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茶树品种水仙驻芽三、四叶为原料,研究高γ-氨基丁酸(GABA)岩茶的加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温度、厌氧时间、厌氧方法对GABA富集有较好的富集效果,且差异极显著(p 0.01)。以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时间和厌氧次数设置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9个试验组中有6个试验组GABA含量高于150 mg/100 g(γ-氨基丁酸茶含量标准),其中以处理5 GABA含量最高为317.93 mg/100g,且感官品质较好,其处理工艺为:鲜叶喷洒0.2%谷氨酸(GLU)溶液,共摇青三次,每次摇青后真空厌氧1 h。  相似文献   

2.
以茶树品种水仙驻芽三、四叶为原料,研究高γ-氨基丁酸(GABA)岩茶的加工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温度、厌氧时间、厌氧方法对GABA富集有较好的富集效果,且差异极显著(p <0.01)。以谷氨酸溶液浓度、厌氧时间和厌氧次数设置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9个试验组中有6个试验组GABA含量高于150 mg/100 g(γ-氨基丁酸茶含量标准),其中以处理5 GABA含量最高为317.93 mg/100g,且感官品质较好,其处理工艺为:鲜叶喷洒0.2%谷氨酸(GLU)溶液,共摇青三次,每次摇青后真空厌氧1 h。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花香型黄茶品质特征为基础,开展茶树品种适制性、花香型黄茶初制烘焙技术及配套加工技术等加工工艺研究,根据试验茶样品质鉴定与生化茶样检测结果,经系统分析可知,花香型黄茶以叶色偏黄类的高香型乌龙茶品种鲜叶原料为前提,配合适度的晒青、萎凋、摇青、堆青等做青技术,同时融入超干闷黄、精茶的控温控时烘焙等工艺为花香型黄茶加工标准加工规程。其最佳参数为:茶青减重达20%-25%时,进行5min摇青(15转/min),超干闷黄以空间温度35℃-40℃,相对湿度30%-40%,闷黄3-4h,黄茶初制烘焙以闷黄叶阴至8成干再烘足干,精茶烘焙以80℃、3-4 h或90℃、1-3 h为佳。  相似文献   

4.
叶面喷施氨基酸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氨基酸喷施茶树,采摘鲜叶并进行真空厌氧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GABA)生物合成量、厌氧处理对茶样中各氨基酸含量以及施肥时间对GABA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喷施氨基酸后,经真空厌氧处理茶鲜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明显上升,6种氨基酸对GABA合成的影响作用由高到低为谷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酰胺、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茶鲜叶中氨基酸含量尤其是谷氨酸、天冬氨酸及茶氨酸含量高低可以作为评价GABA合成作用的指标;叶面喷施谷氨酸5d时,茶鲜叶中氨基酸总量以及谷氨酸、天冬氨酸和茶氨酸增加总量最高。综合分析确定施0.5%谷氨酸叶面肥5d后,采摘一芽二、三叶鲜叶,常温下厌氧处理8h,是生产γ-氨基丁酸茶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福鼎大白茶'、'黄金芽'和'白叶1号'的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厌氧时间(0、2、4、8 h)富集γ-氨基丁酸(GABA)的方式,结合绿茶和红茶工艺制备样品,探讨不同厌氧时间对绿茶与红茶工艺茶叶的GABA及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厌氧时间延长,两种工艺茶叶的GABA含量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下降,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大.相同厌氧时间内,红茶工艺茶叶GABA富集量显著高于绿茶工艺茶叶,且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的GABA富集效果较好,黄金芽在绿茶和红茶工艺中GABA含量最高,分别为2.64 mg·g-1、2.69 mg·g-1.以厌氧温度为25℃、真空度为0.09 Mpa,厌氧时间为4 h的条件,分别结合杀青锅温为180℃,投叶量300 g,杀青时间为2min的绿茶工艺和以发酵温度为28℃,湿度为90%,发酵时间为4 h的红茶工艺,所制得的绿茶清香浓郁、滋味清爽,红茶香气高长、滋味醇厚,综合品质最佳,且达GABA茶标准.  相似文献   

6.
钱虹  范方媛  陆文渊  龚淑英  柳丽萍 《茶叶》2021,47(2):99-102
为优化莫干黄芽黄茶加工、寻找传统闷黄替代方法,本研究基于莫干黄芽传统加工方法,在闷黄环节中采用不同温度闷黄处理制作茶样,并通过感官审评及化学组分检测分析茶样间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原料下,闷黄温度与氨基酸、生物碱及多种儿茶素类组分(EC、EGC、EGCG等)具有显著相关性,影响呈味物质变化.提高适当的闷黄温度能够显...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通过控制不同的闷黄时间获得不同闷黄程度的黄茶样品25个,通过感官审评的方法对黄茶的闷黄度(0-10)进行标定.通过感官审评并结合闷黄度标定选取五个闷黄程度不同的莫干黄芽样品.利用可控温的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香气物质,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进行香气组分及特征的比较.研究在五个莫干黄芽中共鉴定得出127种挥发性成分,闷黄程度较高的黄茶,其香气物质含量也相对较高.基于香气分组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探寻与闷黄程度相关的香气组分,发现闷黄程度与芳樟醇、苯乙醇、茉莉酮、苯甲醇、茉莉内酯、柠檬烯、紫罗兰酮、苯乙烯等34种香气物质与闷黄程度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闷黄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及滋味化学组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闷黄工艺是黄茶形成"黄汤黄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艺。本研究采用相同原料基础,对闷黄工艺中叶温、在制叶含水率、闷黄环境相对湿度、通气频率等工艺因子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深入分析工艺因子与黄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变化的相关性,进而探索黄茶滋味品质的工艺调节机制。结果表明,在传统闷黄温度及在制叶含水率范围内,基于同一原料基础,通气状况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是闷黄工艺优化的关键因子,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通气频率及闷黄环境相对湿度能够明显提升黄茶品质。同时主成分分析显示,通气频率与闷黄环境相对湿度与多种儿茶素组分(CG、ECG、GCG等)、主要黄酮组分Myr-rha、Que-gal,以及多种氨基酸组分(茶氨酸、Ser、Gln、Arg、His、GABA)具有较高相关性,说明闷黄工艺因子通过调控滋味化学组分进而影响黄茶滋味的醇厚度和甘爽度。综合感官审评及滋味化学分析表明,在闷黄叶温为(45±2)℃、在制叶含水率为(37±3)%、环境相对湿度为(80±5)%、通气频率为每10 min 1次的参数下进行闷黄处理,形成的黄茶风格特征明显,内质滋味甘润、醇厚。  相似文献   

9.
γ-氨基丁酸茶加工工艺及关键设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γ-氨基丁酸茶(又称GABARON茶)是1987年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蔬菜茶叶试验场首次开发成功的新型茶,要求茶叶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必须达到1.5mg/g以上,比一般普通绿茶中γ-氨基丁酸含量提高20~30倍。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证实,γ-氨基丁酸茶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因此,γ-氨基丁酸茶自1987年在日本投放市场以来,深受消费者特别是广大高血压患者的青睐,并形成叶茶、袋泡茶和罐装茶饮料等系列产品,引起了世界各茶叶生产国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0.
大麦籽粒γ-氨基丁酸含量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研究不同大麦材料的籽粒γ-氨基酸(GABA)含量和发掘高GABA含量的大麦品种,采用比色法测定了美国、中国及其他国家的180个大麦品种籽粒GABA的含量.结果发现,不同品种中GABA的含量(mg/100 g)差异很大,中国大麦籽粒GABA含量(9.99±4.59)高于美国大麦籽粒(8.31±2.17),裸大麦籽粒GABA含量(15.28±8.51)高于皮大麦籽粒(8.56±2.54),多棱大麦籽粒GABA含量(9.40±4.22)高于二棱大麦籽粒(8.60±2.68);其中来自云南迪庆州的青稞籽粒GABA含量(29.51±1.20)是供试样品中最高的.本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选育富含γ-氨基丁酸的大麦品种提供材料,并为大麦资源开发提供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干闷与湿闷对黄茶感官品质、茶汤与干茶色度、品质成分含量以及其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湿闷工艺黄茶感官品质优于干闷工艺黄茶,茶汤与干茶色度均偏黄;生化成分检测结果显示,湿闷工艺黄茶中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EGCG、ECG和叶绿素总量较干闷工艺黄茶显著降低,非酯型儿茶素、GC和EGC含量显著增加。MTT检测结果表明,干闷工艺和湿闷工艺黄茶都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在闷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相同条件下,湿闷工艺更有利于黄茶品质的形成,并可保持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  相似文献   

12.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是一种天然功能性氨基酸,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如调节神经系统、降血压、抗衰老、活化肝肾等多种功能;速溶茶粉具有与茶叶相同的保健功效,饮用方便、快捷,易与其它植物提取物相结合。浸提是速溶茶加工中的重要环节,对于速溶茶产品的制得率以及品质形成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提取率、氨基酸以及γ-氨基丁酸等成分为指标,在参考结合单因素试验研究结果基础上,采用L9(33)正交试验设计GABA速溶红茶粉的浸提工艺,研究各因素在浸提过程中对GABA速溶红茶粉的生化成分影响,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研究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最佳浸提参数为浸提水温60℃、茶水比为(茶叶量与浸提用水量之比)1:15、浸提时间为40min。  相似文献   

13.
金萱品种通常用以制作乌龙茶,兼制绿茶、红茶,但以金萱品种制作黄茶的情况较为少见,本实验以河源市东源县种植的金萱品种为原料,以不同方式闷黄工艺制作黄茶,并分析毛茶各种生化成分差异和感官审评比较,探讨不同方式闷黄对金萱黄茶的成茶品质影响,以期获得比较适合金萱黄茶的闷黄方式和参数,结果表明,三种闷黄试验方式对黄茶品质的影响中,干燥同时闷黄的处理,品质最好,比较适合金萱品种加工黄茶工艺。  相似文献   

14.
紫糙米口感较粗糙,营养素有进一步提升空间.本研究以紫米稻谷为原料,研究浸泡及培养工艺,制备富含 γ-氨基丁酸(GABA)和花色苷的发芽紫糙米,改善了口感.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浸泡温度、浸泡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对发芽紫糙米中GABA和花色苷含量有显著影响,再以GABA和花色苷含量综合评分为指标,经正交实验得到发芽工艺...  相似文献   

15.
闷黄对黄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玲  周跃斌  王准 《茶叶通讯》2012,(2):8-11,16
以沩山毛尖的加工工艺为参考,将闷黄分为六个阶段(1h、2h、3h、4h、5h、6h)进行取样,运用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样品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随着闷黄时间的延长,干茶色泽绿色减退,黄色显露,闷黄至5h 后,汤色由绿明变成浅黄明亮,滋味鲜醇爽口,略带嫩香.在闷黄过程中,多酚类含量下降,氨基酸含量上升,闷堆5h 左右,酚氨比值最小;可溶性蛋白质在闷黄过程缓慢下降,可溶性糖含量略有升高,水浸出物随着闷黄时间的延长含量稍有提升,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总叶绿素在杀青和闷黄阶段降解损失较大,加工过程中还生成少量的 TF.表明相同条件下,闷黄时间是影响黄茶滋味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黄小茶闷黄时间以5h 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6.
闷黄过程中黄茶生化成分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闷黄过程中,黄茶中的生化成分在湿热作用下发生剧烈变化,如叶绿素因湿热引起的氧化降解反应而含量锐减;儿茶素因氧化和异构化反应,其组分及比例发生明显改变;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亦有所变化等。这些变化为形成黄茶黄汤黄叶、醇爽口感等独特品质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文章对闷黄过程中,黄茶主要品质成分和微生物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闷黄工艺关键影响因子等进行了综述,并对闷黄工艺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中γ-氨基丁酸(GABA)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具有抗抑郁、降血压、增强记忆力、抗癌等功效,因此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文章对近年来茶树中GABA的代谢机理、富集技术和GABA对人体健康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展望,以期为系统研究茶叶中GABA和GABA茶产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9个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真空厌氧加工技术加工高γ-氨基丁酸白茶,以传统加工工艺为对照,测定白茶中γ-氨基丁酸含量,并对白茶品质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9个品种按真空厌氧技术加工的白茶,γ-氨基丁酸含量在1.82~3.64 mg/g之间,与传统工艺有显著极差异(P0.01);真空厌氧处理后,丹桂品种白茶γ-氨基丁酸含量最高,达3.64 mg/g,霞浦春波绿次之,茗科1号(金观音)最低,只有1.82 mg/g,不同品种白茶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显著。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福鼎大毫白茶总分82.25,得分最高,品质最优,紫牡丹、茗科1号、九龙袍次之,春波绿得分最低。综合γ-氨基丁酸含量和品质指标,福鼎大毫是最佳的品种,其次是紫牡丹。  相似文献   

19.
浸泡处理对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蒸馏水及不同浓度谷氨酸钠溶液对茶树鲜叶进行浸泡处理,研究茶叶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在一定的浸泡时间内(0~15h),γ-氨基丁酸含量与浸泡时间呈正相关,使用谷氨酸钠溶液浸泡处理时,1.5%为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和国外裸大麦γ 氨基丁酸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tric Acid,GABA)是一类非蛋白质氨基酸,对人体有多种重要生理功能.为探明我国裸大麦籽粒GABA含量的分布及挖掘高含量的裸大麦资源,利用比色法对来自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的178份和国际干旱改良中心(International Arid Improvement Center,IAIC)引进的157份裸大麦籽粒GABA含量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籽粒颜色与籽粒GABA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裸大麦农家品种和育成品种籽粒GABA含量分别为19.00±5.90 mg·100 g-1和18.18±4.26 mg·100 g-1,均显著高于引进品种(13.41±5.01mg·100 g-1);西藏农家品种富含高GABA种质,WB21籽粒GABA含量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最高,为34.6±0.93mg·100 g-1;籽粒GABA含量和籽粒颜色存在显著相关性,深色籽粒GABA含量高于浅色籽粒,紫色籽粒含量最高,为19.62±5.88 mg·100 g-1,黄白色籽粒GABA含量最低,为12.99±4.87 mg·100 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