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及产量因子的影响, 以期为江苏地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根据施肥方式(C1常规施肥、C2侧深施肥)、施氮量(N1常规施氮、N2氮肥减量20%、N3氮肥减量40%、N4氮肥减量60%)和氮肥运筹(R1分蘖肥一次施用、R2分蘖肥两次施用),设置10个处理,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 侧深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分蘖肥一次施用时,减少氮肥用量显著降低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具体表现为C2N1R1>C2N2R1>C2N3R1>C2N4R1。分蘖肥二次施用时,随着施氮量减少,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降低,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具体表现为C2N2R2>C2N1R2>C2N3R2>C2N4R2。此外分蘖肥一次施用增产效果优于分次施用。本试验条件下,侧深施肥方式配合全氮且分蘖肥一次施用为最优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掌握水稻机插秧氮肥施肥方式对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索更加合理的水稻机插秧施肥方式,进一步完善水稻机插秧施肥技术,特设置机插秧施肥方式试验,为机插秧的高产栽培和推广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机械插秧大田秧苗生长特点,建议海拔650m以下中等肥力田,大田施肥总量为亩施氮(N)12kg、磷(P2O5)6kg、钾(K2O)6kg,其中氮肥按底肥∶分蘖肥1∶分蘖肥2∶穗肥= 2∶3∶2.5∶2.5的比例分4次施;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按底肥∶穗肥=6∶4的比例分2次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准确掌握水稻机插秧氮肥施肥方式对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索更加合理的水稻机插秧施肥方式,进一步完善水稻机插秧施肥技术,特设置一组机插秧施肥方式试验,为机插秧的高产栽培和推广提供技术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结合机械插秧大田秧苗的生长特点,建议海拔650 m以下中等肥力田施肥总量为纯N 180 kg/hm~2、P2O590 kg/hm~2、K2O 90 kg/hm~2,其中氮肥按底肥∶分蘖肥1∶分蘖肥2∶穗肥=2.0∶3.0∶2.5∶2.5的比例分次施;磷肥全部作底肥;钾肥按底肥∶穗肥=6∶4的比例分次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优势以及适合的侧深施肥量,本研究以水稻品种两优688为试验材料,以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和常规水稻机插秧人工施肥为2种施肥方式,其中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处理中设计3个施肥量(480、384和288 kg/hm2),分别测定水稻的生育进程、株高、穗长、茎蘖动态、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施肥,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适当延缓了水稻植株的生育进程,增加了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等产量指标,产量增幅为18.60%;同步侧深施肥量为384 kg/hm2时的水稻产量最高,较施肥量480和288 kg/hm2处理分别增加11.50%和29.62%。表明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可以协调水稻生长、提高产量,为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推广及减肥增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颜贞龙  张勇  赵捷 《浙江农业科学》2018,59(11):1963-1965
研究氮肥不同用量和运筹方式对杂交稻甬优7850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为4:2:3:1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单位面积分蘖数和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成穗率降低,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氮肥施用量为210kg·hm-2时,水稻产量最高。氮肥后移可以提高水稻成穗率和每穗实粒数,氮肥施用量为270kg·hm-2时,氮肥施用比例(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为3:2:3:2时,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水稻旱熟品种龙粳27的最佳施氮量,实现早熟品种高产稳产,利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施用不同数量氮肥,对寒地早熟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水稻单株分蘖和株高影响趋势相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单株分蘖和株高均明显增加。施氮肥的处理穗实粒数、空瘪率和平方米穗数均比不施氮肥处理高。穗实粒数、空瘪率和平方米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千粒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施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式为y=493.11+53.747x-3.591x^2。最高产量下的施氮肥量应为112.2kg·hm^-2,最高产量为10413kg·hm^-2。  相似文献   

7.
选择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品种各8个,研究宽窄行和等行机插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缓苗期的长短与插秧机的性能有关;机插对早稻分蘖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比晚稻分蘖起始慢、分蘖期长,不同品种的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较大;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宽窄行机插处理水稻在缓苗期后分蘖发生快、消亡慢,宽窄行机插有利增加水稻分蘖、有效穗数以及提高水稻产量;不同品种的机插适应性有差异,生育期短、单株分蘖力强和单株有效穗多的品种适合机插;机插对水稻缓苗的影响应该可以通过提高插秧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选择不同生育期的早、晚稻品种各8个,研究宽窄行和等行机插秧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分蘖特性。结果表明:水稻机插秧缓苗期的长短与插秧机的性能有关;机插对早稻分蘖的影响大于晚稻,早稻比晚稻分蘖起始慢、分蘖期长,不同品种的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差异较大;在相同密度的情况下,宽窄行机插处理水稻在缓苗期后分蘖发生快、消亡慢,宽窄行机插有利增加水稻分蘖、有效穗数以及提高水稻产量;不同品种的机插适应性有差异,生育期短、单株分蘖力强和单株有效穗多的品种适合机插;机插对水稻缓苗的影响应该可以通过提高插秧机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以水稻品种临稻20为试验材料,研究氮肥运筹对其机械插秧条件下产量构成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67 m2施氮(N)18 kg的前提下,水稻产量随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即氮肥运筹中穗肥施入比例最高的处理[基肥、分蘖肥(移栽后7 d)、穗肥的施用比例分别为50%、15%、35%时]单产最高,667 m2达616.0 kg。适当提高水稻生长中后期的氮肥施用比例,能够在确保有足够有效穗数的前提下,增加每穗粒数,提高成穗率,延缓叶片衰老,促进中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从而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分蘖肥减量施用对机直播水稻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特开展了分蘖肥减量、减次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不施分蘖肥,水稻总叶片数减少,每穗总粒数显著减少,产量明显降低;分蘖肥减量并一次性施用处理的水稻总叶片数与常规施肥无明显差异,成穗率和结实率有一定提高,千粒重和每穗总粒数略有下降,最终产量较常规施肥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水稻插秧施肥一体化根侧深施肥技术的增产增收效果,明确其应用前景,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插秧施肥一体化根侧深施肥技术的处理在水稻分蘖初期的分蘖速度更快,分蘖早发优势使其在基肥减量40%的情况下,仍能获得不低于人工撒施处理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各施肥处理间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无显著差异;肥料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根侧深施肥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人工撒施处理,且以根侧深施肥基肥减量40%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在单产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根侧深施肥基肥减量40%处理比人工撒施常量基肥处理每667m~2增效32.9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水稻氮肥运筹按基蘖肥与穗肥6∶4和7∶3两个配比模式下,对分蘖肥分1次和2次、穗肥分促花肥和保花肥的不同施用方式进行试验比较,明确了在麦草全量还田机插秧栽培条件下,水稻氮肥运筹按基蘖肥与穗肥6∶4为好;分蘖肥分2次施用有利于控制无效分蘖,促进壮秆大穗的形成;穗肥分促花肥、保花肥2次施用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硅氮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富粳2008水稻品种作为硅氮肥的试验材料,通过2011年在大兴农场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硅氮肥水稻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较常规施肥提前1 d,分蘖率较高;株高、结实率、千粒重都略高于常规施肥,增加籽粒饱满度,降低瘪粒率;产量有所增加,增产率3.2%,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4.
芜湖县水稻机插秧高效水肥运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机插秧特有的灌溉条件下,开展水稻肥料运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推荐的氮磷钾肥用量下,肥料运筹以氮肥基肥∶分蘖肥∶分蘖肥∶穗粒肥=4.0∶1.5∶1.5∶3.0,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5∶2∶3,水稻获得最高产量。从轻简化施肥的角度来说,肥料运筹以氮肥基肥∶分蘖肥∶穗粒肥=4∶3∶3,磷肥全部基施,钾肥基肥∶分蘖肥=7∶3为最优。  相似文献   

15.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移栽后第7天、第10天和第13天施用分蘖肥,即D07、D10和D13处理。结果表明:与D07处理相比,D10和D1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降低9.4%和3.8%,晚稻产量分别降低4.5%和12.6%,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早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D10处理每穗粒数显著低于D07处理,D13处理结实率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晚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显著,其中D13处理有效穗数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与D07处理相比,D13和D10处理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均有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机插秧苗返青后尽早施入分蘖肥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从而发挥机插双季稻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6.
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蘖肥的施用对促进水稻分蘖和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影响,但在机插条件下分蘖肥的最佳施用时期还不够明确。本试验以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晚稻品种H优518为材料,研究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群体发育的影响。试验处理分别为移栽后第7天、第10天和第13天施用分蘖肥,即D07、D10和D13处理。结果表明:与D07处理相比,D10和D13处理早稻产量分别降低9.4%和3.8%,晚稻产量分别降低4.5%和12.6%,但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早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D10处理每穗粒数显著低于D07处理,D13处理结实率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晚稻分蘖肥不同施用时期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显著,其中D13处理有效穗数显著低于D07处理(P0.05)。与D07处理相比,D13和D10处理各生育期分蘖数、叶面积指数、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均有降低的趋势。因此,在机插秧苗返青后尽早施入分蘖肥有利于提高群体质量,从而发挥机插双季稻的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确定寒地水稻大穗型品种氮肥调控技术,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在常规施肥水平下调节基肥、返青肥、分蘖肥、穗肥中氮素比例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水平下提高基肥、返青肥中氮量(即降低分蘖肥、穗肥中氮量)水稻分蘖率提高,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有下降趋势;反之,则分蘖率下降,株高、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有提高趋势。通过适当提高基肥、返青肥中氮量可以获得较高产量,插秧前排掉多余泡田水地块基肥、返青肥、分蘖肥、穗肥中氮素的合理比例为30∶40∶10∶20。插秧前泡田水自然落干,无肥料损失地块建议基肥、返青肥、分蘖肥、穗肥中氮素的合理比例为40∶32∶8∶20。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相同缓释配方肥、不同氮肥用量与常规施肥在水稻上进行肥效比较试验,考察了不同肥料、不同施用量条件下水稻的有效穗、穗粒数、实粒数、千粒重及产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水稻生产上,缓释配方肥作分蘖肥施用较适宜,适宜用量为30kg/667m2。  相似文献   

19.
水稻不同插植方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进行水稻人工插秧(手插)、手工抛秧(抛秧)以及机械插秧(机插)3种不同插植方式对比试验,比较分析水稻在相同的品种、田块及田间技术管理条件下3种不同插植方式的生长期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机插、手插及抛秧试验品种的全生育期基本一致,机插具有插植株行距规格标准统一,宽行、密株,低分蘖、分蘖多、分蘖快等优点,对比手插或抛秧的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有明显增加,为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氮肥施用量,以绥粳27为材料,设置常规施肥、不施氮肥和几种不同聚脲甲醛施用量处理,研究聚脲甲醛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肥量减少种植后土壤碱解氮含量也呈下降趋势,等量施肥情况下,施用全量聚脲甲醛的处理碱解氮含量高于减量施肥,且MU70处理碱解氮含量高于MU50处理;减量施肥下氮肥利用率低于常规施肥,全量施肥氮肥利用率较减量配合尿素处理高;各聚脲甲醛减氮处理的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数均低于常规施肥,施用全量MU50、MU70穗粒数和千粒重高于常规处理;各减施氮肥处理的产量均显著低于常规施肥,全量聚脲甲醛下,MU50处理比常规施肥产量高,MU70处理比常规施肥处理产量低。说明施用全量MU50可以保证水稻产量不低于常规施肥,且氮肥利用率高于常规施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