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根据高原牦牛的生长特性,分析营养补给、母体泌乳、日常饲养管理等对牦牛繁殖性能产生的影响,并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总结提高高原牦牛繁殖性能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国高寒牧区,牦牛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恶劣,饲养管理粗放,一直存在着母牦牛受胎率不高,所生产的犊牦牛成活率低,且生长发育不良、生长周期长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工作经验,针对目前牧区实际,为提高牦牛繁殖成活率,对母牦牛孕产期护管及犊牦牛培育提出几项技术措施,与大家共同探讨。1母牦牛的妊娠期1.1母牛在妊娠初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较慢,其营养需求较少,为此,对妊娠初期的母牛不再另行考虑,一般  相似文献   

3.
牦牛是高原牧区主要的畜种,高海拔地区冬季饲草料匮乏,养殖管理条件粗放,在冬、春季节气候寒冷的情况下牛群营养不良、抵抗力降低,极易出现腹泻,而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以昌都地区为例,总结冬、春季节牦牛发生腹泻的病因,并提出综合性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7,(9):102-103
当前,包虫病是近些年来由于幼虫感染所造成的人畜共患疾病,其多发于牛、羊等牲畜的身上。青海省作为牛羊放牧大省,畜牧业是其最为主要的经济支柱,然而由于卫生不过关、防治不及时、幼虫生命力旺盛等原因造成当地人畜感染严重,近几年来高原地区尤其是牦牛包虫病横行,这给以畜牧业发展为主的当地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进一步做好高原牦牛包虫病的防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牦牛是世界上宝贵的稀有畜种,系高寒牧区特有的优势畜种资源,素有“高原之宝”的美称。但由于牦牛长期生活在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之饲养管理粗放,一直存在着繁殖成活率低,犊牛生长发育不良、生长周期长等问题,制约着牦牛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徐崇荣 《畜禽业》1998,(3):40-41
本文讨论了印度牦牛饲牧者所面临的问题,即牦牛育种、放牧管理及饲养、疾病、繁殖和牦牛产品加工技术,同时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并对目前所采用的一些方法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是牦牛的起源地,在牦牛的养殖过程中,牦牛繁育是比较关键的环节。优良的牦牛品种具有生长发育快以及育肥性能好等品质。对青藏高原牦牛的繁育技术展开探究,希望为青藏高原牦牛繁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张琪 《畜禽业》2024,(3):38-41
牦牛虽然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防控优势,但仍会感染各种疫病。分析了现阶段九寨沟县牦牛疫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从牛场选址、防疫设施、免疫接种、饲养管理等方面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期为牦牛疫病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促进牦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谢荣清  杨平贵 《畜禽业》2006,(10):32-33
对红原县分户经营条件下的牦牛群结构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3岁以下、3~12岁、13岁以上牦牛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1.56%、65.76%、2.68%;适龄母牦牛比例达48.61%,5岁以下阉、公牦牛和非生产性牦牛比例分别占28.40%和45.02%。  相似文献   

10.
麦德牦牛是优良草地型地方品种,因长期原始落后的饲养管理方式、封闭的自然经济条件、生存环境恶劣等原因,导致麦德牦牛品质逐步退化,生产性能下降。为保护麦德牦牛优良特性,防止麦德牦牛群体生产性能品质退化,现将麦德牦牛品质退化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分析如下:1麦德牦牛品质退化的原因在麦德牦牛品种主产区,对麦德牦牛分布情况、畜群结构、饲养管理方式等进行实地调查整理。1.1生态环境的改变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麦德牦牛进行各种生理机能调节来适应自然环境,这样就改变了麦德牦牛原有的遗传特性,也改变了牦牛品质特性。这是导致麦德牦牛品质…  相似文献   

11.
牦牛的养殖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各种的病症,其中的炭疽病就是对牦牛健康危害性比较大的病种,做好炭疽病的防控工作就显得比较重要。主要从理论层面对牦牛炭疽病防控的相关理论展开探究,希望借此理论研究为实践操作提供有益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14,(2)
为了探明西藏地区导致牦牛腹泻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试验从西藏那曲、阿里、昌都、林芝、日喀则、拉萨等不同牦牛产区发病牦牛粪便和肠粘膜中共分离与鉴定出200株牦牛源大肠杆菌,并对其进行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表明西藏不同地区分离的牦牛源大肠杆菌生化特性表现为:均能发酵乳糖、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并都能产酸产气;但阿里和林芝地区的分离株不发酵蔗糖也不产气;M.R.、吲哚试验、淀粉水解均为阳性;V-P、明胶、触酶、脲酶试验、硫化氢试验均阴性;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阳性;枸橼酸盐试验除日喀则地区的阳性外其他都是阴性,符合大肠杆菌的有关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13.
牦牛对高寒环境有良好的适应性,但培育程度低。传统的藏黄牛×牦牛、引进种牛自然交配以及冷冻精液、人工授精的手段都存在诸多问题。三元杂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牦牛种间杂交受胎率、繁殖率、犊牛成活率低的问题,并且杂种优势显著,是牦牛改良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红原县分户经营条件下的牦牛群结构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3岁以下、3~12岁、13岁以上牦牛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1.56%、65.76%、2.68%:适龄母牦牛比例迭48.61%,5岁以下阉、公牦牛和非生产性牦牛比例分别占28.40%和45.02%。  相似文献   

15.
牦牛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杆菌是严重危害牦牛养殖业的重要疾病,由于其血清型复杂和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所导致耐药菌株不断增加,对肠道正常菌群造成不良影响,给防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影响。据统计,该病在西藏牦牛中的发病率为10.1%,死亡率为2.5%,致死率为45.0%。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曾群辉课题组对牦牛大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所研制出的牦牛大肠埃希氏菌多价油佐剂甲醛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预防该病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16,(5)
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唯一适应高寒牧区的优势牛种,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牦牛饲养方式发生改变,牦牛生产经济效益提高,通过牦牛"复壮"工程全面实施,治理草场退化,提高草原生产能力,大大改善牦牛养殖方式。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某牧民家的1~3月龄犊牦牛发现腹泻为主症的疾病,传播极快,为查明发病原因,采集了犊牦牛的腹泻粪便样本11份,先用酚-氯仿法和Trizol法提取腹泻粪便的总DNA和RNA,然后用牛冠状病毒(BCoV)、牛轮状病毒(B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特异的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牛轮状病毒检出率为72.7%(8/11),其余病原检测均为阴性。结合临床,明确了该病例中的犊牦牛腹泻主要由牛轮状病毒(BRV)感染引起,为犊牦牛腹泻疾病的针对性防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浅谈冷季牦牛补饲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红原县草原生态状况持续好转,畜牧产业发展迅速,畜牧业由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发展。解决寒冷季节牦牛的渴饱问题是提高牦牛养殖效益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牦牛是世界上宝贵的稀有畜种,系高寒牧区特有的优势畜种资源,素有“高原之宝”的美称。但由于牦牛长期生活在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之饲养管理粗放,一直存在着繁殖成活率低,犊牛生长发育不良、生长周期长等问题,制约着牦牛业的发展。为做好孕产期母牦牛的护管和犊牦牛的培育,提高犊牦牛繁殖成活率,笔者于2001—2004年期间在四川省红原县阿木乡玛莫草场对孕产期母牦牛及犊牦牛的饲养管理进行了探索。现将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母牦牛的妊娠期护管1.1妊娠初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较小,此时又恰于牧草旺季,一般不需额外补充饲草料及营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九寨沟县牦牛养殖迅速发展,成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和增加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在牦牛频繁流通和草场更换过程中易发生传染性口炎,该病发病急,传染快,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给牦牛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对该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诊断、治疗及防治,收到良好效果。将具体诊治情况进行汇总分析,为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