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DVH)由鸭甲肝病毒(DHAV)和星状病毒(DAstV)引起的雏鸭的急性、高致死性疾病,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本病主要危害4周龄内的雏鸭,以1周龄左右的雏鸭最为多发。本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临床表现痉挛、角弓反张等特征性症状,  相似文献   

2.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随着养鸭业的快速发展,本病的危害性也越来越突出.近些年来,江西省雏鸭病毒性肝炎病已遍及所有养鸭的地方.由于环境、气候诸因素的影响,本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原因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为有效控制雏鸭病毒性肝炎病,现结合江西省该病流行情况将本病的流行特点、发病原因和防治技术措施总结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以传播快、病程短、肝肿大并有出血斑点为特征。 1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感染雏鸭,各品种的鸭都易感,日龄大小与易感性成反比,多发于1—3周龄的雏鸭,但死亡率以10日龄以内的雏鸭为最高,并且差异较大(15%-95%)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其特点是病鸭日龄小、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本病常给鸭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成年鸭也可感染,但不发病,而是此病的带毒者。被病毒污染的鸭舍、饲料、饲养用具、水、人员、车辆等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鸡与鹅都有抵抗力。有人用本病毒给1日龄和1周龄的雏火鸡接种,引起发病,出现本病症状、病变和血清中和抗体,并能从雏火鸡中分离出病毒。通过咽和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病雏鸭及带毒成年鸭,病愈康复鸭的粪便中,能够继续排毒1~2个月。鸭蛋内不传递病毒。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多数在冬季或早春暴发。  相似文献   

5.
鸭病毒性肝炎多流行于冬、春季节,是鸭急性接触性传播病。主要以运动失调、转圈、双脚痉挛向后踢,头向后背等神经症状为特征。本病的病程急促,发病急,传播快,常在发病后3~4天内死亡。但仅是流行于鸭雏期的急性传染病,故又称雏鸭病毒性肝炎,尤其1~2周龄雏鸭最易感。本病发病多,其中个  相似文献   

6.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本病最早于1950年春在美国纽约长岛首次报道,目前已遍及全世界。我国上海等地,60年代曾流行本病。近几年来,我国养鸭地区时有本病发生,给养鸭业带来较大损失。1985年4月某县的康贝尔雏鸭群中发生了一种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的疫病,此后全县各地鸭场和养鸭户的雏鸭普遍流行,经现场调查和病原检验,确诊为鸭病毒性肝炎。  相似文献   

7.
雏水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雏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某水鸭场通常在雏鸭1天龄时就接种雏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但其中一批水鸭在3天龄时仍暴发本病。该批鸭苗306只,从发病到平息历时5天,共死亡86只,死亡率达28.4%。临诊表现:病鸭精神沉...  相似文献   

8.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自levine等于1945年春季观察到鸭雏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并于1950年首先在鸭胚中分离出鸭肝炎病毒(DHV)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先后报道了此病。我国黄均健(1963)报道最早在上海某些鸭场曾发生过DVH,随后许多省市相继报道了本病的发生,我省(1989)某两养鸭场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证实了本病不但在樱桃谷鸭中发病、流行以及本地杂交鸭雏人工致病试验时也可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9.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高度致死性的、传播迅速的疾病。病原是鸭肝炎病毒(DHV),属小RNA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流行病学及症状。本病在我区南宁各地流行逐渐广泛,主要发生在5—10日龄的雏鸭,成年鸭不发病,潜伏期为1—4天。最初症状是跟不上群、不久即停止活动、半蹲下,眼半闭、侧卧、两脚痉挛性地踢地、头  相似文献   

10.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引起雏鸭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性病毒疫病,以突然发病,运动失调,昏睡、迅速死亡为特征⑴。本病主要侵害3~10日龄的雏鸭,冬春季多流行,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是当前危害养鸭业主要的传染性疫病之一。本病一旦发生,如不及时处置,会给养鸭场(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2015年2月,笔者曾遇到一起初步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致死病例,经过综  相似文献   

11.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传播迅速,病程较短。发病初期的死亡率常可达90%以上,给养鸭业带来很大的损失。本病的病原体是病毒,属于细核酸病毒群,可以在8~9天龄鸭胚及11~12天龄的鸡胚(尿囊腔接种)中生长繁殖,经5~6天死亡,胚体皮下水肿(特别在股内侧及腹  相似文献   

12.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无季节性、死亡迅速、死亡率高.我市自1985年首次流行本病后,已成为雏鸭的首要疾病.据1985年4~9月份统计,全市饲养雏鸭1050群,发病的雏鸭389群,发病群占37%.又据同年4~5月份送检确诊为本病的有50群40949只雏  相似文献   

13.
鸭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鸭的主要疫病之一,病鸭及隐形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只发于雏鸭,主要是3周龄的鸭易感,成鸭呈隐性感染。病鸭群常在发病2—3d达到死亡高峰,死亡率可达70%以上,笔者现将自己对周至县某村养鸭重点户鸭发生的病毒性肝炎病的防治情况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是危害雏鸭最严重的疫病之一,主要危害20日龄以内的雏鸭,雏鸭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最高死亡率可达90%~95%,并且所有的抗菌素对本病无效.……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无季节性,病势急剧,死亡迅速,死亡率高等特点,是雏鸭疫病之首。我市自84年发生本病,很快蔓延全市各地,据当年1050群雏鸭调查,发病群为389群,占37%,自然发病死亡率分别为13—89.5%,平均为50.1%。87年占本站门诊例次的255/2169(11.8%),88年占  相似文献   

16.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疾病。会给养鸭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这引进雏鸭的旺季里,要特别注意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工作。 1.流行特点:本病主要侵害1~3周龄的雏鸭,成鸭可呈隐性感染而不出现症状;常发生于孵化雏鸭季节,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能在雏鸭群中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7.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传播迅速,病程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危害1—3周龄的雏鸭,抗菌药物效果不佳。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较单纯使用西药疗效提高32%,且对并发或继发的其它传染病也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在新疫区,本病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给养鸭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的特征是肝脏肿大,并有出血点呈花斑状和神经症状,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1病原鸭肝炎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1、2、3型鸭肝炎病毒。其中1、3型病毒属于小核糖核  相似文献   

19.
<正> 雏鸭的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肝脏受到损害。1—30日龄的锥鸭最易感,40—60日龄的鸭发病则少见,极个别刚孵出的雏鸭12小时就发生死亡,同样在2—3周甚至5—6周也有发生死亡。康复的鸭子终身带毒并排泄病毒,生长发育停滞。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高达50—90%故经济损失颇大,目前世界所有养  相似文献   

20.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以肝脏肿大、出血为特征. 1 病原 鸭肝炎病毒分为Ⅰ、Ⅱ、Ⅲ型,属小核糖核酸病毒属. 2 流行病学 本病常发生于3~5周龄的雏鸭群,该病毒不引起成年鸭发病,因成年鸭感染后能产生较强的免疫力,且不影响产蛋率.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康复后的雏鸭仍能从粪便中排毒1~2个月.被病毒污染的场地、饲料、饮水及饲养用具、人员、车辆均是该病的传播途径.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