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小麦秆锈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6年间,在我国7省区62个县点共收集标样283份,涉及品种117个,分离到菌株455份,鉴定出15个致病类型,其出现类型的发生频率分别是21C3CKR为17.5%,21C3CFH9.6%,21C3CKH8.8%,21C3CFR6.0%,21C3CTR22.0%,21C3CPR9.4%,21C3CTH8.8%,21C3CPH11.9%,34MKG1.3%,34C2MKH0.2%,34C2MKK0.1%,34C2MFH3.6%,34C2MFK0.4%,34C1MKR和34C1MFR为0.2%。1996年21C3CKR的出现频率上升为第1位,对Sr11有毒力的致病类型出现频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近滨海缺水盐渍区冬小麦返青期灌水试验表明,当每公顷浇水量为750m^3时,0 cm~20cm耕层土壤HCO3^-,CI^-,SO4^2-,Ca^2+,Mg^2+,Na^++K^+盐离子含量分别下降3.50%,50.04%,67.76%,41.15%,38.89%和29.59%,淋脱量大小顺序为:SO4^2-〉CI^-〉Ca^2+〉Mg^2+〉Na^++K^+〉HCO3^-,耕层脱盐率42.17%。浇水处理,返青期灌水10d后单株人蘖数与干物重分别比对照增加1.2条,0.09g;灌浆期绿叶面积增加3.95cm^2;成熟期株高、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比对照增加6.9cm,180.0万/hm^2,3粒和2.23g,增产68.40%,其中分蘖数、穗数和产量与对照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灌浆期单株绿叶面积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鉴定印度腥黑穗病菌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吴新华  王良华 《植物检疫》1998,12(3):129-131
用一对专化于印度腥黑穗病菌的引物T117M1(5'-TCCCCTTG-GATCAGAACGTA-3')和T117M2(5'-AGAAGTCTAACTCCCCCCTCT-3')可特异地扩增印度腥黑穗病菌产生一段825bp的产物,而稻粒黑粉病菌则不能被扩增。实验还表明,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0个未萌发的冬孢子,这为进口粮印度腥黑穗病菌的检疫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杏(Prunus armeniaca L.)的茎尖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个杏品种的茎尖培养结果表明,初代培养基因MS+0.2mg/lKT+0.25mg/l2,4,-D+0.25mg/lNAA+3%蔗糖,增殖培养基为MS+1.5mg/lBA+0.1mg/lIAA+2.5%山梨醇,加长生长培养基为MS(1/2N)+2.2mg/lZT+3%蔗糖,诱导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IBA+2%蔗糖,在相同培养条件下,不同品种的茎尖增重速率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Tyrn  相似文献   

5.
中华卵索线虫感染棉铃虫试验陈果(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北京100081)INFECTINGTRIALSOFOVOMERMISSINENSISTOCOTTONBOLLWORMCHENGuo(InstituteofBiolooicalContro...  相似文献   

6.
快灭灵是美国FMC(富美实)公司新开发的一种用于禾谷类作物田的选择性除草剂,对多种阔叶杂草具有显著防效。为了解其杀草谱、用药适期、最佳用量及安全性,为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1998年秋在淮阴县小麦田设点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药剂40%快灭灵干悬浮剂(美国FMC公司产)、75%巨星干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产)、20%使它隆乳油(美国陶氏益农公司产)、13%2甲4氯水剂(国产,市售)。1.2 试验田基本情况试验设在淮阴县北吴集乡新桥村3组史亚广家责任田,为常年旱田。前茬为玉米,土质为沙土,土…  相似文献   

7.
稻瘿蚊是我县晚稻的主要害虫,目前使用的防治药剂存在毒性大,对天敌杀伤力强和成本高的缺点。据此,笔者1998年在上杭县重发区湖洋乡进行了“大功臣”不同剂量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一、大田试验药剂和方法1.供试药剂及处理方法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南京红太阳集团产)3%呋喃丹颗粒剂(美国FMC公司产)3%米乐尔颗粒剂(法国诺华公司产)试验分设(每667m2剂量):10%大功臣70g,3%呋喃丹3kg,3%米乐尔1.5kg处理,以上处理用30kg细沙土拌匀撒施,另设不施药对照(CK)。每处理重…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割草地 9 种营养元素的贮量及分配。研究结果表明:刈割对羊草、洽草、其它草种和群落的营养元素贮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其贮量有随刈割时间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一年内,营养元素的高值期在 8 月 30日前后。割草区的贮量一般低于对照区,羊草的留茬部分低于割取部分的贮量,洽草则相反。在生物量高峰期 8 月 30 日前后,其割草区群落的营养元素贮量为: N 3. 3557g.m - 2, P 0. 1747g. m - 2, K 2.6203g. m - 2, Ca 1. 0795g. m - 2, M g 0.1278g.m - 2, Fe 0. 0324g.m - 2, Cu 1669. 66μg. m - 2, Mn 10343. 84μg. m - 2, Zn3303.51μg.m - 2。除 Mn 外,其它元素都是对照区高于割草区。上述 9 种营养元素贮量在割取部分中亦随刈割时间而逐渐增加,高峰期也在 8 月 30 日前后,但留茬部分相反。割草区营养元素的贮量多数低于对照区,割取部分多数高于留茬部分。在生物量高峰期 8 月 30 日前后,割草区群落的营养元素贮量分配在割取部分的为: N 60.84% , P 49.06% , K 53.34% , Ca 59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农药管理情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帮助国内有关部门和企业了解国外农药管理情况 ,更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完善我国农药管理制度 ,促进农药产品出口 ,作者根据美国环保局 (EPA)的有关材料和实地考察情况 ,将美国农药管理情况介绍给大家 ,以供参考。1美国农药管理的有关法规和机构1.1法规涉及农药管理的法规主要有2个 ,即《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法》(FIFRA)和《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FDCA)。FIFRA法要求在美国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必须登记 ,而FFDCA法规定在粮食和饲料植物使用的农药都必须制定农药最高残留限量 (MRL)。1.2机…  相似文献   

10.
美国自中国、日本和韩国引入土蜂防治日本金龟子效果的分析陈红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北京100081)RESULTSOFIMPORTATIONOFTIPHIASP.FROMCHINA,JAPANANDKOREATOCONTROLJAPANES...  相似文献   

11.
全国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种群动态分析(1990~1994)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1994年5年间一共分离鉴定了小麦秆锈菌菌株1224个,鉴定出21C3CKH、21C3CKR、21C3CTR、21C3CTH、21C3CPH、21C3CPR、21C3CFH、21C3CFR、34C2MKH、34C2MKR、34C2MKK、34C2MFK、34C2MFR、34MKG、34MFG、34MFK、34C1MKH、34C1MKR、34C1MFH等19个致病类型,分布于云南、福建、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浙江、上海、江苏、陕西、河南、河北、甘肃、内蒙古、吉林、辽宁、黑龙江、青海等18个省、市、自治区。涉及种植1000hm~2以上的绵阳20、绵阳19、绵阳15、绵阳11、扬麦三号、扬麦四号、扬麦五号、浙麦一号、浙麦二号及阿勃、晋2148、川麦八号、川育四号、川育十四、川麦20、西幅四号、西幅七号、蜀万831、宛7107、宝丰一号、小堰六号、苏麦三号等品种和近年来育出的部分新品系和高代材料,特别是在地处小麦秆锈菌易变区四川省首次发现了对小麦秆锈菌单抗基因Srll有毒力的21C3CTR等致病类型。  相似文献   

12.
一九九○年全国小麦秆锈菌小种动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年在我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42个县采集到小麦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标样129份,从中分离鉴定了183个菌株。小种命名中同时采用了原半开放式鉴别寄主系统和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禾谷类锈病室代码(Pgt-code)系统构成的复合命名法,共鉴定出21C3和34C2两个小种类群,21C3-CHK,21C3-CFH,21C3-CKK,34C2-MFK,34C2-MKK 和34C2-MKR 等6个小种,其出现频率依次为61.20%、12.6%、7.7%、1.1%、1.1%和0.5%。21C3-CKH 为当前流行小种,21C3小种群的出现频率为97.3%,34C2类群为2.7%。在利用89个菌株对41个 Sr 单基因系的毒力频率测定中,没有发现对 Sr 9e、11和38有毒力的菌株,对Sr25,26,31,35,GT 和 Wld-1的毒力频率均在9%以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毒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40个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对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毒性进行了测定。按照美国禾谷类锈病室(Cereal Rust Laboratory)规定的密码(Code)命名的系统,小种HKR是最普通的毒力组合;占全部70个标样、127份菌株的33.1%。第二个优势小种是RKR,占全部菌株的24.4%。没有发现对Sr9e,11、38,Gt和Tmp有毒力的菌株。对Sr13,22,24,26,29,30,37的毒力频率较低、均在10%以下。毒力频率值在90%以上者(接近90%)的有Sr6,7a、7b、8a、9a、9d、9f、9g、10、12、14、15、16、18、20、28、34、36、dp-2和H。我国小麦秆锈菌无论是毒力组合或毒力频率都与北美的有很大区别。  相似文献   

14.
小麦秆锈菌不同小种间竞争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首次在小麦成株期把我国致病力较弱的优势小种21C3和致病力较强的低频或稀有小种34C2、34C4及116的新鲜夏孢子等量混合后,在长江流域选出的8个感病品种上继代转接。试验结果表明:温室转接5代与田间重复侵染3代后,小种21C3出现频率显著上升,小种34C2频率明显下降,小种34C4和116则下降更快,甚至完全消失。小种21C3与34C2、34C4和116相比或小种34C2与34C4和116相比,其出现频率都表现极显著差异。而小种34C4和116之间则差异不明显。说明小种21C3致病力虽不强,但竞争能力最强,故在自然界能维持优势;34C2竞争能力弱于21C3,但强于34C4和116,而且致病力较强,故在自然界也能维持一定数量。小种34C4和116致病力虽强,但竞争能力极弱,因此在自然界数量极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毒性基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29个抗秆锈病小麦单基因系(或近等基因系)对来自我国云南、陕西、辽宁、四川等16个省(区)的74个菌株进行了测试,分析了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的毒性基因频率、毒性因子、毒性值和毒性基因组合的多样性。结果表明:(1)毒性基因V6、V7b、V8a、V9d、V9g、V10、V17、V36、Vw1d—1的出现频率较高(68.9%—98.6%),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无效基因;其次为V5、V9b、V13、V21、V24、V25、V27和V37(39.2%—62.2%);毒性基因V9e、V11、V22、V26、V29、V30、V31、V32、V33、V38、VGt和VTmp的出现频率达0%—30%,其对应的抗性基因为目前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有效基因。(2)我国小麦秆锈菌群体毒性与北美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异质性,其毒性因子和毒性值分别为7.0和701.05,且毒性基因组合比较丰富,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6.
1999年我国小麦叶锈菌毒性监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国际通用的小麦叶锈菌鉴别寄主和辅助鉴别寄主分析了来自1999年我国不同地区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基因,479个叶锈菌株共划分为162个毒性类型,其中23个为主要毒性类型.毒性类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FHB、PHT、FHG、THT,它们对抗叶锈基因Lr2a、Lr2b、Lr3、Lr10、Lr14b、Lr16、 Lr26的平均毒性频率高于80%,而对Lr3ka、Lr25、Lr19、Lr24、Lr30、Lr15、Lr35的平均毒性频率低于30%;发现对Lr35有毒力的菌株,出现频率为1.04%;至今尚未发现对Lr38、Lr45抗性基因有毒力的菌株.研究同时发现,不同地区小麦叶锈菌的毒性类型不同,毒性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Lr9、Lr15、Lr19、Lr24、Lr35、Lr38、Lr45为小麦抗叶锈育种可利用的有效抗病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及其变化,利用41个鉴别寄主对安徽省2010、2015和2019年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了毒性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群体对抗性基因(组合)Pm3cPm5aPm7Pm19Pm3dPm17Pm6Pm1aPm3aPm3fPm8Pm1+2+9Pm3e的平均毒性频率大于7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或组合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上已丧失抗性,不能在抗病育种中继续使用;对Pm12Pm21Pm16Pm1cPm35Pm13Pm2+MLD的毒性频率小于20%,这些抗性基因(组合)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和2019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总体上可看成一个群体,但年份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加强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的持续监测工作。研究结果对安徽省小麦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小麦与秆锈菌3种典型类型非亲和性互作对秆锈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非亲和性互作ISr5-Ra/21C3 CKR(Sr5/P5)使秆锈菌芽管生长方向与叶片长轴夹角显著变小,比对应的亲和性互作ISr5-Sa/21C3 CKR(sr5/p5)平均小6.22°。高度非亲和性互作ISr 11-Ra/34M KG(Sr11/P11)使秆锈菌附着胞总分化率显著降低,接种后第1、2 d平均分别降低21.16%、33.37%,3种类型非亲和性互作对附着胞在气孔上的定位无影响。各类非亲和性互作对秆锈菌菌落扩展有不同程度极显著抑制作用。完全非亲和性互作、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ISr 6-Ra/34C2 MFR(Sr6/P6)侵染点寄主细胞坏死率分别为66.7%~76%、近100%及52.4%~87.1%。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Ug99(TTKS)是1999年在乌干达首次发现的对最重要小麦抗秆锈病基因Sr31有强毒力的秆锈菌新小种。大量证据显示:该小种不仅具有极其特殊的毒力组合而且传播十分迅速,除在中非乌干达、东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苏丹流行外,Ug99现已越过红海、传到了阿拉伯国家也门,以及巴基斯坦的沿海地区,越来越逼近我国。Ug99堪称我国的超毒小种,我国最典型的秆锈菌小种只能分别克服或Sr5或Sr9 e或Sr11单基因抗性,而Ug99不仅具有Sr5、Sr9 e、Sr11的联合毒力,而且还具有Sr21、Sr31、Sr38的联合毒力,而我国从未有小种能克服后者的抗性。1B/1L(含Sr31)易位系曾是我国使用的重要秆锈抗源,必对Ug99高度脆弱,我国118份小麦品种在KARI的测定结果表明,高感品种频率98.3%。一旦Ug99入侵我国,其他流行条件也完全具备。因此,充分作好防范Ug99流行的准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