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通过对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及外缘区水源涵养林营造情况、树种配置、生长状况等调查,总结了在造林树种选择与配置方面的成功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大六盘生态经济圈建设,提出在水源涵养林营造方面树种的选择重点及培育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昆明市云龙水库石板河水源涵养林区域现状进行分析,选择出适宜栽植的树种,包括香樟、云南松、滇朴、华山松、杜鹃等;并且在石板河区域综合生态区划和立地质量评价基础上,采用乔、灌、草、地被物组成的多层次立体结构,进一步选择出水源涵养林建设适宜的造林模式有云南松+旱冬瓜、慈竹纯林、柳树+杜鹃等。通过病虫害预防、森林防火等措施来进行水源涵养林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3.
正蒙古栎又称柞树,俗称蔡树,学名Quercus mongolica Fisch.ex.Ledeb,是国家二级珍贵树种,属于特殊树种资源系列。蒙古栎是营造防风林、水源涵养林及防火林的优良树种,孤植、丛植或与其他树木混交成林均适宜。2013年以来,涞水县开始实施蒙古栎荒山造林项目,几年来项目进展顺利,育苗出苗率和荒山造林成活率逐步提高,形成了完整的蒙古栎等特殊树种培育经营管理技术体系,积累了一定的  相似文献   

4.
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造林树种选择的适当与否是造林工作成败的关键之一,为了发展适合当地条件的优良树种,作者对六盘山及外缘区的树种资源和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树种适应性选择和培育发展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1沙棘特性沙棘又称醋柳、酸刺、黑刺等,为多用途树种,其果实、叶、根,枝干都可开发利用。沙棘适应性强,枝繁叶茂,枯落物丰富,根系发达且有根瘤菌,是良好的防护林树种,可用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良土壤。2主要种类和优良品种2.1主要种类沙棘是胡颓子科沙棘属(Hippophae)树种的总称,全世界共有5种。我国有4个亚种。这4个亚种为:中国沙棘、蒙古沙棘、中亚沙棘、云南沙棘。其中又以中国沙棘亚种分布最为广  相似文献   

6.
蒙古栎育苗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瑞丰  邓丽娟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8):184-184,188
蒙古栎又称柞木、柞栎、蒙栎,属乔木类,是国家二级珍贵树种。因其耐寒、耐旱、耐瘠薄,喜温凉,所以多生长在我国的北方地区,适宜与其他林木混种,可人工培育,容易存活、繁殖速度较快、寿命较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营造防风林、水源涵养林及防火林的上选树种。从种子的处理、立地条件的选择与作床整理、田间管理等3个方面介绍了蒙古栎育苗与栽培技术,以期达到普及蒙古栎种植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在水源涵养林的建设过程中,为了保证其正常功能,一般要求其具备层数多、冠长率高、冠幅完整以及树种多样等特点。但是在林业开发过程中,不同的采伐强度也会影响水源涵养林的林分结构,进而影响水源涵养林正常的生态功能。本文结合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分析了在经营管理中,不同的采伐强度对其林分结构以及生态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栓皮栎是小陇山林区的主要经济和用材树种,在小陇山林区海拔1500m以下的山地阳坡均有生长,主要分布于高桥、观音、东岔、龙门、左家、云坪、沿坪等林场。本文以高桥林场为例,对小陇山林区栓皮栎群落恢复技术进行了探讨。1植树造林1.1营造用材和栓皮两用林宜选在阳坡或半阳坡土壤深厚、肥沃的地方进行造林;营造水源涵养林和防火林等则需土壤浅薄、干燥的山脊、石质山地或水库上游岩石裸露的  相似文献   

9.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elm)现已成为我国南方绿化造林的重要树种之一,而在上海仅有零星分布。作者通过对上海地区该树种分布情况的调查,确认该树种是营造上海沿海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极有发展前途的生态林树种。经过三年的实践,对上海地区培育湿地松幼苗与造林技术作了一些改良,包括就地育苗,减少运输环节;大苗培育、种植技术等,对湿地松在上海的进一步推广和城市森林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青海大通宝库河流域不同水源涵养林地的水分特性。选取青海大通宝库河流域的主要水源涵养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林地的水分特性。表明不同水源涵养林地的水分特性差异极显著,土壤持水性能大小依次为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华北落叶松纯林杂灌丛青海云杉纯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白桦纯林中国沙棘林。土层深度对林地水分特性的影响表现不一。对于青海云杉纯林、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差异极显著;对杂灌丛而言,土壤饱和含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差异不显著。该研究得出水源涵养能力好的林分,为当地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辽东山区的以胡桃楸为主天然次生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方法]研究林分结构类型、林分密度、立地条件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胡桃楸天然次生林比长白落叶松纯林的土壤更加疏松多孔,土壤蓄水能力更强。相同林龄树种组成对水源涵养能力没有显著的影响,林分密度对于天然次生林的蓄水能力有显著影响。不同立地条件林地土壤的蓄水能力也存在显著差异,坡度越大,水源涵养能力越低。阴坡比阳坡的蓄水能力强。[结论]胡桃楸天然次生林土壤蓄水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侧柏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生态公益林在改善首都空气质量、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了北京市山区主要生态公益林侧柏人工林的水源涵养功能,将其分为阳坡薄土、阳坡厚土和阴坡厚土3个立地类型进行研究,从土壤和林下枯落物2个层次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阳坡薄土侧柏与其他2个立地类型相比,各层土壤容重最小、渗透性与孔隙度(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最大,平均值分别为:1.267g/cm3、3.500mm/min、52.350%和13.766%;3个立地条件枯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依次为:37.67、92.31和56.08t/hm2。综合分析可知,阳坡薄土侧柏林地水源涵养能力最强,阳坡厚土次之,阴坡厚土最小,其土壤与林下枯落物总持水量依次为:1084.66、1027.91、1005.38t/hm2。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砂页岩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不同坡度下生态措施对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与相应的裸露荒地相比,坡度5°时,坡改梯、横坡种植、杨梅林地和恢复草地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10%、18%、37%和94%;10°时,坡改梯、刺槐、枫树和枣树林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分别降低7%-60%和15%-86%,而林间除草的藤茶林增加30%和77%;15°时,草地恢复结合谷坊工程的地表径流系数和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30%和40%.坡改梯、横坡种植、经果林和水保林可在较低坡度(≤10°)降低水土流失,但须减少土壤扰动、增加林间或林下植被覆盖;人工或自然植被恢复结合谷坊工程可在较大坡度(15°)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砂页岩紫色土的地表径流系数与土壤侵蚀模数呈显著指数相关(R2=0.73-0.98,P<0.01),说明地表径流系数可用于指示和评价易分散岩性土壤的水土流失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林下养鸡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探讨林下养鸡的可持续性,以浙江临安横路乡生态鸡场为实验点,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对生态鸡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林和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等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鸡的活动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影响显著, 鸡舍附近土壤速效磷、速效钾、水解氮和微生物总数有所增加。②林下养鸡降低了植物多样性,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距离鸡舍越近多样性指数越低。③山核桃林比早园竹林的生物量和凋落物持水量高,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更适合发展林下养鸡。这表明在林下养鸡,鸡的活动对样地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影响。因此在林下养鸡时,通过调控鸡群密度与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平衡,从而达到林下养鸡的可持续和高效益。图1表8参12  相似文献   

15.
采用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降雨产流量的阻滞作用,从而揭示其保育土壤的能力。结果表明:在0.80~0.85 mm/min降雨强度下,不同植被类型的产沙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未封育荒草坡、油松幼龄林、已封育荒草坡、油松中龄林、虎榛子阳坡灌丛、白桦幼龄林、白桦中龄林、油松近熟林、虎榛子阴坡灌丛、白桦近熟林;在0.60~0.65 mm/min降雨强度下则为,未封育荒草坡、油松幼龄林、已封育荒草坡、白桦幼龄林、油松中龄林、虎榛子阳坡灌丛、虎榛子阴坡灌丛、油松近熟林、白桦中龄林、白桦近熟林。同一植被类型枯落物层、土壤层滞水量及保土能力均与模拟降雨强度呈反比,不同植被类型保育土壤能力由大到小为,白桦天然次生林、油松人工林、虎榛子灌丛、荒草坡。  相似文献   

16.
以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2003年24块固定样地数据、2003年生态定位站气候观测数据、2003年10月5日LandsatTM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采用INVEST模型,对区域内的森林土壤涵水量进行估测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研究区森林土壤平均涵养水源深度为204.135mm,土壤涵养水源总量为10518.72万m3;2003年森林土壤涵水深度呈空间聚集型分布,随着海拔的降低、人为干扰活动的增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森林土壤涵水深度的空间聚集性减弱、破碎化趋势增强;森林土壤涵水深度较高的林分位于海拔较高、坡度较陡、土壤湿度较大、植被生长状况较差的立地;森林土壤涵水深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带状分布趋势;森林土壤涵水深度与海拔、坡度、土壤湿度指数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2065、0.6295、0.3570,表明森林土壤涵水深度与3个因变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选用坡度、坡向、植被盖度、裸岩率和农田分布特点5个主要指标划分小陇山林区天然林生态脆弱性等级,基于林种分布区域的生态脆弱性强弱,运用AHP结构层次分析法确定小陇山天然林林种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小陇山天然林分布地段生态脆弱性强,现有林种一般脆弱(一级)等级面积占天然林总面积的5.12%,比较脆弱(二级)占24.62%,非常脆弱(三级)占43.35%,极端脆弱(四级)占26.90%;优化调整结果确定了小陇山天然林适宜发展的林种结构为水源涵养林49.10%、水土保持林14.65%、自然保护林18.60%、风景林8.66%、商品林8.99%;对各林种在生态脆弱等级中的分布结构做出科学规划,即降低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在各等级中所占面积比例,提高商品林、自然保护林和风景林的分布比例,其目的为该地区森林分类经营的实施和天然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为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在闽西北地区杉木人工纯林中,按3个坡位(上、中、下)分别设置5种间伐强度(对照、20%、25%、33%、50%),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林分不同间伐强度的生产产出、水源涵养、保育土壤、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积累营养物质等功能的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上坡位林地中,弱度间伐(间伐强度为20%)林地综合效益最好,达到117 096.00元/hm2;中坡位,中度间伐(间伐强度为25%)林地多功能价值最高,为120 473.34元/hm2;下坡位,未间伐林地则表现出最优效益,其价值为136 059.47元/hm2.因此,对于不同坡位的林地,可选取适宜的间伐强度对林地进行经营.  相似文献   

19.
白龙江水源涵养林不同林龄土壤性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研究甘肃南部白龙江水源涵养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土壤养分含量,为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生态修复、环境保护营造和抚育提供有益借鉴。[方法]以白龙江林区4种林龄人工油松林类型0~40cm土壤层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油松林恢复演替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1)不同林龄斑块之间土壤水分有显著的梯度变化,白龙江人工油松林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随树龄的增加而增大;pH值差异不显著,无明显变化规律;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均随树龄的增加而变大;速效磷差异不显著;(2)随着树龄的增加,树龄大的土壤孔隙度、持水能力、渗透性明显好于树龄小的,随森林坡位的降低,坡下孔隙度明显高于坡上,通透性能不断增强,pH值在坡上坡下没有明显的差异;(3)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性氮、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全氮与碱解性氮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植被涵养水源的一个重要标志。[结论]该研究为白龙江林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治理效果。  方法  以山东省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为例,以水土保持基础图斑和效果图斑为单元,基于高分辨率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通过调查测定和野外复核,对比分析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实施前后土地利用、林草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和水土流失状况变化。  结果  ①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后图斑变化数量共339个,变化面积870.60 hm2,变化方向主要为坡耕地/旱梯田转变为果园,其次为坡耕地变转为旱梯田;②基础年林草覆盖率31.13%,评估年林草覆盖率为45.69%,覆盖度均以中高覆盖(60%~75%)为主,林草覆盖提高率为14.56%;③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中,蓄水池保存率最高,为100.00%;谷坊最低,仅为55.56%,其余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均在80.00%以上;④评估年较基础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00.39 hm2,水土流失面积消减率23.21%,水土流失治理度为76.78%。  结论  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蒙阴县张家村小流域的生态环境,重点体现为水土流失减少,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图5表5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