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是我国主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覆盖全国,但玉米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给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玉米大、小叶斑病是国内外玉米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严重时可使叶片提早干枯,影响灌浆成熟,使玉米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而减产,一般使玉米减产15%~20%,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2.
<正>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又称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螺霉病或黑霉病,主要分布在热带玉米产区。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一般减产20%30%,发病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目前玉米生产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病害。1.识别要点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小(直径130%,发病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是目前玉米生产上必须高度重视的一种新病害。1.识别要点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病斑小(直径12毫米),为淡黄色透明点,扩大后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22毫米),为淡黄色透明点,扩大后为圆形、椭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病斑,病斑(25)毫米×(15)毫米×(12)毫米,严重时可达7毫米×3毫米,病斑中央乳白色,边缘呈黄褐色或红褐色,外围有明显  相似文献   

3.
<正>前段时间雨水较多,玉米大斑病大流行。玉米大斑病,又称长蠕孢菌叶斑病、煤霉病、煤纹病、枯叶病、条斑病、叶斑病等,是玉米的重要叶部病害,在冷凉地产区发病较重,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达到30%~50%。当玉米植株70~90厘米高时即可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苞叶和籽粒。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也有从中上部叶片开始的。苗期很少发病,抽雄后发病加重。  相似文献   

4.
茶赤叶斑病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淑霞 《茶业通报》1993,15(1):18-19
茶亦叶斑病(Phyllosticta theicola Petch)在我省各茶区都有,发生较普遍,局部地区则较严重,是一种危害茶树叶片的病害。以危害成叶为主,主要影响夏、秋茶的产量和品质。应引起充分重视。发生及危害:茶赤叶斑病在丘陵和平地茶园易发生。每年5月中、下旬开始发生,以后随气温逐渐上升(5月下旬—6月中旬),病害迅速蔓延。此病是高温型病害,在高温干旱  相似文献   

5.
玉米叶斑病药剂防控技术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玉米生长后期叶斑病田间防治操作困难的问题,于2012年和2013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和河南省西平县分别针对春玉米的大斑病、夏玉米的小斑病及南方锈病进行了叶斑病防控措施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选用保护性与治疗性兼顾的内吸性杀菌剂,在玉米10~13叶期(大喇叭口期)采用一次机械喷雾的方式进行田间作业,有效降低了玉米生产后期的叶斑病发生程度:大斑病病株率、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32.0%~71.1%、0.66~1.11和51.7%~81.4%;小斑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48~1.10和20.9%~35.7%;南方锈病发病级别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0.25~0.60和7.4%~12.0%;保护了中下部叶片并推迟田间大斑病的初发时间;由于延长了叶片功能期,降低了病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可挽回春玉米损失2.4%~2.7%,可挽回夏玉米损失2.0%~8.6%。玉米生长中期阶段的喷药对后期叶斑病的防控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瓠瓜细菌性叶斑病是新近发生的一种病害,发生严重时对产量有较大的影响。此病可危害叶片、茎蔓、瓜条,其中以叶片受害较严重。发病规律此病由细菌油菜黄单胞菌黄瓜叶斑病致病变种侵染引起。病菌主要通过种子带菌传播蔓延,该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非常短,保护地栽培往往重于露地栽培。防治方法①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多地玉米田遭受黏虫和二点委夜蛾侵害。同时,部分玉米田发生了罕见的甜菜夜蛾危害。现将这三种害虫的识别特点和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供农民朋友有针对性地除治。三种害虫的危害特点黏虫黏虫主要以幼虫咬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1~2龄幼虫取食叶片造成孔洞,3龄以上幼虫危害叶片后呈现不规则的缺刻,大发生时将玉米叶片吃光,只剩叶脉。一般地势低、玉米植株  相似文献   

8.
1玉米大斑病 1.1表现症状及传播途径 1.1.1表现症状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叶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为害叶鞘和苞叶。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逐渐向上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  相似文献   

9.
<正>花生网斑病又称褐纹病、云纹斑病,常与叶斑病混合发生,可造成早期花生叶片脱落,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发病症状:病害多在花期开始发生,发病盛期在结荚期至成熟期,主要危害叶片,初沿主脉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黑褐色小斑,病斑周围有退绿晕圈,后在叶片正面出现边缘呈网纹状的不规则褐  相似文献   

10.
正常年青玉米的病虫发生比较多,为害期长,危害也相当重。南通地区青玉米中后期的病害主要有大、小叶斑病、纹枯病等;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粘虫、蚜虫、红蜘蛛等。青玉米被病虫为害后,不仅导致青玉米不能健壮安全生长,还会引起玉米棒秃顶、品质低劣,产量大幅度降低,而且玉米植株被害严重的还会提早成片枯死,给种植农民带来不可估量的巨大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低洼稻田已改种蔬菜作物茭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有逐年扩大之势。但据调查,影响低洼田种植茭白效益的病害较多,其中值得高度注意的是胡麻叶斑病,特别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该病的发生范围逐步扩大,病情也就日益严重,病株率一般都在20%以上,对获取茭白高产不利。发病症状。茭白胡麻叶斑病在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小的褐  相似文献   

12.
<正>玉米茎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据在全国18个省区的调查,常年发病率在10%~20%,严重年份可达50%以上,减产25%以上,并严重影响玉米品质,是玉米生产中继大小叶斑病、丝黑穗  相似文献   

13.
抗病育种——控制玉米叶斑病的最佳解决方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玉米叶斑病的发生特点决定了该类病害必须通过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加以有效控制。通过对我国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和灰斑病发生历史的回顾、调查信息整理和2008年发生现状的分析,结合病原菌生理小种或致病类型的变化、玉米抗叶斑病基因的发掘和研究进展,提出我国未来抗玉米叶斑病育种的策略:构建品种抗性、产量性状平衡取舍的育种新思维,倡导中等抗性/水平抗性的选择和利用,开展抗病多基因(质量基因/数量基因)聚合育种,并逐渐向多病害兼抗品种选育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下半年山东省农作物发生的重大病虫害主要有东亚飞蝗秋蝗、三代棉铃虫、稻飞虱、玉米叶斑病、花生叶斑病、地下害虫等。根据气象条件、病虫基数、作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在园林景观营造中蕨类植物因其病虫害相对较少,蕨类叶片颜色浓绿,生长势较强而受到欢迎,但因它喜欢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病虫危害也难以避免,其主要病害有以下几种:褐斑病。该病又叫叶斑病或叶枯病,常发生在叶片的顶端,受害叶片初期为圆形黑斑,后扩大成圆形或近圆形,边缘黑褐色,中央灰黑色并有小黑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玉米褐斑病有加重趋势。特别是夏玉米感病高峰期基本与夏季雨热同步,有利于褐斑病发生,病株光合作用差,导致结穗小、产量低、品质差。褐斑病发生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在喇叭口期始见病,抽穗期至乳熟期集中显症。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叶鞘及茎秆。症状首先表现在顶部叶片的尖端,最初出现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点,病斑常汇集沿叶脉形成条斑,多个条斑形成横向病斑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是河西走廊制种玉米生育中后期发生的主要叶部病害。为了提高对这3种叶斑病的田间诊断和识别水平,对其发病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归纳总结出3种病害的症状特点,并对引起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与鉴定。结果表明,3种叶斑病在发病时期、病斑形态、病斑大小、病状等方面区别明显;在供试的10种玉米自交系品种中,大斑病、小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分离到引起玉米叶斑病的真菌病原13种,其中玉米弯孢菌叶斑病Curvulairia lunata(Walke)Boedijn、玉米大斑病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 et Suggs和玉米小斑病Bipolaris maydis(Nishik.et Miyake)Shoemaker分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绿豆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发生危害情况 驻马店市绿豆病虫害较多,主要有叶斑病、根腐病、病毒病、豆野螟、蚜虫、豆荚螟、豆杆黑潜蝇、豆天峨、金龟子等10多种。近几年以绿豆叶斑病、根腐病、豆野螟、蚜虫对绿豆危害较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弯孢菌叶斑病、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直接影响黄淮海夏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黄淮海夏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和南方锈病的为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发病诱因和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芹菜早疫病又称叶斑病、斑点病褐斑病,主要危害叶面,也危害茎和叶柄,从苗床直到收获都可发病,是芹菜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以夏、秋季发病较重,保护地芹菜发生较普遍,有时为害严重。一、症状识别叶片被害开始产生水渍状黄褐色斑点,很快扩展为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