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对比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获得适宜在北京地区种植的优良休眠型苜蓿品种,并利用苜蓿品种的休眠级数来指导国内苜蓿种植区划。采用随机区组法,进行了7个不同休眠级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北京地区的生产性能对比分析田间试验研究,在2010年8月-2011年10月,连续2年对紫花苜蓿的出苗时间、越冬率、生长速度、再生性、草产量、干鲜比、茎叶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休眠类型的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品种草产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半秋眠苜蓿的鲜草产量显著高于非秋眠苜蓿,秋眠性强的品种越冬存活率高,所有品种草产量第l茬>第2茬>第3茬;在北京地区,应主要考虑秋眠和半秋眠的高产品种的培育与引进,秋眠型和半秋眠型的紫花苜蓿均可安全越冬,生产性能较好,适宜北京地区种植,非秋眠型(7~9级)的紫花苜蓿其越冬率相对较低,植株存活率低,生产性能较低,若要在北京地区种植需采取其他农艺措施提高其越冬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秋眠类型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国内外42个秋眠级为2~9级的紫花苜蓿品种4个生产年的研究, 探讨苜蓿秋眠级与生产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 (1)不同秋眠级苜蓿的干物质产量均呈第4年≈第3年>第1年>第2年的趋势, 其中第2生长年(2003年)天气温度较低和降雨过量是其低产的直接原因; (2)在郑州地区, 4、2秋眠级苜蓿干物质产量显著高于非秋眠品种, 其他秋眠或半秋眠苜蓿产量也程度不同地高于非秋眠苜蓿; (3)不同秋眠级的苜蓿品种第1茬产量最高, 其次为第2、3、4茬, 第5茬产量最低; (4)苜蓿的秋眠级与年干物质产量、粗蛋白质(CP)含量呈负相关, 与粗纤维(CF)呈正相关, 认为郑州地区不宜选用非秋眠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高温期非秋眠紫花苜蓿的生长状态以及高温期刈割对紫花苜蓿再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 个非秋眠紫花苜蓿品种在8 月上中旬分别进行4 次刈割试验。结果表明:‘WL656’、‘WL712’和‘WL903’在高温条件下保持较好生长状态,植株高度、鲜重显著增长;高温期刈割后可正常生长,但刈割当天气温会影响再生植株长势;8 月1 日和8 月5 日刈割处理的紫花苜蓿再生速度显著慢于8 月10 日和8 月15 日刈割处理;品种间再生速度趋势基本一致。刈割时期和苜蓿品种对苜蓿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总体来看,‘WL656’、‘WL712’和‘WL903’属于较耐热型品种,夏季产量和品质可维持在较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中苜一号苜蓿年内草产量及品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2年在北京农学院农学试验站内对紫花苜蓿中苜一号各茬的株高、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苜一号紫花苜蓿全年干草总产量9582.3kg/hm2,第二茬与第一茬和第三茬的干草产量和株高存在显著差异。中苜一号苜蓿年内各茬粗蛋白含量依次是19.82%、11.70%和21.14%,第二茬与第一、三茬的粗蛋白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除第二茬苜蓿等级评价为中等外,其余两茬都为上等。苜蓿加工调制的方法不同,也会影响其营养物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引种和生产性能比较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不同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筛选能够适应东北地区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笔者对吉林省东部地区14个国内外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播种当年生育期,生长第2年的越冬率及不同茬次的株高、鲜草产量、干草产量、茎叶比等各项农艺性状指标的差异通过灰色关联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品种生育期差异不显著,翌年‘陇中苜蓿’、‘甘农3号’、‘甘农6号’返青较早;‘WL525HQ’、‘WL712’、‘WL656HQ’、‘WL903’越冬率较低且产量及综合评价较低,不适于在吉林省东部地区推广种植;‘WL440HQ’、‘甘农3号’、‘甘农6号’、‘WL168HQ’的越冬率较高且综合评价中表现良好,适合在吉林省东部地区广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以21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不同品种株高、干草产量等生产性能指标和粗蛋白、粗脂肪、酸性洗涤纤维等营养成分指标,采用灰色系统关联度理论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苜蓿各品种在第1茬时株高和产量呈极显著差异(p<0.01),苜蓿年产量最高的是中苜5号,其次为中苜3号、耐盐之星、WL 414、赛迪7和3010;从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综合考虑,中苜5号、中苜3号、耐盐之星、3010、中苜4号表现突出,为当地建植苜蓿草地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7.
不同施肥处理对紫花苜蓿产量和株高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碱性土壤条件下氮、磷、钾肥对紫花苜蓿生长状况的影响,通过随机区组设计测定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紫花苜蓿的产量及株高.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干草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N”字型变化趋势,但随着施磷、钾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施氮情形下,紫花苜蓿干草总产量在施氮量为60kg/hm2时最高,比不施肥处理情形下的产量高21.7%;在施磷情形下,干草产量在施磷量为135 kg/hm2时最高,与不施肥处理情形下的产量差异极显著;在施钾情形下,干草产量在施钾量为90kg/hm2时最高,产量为58 823.2kg/hm2.施氮、磷、钾肥均能促进紫花苜蓿株高的增长,并且第一、二茬株高增加幅度要大于第三、四茬.  相似文献   

8.
为丰富山东省适栽牧草种类,从南方引种5个狼尾草属牧草品种,连续开展2个生产周期的田间试验,观测其生长特性、产量及品质,用灰色关联度法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本地区最佳适栽品种。结果显示,在多茬刈割情况下,参试品种间各茬草的叶、茎比重及叶茎比差异大,株高差异不明显,其中紫色象草(RED)叶比重和叶茎比最大,‘热研4号’王草(RY4)、‘桂闽引’象草(GMY)和‘桂牧1号’杂交象草(GM1)茎比重较大。各参试品种平均全年鲜、干草产量分别为120.36、20.20 t/hm2,其中GMY、巨菌草(JJC)和GM1全年鲜、干草产量较其他参试品种高。参试品种各茬草CP含量均高于11%,品种间差异不显著(P>0.05),NDF、ADF和ADL含量在多数茬次内品种间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GM1、GMY和RED产量和品质综合表现较好,适合在本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量对盐碱地紫花苜蓿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轻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从美国引进紫花苜蓿品种W1323和ARRIBA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生育情况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植株发育影响显著;随公顷播种量的增加,两品种均在播种量30.0 ks/km2时第一茬于草产量达到最高值,但播量进一步增加导致产量显著下降,ARRIBA减产幅度高于WL323.回归分析表明:在盐碱地种植条件下,WL323和ARRIBA获得理论最高产量的播种量分别为28.9 ks/hm2和29.4 kg/hm2.  相似文献   

10.
在山东省东营市,以21个不同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初花期的干草产量、株高、鲜干比、分枝数、枝条重、根茎粗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居前3位的是巨能801、WL-SALT、WL363HQ,鲜干比居于前3位的是WL-SALT、中苜3号、Bara 416 WET,年干草产量居前3位的是中苜1号、巨能801、601FY。综合株高、鲜干比、根茎粗、产量、分枝数等因素分析,中苜3号、巨能801、WL-SALT、WL363HQ表现突出,这些品种在当地具有较高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大麦鲜草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旨在为湖南饲用大麦整株的利用提供指导。以湖北‘华大麦9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饲草株高,分蘖数,鲜重和饲草品质等测定,分析不同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大麦鲜草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筛选出合适的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华大麦9号’的生育期169天,在抽穗时株高达到最高,分蘖数在3~5之间。大麦在环洞庭湖区域种植整株收获做饲草利用,刈割时期可以从始穗期开始,以齐穗期为最好,留茬高度可以是5~10 cm,其中5 cm留茬高度可以获得更高的产量。‘华大麦9号’留茬高度为5 cm,刈割时期为齐穗期,总产量达到42.23 kg/小区。不同时期刈割其粗灰分、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在始穗期和齐穗期差异不显著,以始穗期最高;粗纤维含量以成熟期最高;而粗灰分含量在不同刈割时期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区冬季亚麻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亚麻品种在南方的生态适应性,在不同试验点间,通过亚麻的品种比较,筛选出适合洞庭湖区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点间,安全试验点的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均高于梅加州试验点。在梅加州试点中,综合产量排名最高的是‘内亚9号’,原茎产量高达533.33 kg/hm2,种子产量高达484.85 kg/hm2。在安全试验点中,综合产量排名最高的是‘内亚9号’,原茎产量高达7244.44 kg/hm2,种子产量高达658.59 kg/hm2。通过对不同试验点间,不同品种亚麻的农艺性状及其产量性状的比较,筛选出高优高产的亚麻品种:‘内亚9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个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连续4年(2015-2018年)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及草产量比较,探究苜蓿农艺性状与草产量的关系,筛选出适宜宁夏灌区种植的苜蓿高产品种。结果表明,株高与干草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554;分枝数、茎粗、叶片数、节间距、叶宽、鲜干比、叶茎比与干草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0.264、0.284、-0.064、0.344、-0.110和0.153,相关性较低且不显著(P>0.05)。株高可作为苜蓿草产量预测评价指标,国外品种WL354、康赛、标靶、岩石、挑战者、大银河和WL343在4年中干草产量突出,达80 000kg/hm2以上,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棉花花生间作复合系统的照度、生长发育与生产力效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摘 要:洞庭湖平原是我国的高产棉区之一,随着杂交棉的推广,种植密度大幅降低,为农作物多熟复种提供了条件。本研究运用作物生态位差异等原理,选择3个花生品种即湘花120(繁茂度高、中早熟、大果)、四粒红(繁茂度中、特早熟、中果)、湘农小花生(繁茂度低、早熟、小果),与长江流域的主要杂交棉品种湘杂棉2号进行间种,探讨了棉地间作花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间作棉花的相对照度、生长势、产量(3.4%~5.7%)均有所降低,而间作花生的相对照度提高,产量主要因为间作田花生基本苗减少而降低;2)不同花生品种对间作棉花的影响主要与繁茂度有关,以湘花120>四粒红>湘农小花生,而不同花生品种受棉花的影响主要与熟期有关,以湘花120>湘农小花生>四粒红;3)虽然间作棉花略有减产,但全田整体效益大幅增长,其中比花生单作增长35.9%~107.6%,比棉花单作增长31.6%~52.9%。因此,棉田间作花生在经济上不仅可行,而且大有可为。其中湘花120与棉花间作的整体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山西夏播区适于机械化收获的甜荞品种并明确其性状指标,通过对适宜寿阳县大面积种植的6个甜荞品种特征特性及产量水平试验的研究,初步筛选出山西夏播区适合于机械收获的品种为晋荞麦7号和晋荞麦8号,该区适合于机械收获的品种性状指标为倒伏级2级以下、茎粗2.1 cm以上、二级分枝3.0个以下,主茎第一分枝节位高度15cm左右、落粒率10%以下、生育期87≦d.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高粱属新材料‘SX-1’的基本性能,对其饲用潜力进行初步评价,本研究以‘晋牧1号’高丹草(Sorghum bicolor × S. sudanense cv. ‘Jinmu No. 1’)为对照进行连续2年品比试验,对其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成分等进行测定。新材料‘SX-1’表现为多年生且雄性不育,第1年抽雄期刈割时平均株高为311.33 cm,显著高于(P<0.05)‘晋牧1号’(263.00 cm),分蘖数为12.00~13.00个,第2年分蘖数极显著提高(可达40个以上)。建植第1年鲜草总产量为110822.43 kg/hm2,显著低于(P<0.05)‘晋牧1号’(125846.43 kg/hm2);但干草总产量(22300.71 kg/hm2)显著高于(P<0.05)‘晋牧1号’(19039.32 kg/hm2)。‘SX-1’建植第2年鲜、干草总产量为150373.33 kg/hm2和28866.77 kg/hm2,分别较‘晋牧1号’高10.53%和38.00%,同时较第1年增加了35.69%和29.44%。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含量年平均分别为9.98%、53.28%和2.20%,均与‘晋牧1号’(10.05%、53.93%、2.09%)差异不显著(P>0.05);酸性洗涤纤维年均为35.25%,显著低于(P<0.05)‘晋牧1号’(45.20%);粗灰分为8.59%,显著高于(P<0.05)‘晋牧1号’(7.57%)。相对饲用价值为107.27,高于‘晋牧1号’(92.61)。新材料‘SX-1’生物产量高、耐刈割、饲用品质优良,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多年生高粱血缘的高粱属种间杂交种是选育饲草高粱的潜在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盐胁迫对苜蓿种子发芽性状的影响及其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阐明盐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性状表现和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能强弱,同时为改良盐碱化土壤提供更加耐盐碱的植物品种,提高盐碱化土地资源利用率,本试验以5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aCl处理(0、0.4%、0.8%、1.2%),研究了不同盐浓度对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苗高、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对苜蓿种子发芽性状均有较大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苜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降低,苗长和根长明显缩短,而且,高质量浓度盐胁迫对苜蓿种子发芽性状的影响尤为显著。不同苜蓿品种在不同盐浓度间的差异显著;品种间各指标的表现不尽相同,发芽势与发芽率指标在品种间的差异显著,苗高和幼根长指标在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综合单项指标耐盐系数和品种综合耐盐指数来看,5个苜蓿品种的耐盐性能强弱顺序为‘Magnum salt’>‘中苜1号’>‘维多利亚’>‘巨人201T’>‘皇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