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的整合拷贝数是影响外源基因表达水平及遗传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并以番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ascorbate peroxidase)基因和光诱导的早期蛋白elip(early light inducible protein)基因为内参开展对12株转基因樱桃番茄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番茄使用的内参基因apx在樱桃番茄中可能以多拷贝形式存在;以elip基因为内参检测到转基因植株内整合的拷贝数为0~20不等,其中4株在普通PCR检测中存在假阳性,且80%的转基因植株发生了基因重排现象。  相似文献   

2.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转基因玉米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使用特异的引物和探针,对玉米中的内源基因Invertase和转基因玉米Mon 810、Event 176中的外源基因进行了定量检测,建立了商业化转基因玉米Mon 810 (YieldGard)和Event 176 (Maximizer)的定量PCR检测方法。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小于0.01%,是国际上设定的转基因最低限量的100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创建一种简单快捷、成本低廉、灵敏准确及可靠性强的高通量鉴定转基因玉米MON89034转化体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多重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转基因玉米MON89034品系进行检测,并针对转基因玉米MON89034靶标基因设计高效稳定的引物和探针,使用zSSIIb基因作为内源基因,避免检测出现假阴性,将反应体系及条件优化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进行扩增,初步建立转基因玉米MON89034双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通过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和大样本可靠性测试验证,继而创建出一种高通量鉴定转基因玉米MON89034转化体的检测方法。通过建立的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转基因玉米、非转基因玉米和转基因大豆的DNA混合模板检测得出的结果表明,多种作物DNA混合模板可在单根PCR反应管内实现对zSSIIb基因和MON89034的同时检测,并在2 h内完成检测得到准确结果。目前,建立的该双重实时荧光PCR方法可用于多个转基因作物样品间快速筛查,检测快速,结果准确,可满足大多数检测机构日常检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滴式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平台,以转基因玉米为例,建立了转基因作物(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GM crops)外源基因拷贝数分析方法,对待测样品进行了快速鉴定,并从T_0转基因玉米株系中鉴定出多个单拷贝单株。对该方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方法在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面进行了比较,从试验数据可以看出,2种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一致,单拷贝检测结果高度一致;但是ddPCR试验操作更加简便,试验结果可重复性强,试验数据更加准确可靠。研究表明,ddPCR方法是一种更加便捷、快速和准确的外源基因拷贝数分析新方法,基于其在准确性和灵敏度方面的显著优势,将会在转基因作物的外源基因拷贝数分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复合PCR检测水稻种子的转基因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伟丰  杨朗  黄鹂 《种子》2007,26(1):32-35
根据转基因水稻中常用的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35S启动子、胭脂碱合成酶(NoS)终止子、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Nptn)和Bt毒蛋白基因(Bt Cry 1 Ab)的序列,设计合成6对不同的引物,用简单PCR方法检测了水稻种子中的转基因成分,同时建立应用一班PCR反应同时扩增检测两种或多种外源基因的复合PCR方法。通过对水稻样品进行PCR扩增,分析、比较复合PCR的检测结果与简单PCR的扩增结果。发现两者结果完全一致。表明复合PCR方法不但可以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还可以有效防止假阳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实时荧光PCR技术定量检测转基因大豆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影  宋丰顺  陆徐忠  赵伟  杨剑波  李莉 《作物学报》2007,33(10):1733-1737
以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为材料,通过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转基因大豆中外源基因cp4-epsps进行了定量检测。研究发现Taqman荧光探针法和SYBR荧光染料法均可作为转基因大豆定量检测的方法,但前者比后者具更高的检测灵敏度和精确度,其检测阈值可降到0.05%,变异系数为0.09%~0.53%。在此基础上,建立和优化了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体系,有助于提高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生物安全性定量检测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cry1Aa基因是2011年本实验室在我国棉花商品种子中发现的1种未经批准的转基因成分,本研究旨在通过整合结构解析,建立特异性检测方法,对市售棉种进行初测,明确该外源基因在我国棉种中的存在情况。【方法】通过Genome walking、长链PCR分离获得了转cry1Aa基因棉花转化体(定名为NN6转化体,简称NN6)的外源基因整合结构,同时基于插入位点基因组及外源DNA连接区,建立了NN6转化体特异性的定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NN6整合结构主要包括cry1Aa、aad和Npt II基因,插入棉花基因组7号染色体37 169 450位,产生91 bp基因组缺失;所构建的定性PCR检测方法能特异、快速地对棉花单株和种子单粒中NN6转化体的纯/杂合状态进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限为44拷贝,能满足国内外对转基因标识的需要;对含有cry1Aa基因的3个市售棉种进行检测,其纯合度分别为1.51%,5.21%和21.09%。【结论】本研究解析了NN6的整合结构,并建立特异性检测方法,为我国转基因棉花新品种选育及转基因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8.
运用常规 PCR方法和实时荧光 PCR方法对转基因抗虫保铃棉外源基因 Ca MV 35 S启动子、NOS终止子、标记基因NPT II和目的基因 Cry IA(c)进行了检测。建立了快速、准确的抗虫保铃棉籽转基因成分的 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运用常规PCR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方法对转基因抗虫保铃棉外源基因CaMV 35S启动子、NOS终止子、标记基因NPTⅡ和目的基因CryIA(c)进行了检测。建立了快速、准确的抗虫保铃棉籽转基因成分的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张舒亚  潘良文 《种子》2006,25(4):18-20
杂质是谷物及其加工产品中转基因成分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本文对来源于进境谷物中的50份油菜籽样品进行了转基因成分(gox基因、pat基因和bar基因)检测.通过常规定性PCR检测,在31份样品中检出转基因油菜籽,检出率为62%.本研究使用ABI 7700定量PCR仪对油菜籽样品DNA进行了实时荧光PCR定性检测分析,在32份样品中检出含有转基因油菜籽,检出率为64%.在今后要加强进出口谷物中杂质作物的转基因成分检测.  相似文献   

11.
质粒分子以其良好的适应性被较多地用作转基因标准材料的替代品。本文根据转植酸酶基因玉米phyA2基因设计引物与探针,并构建了一种包含phyA2基因片段(243 bp)和内标基因片段(178 bp)的质粒分子pPZ。选取不同转基因模板DNA作用于phyA2特异性引物,PCR结果显示只有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出现131 bp的目的条带;选取不同转基因作物检测体系作用于质粒分子pPZ,只有以pPZ DNA为模板时出现目的条带(131 bp和88 bp)。同时采用pPZ质粒分子和转基因玉米阳性基因组DNA为标准对4个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混合样品(3.0%、1.0%、0.5%和0.1%)进行定量检测,t检验表明,2种标准产生的斜率、线性相关系数和定值结果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pPZ质粒分子可以作为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替代品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2.
李美英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2):193-199
内标准基因对于转基因植物及其产品的定性定量PCR检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木薯内标准基因的系统研究是木薯转基因成分检测的基础。在木薯的DFCI(http://compbio.dfci.harvard.edu/tgi/plant.html)数据库中,选择了有可能作为木薯内标基因的一些EST序列,包括亲环蛋白2(cyclophilin type 2,DB934316)、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B亚单位(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B subunit,TC445)GAPDH、Actin 基因(TC2158与 TC3381的拼接序列)、Alpha-tubulin (TC8072)基因,Polyubiquitin(TC9946),亚麻苦苷酶 (linamarase,TC1540)六个基因序列,设计了7对定性PCR的引物(CP2、Actin、GAPDH、PUBQ2、Tublinα1、Tublinα2和 LAM1),并进行了种内一致性、稳定性和种间特异性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只有木薯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B亚单位的GAPDH定性PCR引物扩增系统在木薯的22个不同品种中都能够得到一致性稳定性的扩增结果,在大戟科其它植物及其它非大戟科植物没有发现非特异性扩增产物。另外六个基因(CP2、Actin、PUBQ2、Tublinα1、Tublinα2和 LAM1)的定性PCR引物扩增系统在大戟科其它植物及非大戟科植物中都有非特异性的扩增产物。因此GAPDH定性PCR引物扩增系统初步符合内标准基因的种内一致性,稳定性,种间特异性的特点,可应用于转基因木薯成分定性PCR检测。  相似文献   

13.
许瑾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4):173-178
为从分子水平上鉴定稻属,对稻属9种32份植物材料DNA条形码基因atpF-atpH进行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测序,以近缘种植物为外类群建立系统进化树及序列差异分析,设计了鉴定稻属的特异性引物。结果表明,应用该特异性引物对稻属材料进行扩增,均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113bp特异性目的片段,而对非稻属材料的扩增结果均呈阴性。系统进化树也显示出atpF-atpH基因可以很好将稻属区分开。这说明在条码基因差异位点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特异分子标记可用于稻属的鉴定,为珍贵物种的口岸鉴定提供了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4.
动物源性食品中猪源性成分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猪源性成分检测可行的方法,利用SYBR Green I Real time PCR对动物源性食品中猪源性成分进行测定。根据猪mtDNA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牛、羊、猪的动物源性食品进行扩增;克隆目的基因片段,并以此为标准品,优化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提高灵敏度;反复检测不同样品,测试稳定性。结果表明SYBR Green I Real time PCR技术能够特异性的检测到动物源性食品中猪源性成分,引物特异性强、稳定性可靠,灵敏度达到1×10-6 ng/μL,建立了动物源性食品中猪源性成分的快速、精准、经济、便捷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玉米CM8101特异性定性PCR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转基因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建立了转基因玉米CM8101定性检测方法。根据CM8101转基因玉米插入序列信息,于3′端侧翼序列处设计PCR引物。通过扩增体系优化、特异性测试、灵敏度测试、稳定性测试等技术参数的测试建立了转基因玉米CM8101定性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特异性检测方法各项参数符合相关转基因分子检测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品系特异性,方法检测灵敏度可达0.1%。CM8101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具有产业化应用前景的转基因玉米新品系,本方法为品系和其衍生产品的鉴定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mtDNA消减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线粒体DNA的消减文库。分别提取相同细胞质背景下的不育和可育等基因系线粒体基因组DNA(mtDNA),用RsaⅠ酶切成大小不等的片段,并各自与不同的接头连接,连续经过两次消减杂交和两次PCR扩增,将PCR产物与克隆载体连接,转化为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经蓝白斑筛选后,再用PCR方法插入片段筛选出阳性重组质粒,构建差异DNA消减文库。在构建的不育mtDNA文库中,将SSH文库的全部扩增产物与SSH文库中的单条扩增条带分别进行胶回收和克隆转化,分别挑取54个和6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和相关功能初步比对。结果表明,不育mtDNA的SSH文库差减杂交效率较高,质量较好;回收单条扩增条带分别进行克隆测序的结果准确率较高;对测序序列进行BLASTx比对及功能注释分析发现,约90%的序列来源于线粒体基因nad1和nad5的非编码区。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玉米转化体特异性寡核苷酸芯片测试方法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7种转基因玉米Bt11、Bt176、Mon810、Mon863、TC1507、GA21和NK603的重组DNA结构,利用Primer premier 5.0引物设计软件分别设计转化体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条件,对引物特异性及灵敏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引物特异性强,灵敏度达0.1%。在植物基因组与外源基因的连接区域,利用Primer premier 5.0和Oligo 6.0软件分别设计和筛选7种转基因玉米40mer oligo转化体特异性探针,制备转基因玉米的寡核苷酸芯片,并对芯片检测的特异性、重复性及检测灵敏度进行检验。证明所设计探针特异性强,灵敏度达0.01%。与PCR检测方法相比,基因芯片检测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有效检测及鉴定多种转基因玉米,大大提高检测的准确率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玉米MIR162转化事件特异性检测方法及其标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玉米MIR162是美国先正达公司开发出来的新型抗鳞翅目昆虫的转基因玉米品种。本研究目的在于建立该品系转化事件特异性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形成定性检测国家标准。定性PCR体系经实验室内部比对及实验室间循环验证结果表明,该体系特异性强,灵敏度较高(0.1%),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再现性。Taqman探针实时荧光PCR检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探针特异性强,检测低限(LOD)在0.01%以下;定量标准曲线R2均为0.999,扩增效率为98.622%和99.602%,SD范围为0.014~0.209,RSD的范围为0.049%~0.879%,稳定性好;对转基因含量为1.0%、0.5%、0.1%的样品定量结果相对偏差在8%以内,结果较为准确。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完全可用于含转基因玉米MIR162成分样品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coexistence between genetically modified (GM) and non‐GM maize under real‐life agronomical conditions. GM hybrid maize with the event MON810 (Bt maize) was drilled at 30 sites in fields surrounded by near isogenic conventional maize, although only 27 sites could be finally evaluated. Field sizes of Bt maize varied between 0.3 and 23 ha, and the flowering period of the Bt and conventional maize was synchronous. At some sites, different planting dates of GM and non‐GM maize or an earlier ripening conventional maize were tested in additional strips to obtain altered flowering and thereby reduce cross‐pollination. The overlapping of flowering periods was successfully avoided only at two sites where non‐GM maize was planted 25 or 28 days later. During harvest,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he conventional maize in strips at distances of 0–10, 20–30, and 50–60 m to the Bt maize fields to assess the GM DNA content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Sampled materials included chaffed plant material intended for silage (18 sites), grains (eight sites), or crushed husks and cobs (one site). Wind effects were taken into account by sampling in all four compass directions. Quantitative PCR was used to detect the event specific MON810 DNA sequence in sampled materials. Th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two certified independent diagnostic testing companies selected in a pre‐test. Taking averages over all compass directions and the two laboratories no samples collected beyond 10 m had levels of GM above the threshold of 0.9 %. In conclusion, the data indicate that coexistence of GM and conventional maize is possible under real‐life large‐scale agronomical conditions. Levels of GM DNA in harvested grain resulting from outcrossing can be managed to levels below 0.9 % by simply planting 20 m of conventional maize as a pollen barrier between adjacent fields.  相似文献   

20.
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改良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主要由5D短臂上的Hardness(Ha)位点的两个主效基因,即Puroindoline a(Pina-D1)和Puroindoline b(Pinb-D1)控制,同时受基因Grain Softness Protein-1(Gsp-1)的影响。本研究以一粒小麦(T.monococcum)DV92作为Pinam、Pinbm和Gspm基因的供体,将三基因各自完整的表达盒串联连接到载体pGEM-TEasy上,构建Pinam-Pinbm-Gspm三基因串联的表达载体。利用基因枪介导的转化方法转化普通小麦科农199幼胚,共轰击5608个小麦幼胚愈伤,经Biolaphos(化学除草剂)筛选,获得933株再生植株,经PCR检测,鉴定出11株阳性植株,有关转基因小麦的籽粒硬度还需进一步实验验证;本实验实现了串联三基因在普通小麦中的遗传转化,为利用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改善小麦籽粒硬度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