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张奇  武菊英  杨学军  袁小环 《草地学报》2016,24(5):1139-1145
采用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及匍匐剪股颖(Agrodtis stolonifera)等3种草坪草和青绿苔草(Carex leucochlora)进行混播种植,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找到适合与青绿苔草进行混播的草种,辅助其快速成坪并制作草皮卷。控制青绿苔草播量(6 g·m-2,12 g·m-2),按3:1,6:1,10:1的比例加入上述3种草坪草种子混播。结果表明:青绿苔草播量为6 g·m-2时混播可增加青绿苔草株高;与狗牙根6 g·m-2混播时可增加青绿苔草的根长;与黑麦草12 g·m-2混播时草皮卷起卷难度最低且完整度高。通过各处理草皮卷质量的综合评价表明,最优的2个混播组合分别是6 g·m-2播量6:1混播匍匐剪股颖(Tr15)和12 g·m-2播量10:1混播匍匐剪股颖(Tr9)。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植物群落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植物有性繁殖对环境条件微小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为探究高寒植物采取何种生长繁殖策略以适应全球气候变暖,从而预测高寒植被群落变化趋势,本研究利用开顶式生长室(Open-Top Chambers,OTCs)装置模拟增温,探究增温对高寒植物中常见的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青藏苔草(Carex moorcroftii),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有性繁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温下矮嵩草繁殖枝数量、有性繁殖效力极显著降低(P<0.01),青藏苔草小穗长度显著增加(P<0.05),垂穗披碱草小穗长度在增温下极显著增加(P<0.01);2)增温导致矮嵩草和垂穗披碱草种子生产能力显著降低(P<0.05),青藏苔草种子产量变化不明显(P<0.05);3)3种植物发芽势在增温下呈现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但发芽率无显著变化(P<0.05);4)经热图(heatmap)分析,高寒植物有性繁殖对增温响应不一致,且增温严重抑制矮嵩草有性繁殖。综上,在气候变暖下,不同植物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策略,矮嵩草有性繁殖受到增温的抑制,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退化草地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调控措施的响应,本研究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采取春季休牧(T1),春季休牧-划破草皮(T2),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施肥(T3),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播种(T4),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施肥-播种(T5)措施,以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对照(CK),探讨各调控措施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调控措施下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补播‘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Qinghai’)后样地杂类草重要值降低,禾本科重要值增加;CK土壤pH、容重和铵态氮含量最高;T2下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T3下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T4下有机磷含量最高;与CK相比,T5下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钾、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综上,春季休牧-划破草皮-施肥-播种措施能在短时间内改善退化高寒草甸的现状,提高可食牧草比例,有利于高寒草甸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翼果苔草、白颖苔草、披针叶苔草的无土草皮生产适宜播种量,在温室条件下进行育苗盘草皮生产,研究3种苔草5个播种量(翼果苔草:3.3、6.6、10.0、13.3、16.6 g/m2;白颖苔草:5.0、10.0、15.0、20.0、25.0 g/m2;披针叶苔草6.0、12.0、18.0、24.0、30.0 g/m2)对苔草无土草皮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量显著影响草皮质量,随播种量提高3种苔草草皮的密度、质地、盖度、均一度均显著上升(P<0.05),但地下部生物量无显著差异。白颖苔草播种量达20.0 g/m2,披针叶苔草达18.0 g/m2后继续增加播种量,草皮质量除质地外其余指标均无显著增加;翼果苔草播种量达13.3 g/m2后继续增加播种量,草皮质量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增加。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等权或加权情况下,3种苔草均以播种量最高的处理草皮质量最好。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及草皮质量,翼果苔草适宜播种量应不低于13...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以青绿苔草(Carex breviculmi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类7种规格的隔离层(200目尼龙网、300目尼龙网、80g无纺布、120g无纺布、100g土工布、150g土工布、棉布)对青绿苔草无土草皮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隔离层显著影响草皮质量,200目尼龙网、300目尼龙网、80g无纺布、120g无纺布在起卷难易度与起卷完整性之间均表现显著差异(P<0.05),棉布、100g土工布、150g土工布间差异不显著;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得分排名由高到低为:300目尼龙网、200目尼龙网、120g无纺布、80g无纺布、棉布、150g土工布、100g土工布。300目尼龙网作为隔离层时青绿苔草无土草皮的密度、质地、地下部生物量等指标均较高,且综合评分最高,最适宜作为青绿苔草无土草皮生产的隔离层,200目尼龙网、120g无纺布也可以作为隔离层,棉布、土工布效果较差不适宜做隔离层。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油莎豆(Cyperus esculentus)在极端干旱风沙环境中适宜种植行距,本研究在塔里木盆地南缘风沙活动强烈地段设置30 cm,60 cm,90 cm,120 cm等4个种植行距,分析了行距对油莎豆生长及土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莎豆饲草与块茎产量随行距增加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株密度与饲草、块茎及根系生物量均在30 cm行距下最大,在90 cm行距最低,但在60 cm与120 cm行距之间没有明显差异;在30 cm行距下,块茎和根系的氮、磷、钾吸收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相应的其在0~20 cm土层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P<0.05);油莎豆种植后显著降低了20~40 cm土层盐分累积(P<0.05),但在0~20 cm土层,90 cm和120 cm行距处理的盐分累积却显著增加(P<0.05),且达到轻度盐渍化水平。综合来看,种植行距为30 cm时,油莎豆的生长表现及土壤盐分环境均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该区域的推荐种植行距。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饲粮对羔羊生长性能、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消化道重量及瘤胃乳头发育的影响。选用60只体况良好,体重为(3.23±0.20)kg的初生母羔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试验羔羊于10日龄补饲开食料,开食料NDF水平分别为12%(12NDF组)、16%(16NDF组)、20%(20NDF组)和24%(24NDF组)的饲粮。试验期60 d,饲养试验所有羔羊均随母哺乳,消化试验所有羔羊不随母哺乳。结果显示:1)随着日龄的增加,羔羊的体重极显著增加(P<0.01);各日龄阶段日增重均差异不显著(P>0.05);随日龄的增加,羔羊干物质采食量(DMI)极显著增加(P<0.01),饲喂不同NDF水平饲粮,各组羔羊DMI差异不显著(P>0.05)。2)24NDF组羔羊干物质(DM)、有机物(OM)采食量和总能(GE)摄入量显著高于16NDF、20NDF组(P<0.05)。24NDF组羔羊粗蛋白(CP)采食量显著高于20NDF组(P<0.05);24NDF组羔羊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采食量极显著高于20NDF组(P<0.01),20NDF组极显著高于16NDF、12NDF组(P<0.01);24NDF组羔羊DM、OM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12NDF、16NDF组(P<0.05),24NDF组GE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16NDF组(P<0.05),但20NDF、24NDF组NDF、ADF表观消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12NDF组(P<0.05或P<0.01);24NDF组羔羊粪能显著高于12NDF、16NDF和24NDF组(P<0.05)。各试验组CP表观消化率和消化能差异不显著(P>0.05)。3)12NDF组羔羊全胃重显著高于16NDF、20NDF组(P<0.05)。12NDF组羔羊瘤胃重显著高于20NDF组(P<0.05)。12NDF组羔羊瘤胃占宰前活重的比例显著高于16NDF、20NDF和24NDF组(P<0.05)。12NDF组羔羊十二指肠重及十二指肠占宰前活重的比例显著高于16NDF组(P<0.05)。其余各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母羔羊在0~60日龄最适的NDF水平为16%~20%。  相似文献   

8.
胡佳燕  刘畅  李志坚  周帮伟  白静 《草地学报》2021,29(10):2247-2257
为探究不同类型燕麦(Avena sativa L.)产量与农艺性状差异,筛选饲用或粮用优质燕麦品种并提供评判指标,本试验以10个品种的皮燕麦为材料,对其产量、农艺性状、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叶绿素含量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干草产量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干草产量与开花期根系生物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开花期NDVI、拔节期叶绿素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开花期茎叶比极显著负相关(P<0.01)。种子产量品种间差异极显著(P<0.01),种子产量与成穗期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单穗籽粒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分蘖期密度、成熟期穗长、拔节期叶绿素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与开花期及乳熟期NDVI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以饲草生产为目的应选择叶片多、根系粗壮的品种,以籽粒生产为目的应选择成穗能力强、穗长较短、籽粒数多的品种。在开花期测量NDVI,拔节期测量叶绿素含量有利于鉴定饲用型或粮用型燕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比较饲喂苜蓿鲜草和全价颗粒饲料对兔胃黏膜抗氧化能力和胃肌层结构的影响,为兔健康饲养和提高养殖户的收益提供依据。【方法】选用2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断奶新西兰兔,随机分为饲料组和苜蓿草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苜蓿鲜草和全价颗粒饲料,饲养30 d。通过空气栓塞法将新西兰兔处死后解剖,称量胃的长度和重量,利用生物化学法测定胃黏膜的抗氧化能力,包括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物(LPO)、丙二醛(MDA)含量,胃pH以及胃蛋白酶的活性,同时运用组织切片技术、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图像分析法测定胃的贲门部、胃底部、胃体部以及幽门部的肌层厚度。【结果】饲料组体重和胃液pH均显著高于苜蓿草组(P<0.05),而苜蓿草组胃相对重量、胃蛋白酶浓度以及胃黏膜抗氧化能力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饲料组(P<0.05;P<0.01)。苜蓿草组兔胃贲门部、胃底部以及幽门部的总肌层厚度均极显著大于饲料组(P<0.01),在贲门部苜蓿草组的纵行肌厚度显著大于饲料组(P<0.05),环行肌厚度极显著大于饲料组(P<0.01),在胃底部苜蓿草组斜行肌厚度显著大于饲料组(P<0.05),而其余部位的肌层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同饲喂条件下,苜蓿草组胃化学消化能力、抗氧化能力以及胃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饲料组。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通过比较不同断奶日龄的湖羊羔羊瘤胃组织结构的差异,特别是瘤胃乳头超微结构变化,旨在为羔羊适宜断奶日龄的确定提供瘤胃生长发育的依据。选择新生湖羊羔羊24只(初生重:2.80 kg±0.08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为30日龄早期断奶组(EEW-30)、45日龄早期断奶组(EW-45)和60日龄常规断奶组(NW-60)。在各断奶日龄及75日龄时每组分别屠宰4只羔羊,测定体重及瘤胃空重,计算瘤胃相对重量;采集瘤胃组织进行显微及超微形态学测定。结果显示:①EEW-30组羔羊断奶体重极显著低于NW-60组(P<0.01),而EW-45组与NW-60组断奶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75日龄时3组羔羊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羔羊瘤胃相对重量与其体重变化规律相同。②光镜下可见:断奶时,EEW-30组瘤胃壁厚度极显著低于NW-60组(P<0.01),EW-45组与NW-60组无显著差异(P>0.05);75日龄时,EW-45组羔羊瘤胃壁厚度显著高于NW-60组(P<0.05)。断奶时EEW-30组瘤胃乳头较短小,极显著短于NW-60组(P<0.01),EW-45组也显著短于NW-60组(P<0.05)。断奶时瘤胃乳头宽度和面积在3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在75日龄时也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③扫描电镜观测结果显示:EEW-30组断奶时单位面积瘤胃微乳头(ruminal micro-papillae)数量极显著低于NW-60组(P<0.01),而EW-45与NW-6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75日龄时,3组羔羊单位面积瘤胃微乳头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试验结果显示,断奶时羔羊瘤胃形态结构在EEW-30与NW-60组间差异明显,而EW-45与NW-60组较为接近,瘤胃微乳头状结构也呈相同变化趋势。提示45日龄时断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青绿苔草(Carex leucochlora)对盐(NaCl)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本试验以青绿苔草'四季’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0,50,100,200和300 mmol·L-1)NaCl胁迫对其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NaCl胁迫对青绿苔草生长抑制作用不同。低浓度盐(50 mmol·L-1)对青绿苔草生长影响不显著,但胁迫8 d以上,叶片相对电导率显著提高。高浓度盐(≥100 mmol·L-1)显著抑制青绿苔草生长,随着盐浓度提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青绿苔草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枯叶率、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则呈升高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根据主成分分析和生物量下降50%时盐浓度建立回归方程确定青绿苔草耐盐临界浓度为231.29 mmol·L-1。综上,青绿苔草在低盐或短期高盐胁迫下,表现出一定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对青绿苔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青绿苔草种子适宜的辐射剂量,本研究以青绿苔草50%相对成苗率作为确定半致死量的标准,对青绿苔草种子进行60Co-γ射线辐射处理,辐射剂量分别为0(对照),75,100,150,250,450和650Gy。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青绿苔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成苗率以及幼苗的苗高和根长均逐渐降低;根据种子的相对成苗率,初步确定青绿苔草种子的适宜辐射剂量(半致死剂量)约为138Gy。本研究以期为今后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技术对青绿苔草进行种质创新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曹丽丽  刘颖  王宸  张巨明 《草地学报》2014,22(3):638-644
坪床结构对草坪草根系和草坪使用质量的影响很大。为探讨5种坪床基质对兰引Ⅲ号结缕草(Zoysia japonica ‘LanyinNo. III’)根系生长的影响,试验设计5种坪床基质:100% 纯砂(A),砂:泥炭(85%:15%)(B),砂:土(85%:15%)(C),砂:土:泥炭(85%:7.5%:7.5%)(D),100% 纯土(E)。结果表明: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随坪床深度的加深而减小,纯土坪床的上述根系指标显著小于砂基坪床;一级根在0~5 cm的根层中分布最多l而二级根在5~10 cm根层分布最多;3种砂质混合基质中,砂+泥炭混合基质好于砂+土和砂+土+泥炭2种混合基质。在土壤各层深度中,砂基坪床的根平均直径显著大于纯土坪床。纯砂坪床的地下生物量最大,而纯土坪床0~5 cm根层内根系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综合分析认为,砂基坪床适合做运动场草坪,其中以砂与泥炭混合基质最好,纯土坪床则排水不良,不适宜做运动场草坪。  相似文献   

14.
王娜  张中华  周华坤  徐文华 《草地学报》2022,30(12):3284-3293
为明晰莎草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提高莎草科牧草种子的萌发率。本文以3种莎草科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8种温度条件、3种化学试剂和冷层积处理法,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莎草科种子对各种处理的萌发响应过程。结果表明:变温下种子的萌发率显著高于恒温下的萌发率,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和帕米尔薹草(Carex pamirensis)种子最适萌发温度分别为15℃/25℃和15℃/30℃;华扁穗草为萌发喜光性种子、帕米尔薹草为萌发光不敏感性种子;冷层积处理和化学试剂+冷层积综合处理能显著提高华扁穗草种子的萌发率,并显著降低萌发时滞;化学试剂+冷层积综合处理能使帕米尔薹草种子的萌发率达到70%以上;青藏薹草(Carex moorcroftii)种子在化学试剂+冷层积下萌发率最高达到10%;一定浓度的硫酸(H2SO4)、氢氧化钠(NaOH)、次氯酸钠(NaHClO)溶液均能破坏种皮,更易于水分和氧气进入种子,从而促进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5.
白颖苔草(Carex rigescens)作为我国北方优良的草坪地被植物,在园林绿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白颖苔草的种子发芽率低、发芽时间长限制了其规模化利用。本文研究了不同温度下白颖苔草种子发芽及发芽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0℃/20℃促进白颖苔草种子的发芽,在此条件下,种子发芽过程中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变温与恒温下白颖苔草种子的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变温下淀粉酶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逐渐升高,且整体上显著高于恒温下淀粉酶和POD活性。本研究初步探讨了不同温度下白颖苔草种子发芽过程的生理机制,为白颖苔草种子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研究沙性土壤中不同泥炭添加量(0、10、20、30、40和50g/kg)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地上及地下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泥炭含量的增加,草坪质量、草坪密度、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根冠比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最大值因指标和月份的不同分别出现在20~30g/kg。不同泥炭含量之间,草坪...  相似文献   

17.
在当归道地产区设起垄覆膜穴栽(LS)、膜侧开沟斜栽(MC)和露地开沟斜栽(LD)3种种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田根系层土壤含水量、温度及根系生长动态的调控效应,以期从土壤水热环境角度揭示覆膜种植的增产提效机制,为进一步全面评估当归覆膜技术体系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覆膜显著提高了当归返青期0~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其中LS和MC分别较LD增加22。94%和14。57%,后期由于降水,各处理含水量间差异不显著;覆膜显著提高了0~15 cm耕层土壤日均温度,其中LS和MC较LD分别增加1。04和0。61℃,生育期内各处理土壤温度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温度日变化呈“S”型负正弦曲线,且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温度变化幅度减小,土层每加深5 cm,日变化曲线相位依次推移1 h,同时覆膜还缓解了温度下降幅度,缩短了昼夜温差。0~15 cm耕层土壤地温大于14℃时,覆膜后当归根系生长提前进入快速时期,其单根鲜重显著高于LD方式,采收时覆膜处理当归药材芦头茎粗和单根鲜重均较LD方式显著增加,根系长度间差异不显著。0~20 cm耕层土壤含水量与当归根长、芦头茎粗和单根鲜重均呈显著正相关,对药材产量构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综上所述,覆膜种植改善了当归根系层土壤水热环境,具有明显的增温保墒效应,能缓解春季低温干旱和季节性水分亏缺所导致的当归生长发育缓慢的问题,可作为高寒阴湿区当归种植的高效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适宜枳砧木繁育的基质,研究了本土、椰糠、草炭、有机肥的23种配比组合对枳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处理S15(本土:椰糠:草炭:有机肥=7:2:0:1)能提高枳苗木的茎粗、株高和地下部分干重,分别比CK高出67.40%、86.79%和82.05%;基质处理S7提高了植株根总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分别比CK高出51.30%、31.58%和31.35%;基质处理S11提高了地上部分鲜重和地上部分干重,别比CK高出309.95%和207.14%;基质处理S14提高了枳苗木地下部分鲜重,比CK高出了82.05。综合考虑成本、效益,筛选出S15(本土:椰糠:草炭:有机肥=7:2:0:1)处理为枳苗繁育的最适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9.
根瘤菌与固氮菌联合对毛叶苕子的促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前期筛选的具有优良固氮活性的巨大芽孢杆菌菌株N3和豌豆根瘤菌菌株Vic5,研究单一及复合接种对毛叶苕子的促生效果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不接菌处理CK,单一接种N3能显著提高毛叶苕子根瘤固氮酶活性,单一接种Vic5能显著提高毛叶苕子地上部生物量、结瘤数和根瘤固氮酶活性,Vic5处理下毛叶苕子地上部生物量、结瘤数、根瘤固氮酶活性及根系形态学指标包括根系总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尖数较N3处理分别增加了72.55%、121.20%、47.22%、21.46%、50.48%、53.85%和47.42%。相比CK,接种N3处理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Vic5处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复合接菌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提高。接种N3能显著提高土壤固氮酶活性,接种Vic5能显著提高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土壤固氮酶活性,复合接种处理下土壤基础呼吸强度最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土壤固氮酶活性最高,用乙炔还原法测得固氮酶活性为C2H4 53.77 nmol·g-1·h-1。综上所述,相比单一接种,复合接种自生固氮菌N3和豌豆根瘤菌Vic5表现出对毛叶苕子更优的促生作用和对土壤具有更好的改良作用,可为后期毛叶苕子专性生物菌肥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食叶草根系应对盐碱胁迫表现的形态适应策略,采用剖面法对新疆石河子垦区盐碱地食叶草进行根系剖面采集,分析不同时期食叶草根系形态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探究食叶草根系形态分布及对盐碱环境的适应策略。结果表明:食叶草根系显著降低了根系周围土壤电导率,与根长、根生物量增加显著正相关。随着土壤深度增加,根长、根生物量、根体积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7-10月,0~20 cm土层根系生长最快,根体积增加了71.26%。水平距离上,25~35 cm内根系较5~25 cm生长缓慢,密集程度低,从而规避高盐区域并提高营养吸收能力。细根(d≤2 mm)是食叶草根长增加的主要体现,占总根长90%以上。食叶草根系在盐碱地中形成了抵抗胁迫并增强自身抗逆性的形态适应策略,主要表现为根系快速向深层拓展,距植株水平距离0~15 cm内侧根密集且快速增加。研究结果为干旱区盐碱地治理过程耐盐植物管理与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