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当前人们对环保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在茶叶生产与加工过程中,应用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也有了明显变化,其要求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上,要实现对茶叶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结合矿物源农业的适量应用,从而尽可能避免化学合成农药,从而确保茶叶品质。本文拟从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分析入手,结合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技术应用,从而探究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的相关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茶叶》2011,(7):32-33
"茶园替代农药效果示范现场观摩会"在重庆召开6月11日,由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办、重庆综合试验站承办的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园替代农药效果示范现场观摩会"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现场观摩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陈宗懋主持。首席科学家杨亚军研究员出席会议,承担农药示范任务的福建、广东、江苏、广西、云南等省14个综合试验站的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特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我国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更加注重消费质量。在此背景下,茶叶销量逐年递增,茶叶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消费者对茶叶品质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而茶叶品质受茶树病虫害影响很大。因此,为保障和提高我国茶叶品质,要高度重视茶树病虫害的防治。本文综合目前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针对茶树病虫害多发的原因、绿色防控技术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4.
潘建义 《茶叶》2003,29(4):228-229
无公害茶叶生产已成为全国茶区一个热点 ,发展无公害茶叶已成为当前山区茶农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但是 ,无公害茶叶生产中一些技术问题 ,特别是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无公害茶叶的发展 ,亟待解决。本文根据丽水市无公害茶叶生产实践 ,就山区茶园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有关技术作一阐述。1 山区茶园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思路无公害茶园病虫害防治应实行综合防治 ,即从茶园生态系的整体平衡来考虑 ,不要只局限于防治对象 ,既要考虑当时当地的病虫种类 ,还要考虑到未来和环境保护 ,既要考虑当前的利益和效益 ,更要考虑长远的影…  相似文献   

5.
茶叶生产无公害防治诊断智能化系统是将茶叶生产病虫害诊断防治技术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机结合,实现计算机对茶树病虫害图像、资料数据自动提取,并进一步对比分析,较准确地诊断出病虫害种类,进而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和措施,可就地供就诊者参考、实施。也可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克服时间、空间障碍传播到广大茶区,为茶叶生产无公害防治诊断提供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6.
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专业化防治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强 《中国茶叶》2012,(5):20-21,23
正近年来,围绕着"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方针,茶叶科研、推广和生产人员结合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引进、吸收和消化先进适用的防治技术,探索建立茶树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模式,不断提高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水平,确保了茶叶的卫生质量安全。一、茶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灌木型作物,其树冠密集,树幅宽大,四季常青。一经种植可连续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其构成的树冠茂密郁闭的茶园,小气候变幅小,生态环境较稳定,生物群落结构较复杂,生物种类和数量丰富,能在较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茶树病虫害是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其进行防治是茶叶生产中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怎样才能达到既经济又有效的防治目的是茶树病虫害及其防治研究的主要内容。湖南省茶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自50年代初期进行调查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到今天已经建成了以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和湖南农学院为主体,全省各级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文献报道和研究实践,从时间、空间和病虫害防治三个方面探讨贵州生态茶园建设对降低茶叶农残的作用。在时间上,近年来随着贵州大力发展生态茶园,茶叶农残合格率稳中转好,维持在99%以上;在空间上,贵州名优茶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好、生态茶园多的地区;在病虫害防治上,生态茶园可以间接减少茶叶农残量。建设生态茶园可以降低茶叶农药残留,是控制农药残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茶世界》2015,(3)
<正>湖北省3月7日,恩施州茶叶产业链建设创业培训班在州委党校开班,来自全州30个茶叶重点乡镇的120名茶叶种植大户、茶叶加工营销企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茶叶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接受了为期11天的培训。湖南省3月10日,"潇湘第一片春芽"采摘仪式在"中国最美茶乡小镇"、南方绿茶生产基地——长沙县金井镇湘丰茶园举行。  相似文献   

10.
浅谈茶树病虫害防治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病虫害防治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防治成效,不仅影响到茶叶的产量,也影响到茶叶的质量.随着乌龙茶价格的不断攀升,广大茶农对茶园病虫害的防治更加重视,只要茶园的病虫害能治好治了,可以不惜一切成本,但由于没有讲究科学性,只片面追求防治的百分率,不仅达不到目的,往往适得其反.为吸取教训,防止再犯错误,现就目前茶树病虫害防治的误区进行归类总结,并谈谈一些科学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叶》2015,(4):14
<正>打开百度,输入"茶叶溯源",第一条出现的结果"茶叶质量安全溯源平台",这就是专门针对茶叶企业量身定制的溯源系统。顾名思义,茶叶溯源是让茶人面对手中茶,做到有源可溯。饮茶品茗时,拿起手机扫一下茶叶包装上的二维码标识,就能够知道杯中茶来自哪里,何时生长、采摘、加工、流通,施用的是什么肥料,经过几次病虫害防治,产自哪个茶园哪个地块,初加工、精加工、包装入库是什么时  相似文献   

12.
<正>茶叶是云南省德宏州的传统特色产业,随着产业的发展,安全优质已成为重中之重。2016年德宏茶叶种植面积为35.4万亩,采摘面积31万亩,产量20145.2t,茶农人均纯收入1857.25元。病虫害发生面积28.5万亩,绿色防控面积31万亩,其中黄、蓝板防治面积6万亩、农业防治25万亩。德宏州茶叶生长种植区域在800~2000m之间,大部分种植分布在海拔1000~1400m之间。摸清茶叶病虫害主要发生种类和发生规律,是茶叶提质增效的主要保障技术措  相似文献   

13.
夏季是茶园病虫害的多发季节.各地茶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茶芽枯病、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饼病、茶假眼小绿叶蝉、茶叶螨类、茶卷叶蛾、茶细蛾、茶毛虫、茶黑毒蛾、茶丽纹象甲、茶黑刺粉虱、茶蚜等.主要病虫害防治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2011,(7):32-32
6月11日,由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办、重庆综合试验站承办的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茶园替代农药效果示范现场观摩会”在重庆市永川区召开。现场观摩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陈宗懋主持。  相似文献   

15.
福安茶树主要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安市是全国农业生产大县(市),茶叶的病虫害发生严重影响着我市茶农的经济收入。本文概述了福安茶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年及其防治技术,望能给茶叶生产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肖方扬 《福建茶叶》2015,37(1):31-32
生态茶园如何安全使用农药,最根本的是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使用农药,在农业防治基础上,化学防冶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协调应用,经济、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7.
华安县茶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安县近几年茶叶生产发展迅猛,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全县茶叶总面积已达10万亩.由于种植面积的迅速增加,种植的品种又比较单一,茶叶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现就我县茶叶病虫害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茶树病虫害严重地影响着茶叶生产。茶树病虫种类很多,而各种病虫发生的时间又各不相同,茶叶是种分批多次采摘的作物,在茶季防治病虫害要受劳力、采茶等的限制,为适时防治病虫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冬季是非采摘季节,劳力容易安排,此时大多数病虫都寻找合适的场所,潜伏越冬,我  相似文献   

19.
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经济市场除了看重产品的生产量,更看重产品质量。无公害茶叶作为近年来投入发展生产的经济作物,得到了社会市场的认可,并且越来越需要像无公害茶叶这样的产品,体现了我国对绿色食品、食品安全的严格要求与重视。由于无公害茶叶生产过程中要求众多,病虫防害也是其中一项巨大的任务,在无公害茶叶培育中病虫害更加严重,所以需要通过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的革新变化,得出适应无公害茶叶的防治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0.
浙西南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松阳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中国绿茶集散地。茶产业是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出口创汇的优势农副产品。为适应国内外新的市场形势的需要,解决控制茶叶病虫为害和农药残留的技术难题,松阳县开展了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茶树主要病虫绿色防控技术就是深入贯彻"绿色植保"理念,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大力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防治技术,辅之于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降低茶叶中的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