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山西省太谷县水秀公社郭家堡大队高忠丽同志于1972年从山西农业大学引进的一个杂交后代中发现的一株无芒不育株,属"无花粉型",1979年经中国农科院邓景阳等同志鉴定为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特点是:不育株上获得的种子,后代在育性分离上没有中间类型,不是全株可育,就是全株不育,总是趋于1:1,可育株育性不再分离.利用这一特性,将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杂交手段在小麦育种上加以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80年我们获得了部分自由授粉的不育株种子.为了更好地进行利用,对其农艺性状、开花习性和有关杂交授粉技术,进行了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异质小麦品种(Ae.uniaristata)-Chris为母本,两个不同细胞质的正反杂交后代株(系)为父本1和2,先后进行了杂交和成对连续置换回交,培育出稳定的单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并用一批小麦品种(系)对其保持性和恢复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单型不育系既不同于粘类,更不同于提类.是一个稳定的新不育类型.其突出特点是:(1)仅少数小麦品种(系)是其稳定的保持系:(2)恢复源很广泛,绝大多数小麦品种(系)对其不育性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力,并且恢复度高于80%以上的恢复系比其它具有较广泛恢复源的不育类型在普通小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3)长势正常,种子饱满,胞质无不良的母性影响.为杂种小麦与常规育种更好地结合,常规育种的最新成就更有效地应用于杂种小麦,加快杂种小麦的选育和生产应用创造了很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太谷核不育小麦开花习性和柱头生活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显性单基因控制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小麦育种上是一个良好的杂交手段,用不育穗作母本,控制授粉时可免去人工去雄,从而能大大提高工效.更重要的是:不育穗开花时柱头外露,有利于接受外来花粉,从而为小麦开展轮回选择,进行群体改良提供了可能. 太谷核不育小麦不论在哪一方面应用都需要从不育穗上采收种子,因此,了解其开花习性、柱头生活力、异交结实率和相应的杂交技术,是做好杂交工作的基础,也是更好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的重要前提.为此,特在1980~1983年连续三个试验年度内,对其开花习性、柱头生活力、自由授粉情况下异交结实率、人工控制授粉时母本要不要剪颖以及用哪种方法授粉为合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恢复型”小麦品种是指具有高产稳产性能而又能很好恢复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品种。通过不育系与恢复系的杂交 ,选出了恢复型品种川农 19和一大批优良恢复型品系 ,这类品种有利于简化杂交小麦的制种程序和降低生产成本 ,在杂交小麦育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矮败”小麦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矮变1号是陕西省西安市农科所从小麦品种矮秆早中选出的矮秆天然突变体,是小麦重要的矮源之一。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显性核不育材料,已广泛用于我国的小麦育种实践、为更有效地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我们以本院品资所贾继曾提供的矮变一号小麦为父本、核不育有北京13号等为母本进行杂交,F_1代选择矮秆不育株授以北京837等的花粉。在测交后代的5216株群体中,高秆不育的2632株,矮秆可育的2538株,高秆  相似文献   

6.
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设计了一个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程序,即以含太谷核不育基因的辐繁17与其它8个赤霉病抗笥来源不同的小麦品种(系)分别杂交,再互交,组成基础群体,进而选择流通 株和可育株并杂交开展轮回选择和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从第一轮回选择群体中选出一批赤霉病抗性强的单株,经系统育种程序选择和鉴定,育成了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华南T2003和华南T531,对用轮回选择和系统育种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小麦抗赤  相似文献   

7.
小麦常规育种中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育种方法很多,但国内外应用最广、成效最大的是种内品种间杂交选育纯种品种,所以人们称这种育种方法为常规育种.通过育种家们长期的育种实践和不断研究,总结出一套科学的育种程序,并写进了教科书.世间一切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因此常规育种方法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8.
周阳 《世界农业》1993,(10):13-13
英国小麦育种目标是由当地的小麦生产特点以及国内、外市场对小麦品质的要求决定的。 1.育种途径 英国的小麦育种多以品种间杂交为主,后代选择采用系谱法。杂交一般在冬季温室进行,F_1种在温室,杂交和F_1可以在一年内完成。此外,采用一粒传,在人工气候室加代种植,一年完成3代。回交在温室进行,一年2—3代,育种速度快。常规育种技术与生化技术、分子生物技术密切配合。 2.品质育种  相似文献   

9.
贵农19号小麦新品种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及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方法结合,按照亲本选配原则组配杂交组合[中燕96-3(♀)×贵农21(♂)],采用系谱法结合分子标记选择技术对杂交后代进行处理与选择,快速培育出贵农006号小麦新品系,经过贵州省小麦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07年9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运用原位杂交、SCAR标记技术对其所含抗白粉病基因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贵农19号小麦是一个6VS/6AL簇毛麦-普通小麦易位系,其抗白粉病基因为Pm21.育种实践表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项快速、准确、高效的育种新技术,既能加快育种进程,又可提高小麦育种成效.本研究培育的贵农19号小麦品种集高产、优质、抗病、矮秆、早熟于一体,现作为主栽品种在贵州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品种来源:轮选987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刘秉华研究员带领课题组,经过10年研究,成功创制了以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并建立了方便实用的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矮败小麦不是一个具体的品种,而是一个育种工具,它就像一个良种加工厂、孵化器,育种材料通过它加工后,可以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新种质,并培育出满足不同需求的新品种,由此为小麦育种研究提供了一个先进成熟的技术平台),培育出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轮选”小麦优良品种,2003年2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号:国审麦2003017)。  相似文献   

11.
<正>1972年山西太谷高忠丽发现一株不育小麦,1979年经中国农科院邓景杨研究员鉴定出其不育性受一个显雄性核不育基因控制在小麦中第一次被发现的天然突变体.设计出染色体组合定位结合端体分析把该基因“定位于4D染色体短臂上距着丝粒31.16个交换单位.命名这株小麦为“太谷核不育小麦”,其不育基因符号为“TAl”1986年在国际小麦基因登记署入册,编号为ms2.此不育小麦败育早,属无花粉型,不育性稳定除用于单交、复交、回交、阶段杂交等外,首次成功地用于自花授粉小麦的轮回选择实现基因充分交流与重组、累加、高有益基因特别是微效基因的利用率,培育出遗传基础广、适应性强、丰产性好的25个品种,种植面积3634.57万亩,获纯收益的44.8亿元,解决耐旱、耐盐碱、抗赤霉病及多种病虫害等育种难题.使占我国耕地面积2/3的中低产田产量得到提高,增加困难地区农民的收益.在远缘杂交方面育成基因综合体及八倍体,六倍体核不育小黑麦及核不育硬粒小麦这些都是世界首例.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论文集三本,其中一本英文版在荷兰发行、1990年获劳力士雄才伟略国际大奖荣誉奖,“1997年列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得到评委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2.
“沪油杂1号”是上海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采用隐性核不育三系制种技术获得的我国第一个隐性核不育杂交双低油菜新品种。1.新种质、新方法、品种安全性好上海农科院科研人员在国内外首次从油菜花粉培养后代中创新隐性核不育新种质,成功地进行了杂交油菜双低性的转育,培育  相似文献   

13.
一种运用温度控制实现小麦杂交繁殖的新技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成功,目前进入品种选育阶段。这项新技术成功解决了杂交小麦育种产量低和制种纯度难以保证两大难题,是世界杂交小麦育种技术上的新突破,已获国家发明专利。该技术可以概括为3个特点:杂交种优势比较强,种子生产技术简单易行,种子成本低廉。  相似文献   

14.
BT型不育系盐粳93538A及其组合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开展杂交粳稻选育研究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其原因是杂交粳稻三系育种滞后于常规粳稻育种.制约了杂交粳稻竞争优势水平的提高。杂交粳稻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选育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生产上应用的高产品种直接转育成不育系;二是通过杂交重组选育新的保持系,然后转育成不育系。前一种方法周期短、见效快,从而不育系和保持  相似文献   

15.
为在小麦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发现了二十多种近亲植物细胞质的小麦雄性不育体系,其中 T 型不育系是小麦杂优育种的主要基础材料。二十多年的实践表明,T 型不育系在普通小麦品种群体中恢复系极少,T.timopheevi 胞质与大多数小麦核基因型互作造成不育系种子皱缩,增加了研究的难度。70年代  相似文献   

16.
我国杂交水稻成功经验对杂交小麦育种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简要回顾了我国三系杂交水稻的育种历程 ,重温了其育种经验 ,分析了杂交小麦研究落后于杂交水稻的原因。作者指出 ,对于T型、AL型和Q型杂交小麦 ,应首先解决不育系种子严重皱缩和发芽率低的缺陷 ,其次应降低恢复系的株高 ;对于K型杂交小麦 ,应着重解决易恢性差的缺点。  相似文献   

17.
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选育小麦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为母本,分别用5、10、20和30Gy60Co-r射线辐照处理4个小麦品种(系)的成熟花粉进行杂交授粉。通过对杂种后代的调查观察,以10Gy剂量辐照处理小麦的成熟花粉诱变效果好,在M2代突变性状中有株高、穗长、熟期、颖壳颜色、芒性等性状变异。已育成3个小麦品种的实践证明,辐射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育种效率高,周期短。本文提出了辐照小麦花粉与有性杂交技术相结合的复合育种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8.
利用远缘材料选育抗病优质小麦品种中梁23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小麦品种中梁23的选育实践,总结出的利用远缘材料的优良特性选育新品种的体会是:制定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育种目标及技术路线;选择具多个优良性状的亲本配置杂交组合;杂交后代的选择要突出重点,优中选优;育种与抗性鉴定、品质分析相结合;育种与染色体鉴定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固安县兴农小麦育种研究所农艺师夏树仁,从事育种工作近40年,在困难中创新求发展,开拓小麦育种新途径,发现并利用小麦雄性核不育株,育成杂交制种的雄性不育系,用不育株系进行一次杂交多次选育和连续杂交的方法培育出有育种价值和发展趋势的品系500多个,并已培育出系列小麦新品种固东7号(已参加省试)及姊妹系固东3号、8号。  相似文献   

20.
太谷核不育小麦标记蓝粒性状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开始用转育稳定的太谷核不育小麦7739—3、贵毕农等15个品种(系)与硬粒小麦V6、V9等杂交,同时又用硬粒小麦V6、V9等13个品种作母本与5912—粒色深蓝杂交,对它们的后代进行复合杂交,并用硬粒小麦作轮回亲本,不断与蓝粒核不育株杂交。1989年在{[(核不育7739—3×硬粒小麦混粉)×(硬6×5912—粒色深蓝)]×硬6}×硬粒小麦混粉的后代中获得15粒蓝粒全不育株,58株白粒可育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