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通县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2008年,大通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5193.34hm2,工程的实施在推进大通县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根据汉中市水土流失情况,以生态优先、综合治理原则,确定了四个重点退耕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汉中市植被覆盖增加,水土流失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分析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但汉中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退耕还林促使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改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总产值增长。通过退耕还林,汉中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吴起县退耕还林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陕西省吴起县1998年确立了封山退耕的战略,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但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期限渐满,退耕农民会不会迫于生活压力而毁林复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从粮食安全、生活保障、能源供给、经济收入以及退耕农民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展开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吴起县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后并未影响到其粮食安全和生活能源供给,农民经济收入也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农民思想观念亦有了很大转变,其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吴起县的生态建设是可以持续进行下去的。  相似文献   

4.
原州区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方面首先是改变思想观念,解放广大农民的思想,强调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持续性以及提高农产品质量,深化农产品加工,搞好生产经营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就原州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经验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5.
对甘肃省平凉市纸坊沟流域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变化、经济收益及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借助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模型,评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状况,结合参与性农村评估方法,座谈访问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退耕还林草工程参与情况,农地地块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产出状况,家庭各业生产情况等。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2000年)后(2010年)纸坊沟流域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年动态度为-7.51%;林草地面积增加,年动态度分别为4.86%和14.87%;高效农业已成为农民的选择;产业发展具有地域性显著增强;退耕还林区的生态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大部分地区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6.
环京津贫困地区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在丰宁县的实施,引起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该文首先对2002年、2007年、2010年丰宁县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方面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对丰宁县的影响,并针对丰宁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巩固退耕还林一期工程成果和提高退耕农户生活水平,并逐渐消除其复耕意识。  相似文献   

7.
陈小红  张健  赵安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665-16669
分析了1998~2006年洪雅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农业总产值、畜牧业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等的提高,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畜牧收入和外出务工逐渐成为退耕农户的主要增收渠道。提出了洪雅县退耕还林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是国家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增加森林植被覆盖率,恢复我国原有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作,不仅有利于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扩大农村地区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而且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最近几年,山西省平遥县积极开展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效,地区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退耕还林成果差,退耕还林工程管理滞后,农民群众对退耕还林法律政策认识不够等几方面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环县限制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牧民思想观念落后 ,农副产品商品率低下 ,针对性地提出了环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继续走退耕还林还草的路子 ,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加大科技宣传教育培训示范力度 ,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加大支柱产业开发 ,使其形成规模化、商品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环县限制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农业产业结构欠合理 ;区域布局不合理 ;农牧民思想观念落后 ;农副产品商品率低下。针对性地提出了环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继续走退耕还林还草的路子 ,逐步改善生态环境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加大科技宣传教育培训示范力度 ,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加大支柱产业开发 ,使其形成规模化 .商品化、高效化。  相似文献   

11.
规模经营以前,粮农属于收入最低的群体,努力种粮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离开粮食 生产行业,可以提高粮农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水平。而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粮农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利益会出现 不一致现象。解决不一致现象,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经营,降低成本,使种粮收入大幅度提高,使粮 农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这样,国家的粮食安全与粮农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利益才能相一 致。同时探索耕地产权自有的制度改革,强化耕地作为财产的价值和功用,增强耕地吸引力,激励更有竞争力的劳动 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2.
焦树林  艾其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402-17404,17407
[目的]对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效应进行分析,为贵州省退耕还林的碳汇潜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0~2006年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桃(Amygdalus persica)、李(Prunus salicina)、杏(Armeniaca vulgar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楸树(Catalpa bungei)7种林木的碳汇量及碳汇效应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红枫湖流域2015年的森林碳汇总量。[结果]2000~2006年,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的中、幼龄林生物蓄积量和碳汇量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1.05×107kg,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固碳潜力。在所研究的7种树种中,杉木是研究区内碳汇功能强的树种,预测到2015年,其单位面积碳汇量可以达到106.51t(C)/hm2,其次为柳杉,单位面积碳汇量为99.42t(C)/hm2,杏的碳汇功能最弱,单位面积碳汇量为13.03t(C)/hm2;7种树种的森林碳汇总量为2.35×107kg,平均单位面积碳汇量为26.17t(C)/hm2;按305.0元/t的价格计算,可产生7.17×106元的经济效益,按254.1元/t(C)的价格计算,可产生5.91×106元的经济效益。[结论]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碳汇效应的经济效益巨大,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项目的碳汇效应进行分析,为贵州省退耕还林的碳汇潜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0~2006年红枫湖流域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对林区内主要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桃(Amygdalus persica)、李(Prunus salicina)、杏(Armeniaca vulgaris)、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和楸树(Catalpa bungei)7种林木的碳汇量及碳汇效应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估算了红枫湖流域2015年的森林碳汇总量。[结果]2000~2006年,随着时间的变化,森林的中、幼龄林生物蓄积量和碳汇量有上升的趋势,2006年达到1.05×107kg,将发挥越来越大的固碳潜力。在所研究的7种树种中,杉木是研究区内碳汇功能强的树种,预测到2015年,其单位面积碳汇量可以达到106.51t/hm2,其次为柳杉,单位面积碳汇量为99.42t/hm2,杏的碳汇功能最弱,单位面积碳汇量为13.03t/hm2;7种树种的森林碳汇总量为2.35×107kg,平均单位面积碳汇量为26.17t/hm2(c);按305.0元/t的价格计算,可产生7.17×106元的经济效益,按254.1元/t(c)的价格计算,可产生5.91×106元的经济效益。[结论]红枫湖流域退耕还林碳汇效应的经济效益巨大,具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退耕还林(草)是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为新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尝试运用一些主流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对农户退耕还林(草)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农户的意愿,为促进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草)工程,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相关政策建议.[方法]定性分析与计量模型(Logistic模型)相结合.[结果]农户的退耕还林(草)意愿受区域、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总体环境、对封山育林的态度、人均农用地、非农收入、劳动时间以及地块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结论]在做退耕决策时,农户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总体来看是理性的.  相似文献   

15.
石山地区蔗地间套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石山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作物光能利用效率,实现当地农田的高产高效,2009年初广西启动了三个千万亩增粮增收行动计划。南丹县在自治区农业科研单位的技术指导下,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甘蔗间套种栽培技术研究,经过实践探索,摸出了一套石山地区蔗地间套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这对缓解粮蔗的争地矛盾,实现粮蔗双丰收,促进石山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农业投入产出、城市化进程及农民收入构成几个方面详细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对岷江上游农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山西省作为农业欠发达地区,其未来农业如何发展,如何在山西特定自然生态条件下实现农业转型,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当前急需明确和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保证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分析了山西农业现状,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了今后山西农业发展的方向:至2020年,在耕地保有量400万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333.5万hm2的基础上,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重点发展适宜半干旱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和马铃薯,使粮食总产量达到140亿~150亿kg,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90~410 kg的安全目标;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实现畜牧强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功能多元化,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功能是保证区域粮食安全和对区域农 民的社会保障功能。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以耕地资源的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基础,以耕地农作 物产出为媒介,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区域最小耕地面积,并与区域实际耕地面积比较,得出耕地资源安全 的状态值,对研究区和区域内各个乡、镇的耕地所处安全态势进行评价。区域耕地资源安全,要同时保 证耕地资源最直接的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的安全。最小耕地面积和耕地资源安全状态值,可以衡量一个 区域耕地资源安全的态势。从空间分布看,大兴区北部经济发达的乡镇不安全状态较为剧烈。区域农业 应该及时调整农业结构以保障耕地资源安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9省小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双稳健的平均处理效应模型,研究了农地确权对小农户信贷可得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地确权可以提升小农户信贷可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需求方面的影响路径是:确权提高了小农户的土地安全性,增加了农业长期投资,并提高了信贷意愿。供给方面的影响路径是:确权增加了小农户的财产权并使其拥有了可流转大额财产,传递了还款可能性增加的信号;而且可将农地作为抵押品获得农地抵押贷款,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贷款供给。不过,农地的信号传递作用大于抵押作用,农地抵押作用的发挥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制度和组织创新。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户调查为例,验证土地成本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有何影响。基于Binary Probit和Biprobit模型,研究发现:土地租金越高时,农户反而更可能采纳测土配方与秸秆还田这两类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分样本回归发现,相对规模较小的农户,土地成本会促使经营规模较大农户更积极的采纳测土配方和秸秆还田两类绿色技术类保护措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农户之所以更倾向于施测土配方肥,是因为这类保护性措施能显著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有效提升农业经营性收入,更倾向于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则是因为这类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能够显著提升农业经营性收入。说明高地租并不必然导致农户消耗地利,面对地租成本压力,采纳绿色技术类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也是农户的可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