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凉山州粘虫大发生世代(二代)虫源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凉山州立体气候的特点和粘虫发生为害情况,结合多年的实地调查、诱蛾观察和标记回收试验,初步明确了粘虫大发生世代有本地和外地两种虫源。本地一些低山地区终年都有粘虫存生。海拔1400公尺以下偏东南的部分地区有少量粘虫越冬,海拔2000公尺以下地区的小春作物上有零星的一代粘虫发生。二代粘虫大发生时,低山的一代粘虫可垂直飞往高山繁殖为害,成为大发生时部分虫源;高山二代粘虫发生为害后,又垂直飞往低山繁殖为害,在州内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互为虫源,辗转为害的小循环。二代成虫大发生时有两个蛾峰,雌蛾卵巢发育级别和交尾情况很不一致。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粘虫大发生时蛾量的大小、时间的早迟,直接与我国东部地区江淮一带一代发生区粘虫的发生为害有密切关系。外来虫源主要来自江淮一带,这是决定大发生世代发生为害程度的主要成分。通过标记回收试验,使这两种虫源都得到了初步证实,从而为提高预测预报水平与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棉铃虫在吉林省各地区玉米田为害,成为了潜在的玉米穗部重要害虫。明确棉铃虫在吉林省的种群动态、虫源性质,对其早期预警与综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吉林省中西部的公主岭市,综合运用常规监测、卵巢解剖、田间调查、气象分析、轨迹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棉铃虫的发生时间、发生世代、虫源地、迁飞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8月上旬-10月上旬为棉铃虫成虫发生期,其中8月中旬-9月下旬是发生高峰期。棉铃虫成虫在当地发生2代(第3代和第4代),第3代为迁入世代,第3代高峰期的虫源主要来自于辽宁省部分地区。第4代主体为本地繁殖世代,其为害期正值当地玉米灌浆至蜡熟期。第4代棉铃虫成虫羽化后滞留本地的种群因气候以及食物原因而消亡。迁出期的风向不利于棉铃虫种群回迁。  相似文献   

3.
粘虫季节性迁飞为害假说及标记回收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根据粘虫发生为害資料的分析及其种羣数量变动規律的研究,指出了粘虫发生在我国东半部地区有五种类型的发生区。各发生区之間,粘虫种羣数量的变动似有密切关系。据此提出了粘虫季节性南北接力式往返迁飞为害規律的假说。这一假说指出粘虫迁飞为害具有春、夏季从南向北飞迁;以及秋季由北返南的季节性規律。在一、五代及五代多发区,春季第一代或前一年末一世代的成虫于2—4月间羽化,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向北迁飞,集中到一代多发区繁殖为害;另一部分可能继續北迁以至二、三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春季世代的外来虫源。在一代、三代及五代多发区,第一代粘虫发生于3—6月,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各区第一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原区外,大部分继續向北迁飞,集中在二代多发区(以一代多发区为主,羽化盛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繁殖为害,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的(外来)虫源。7月中、下旬二代成虫羽化后除部分保留在原区繁殖为害外,大部向南迁飞,集中在三代多发区繁殖为害,成为該区主要为害世代卽第三代的外来虫源。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第三代成虫羽化后,除少数保留外,絕大部分继續南迁,至五代多发区或一、五代多发区而形成該区主要为害世代——第五代(按迁飞概念应为第四代)的外来虫源。标記回收試驗的結果,使假設初步获得了証实。为进一步探索粘虫大发生世代虫源;提高預测預报技术与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一个粘虫季节性远距离迁飞的模式图。粘虫在广东、广西省1—2月間发生一个世代,为害小麦。这一代羽化的成虫(可能还有湖南、福建等地越冬幼虫羽化的成虫)于3—4月間向北迁飞:绝大多数迁到江苏、安徽、河南及山东南部地区,并在該地繁殖为害,产生第二代;一部分可能迁至河北、山东北部、山西、豫北等地,在这些地区也能繁殖一代,但因环境条件不适合,基本上不为害;一小部分甚至于可以迁至更北地区,如东北中北部,但在这些地区不能生存繁殖。在江苏北部、河南等地繁殖后的第二代成虫,在5—6月间又向北迁飞,这就成为东北地区的主要为害世代。在河北、山西等地,除了有这批迁移来到的蛾子外,尚有当地繁殖的后代,因而有世代重迭現象。在东北为害世代的成虫在7—8月間向南迁飞:一部分可能在东北南部(如錦州等地)再繁殖为害一代;但多数迁到河北、山东、山西等地。这一代的成虫在9月間再迁向南方,到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为害晚稻。在湖南、湖北、福建等地,该代的幼虫越冬,在广东、广西地区,再繁殖一代。一般说来,在粘虫迁飞后的地区,虫量大为減少,以至几乎不能找到,春季向北迁移与秋季向南迁移可能有所不同。在向北迁移中,每代迁移之后、数量都有增加;而在向南迁移中,数量增加是不显著的;这可能是由于迁移中有稀释或分散至更大地区的原因。根据这一模式图,許多有关粘虫发生的現象可以获得解释:如不同地区猖獗世代的不同,猖獗时間的不同,东北地区早春蛾子发生的特点,蛾子发生高峯的类型,各地区的世代数等。本文并根据这一模式图討論了对于数量变动及預测預报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有关文献均记载直纹稻苞虫以幼虫或卵、蛹在当地越冬.本研究通过两年对南阳市直纹稻苞虫初见雌成虫卵巢发育情况解剖分析和对当地发生情况系统调查表明本地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四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即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任何虫态;当地上、下两代幼虫发生数量悬殊;该虫成虫和稻纵卷时螟成虫有明显的同步发生现象.据此认为,河南南阳直纹稻苞虫每年初始虫源来自南方.  相似文献   

6.
枸杞负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研究表明,近年来枸杞负泥虫在呼和浩特地区是为害枸杞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1年发生4~5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成虫在土内越冬。翌年4月下旬出蛰取食。幼虫、成虫为害枸杞叶片、嫩芽及嫩梢。6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该虫的盛发期。可采用清洁田园等农业措施、保护利用天敌、坚持在害虫始发期和进入越冬期前关键期用化学农药等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直纹稻苞虫虫源性质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有关稻苞虫专著中均记载直纹稻苞虫,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当地越冬,但我们1990—1992年研究结果表明:雌成虫卵巢发育为6级;而每年始见雌成虫卵巢发育均在4级以上,且均已交配,末代幼虫在杂草上不能发育到蛹而死亡;越冬期多处调查未发现稻苞虫的任何虫态;稻苞虫成虫和稻纵卷叶螟有明显的同步发生现象,据此,我们认为稻苞虫在河南南阳地区每年初始虫源来自外地。  相似文献   

8.
石刁柏负泥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清  樊瑛 《植物保护》1996,22(1):20-22
石刁柏负泥虫是药用植物石刁柏的重要害虫。该虫在北京1a发生4代,世代重叠。第1代成虫出现在5月下旬~6月下旬,第2代为6月下旬~7月中旬,第3代为7月下旬~9月中旬,第4代为9月下旬~10月中旬。第4代成虫10月下旬钻入土缝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出土活动。  相似文献   

9.
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2015年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 为其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基于扫描昆虫雷达观测、常规监测、轨迹模拟及天气背景学分析等研究方法, 对吉林省公主岭三代黏虫的虫源来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因虫源基数及增殖倍数较高, 二代黏虫蛾种群数量较高; (2)二代黏虫蛾迁飞以不利其回迁的西南风、南风为主; (3)观测初期未见黏虫聚集成层迁飞的现象, 直至后期才见黏虫向西南方向迁飞; (4)气流和降雨是二代黏虫蛾未能有效回迁的主要原因, 三代黏虫发生的虫源, 是北迁的种群和本地种群共同繁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蔬菜大棚对粉虱型(GE)、斑潜蝇型(SE)和复合型(CE)3种植物诱源黄板及不合植物诱源的普通黄板进行了诱虫(粘虫)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含植物诱源的黄板诱杀害虫,有很好的增效作用.粉虱型植物诱源黄板的诱虫效果最好,其在黄瓜、茄子、番茄和甜椒上的诱虫效果与普通型黄板间差异显著,诱虫数量分别是普通黄板的3.25,2.75,3.36和2.89倍.  相似文献   

11.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是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吉林省中西部农林业生产造成威胁。目前尚无美国白蛾在此区域种群动态的系统研究。2017—2019年,选用虫情测报灯、高空探照灯对美国白蛾的成虫动态进行监测,并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两灯在监测美国白蛾消长动态上一致,6月上中旬是成虫始见期,终见期为9月中旬。发生趋势曲线显示两个高峰期,6月下旬—7月上旬是1代成虫高峰期,8月是2代成虫高峰期。虫情测报灯、高空探照灯逐日诱蛾量具相关性。但两灯在诱集数量上未见一致性,对不同世代成虫的诱集效果也未体现规律性,这可能与此区域美国白蛾的虫源组成有关。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美国白蛾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粘虫在山东省年生三代,有的年份能发生少量四代幼虫。经几年研究认为:影响第一代粘虫猖獗发生的主导因子是,粘虫孵化阶段的降雨量及雨量分布。雨量影响初孵化幼虫的存活;对卵的孵化影响不大。影响第三代粘虫猖獗发生的主导因子是,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温湿条件。气温高低对成虫产卵有影响,在这一期间,各旬平均气温在26℃以下,相对湿度在80%以上,就有导致第三代粘虫大发生的可能。草荒严重也是原因之一。根据几年来调查结果:初步认为在本省一定环境下,少量粘虫蛹有越冬的可能;成虫越冬的可能性较小;幼虫不可能在我省越冬。粘虫迁飞的可能是存在的。在防治策略方面,根据山东省虫粘各代发生特点和现有条件:认为防治第一代粘虫,在作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坚决把幼虫消灭在幼龄阶段;对三代粘虫,可以采取采卵和消灭低龄幼虫相结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粘虫为我国重要农作物害虫之一。自六十年代以来,对我国粘虫迁飞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明确了粘虫的逐代迁飞为害和不同发生区的虫源性质等问题,这就为我国开展粘虫异地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扼要介绍了我们从1979年以来对粘虫几个主要发生世代区的发生趋势进行了异地预测。其主要方法是制定统一测报调查方法,在不同发生世代区选有代表性的测报站进行系统调查,并通过“模式电报”的方式传递虫情信息,结合发生区的作物条件以及天气预报等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不同世代区的历史资料,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判别分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在吉安地区一年发生不完全六代,一般在5—10月,尤其是五月下旬至六月中旬或八月下旬至九月中旬,田间蛾量连绵不断,蛾峰多,世代重叠。各地世代划分不一,各代峰次虫源性质也不够明确。因此,探讨世代划分的方法与标准,弄清各代峰次虫次虫源性质,对指导予测及防治,均具有实际意义,我们按照南京农学院等提出的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分级标准和以卵巢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河南漯河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本研究分析了1984年-2020年测报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成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2015年-2020年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雌蛾卵巢发育级别、迁飞情况和虫源性质等,同时结合漯河地区冬季温度和降雨量数据,分析了近年来漯河地区越冬代劳氏黏虫成虫数量变化的原因,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河南省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9月18—22日在吉林省农科院举行东北三省粘虫学术讨论会。会上首先报告论文,接着就当前粘虫发生规律研究中的东北地区大发生虫源和预测技术两个主要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会议充分地反映了东北三省一年来在粘虫研究协作上的新进展。东北地区粘虫大发生的虫源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烟草粉螟在贵阳市烟仓中的消长规律及虫源,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采用性诱捕器对贵阳市烟叶营销中心、烟叶站和烟农仓库的烟草粉螟进行诱捕调查;并对烟叶营销中心不同环境的烟仓烟草粉螟的数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烟草粉螟在贵阳市一年发生3代,各代成虫集中羽化的高峰依次在5月21日前后、7月23日前后和10月1日前后;烟农仓库是烟叶营销中心烟草粉螟的主要虫源;环境较差的烟仓也是自身虫源之一。  相似文献   

18.
达县分葱田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采用系统调查方法研究了达县地区分葱田甜菜夜蛾的生活史、发生与环境的关系。甜菜夜蛾在达县分葱田1a发生6代,以三至五代为害最重,世代重叠。其数量消长与虫源、夏秋季气候、天敌、栽培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通过调查分析提出本县初始虫源非本地虫源。  相似文献   

19.
草地贪夜蛾缅甸虫源迁入中国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 Smith)对非洲和南亚国家的入侵已对全球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影响,该虫2018年年底已在缅甸形成虫源基地,并零星进入中国云南西南部地区。本文利用历史数据分析了缅甸和华南地区春、夏两季(3-8月)925 hPa夜间平均风温场,并模拟预测了缅甸地区草地贪夜蛾在此期间进入中国的迁飞轨迹以及主要降落和波及的地区。结果表明:3-4月盛行的微弱西风不利于远距离迁移,但成虫的自主飞行可形成对云南和广西局部地区的近距离入侵;进入5月份后,随着西南夏季风的加强,云南和广西全境成为缅甸虫源的主要迁入地,并可能波及贵州、广东、海南和湖南等省。因此,4月份之前要重点监控云南和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与为害,此后,应将监控区域扩大至中国中南部地区的各个省份。  相似文献   

20.
对1954~1985年吉林省玉米螟发生动态和预测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谷子、高粱的主要害虫。明确了玉米螟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2代。世代分为三个类型世代区:2代区:吉林省西部白城地区;1~2代区:吉林省中部四平、长春地区;1代区:吉林省东部半山区及山区辽源、吉林、通化、延边地区。同时明确了各区发生期,均以末代幼虫在秸秆内越冬。以一代幼虫为害最重。成虫产卵有选择性,早期喜在谷子上产卵,玉米居中,高梁上较晚。卵量玉米>谷子>高粱。不同秸秆内越冬虫量顺位:玉米秆>玉米茬>高粱秆>高梁茬。越冬虫量是玉米螟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