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成自勇  张自和 《草地学报》2006,14(3):295-297
以“生态灌溉”的思路研究秦王川干旱灌区苜蓿草地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及其生态灌溉调控模式;苜蓿在水盐等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态特征、生育阶段水分生产函数及生态灌溉制度;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对灌区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结构及经济效益进行优化配置;构建灌溉水-光合作用-生物产量转化效益及土壤水盐-牧草作物-灌区生态系统协调优化的生态灌溉体系。  相似文献   

2.
苜蓿节水滴灌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随着石河子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再度紧张,过去大面积的水浇灌溉方式已被淘汰.在相继成功地种植膜下滴灌青贮玉米、滴灌小麦的基础上,通过两年滴灌苜蓿的试验,认为此项技术在干旱地区节水灌溉中具有代表性,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山东饲料》2004,(8):14-14
一、苜蓿灌溉 灌溉使得加拿大西部降雨不多的地区也能够种植苜蓿,苜蓿草的产量与植物可利用的水量成比例。由于生长季节长,苜蓿草水的需求量比其他作物高。不仅在排水好、中等苜蓿也可以在更多类型的土壤里种植。灌溉管理要考虑苜蓿水的需要量,根系发育、关键生长阶段、土壤特征、灌溉系统以及生长季节的降雨量。  相似文献   

4.
古浪灌区土壤耕层有效锌、锰、铜、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春梅 《草业科学》2011,28(6):1221-1225
摘要:在2009-2010年,对古浪县井灌区、河灌区和引黄灌区326个土壤样点的耕层有效锌、锰、铜、铁含量进行定量监测分析,旨在为该区土壤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井灌区、河灌区和引黄灌区分别有81.6%、67.1%和41.7%的耕地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作物的需锌临界值,缺锌状况比较严重;3个灌区土壤有效锰含量分别为5.64~10.12、6.46~14.68和7.22~15.17 mg/kg,有效铜含量分别为0.42~1.12、0.90~2.00和0.81~2.47 mg/kg,均高于作物需锰(5.0 mg/kg)和铜临界值(0.2 mg/kg),属高含量水平;3个灌区土壤有效铁含量分别为2.88~8.08、2.42~13.19和2.61~14.22 mg/kg,平均为5.40、10.20和12.30 mg/kg,虽高于作物需铁临界值(4.5 mg/kg),但3个灌区仍分别有18.5%、6.4%和3.7%的耕地土壤有效铁含量低于作物需铁临界值。因此,3个灌区土壤耕层土壤有效锌含量严重缺乏,有效锰和有效铜含量丰富,局部地方缺铁;3个灌区种植作物时均需施锌肥,适当施铁肥,不需施锰和铜肥,施肥量依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河套灌区草牧业发展与盐碱地生态治理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套灌区因地理环境、传统耕地灌溉方式和气候干旱等因素,导致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文章就河套灌区盐碱地分布、改良利用情况及灌区草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为盐碱地改良利用发展草牧业提供参考。调查结果显示,在灌区盐碱地配套改良措施种植甜高粱、燕麦草、饲用油菜和苜蓿等耐盐碱优质牧草,既能为草食动物的养殖提供优良饲草料,又能改善盐碱地土质结构,兼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石自忠  王明利 《草业科学》2013,30(8):1259-1265
本研究以对牧草种植区内苜蓿(Medicago sativa)、小麦(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和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生产住户的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对苜蓿及竞争农作物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植苜蓿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其潜在效益很大。本研究还通过建立苜蓿、小麦和玉米3种作物的产出模型,对其要素弹性进行分析,得出影响苜蓿及竞争农作物生产的显著要素,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北疆平原荒漠区苜蓿(Medicago sativa)(1年)+小麦(Triticum aestivum)(3年)+苜蓿(1年)和小麦(1年)+苜蓿(4年)2种粮草轮作模式的经济效益,本研究在呼图壁核心试验区开展连续5年的实地调查,比较了两种模式下粮草产量、投入成本、利润和产投比。结果表明:小麦(1年)+苜蓿(4年)种植模式下年均总利润较苜蓿(1年)+小麦(3年)+苜蓿(1年)模式提高18.71%;老苜蓿地倒茬种植小麦的前两年籽粒产量较小麦连作增产25%;小麦倒茬轮作苜蓿后,苜蓿的干草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种植3~4年苜蓿的年均粮草利润为9 050 元·hm-2,是小麦的3.26倍。综上所述,在粮食耕作系统中引入低成本苜蓿,可提高作物产量,增加轮作的利润,解决蛋白质饲料短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不同轮作模式对后茬作物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前茬作物分别是种植4年的苜蓿田,玉米田,大豆田的情况下,研究了3种轮作模式(苜蓿-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对其后茬作物小麦产量(籽粒产量、出籽率、地上部生物量)与小麦的生理指标(叶色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小麦轮作模式下比玉米、大豆轮作小麦模式会显著提高后茬作物小麦产量,而后2种模式在产量上差异不显著。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改善小麦旗叶叶色值、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小麦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在孕穗期的蒸腾速率;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小麦生长在整个生长期间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说明此种轮作模式有利于改善后茬作物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轮作模式对后茬作物小麦产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前茬作物分别是种植4年的苜蓿田,玉米田,大豆田的情况下,研究了3种轮作模式(苜蓿-小麦;大豆-小麦;玉米-小麦)对其后茬作物小麦产量(籽粒产量、出籽率、地上部生物量)与小麦的生理指标(叶色值、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小麦轮作模式下比玉米、大豆轮作小麦模式会显著提高后茬作物小麦产量,而后2种模式在产量上差异不显著。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改善小麦旗叶叶色值、叶面积指数,提高了小麦在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净光合速率、降低了在孕穗期的蒸腾速率;苜蓿-小麦轮作模式显著提高了小麦生长在整个生长期间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说明此种轮作模式有利于改善后茬作物小麦对氮肥的利用率、提高其产量。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农业用水位于全市各行业用水之首,一方面水资源十分短缺, 另一方面,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1995年种植业的取水量(15.5亿m3)已超过了规划市区的总用水量(13 .3 亿m3).农业种植用水主要灌溉作物是水稻、冬小麦、蔬菜,上述作物灌溉除有部分农田是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外,大部分采用漫灌的方式.由于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有近一半渗漏、蒸发,被农作物利用的只有灌溉总用水量的1/3左右.先进国家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8 ~0.9,而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只有0.4左右,每年全市农业灌溉用水的15.5亿m3水有9. 3亿m3 是在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溉过程中被白白浪费掉.如果能将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0.1~0.2, 则每年可节水2~3亿m3,农业节水的潜力很大.对北京这样严重缺水的城市,除在农业节水方面采取科学而必要的措施外,生态建设也必须同步进行.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永昌荒漠化灌区获得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的高产节水技术,本研究以甘农3号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在地下滴灌方式下,采取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对不同水分胁迫下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地上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影响紫花苜蓿的光合特性的因素由气孔限制逐渐转变为非气孔限制,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10:00和16:00左右时轻度水分胁迫的WUE显著大于充分灌溉的;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叶绿素总含量均先升高后降低,表明在轻度水分胁迫下更有利于叶绿素的合成;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紫花苜蓿的叶绿素荧光参数下降幅度逐渐加大,干草产量也逐渐下降,严重的水分胁迫会抑制了PSⅡ的光化学活性,从而影响了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轻度水分胁迫与充分灌溉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体现了在轻度水分胁迫下也能够达到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渗灌对宁夏引黄灌区苜蓿生长性状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渗灌对苜蓿土壤含水量、生产性能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对苜蓿的科学渗灌具有重要意义。以宁夏引黄灌区紫花苜蓿为对象,对渗灌定额350(S35)、400(S40)、450(S45)和500(S50) m3·667 m-2和漫灌定额800 m3·667 m-2(CK)下的土壤含水量动态,苜蓿生长性状、饲用品质及灌溉水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生育期内,CK的土壤含水量和耗水量最高,S45的土壤含水量较低,渗灌较传统漫灌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CK在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各渗灌0~40 cm土层变异较小,渗灌土壤含水量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土壤水分变异低于漫灌;2)渗灌可促进苜蓿的叶茎比、分枝数、叶面积指数、根系生物量以及粗蛋白含量的增加,降低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这在S45和S50下总体表现更明显;3)除S35外,其他渗灌的苜蓿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均较对照有不同程度增加,说明适宜的渗灌量可提高苜蓿草产量和粗蛋白产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和苜蓿经济效益。研究认为,450 m3·667 m-2左右渗灌定额是宁夏引黄灌区苜蓿渗灌的适宜灌水量。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河套灌区小麦地复栽紫花苜蓿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内蒙古河套灌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7月下旬收获后,还有约2个月的作物生长期,为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的光热资源,进行了小麦茬地复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e的试验研究.试验证明,对紫花苜蓿提前育苗,适时移栽,可起到粮草双收的增产效果,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远高于传统复种的蔓菁Brassica rapa.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海河平原区适宜的灌溉技术,2015-2017年选用1龄苜蓿和2龄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苜蓿产草量、农艺性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海河平原区,苜蓿产草量随着灌水量增加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年增加灌水量225 mm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苜蓿3年累计增产仅为6.13 t·hm-2,并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苜蓿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分析显示,在海河平原区水资源极度紧缺情况下苜蓿种植一般无需灌溉,但在年度降雨量较少,特别是冬春季节降雨较少的年份,建议对苜蓿进行1次补灌,选择灌冻水,灌水量75 mm,可能对提高苜蓿当年生物产量以及提高苜蓿持续生产能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灌溉量对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大型非称重式蒸渗仪法,在河北省坝上地区研究灌溉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溉量由0增至400 mm,紫花苜蓿耗水量由335.5增至712.8 mm,干物质产量由3304.7增至7423.3 kg/hm2,二者差异显著(P<0.05);第1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由10.5和12.2降至6.8和7.9 kg/(mm·hm2),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9.5和11.1增至19.0和22.1 kg/(mm·hm2),但第1~2茬差异不显著;第1茬耗水系数分别由956和822升至1480和1273,第2茬则相反,分别由1053和906降至527和453,但1~2茬差异不显著;不同茬次间水分利用效率及耗水系数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牧草种植户牧草及粮食作物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计算出2010-2014年主要牧草和粮食作物的成本收益基本信息,对其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各作物的成本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发现,2014年苜蓿(Medicago sativa)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青贮玉米(Zea mays)的纯收益和收益率有所增长;苜蓿的纯收益和收益率要高于黑麦草和青贮玉米;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和苜蓿的经济效益更具优势,种植小麦(Triticum aestivum)经济效益较差;黑麦草和青贮玉米人工和土地成本更高,苜蓿水电费最高。建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全面扶持牧草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牧草生产资料补贴制度。  相似文献   

17.
王亚东  焦健  苏德荣 《草地学报》2017,(6):1287-129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紫花苜蓿营养生长期调亏滴灌对其节水效果的影响,增加其产量的作用。在北京对分枝期苜蓿品种"皇冠"进行调亏程度和调亏历时对其生长的研究。结果发现,秋播苜蓿进行调亏灌溉应把握适当的调亏度,在调亏度达60%FC、调亏历时为14d时,土壤水分对苜蓿形成干旱胁迫;在调亏度达80%FC时,光合同化物更多向苜蓿地上部分配,同时适当增加调亏历时改变苜蓿根系形态可塑性,有利于其根系伸长生长,提高其水分利用效率。适当的将调亏度与调亏持续时间分别维持在80%FC左右和14~21d,更能实现北京地区苜蓿节水促生长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林草复合系统的生态学及经济学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合分析和评价了啤特果树Pyrus ussuriensi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啤特果树-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两种复合系统的生态学效应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啤特果树-紫花苜蓿复合系统和啤特果树-小麦复合系统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39和1.45 g/cm3。啤特果树-紫花苜蓿复合系统中非毛管孔隙度(4.72%)和总孔隙度(58.96%)均大于啤特果树-小麦复合系统中非毛管孔隙度(4.15%)和总孔隙度(50.80%),说明林下种植紫花苜蓿较种植小麦更有利于疏松土壤、改良土壤结构;啤特果树-紫花苜蓿复合系统的不同土壤层土壤含水量均大于啤特果树-小麦复合系统的土壤含水量,说明林下紫花苜蓿比小麦的保水蓄水能力强;紫花苜蓿和小麦的茎叶持水率分别为37.3%和25.8%,说明林下紫花苜蓿更能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轻水土流失;紫花苜蓿比小麦更能有效地缓解地面温度的激增和激减;种植紫花苜蓿比种粮食作物多收入3 900~8 850元/hm2。因此林下种植紫花苜蓿较种植小麦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程连 《草业科学》2009,26(3):72-74
为了探索有效微生物群(EM)制剂在牧草种植方面的应用效果,2008年4-6月,在古浪县荣昌养殖场进行了EM制剂喷施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施用EM稀释液,苜蓿花蕾期和开花期提前,促进了苜蓿生长,使其产量增加;不同处理间苜蓿株高和产量以及经济效益均为叶面喷施EM>灌水施入EM>对照,叶面喷洒和随水灌入EM分别比对照增加收入825元/hm2和300元/hm2。因此,EM制剂对苜蓿生长具促进作用,生产中,以叶面喷施EM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