地信息的提取还存在不足,不符合城市绿地系统的分类标准,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按照城市绿地系统分类标准提取绿地信息。  相似文献   

6.
<正>居住区绿地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基本面貌与特征,是城市内涵的直接表达。因此,居住区绿地设计的第一步是要明确绿地的景观主题,突出主景。绿地中各种造景要素的组合都需要在主题的引导下,协调统一安排,烘托主景。笔者以河北省沧州市和兴小区居住绿地设计为例,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7.
光景观在城市带状绿地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牮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6):216-220
以“光”作为景观要素,探讨城市带状绿地中如何营造良好的景观光环境。目前对园林景观中的光环境,社会及业内已开始逐渐关注,但对特定的城市绿地类型中光景观的应用几乎没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以丽水市大溪江滨江景观带为例,对城市带状绿地光环境营造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方法进行初步总结和探讨,指出城市带状绿地光景观规划应基于掌握规划对象所在地光气候条件及解读规划对象属性的基础上,遵循功能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原则,设计时可使用建构空间、引导流线;突出焦点、塑造形象;烘托氛围、营造意境;彰显四季,见证朝暮等具体方法。通过研究,以期为光景观与城市绿地的和谐相融提供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合肥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影响城市绿地土壤水分入渗性能的限制因子,提高城市绿地在雨水径流调蓄中的作用,采用双环入渗法研究了合肥居民区、公园、道路绿化带(市政绿地)和文教区(校园)等不同类型绿地的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其与质地、容重和空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不同功能区绿地土壤入渗速率在0~40 min内下降较快,90~100 min后趋于平缓。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呈现:公园绿地(2.42×10-5 m/s)>市政绿地(2.10×10-5 m/s)>小区绿地(0.62×10-5 m/s)>校园绿地(0.56×10-5 m/s)的规律。土壤稳定入渗率属于快和较快级别的占21.1%,中等及较慢等级的占78.9%。合肥市绿地土壤黏粒平均含量在37.6%~44.7%之间;土壤容重在1.22~1.68 g/cm3之间,均值均大于1.40 g/cm3;绿地土壤通气孔隙度在9.21%~17.6%之间,其中小区绿地(14.1%)>市政绿地(13.9%)>公园绿地(13.7%)>校园绿地(11.3%)。研究结果为合肥市城区绿地土壤消减城市面源污染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地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保障,构建和优化城市绿地生境网络对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根据生境网络的相关理论,阐述了生境网络在绿地系统中的定位和建设的必要性。以余姚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针对城市空间扩张中导致的景观破碎化、生物栖息地减少等问题,在城市绿地现状评价的基础上,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等不同层次阐述了城市绿地生境网络系统构建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规划者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园林树种的调查,规划,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本文对乌鲁木齐市的园林树种和绿化现状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依据园林绿地国家《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对主要的绿地类型中现有树种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评价,应用城市生态学,园林美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的相关理论,根据乌鲁木齐市城市的生态特点和植被分布规律,以及乌鲁木齐市作为国家西部内陆地区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于一身现代工业城市性质,对城市园林绿化树种进行了总体规划,为园林植物景观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调查统计,乌鲁木齐市木本植物共有132种,其中常绿树种17种,落叶树种115种,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的比例为 1:6.76;从树种比例来看反映出乌鲁木齐市地属内陆干旱地区,树种单调且分布不均。 今后乌鲁木齐园林树种规划的原则是:(1)生态优先原则;(2)特色与创新原则;(3)适地适树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乌鲁木齐市城市绿化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并对城市的生态防护林、景观路、行道树、公共绿地、垂直绿化等应用的树种进行了具体的规划。  相似文献   

11.
基于人们对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关注日益加强,本文提出将RAGA-PPE模型(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应用到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效果的评价中,将多维数据指标转换成低维子空间,通过寻求最优投影方向来计算投影函数值,建立多元数据分类与评价模型,从而根据投影值的大小进行景观评价。以大庆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大庆市滨水绿地景观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等级标准,并对5个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大庆市东风湖的等级值为1.5561,景观效果较好;万宝湖、滨州湖的等级值分别为3.3425和3.3427,景观效果一般;乘风湖的等级值为3.6491,景观效果较差;黎明湖的等级值为4.7159,景观效果差。评价结果与公众主观感觉基本一致,该模型具有较高的评价精度,适用于城市滨水绿地景观效果的分析评价,避免了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为具有模糊、不确定性高维数据的景观综合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城市公园绿地健康促进效应和相关评价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健康视阈下的城市公园绿地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进行探索。(1)在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的基础上,构建城市公园绿地健康休闲游憩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6个准则层、15个要素层和和40个指标因子。(2)采用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准则层中健康功效感知(0.2663)和大众审美(0.2470)列前2位;要素层中排名靠前的评价指标为生理健康(0.1332)、植物景观(0.0988)、空气质量(0.0926)和游憩空间(0.0871)。(3)借助场地使用者问卷调查评分,对杭州城北体育公园绿地的健康休闲游憩适宜性进行实证评价,评价整体得分为4.1996,属于优良水平,但水体景观、基础服务设施等存在问题。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5个方面的优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绿化园林植物的差异与关系,为太原市绿化园林植物的优化配置和城市园林植物群落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采用抽样地调查的方法,以太原市居住区绿地、公园绿地、道路绿地3种类型园林植物为对象,对三者物种的组成、多样性以及相似性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居住区绿地的多样性系数整体要高于公园绿地与道路绿地,而道路绿地的各项指标都位于较低水平。说明由于不同类型绿地的功能和需求不同,太原市城区的不同类型的绿化园林植物还是存在着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绿量是定量化研究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重要指标,它更加准确的反映了植物的冠层结构,并且大大增强了城市绿地建设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合理配置园林植物、改善绿量结构以及城市绿地规划提供重要依据。因此,三维绿量的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对近年来绿量及城市生态效益的研究进展做了阐述,并针对中国今后量化生态效益产生的问题及研究趋势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完善三维绿量的测算方法、构建城市绿地生态效益评价模型是未来量化生态效益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5.
The concept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was proposed after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of compiling Guangzhou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local green spaces,i.e. design landscape pattern of Guangzhou City during urban agglomera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and highlight Lingnan cultures(Lingnan refers to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and features of "Flower City"(another name of Guangzhou). Key points of planning are protecting ecological barriers in the north,improving urban garden structure in the center,using wetland reasonably in the south,to maintain integrality and continuity of the landscape pattern.  相似文献   

16.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ha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anya City. The population aggregation and the external extension of urban area have brought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discontinuities of green space matrix, dysfunction of green wedge permeation, deficiency of eco-corridor, structural imbalance of green space system and so on. The overall layout of Green space system known as "One Belt Three Bays, One Core Six Towns, Two Axes Three Wedges, Two Net Synchronous-construction" strengthens the eco-connect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and green space in central area of the city, and realizes th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of both resource corridor and landscape corridor. The eco-layout of green core, green corridor and green patch helps keep the integrity of large vegetation patches, enhances the eco-conne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green space and improves finger-shaped network of urban green space. The most efficient way to promote the circulation of urban ecosystem and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Sanya City is to plan multilevel and three-dimensional eco-space structure and maximiz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green space system.  相似文献   

17.
Traffic hub in modern cities has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 multi-functional, all-around and three-dimensional complex.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thinking and relevant urban design theories, this paper took Shenzhen Luohu Railway Station for example, evaluated the status quo of the study are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patial form and public space, including traffic space, square, walking space, green space and waterfront system,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