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将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人繁早苗经塑料大棚培育至Ⅴ~Ⅵ期幼餐后放养于池塘,在适当的密度和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投喂一定量的动物性鲜活饵料,当年幼蟹可育成商品蟹,且效益较佳。  相似文献   

2.
丁文岭 《淡水渔业》1996,26(1):44-45
小规格幼蟹当年养成试验丁文岭(江苏省江都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池塘养蟹从蟹苗到养成商品蟹一般分两个阶段,需两年时间。第一年从蟹苗到规格为10-100只/500克的幼蟹(扣蟹);第二年从扣蟹到成蟹上市。1994年由于长江幼蟹(扣蟹)贫缺,价格昂贵,每只达5...  相似文献   

3.
丁文玲 《科学养鱼》1995,(12):37-38
幼蟹当年养成试验池塘养蟹从蟹苗到养成商品蟹一般分两个阶段,需两年时间。第一年从蟹苗到规格为10-100只/500克的幼蟹(扣蟹);第二年从扣蟹到成蟹上市。1994年由于长江幼蟹(扣蟹)缺乏,价格昂贵,每只达5—8元以上,辽蟹和巨江蟹品质差,不适应本地...  相似文献   

4.
幼蟹对不同粒度原料的蛋白质表观消化吸收率的试验徐新章,付培峰,何珍秀(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本试验由三个小试验组成,首先将20种植物性原料分别饲喂幼蟹。观察幼蟹喜食哪几种原料。第二个试验是在幼蟹喜食的其中一种原料。粉碎至不同粒度,试验幼蟹对不同粒度原...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靖江市西来镇义兴村临近长江北岸,土质为壤土,有十多年的幼蟹培育传统,一直以优质蟹种取信市场,大打长江牌,吸引了大批新老客户。全村现有幼蟹培育池446亩,一龄蟹种亩产量150千克左右,品质和价格都堪称一流。2006年春售价68元/千克仍供不应求,平均每亩纯利润4000元,最好的塘口亩产178千克,纯利7000余元。多数养殖户在物色新场地,扩大规模,每亩农田承包费升至800元。村两委班子顺应发展潮流,成立了村养蟹协会,解决了统购蟹苗、技术服务、幼蟹销售等实际问题,形成了“大户一土专家一经纪人”的三层培育体系,为幼蟹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主要技术措施和经营方法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缩短河蟹养殖周期,提高经济效益,探索中华绒螯蟹长江种群人工繁殖早苗经塑料大棚培育至Ⅴ—Ⅵ期幼蟹后在池塘中当年直接养成商品蟹技术,我们于1996年在苏北滨海县正红乡红岗村选择12口池塘进行试验,结果报道如下。1试验条件11试验塘选用水源充沛,水质...  相似文献   

7.
第五讲 商品蟹的池塘养殖  根据养殖设施及水体不同 ,商品蟹饲养分池塘养蟹、湖泊增养蟹、湖泊围养蟹、稻田养蟹和网箱养蟹、工厂化养蟹等。但无论哪一种养蟹方式 ,都必须从蟹种购捕开始。一、蟹种购捕及运输(一 )蟹种购捕1 .自然蟹种的特点在我国 ,几乎所有通海河口均有蟹苗分布 ,历史上以长江、瓯江、辽河、南流江的幼蟹资源最为丰富。以长江水系为例 ,每年 6月初 (芒种前后 )第一次蟹苗发汛后 ,在迅速回归淡水的途中 ,部分蟹苗相继蜕壳变态为第 期幼蟹。这部分幼蟹继续向河口上游作索饵洄游 ,最终进入江河湖泊或直接在长江中安居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一龄蟹种培育效果,将人工繁殖的河蟹苗投投放池塘内的网箱中,一级培育至Ⅲ期幼蟹,再转投于原塘中散养,二级培育成一龄蟹种,试验中,蟹苗至Ⅲ期幼蟹成活率达51.22%,Ⅲ期幼蟹养成蟹种出塘率为37.3%,蟹苗至一龄蟹种的总回捕率达19.1%。  相似文献   

9.
幼蟹培育中性早熟的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蟹种早熟是人工培育中的一大难关,是直接制约养殖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成熟即标志它不能再生长,生命即将结束。近几年由于人工养蟹热,各地对幼蟹需求量过大,仅靠从长江直接捕捞有限数量的幼蟹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养蟹单位和农户的需要。因  相似文献   

10.
幼蟹培育技术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对幼蟹种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利用人繁和天然蟹苗大眼幼体培育幼蟹,提供相对稳定种源,已成为当前养蟹户的迫切愿望。为此,1995年我们在高桥镇文昌村陈忠义池塘中采用人繁蟹苗大眼幼体进行培育幼蟹试验,初获成功。现将培育技...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长江水系和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差异,在相似的池塘网箱条件下,将两个地理种群野生中华绒螯蟹所孵化的大眼幼体培育至扣蟹,比较了这两个地理种群扣蟹的平均体质量、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在养殖期间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比较了其成活率、1龄性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1)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大眼幼体至仔蟹阶段的生长速度略低于长江种群,但差异不显著(P0.05);(2)闽江种群亲本子一代在仔蟹至扣蟹养殖阶段的体质量始终低于长江种群,其中10月份和11月份两个种群雄蟹的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养殖期间闽江种群的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整体略低于长江种群,但无显著差异(P0.05);(3)闽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最终产量和1龄性早熟率均低于长江种群,其中整体性早熟率和雄蟹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成活率的差异则相反,且闽江种群雄蟹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长江种群。结果表明,闽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野生亲本子一代在扣蟹阶段的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均低于长江种群,但其成活率较高,且1龄蟹的性早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长江鲥鱼、中华绒螯蟹的资源逐年衰退,为了加强长江鲥鱼、中华绒螯蟹的保护,作者从4月份在武汉召开的长江中下游渔业资源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获悉: (一)从1987年起,对入江上溯的鲥鱼亲鱼禁捕三年,江西省新干到吉安江段的鲥鱼主要产卵场,每年6月1日至7月31日禁捕。每年秋季,在江西鄱阳湖湖口,幼鲥鱼出湖下江高峰期实行禁渔,禁渔不得少于10天。同时还要调整作业、改革网具,划  相似文献   

13.
靖江市西来镇地处长江之滨。近年来,当地农民依托长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生产,特别在河蟹养殖上独树一帜——利用稻田培育蟹种,即将V期幼蟹培育成扣蟹,探索出了一条成熟的致富之路。2003年该镇仅义兴村就新发展19.3hm^2连片稻田育蟹,春季投放仔蟹75kg,育扣蟹660万只,农民从中增加纯收  相似文献   

14.
三水系中华绒螯蟹幼蟹形态判别程序的建立和使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李勇 《水产学报》2001,25(2):120-126
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每只幼蟹分别测量30个形态性状参数,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和比较分析。(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瓯江幼蟹形态相近,而辽河幼蟹与上述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2)用逐步判别筛选出的14个形态参数的判别分析表明:三个种群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为81.4%-88.4%(P1)和82.5%-91.4%(P2),判别效果依次为辽河蟹>瓯江蟹<长江蟹,平均拟合概率为85.5%;(3)进一步用上述14个形态参数中对判分析贡献较大的9个形态参数作判别分析,构建了种群判别公式,平均拟合概率虽降至80.4%,但可减少测定和计算工作量的36%,比较实用。  相似文献   

15.
我县联合乡红光行政村养蟹户鲁炳森,近两年来养殖河蟹年年喜获丰收。他从成鱼养殖套养鱼种这一技术措施中得到启发,采用成蟹、蟹种、幼蟹多级轮养的技术,使养蟹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1997年7月他在一口约70亩的低洼田中投放幼蟹(2000只/公斤)5万只,当年底收获规格为50~75克的成蟹300公斤,收入21000元,收回当年投资,另外地中还育成大规格幼蟹约2万只21998年8月份投放规格为2000只/公斤的仔蟹1万余只,9月份又投放规格为1000只/公斤的幼蟹2.2万只,1998年10月共起捕成蟹1250公斤,平均规格110克/只,成…  相似文献   

16.
于忠利  刘健等 《海洋渔业》2001,23(3):126-128
实验室条件下比较了盐度为0、3.38‰,6.76‰,13.52‰,16.9‰条件下锯缘青蟹由二期幼蟹至六期幼蟹的生长变态情况,初步结果表明:青蟹幼蟹在变态为四期幼蟹之前,对环境盐度条件有较高的要求;盐度低于10‰,将延长其变态周期和降低成活率;四期幼蟹以后对盐度的适应能力明显增强,此阶段适当降低盐度,钭有助于缩短其蜕壳周期。  相似文献   

17.
对河蟹的大眼幼体进行为期5~8个月的饲养,这一过程便是蟹种培育。其中饲养20~30d,蟹苗蜕壳3~5次,规格一般达到每公斤1万~2万只,称为仔蟹,此期的仔蟹似黄豆大小,故也称豆蟹;豆蟹以后,经同塘或分塘饲养到当年年底或翌年3月~4月份,大部分幼蟹长成规格为5~10g,每公斤100~250只时称为一龄蟹种,其甲壳似大衣钮扣大小,故又称扣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稻田生态条件下中华绒蟹蟹幼蟹生长与性腺发育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调控饲养条件下,幼蟹生长和性腺发育速度明显下降,幼蟹个体生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水温、营养与密度对幼蟹的性腺发育有直接影响。稻田的主要理化因子基本符合养蟹要求。  相似文献   

19.
倪崇富 《水产科学》1995,14(6):17-19
塑料薄膜大棚培育早期幼蟹技术倪崇富(江苏省射阳县水产局224300)利用温控技术,河蟹苗早繁已取得成功,长江以北沿海地区最早繁育的大眼幼体,春节前后即可出池,比天然蟹苗提早3个多月。当年繁育的蟹苗,当年就可养成商品蟹上市.其经济效益上分可观。但早繁蟹...  相似文献   

20.
河蟹人工育苗,仔幼蟹培育,成蟹养殖已在我国南北方兴起,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地处淮河流域的淮南市有优越的河蟹养殖自然条件。但由于长江蟹苗资源衰退,幼蟹紧缺,造成河蟹人工养殖的苗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我市从1994年起采用人工繁殖的蟹苗在土地内进行仔幼蟹培育尝试,经4年的不断努力改进,幼压成活率由开始时的5%提高到20%,现将培育技术总结如下,供探讨。1开蟹培育1.l池塘改造选择三口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电通、路通的池塘,面积分别为2亩,l亩,l亩,其中1亩为对照塘。将另1亩塘在其内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