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甘草查尔酮A对副猪嗜血杆菌体内外生长的影响。将副猪嗜血杆菌于分别含10、20、50、100、200μg/mL甘草查尔酮A的TSA液体培养基中培养,采用分光光度法分析副猪嗜血杆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变化;以1、10、100mg/kg甘草查尔酮A经口灌胃小鼠,分别在3d、5d和7d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等生长性能,Bliss法测定副猪嗜血杆菌对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检测甘草查尔酮A对小鼠清除0.01×LD50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和抵抗100×LD50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甘草查尔酮A对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速率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差异均无显著差异。所有剂量组小鼠给予甘草查尔酮A处理后,一般临床症状、体重和脏器指数无统计学意义。灌喂甘草查尔酮A有增加小鼠肠道菌群丰富度的趋势,但降低拟杆菌门丰度而增加厚壁菌门丰度。小鼠清除0.01×LD50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能力呈剂量依赖性,而100×LD50的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小鼠后随着甘草查尔酮A浓度增加可呈剂量依赖延迟小鼠死亡时间。表明甘草查尔酮A对副猪嗜血杆菌体外生长无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对小鼠生长性能亦无明显影响,但可增加肠道菌群丰富度而提高小鼠抵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副猪嗜血杆菌qseC突变体,探讨qseC基因的缺失对副猪嗜血杆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利用自然转化方法构建副猪嗜血杆菌qseC基因的突变体,测定副猪嗜血杆菌野生株SC096与缺失株ΔqseC的生长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结晶紫染色法定性检测野生株和突变体生物被膜的差异;通过96微孔板定量方法检测突变体生物被膜的量;电镜观察二者生物被膜的变化。结果如下:成功构建qseC基因突变体。生长曲线显示副猪嗜血杆菌野生株SC096与缺失株ΔqseC生长速度基本一致。缺失株ΔqseC较之野生株SC096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有所减弱。研究表明,qseC基因对副猪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多糖对小鼠胸腺和脾脏体外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500μg/m L、250μg/m L、200μg/m L、150μg/m L、100μg/m L、50μg/m L、25μg/m L)的白花蛇舌草多糖对体外培养的小鼠胸腺和脾脏淋巴细胞的代谢及其与Con A或LPS协同诱导的转化作用、小鼠胸腺和脾脏巨噬细胞吞噬活性及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白花蛇舌草多糖可显著提高脾脏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1),促进脾脏淋巴细胞代谢及其与Con A或LPS协同诱导的转化作用(P0.01),但对小鼠胸腺淋巴细胞代谢及其与Con A或LPS协同诱导的转化作用、小鼠胸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无显著性影响(P0.05);白花蛇舌草多糖能够显著增强小鼠胸腺和脾脏NK细胞活性(P0.01),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双向作用关系。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的白花蛇舌草多糖可提高小鼠脾脏和胸腺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的体外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甘草查尔酮A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引发的氧化应激的影响, 为开发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新型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支气管肺泡灌洗法分离猪肺泡巨噬细胞, 分为6组: 阴性对照组, 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猪肺泡巨噬细胞; 阳性对照组, 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猪肺泡巨噬细胞; DMSO组, 猪肺泡巨噬细胞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给予0.1% DMSO; 5、10和20 μg/mL甘草查尔酮A组, 猪肺泡巨噬细胞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给予相应浓度的甘草查尔酮A。各组细胞培养24 h后, 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用酶标仪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水平, 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荧光探针(DCFH-DA)检测ROS水平。【结果】 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组猪肺泡巨噬细胞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 上清液中LDH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 MDA、NO、ROS水平及SOD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与阳性对照组相比, 5、10和20 μg/mL甘草查尔酮A组猪肺泡巨噬细胞活力均显著提高(P<0.05), 上清液LDH活性均显著降低(P<0.05), 10和20 μg/mL甘草查尔酮A组MDA、NO和ROS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5、10和20 μg/mL甘草查尔酮A处理组GSH-Px、SOD和T-AOC活性均呈剂量依赖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导致氧化和抗氧化平衡失调, 5~20 μg/mL甘草查尔酮A可以降低细胞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5.
选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枇杷叶、木通、黄芪、甘草组成中草药方剂。取20只小鼠,雌雄各半,体重(20±2)g,按序贯法测出中草药方剂腹腔注射小鼠100%致死率;采用寇氏法将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组间剂量比设定为1.15,染毒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测定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取单方草药及其组方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中草药复方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为1 374.358 4 mg/kg,95%可信限为1 375.495 2~1 373.221 6 mg/kg;副猪嗜血杆菌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高敏,对枇杷叶中敏,对木通、黄芪、甘草低敏,但对金银花、连翘、蒲公英、枇杷叶、木通、黄芪、甘草组方水煎剂高敏。该中草药防制方剂的配制及其基本药理试验将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陕西省关中地区患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猪场的32个样品中分离到6株细菌,并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菌落纯培养、生化特性鉴定、PCR检测等,最终确定分离菌株均为副猪嗜血杆菌.该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存在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对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最适培养基进行了筛选,将分离菌株分别接种于LB、TSA、巧克力琼脂等固体培养基上,接种12 h后通过观察菌落大小,筛选出最适合副猪嗜血杆菌生长的固体培养基TSA(加0.1 g/L NAD和50 mL/L的犊牛血清)和固体培养基巧克力琼脂(加0.8 g/L NAD).同时,将副猪嗜血杆菌分离菌株接种于LB、TSB等液体培养基中,培养至16h后,每隔4h分别取样,通过与麦氏比浊管对比确定菌液中的菌数,筛选出最佳液体培养基为TSB(加0.1 g/L NAD和50 mL/L的犊牛血清).  相似文献   

7.
potD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作为转运体蛋白,负责多胺的结合和转运,为细胞的正常生长提供必需因子,已在多种病原菌中鉴定为毒力相关因子,但在副猪嗜血杆菌中的作用还不清楚。利用自然转化法构建potD缺失株SC1401ΔpotD::kan,再比较亲本株和缺失株的生长特性、自凝集活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血清杀菌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病力。结果显示potD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自凝集活性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但导致该菌的抗血清杀菌能力和对小鼠的致病力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potD基因可能与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副猪嗜血杆菌的耐药性和慢性感染问题,试验采用儿茶酸抑制密度感应机制,研究影响副猪嗜血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方法,结果表明:儿茶酸使副猪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降低了25.4%。说明儿茶酸确实能够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  相似文献   

9.
副猪嗜血杆菌对部分常用实验动物的致病性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筛选对副猪嗜血杆菌易感的实验动物,对部分常用的不同品种、不同品系实验动物进行了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性试验。用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5型标准株(Strain Nagasaki)培养物,以2&#215;10^8-2&#215;10^10CFU的接种量,通过腹腔感染SPF级小鼠、大鼠、金黄地鼠、豚鼠以及清洁级豚鼠和兔。结果当接种量达到2&#215;10^9CFU时,SPF豚鼠、清洁级豚鼠和SPF昆明小鼠出现死亡,在死亡豚鼠观察到典型的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理变化,而在死亡小鼠未见。其它各实验动物在上述剂量范围内均未发病或死亡,感染7d后剖检也未见任何异常。对死亡豚鼠和小鼠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结果在豚鼠的大脑、心血、肺、肝和腹水中分离到了副猪嗜血杆菌。提示豚鼠对副猪嗜血杆菌易感,可以做为建立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候选实验动物。  相似文献   

10.
松针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松针多糖对正常状态及脂多糖(LPS)刺激状态下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试验采用不同浓度的松针多糖作用于正常的和经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设空白对照组(加入100μL RPMI-1640培养基)、阳性对照组(加入100μL终浓度为5μg/m L的LPS)、松针多糖组(分别加入100μL 25、50、100、200μg/m L的松针多糖)和LPS+松针多糖组(加入与松针多糖组相同浓度的松针多糖和终浓度为5μg/m L的LPS,液体终体积为200μL)。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中性红吞噬试验检测巨噬细胞吞噬能力,Griess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分泌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分泌量。结果表明:1)对空白对照组相比,各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相对增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50、100和200μg/m L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中性红吞噬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各LPS+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中性红吞噬率均极显著提高(P0.01),200μg/m L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NO分泌量极显著提高(P0.01),50、100和200μg/m L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TNF-α和IL-1β分泌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50、100和200μg/m L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IL-10分泌量极显著降低(P0.01)。2)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各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相对增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1),100和200μg/m L LPS+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中性红吞噬率极显著升高(P0.01),50、100和200μg/m L LPS+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NO分泌量极显著提高(P0.01),各LPS+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TNF-α分泌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50、100和200μg/m L LPS+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IL-1β分泌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100和200μg/m L LPS+松针多糖组巨噬细胞IL-10分泌量极显著降低(P0.01)。由此可见,松针多糖通过发挥其促炎作用调节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进而增强机体抗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学和病理学诊断方法,给该病的临床诊断和防制提供依据,试验采用病理剖检、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病理组织学观察等方法对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病猪进行诊断。结果表明:病猪主要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和多发性浆膜炎病理变化,并分离到3株副猪嗜血杆菌,分别命名为Hps1、Hps2、Hps3;心脏、肺脏和脾脏等脏器含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发生化脓性纤维蛋白性浆膜炎,根据病原学和病理学诊断结果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规模化猪场中仔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的流行情况及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情况。本试验于2022—2023年采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规模化猪场中患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仔猪鼻拭子、关节液、胸腔积液、肺脏等病料,共计283份。采用细菌分离鉴定、PCR方法对采集的病料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分离鉴定,采用人工感染小鼠试验验证分离株的致病性,采用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简称K-B法)检测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对临床中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结果显示:从采集的283份病料中分离到128株副猪嗜血杆菌,通过致病试验显示,91株副猪嗜血杆菌能引起小鼠不同程度发病与死亡,为致病性菌株;分离的91株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对磺胺间甲氧嘧啶、阿莫西林、氨苄西林等6种药物的耐药率为85.7%以上,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为3.3%~25.3%,本研究为该地区仔猪副猪嗜血杆菌合理用药及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理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将具有典型副猪嗜血杆菌病症状猪的组织器官通过石蜡切片技术制作成病理组织切片,观察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理组织变化特征,为临床诊断该病提供诊断依据.结果表明:患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猪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肺脏表面和心包的壁层、脏层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脏表面、脾脏和肺泡腔有数量不等的炎性渗出物.肺泡间隔增宽,显微镜观察发现心肌纤维断裂,肺小叶间质水肿,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有局灶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河南地区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流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试验从发病猪的肺脏、心血、关节液等病料中分离、纯化副猪嗜血杆菌,并对分离纯化的副猪嗜血杆菌进行PCR鉴定,同时进行血清型分型、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肺脏中分离得到一株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该菌株携带有vta1、vta2、vta3、wza、ompP2、nanH、cdtA、cdtC、espP2 9种主要毒力基因;对保育仔猪表现出轻微的致病性;对头孢噻呋、头孢他啶、阿莫西林等16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卡那霉素等8种抗生素耐药。说明分离得到的血清6型副猪嗜血杆菌毒力较弱,对大多数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5.
为了验证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FS0307株、XX0306株和标准株HS1079株的致病力,本文以豚鼠和Balb/c小鼠作为模型动物,分别腹腔接种副猪嗜血杆菌FS0307株、XX0306株和HS1079株,观察临床症状和死亡情况,并进行Hps的再分离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2株副猪嗜血杆菌分离株均能引起豚鼠和Balb/c小鼠100%发病,以及对豚鼠和小鼠的致死率均分别达到100%和20%;标准株HS1079株能引起豚鼠和Balb/c小鼠100%发病,并对豚鼠有80%的致死率,而不致死小鼠。可见,副猪嗜血杆菌FS0307株、XX0306株和HS1079株的致病力均较强,这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是猪场主要细菌性疾病之一,而疫苗免疫为控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以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微球壁材,以副猪嗜血杆菌LY02株(血清5型)裂解蛋白为抗原,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了副猪嗜血杆菌微球疫苗。微球平均粒径为2.58μM,微球的平均包封率为68.3%,平均载药率为3.56%。体外释放试验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抗原释放时间超过30 d。小鼠免疫试验显示该微球疫苗对血清5型副猪嗜血杆菌的攻毒保护率达90%。该微球疫苗的研究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疫苗开发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研究其病理组织学变化,采集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猪的主要病变组织器官,进行细菌分离和PCR检测,并观察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分离的菌株和副猪嗜血杆菌标准菌株均扩增出650 bp左右的特异性目的条带,且分离菌株与标准菌株的序列同源性高达99%,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病理组织学观察可见肺脏组织出血,肺泡间质增宽,心脏和肝脏严重出血、瘀血和充血,肾小球萎缩和淀粉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说明副猪嗜血杆菌对猪各组织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尤以肺脏病变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某猪场中分离出1株13型副猪嗜血杆菌,动物试验鉴定其为强毒株。为探索血清13型副猪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以期提高其分离率并优化后续发酵条件,本研究对13型副猪嗜血杆菌生长所需要的血清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浓度进行了筛选,测定了在最适培养条件下的生长曲线。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在TSB培养基中的最适培养条件为5%新生牛血清,10μg/mL NAD;在最适培养条件下生长曲线显示,OD600值为0.2~0.6时为13型副猪嗜血杆菌的对数生长期,在培养14 h时活菌数达到最大值,而OD600值在22 h时达到最大,且在增值过程中产生大量的酸。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天津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情况,采集天津宁河区、宝坻区、武清区、静海区规模化猪场及个体养殖户的母猪、保育猪、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未做副猪嗜血杆菌菌苗的猪血清共420份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天津部分地区均存在不同程度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统计结果为天津地区有效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疾病和微生物体当诊断出以下疾病 ,且疫苗的使用是划算的时候 ,可以考虑进行接种。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以前称为胸膜肺炎嗜血杆菌 ) :这种细菌会引起肺炎 ,要么使生长 -肥育猪突然死亡 ,要么减缓猪只生长 ,增加上市日龄。产气夹膜梭状芽孢杆菌 :这种细菌可以感染保育仔猪 ,导致突然死亡或慢性腹泻。脑心肌炎 (EMC)病毒 :这种病毒可以引起哺乳仔猪和胎儿 ,或者使没有免疫力且稍大一些猪的心脏和脑产生损害。猪副嗜血杆菌 :这种细菌可以引起保育猪和生长 -肥育猪的格拉泽氏病 ,这些猪的多个器官均会被感染 ,如心脏、肺脏、关节和脑等。肺炎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