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周文棠 《茶叶》2001,27(1):13-16
中国茶叶博物馆建馆十年来,在学术研究上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内容包括茶文化陈列、茶史、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艺表演、茶风茶俗、茶具、茶艺师培训以及与博物馆业务相关的管理、陶瓷、书法、冶印、藏品研究等。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介绍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的文章,出版了茶文化专著。兹将中国茶叶博物馆十年来发表的学术研究论著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文劲 《茶叶》2006,32(4):48-50
中国茶叶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以茶与茶化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她的主体陈列极具特色,打破了传统的以时间为序列的展示方法,陈列大楼设置了茶史、茶萃、茶事、茶具、茶俗、茶缘等6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展示空间,从不同的角度对茶化进行诠释。现对茶博陈列大楼的茶化主题展示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3.
周文棠 《茶叶》2006,32(4):53-54
博物馆的核心工作是研究,只有研究工作方向正确、基础扎实,收藏、陈列展示和茶化弘扬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建设为茶化研究的新领域的开拓创造了条件,使传统茶学从茶树栽培、茶叶加工、茶叶生化、茶树育种、茶学教育外延,从自然科学领域转到了与茶的社会科学领域的结合,丰富了茶学研究领域,同时使茶化成了有形机构,并有效地拓展了茶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周文劲 《茶叶》2006,32(4):65-68
茶艺的延续表演,作为茶化的动态展示形式,是茶专题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不可或缺和补充。中国茶叶博物馆自1991年建馆至今,一直致力于茶艺表演项目研创,不断地推陈出新。中国茶叶博物馆茶艺表演队目前已推出了“白族三道茶”、“西藏酥油茶”、“台湾、潮汕乌龙茶”、“擂茶”、“农家茶”等一系列的民俗茶艺表演。介绍性地展现了各地区风格迥异的饮茶方式,反映了不同民族对茶不同角度的理解和诠释。  相似文献   

5.
楼维蓉 《茶叶》2001,27(1):11-12
1991年我国唯一的国家级茶专题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建成。它全面地展示了茶的起源与传播,茶的性质与功用,茶的品类与花色,茶的栽培与利用,茶的品饮与礼俗以及茶具、茶文化艺术各个方面,并以现代手法构筑了中国茶艺的各种饮茶风情,蔚为大观。同时,她与各国茶文化团体一起,积极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提高与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馆藏鉴赏     
《茶叶》2006,32(4):15-20
自开馆以来的短短15年间,茶博馆藏物数量已达1359件,其中三级物111件,不少物填补了馆藏的空白,为茶化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众多确凿的物证。在茶博15周年馆庆之际,择一些茶具精品与同好分享。  相似文献   

7.
王建荣  赵燕燕 《茶叶》2006,32(4):41-44
博物馆作为一个保护,研究,展示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机构,是传承和展示人类文明的最好载体,是文化产业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文化资源,是国家,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全面展示中华茶文化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在茶文物的征集和茶文化的研究,展示,传播等方面不断充实,延伸其文化内涵,拓展展示空间。  相似文献   

8.
姚晓燕 《茶叶》2012,(3):194-196
茶籝作为一种盛储器具,在陆羽《茶经》中就有记载,在后来的宋、明、清的茶史资料中也都有相关记载。随着时代的变化,茶籝这种携带方便的器具,逐渐演变为一种特色的茶具,受到茶人们的喜爱。本文对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的一些清代茶籝进行了介绍,希望展示茶籝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楼维蓉  陈园明 《茶叶》2005,31(1):63-64
1月~2月 中国茶叶博物馆、《茶博览》杂志社、浙江国际茶人之家基金会联合主办了“品赏古雅——浙江民间收藏茶具精品展”。展览展出了20余位藏家收藏的116件精品,展品时间跨度很大,从早期的西周红陶提梁壶,两晋南北朝的鸡首壶、越窑青釉盏托,一直到明清两代的青花、五彩、粉彩、釉里红茶具、紫砂茶具,概括地反映了我国茶具发展的全貌。展览的茶具品类众多,  相似文献   

10.
1986年9月18日,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特种旅游项目,已获国家旅游局和浙江省有关部门批准在杭州建立。中国茶叶博物馆将是世界上第一个茶叶博物馆。目前,筹建工作已全面展开。该馆确定建立在杭州西湖龙井茶区的双峰村。初步规划将设立中国茶叶历史厅、茶与茶制品荟萃厅、饮茶与健康  相似文献   

11.
吴胜天  王建荣  罗晓莹 《茶叶》2004,30(4):240-243
中国博物馆自上个世纪初产生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目前,我国博物馆整体上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为一项文化事业,工作的重心已从量的增加转向质的提高。中国茶叶博物馆在进一步加强博物馆建设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创造新的博物馆文化。树立“两个效益”的观念,即博物馆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目的与结果,是产生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的经济效益。突出博物馆生态、环保及休闲意识,强化博物馆藏品的精品意识,树立博物馆陈列的人本主义思想,打响“茶为国饮、杭为茶都”品牌。这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也是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内在动力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茶艺的历程     
黄小伟 《茶叶》2001,27(1):16-17
茶艺表演,作为茶文化的动态展示形式,是茶专题博物馆重点展览内容之一。因此,在中国茶叶博物馆自1991年建馆至今的整个十年里,茶艺项目的开发和演示,一直是馆内业务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和工作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3.
周文劲 《茶叶》2006,32(4):82-82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形成了浩瀚的信息海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随着现代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各馆之间的竞争也习趋激烈,如何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资源来弘扬中华茶化,把中华茶化推向世界,这些问题,是中国茶叶博物馆一直在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在中国茶叶博物馆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发展,博物馆开始由传统的收藏文物标本的机构开始演变为关注社会大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机构,博物馆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延伸。“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中国茶叶博物馆作为茶文化专题博物馆,对展示的理仿进行重新思考,并且对“以人为本”的展示理念进行一系列的尝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延伸主题展览,拓展大的茶文化展示空间;(二)立体的,动态的,体验式的茶文化展示,吸引了更多公众的参与,寓教于乐的展示新理念实施卓有成效,多角度,全方位弘扬了我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5.
赵燕燕 《茶叶》2009,35(2):122-122
4月13日上午十点,第十二届西湖国际茶会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吉庆台举行,本届茶会是2009茶文化博览会的主体项目之一,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办,中国茶叶博物馆承办,以“倡导科学饮茶提升生活品质打造休闲之都”为主题,旨在营造“喝茶好、喝好茶、茶好喝、好喝茶”的氛围,以进一步打响“杭为茶都”品牌。  相似文献   

16.
王宁 《福建茶叶》2016,(12):128-129
潮州功夫茶茶具种类较多、形式多样,茶具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潮汕地区居民艺术文化特色。做好潮州功夫茶茶具艺术特征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开展潮州功夫茶这一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潮州功夫茶茶具,而后重点分析了潮州功夫茶茶具的艺术特征,最后就新时期传承与发展潮州功夫茶茶具艺术特色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7.
茶具答问     
《中国茶叶》编辑部,转来几件读者来信,对我国茶具历史的有关情况,提出了一些疑问,要求作答。过去我们对茶具也缺乏研究,为答所问,临时查考了若干史料,所答讹错难免,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一、有人说“茶具,茶具,有茶就有具”,认为茶具是和茶的利用一起产生的,对吗?所谓茶具,也即指与饮茶有关的专门器具,而茶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是从药用开始的,后来才发展到饮料。所以,茶叶的利用在前,茶具的产生在后,茶具和茶的利用并不是  相似文献   

18.
郑铭磊 《福建茶叶》2016,(8):172-173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从古代"茶能醉我何必酒,书能香我何必花"到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茶楼、茶餐厅,凡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就少不了茶。"器为茶之父,水为茶之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发挥茶特有的色,香,味,形,就得使用特质的茶器具。茶具是一种集功能,工技,艺术于一身的物质承载体。本文,笔者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茶的关系,茶具的艺术设计,对茶具设计思路提出自己的见解,致力于做出依托中国传统茶文化,扎根民族土壤中的运用现代技术制作理念和工具设计的特色茶具。  相似文献   

19.
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茶具作为品茶的主要器具也因为我国的茶而出名。在茶具设计的过程中,人机交互原理属于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一原理不仅仅考虑到了人的使用主体性,而且也分析到了如何最为有效地使用茶具,与茶的美感相适应,打造出了不一样的茶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20.
《茶世界》2019,(4)
正好茶配好器。茶叶是中国特有的饮品,一片叶子,地域不同能出不同色泽的茶汤,不同味道的茶香。茶叶作为我国特色农产品远销海内外,为中国农业GDP做了不少的贡献。茶,需要茶具泡制,不同的茶也需要不同的茶具茶壶泡,才能各种茶汤茶香达到最佳,可想而知茶具的重要性。茶具随茶而生,同时也随消费者的生活方式的演变而变化。现代新生活方式下,茶具也变得多样化、个性化,所谓茶具是生活方式的缩影,未来的茶具会继续围绕现代人喝茶方式的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