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目的】以带状皆伐后米老排人工林为对象,研究其保留带和皆伐迹地种子雨及沉水种子的时空动态,旨在为米老排人工林更新采伐设计及促进天然更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米老排人工林带状皆伐后,分别在保留带和皆伐迹地内各布设3个固定样地,连续2年观测种子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的方法对不同样地的种子雨组成进行分析。采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及其对数转化函数模型,建立皆伐迹地内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密度随离开林缘距离变化的分布预测模型。【结果】种子雨散落的起始期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高峰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消退期在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在保留带内,种子雨密度及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性不明显,年际差异也不显著;在皆伐迹地内,部分离林缘等距离样点间的种子雨密度与沉水种子密度的空间异质明显(P0. 05),年际差异也显著(P0. 05);在皆伐迹地,种子雨的沉水种子百分比随离林缘距离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保留带的种子雨及沉水种子在林缘外皆伐迹地扩散的空间分布可用指数函数转换的线性模型较好描述,其最远扩散距离分别为25和20 m。【结论】成熟米老排人工林用于天然更新的种源充足,不存在限制;如果米老排人工林采伐时间是从12月至翌年1月底,因种子已散落且足够,故在满足国家有关人工林采伐政策的前提下,可用皆伐或不受宽度限制的带状皆伐;若在不是种子集中散落期且种子活力已丧失的时间采伐,如在6~9月,宜用带状采伐,且其适宜宽度及最大带宽为35与40 m。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60年10月在东北林学院凉水实驗林場的紅松林內所进行的不同寬度伐区皆伐作业主伐試点的迹地上所作的天然更新調查材料,闡明了迹地植物条件的变化,詳細分析了迹地天然更新的效程及其成敗原因,并得出下列几点結論:紅松林皆伐迹地的天然更新一般需要經过闊叶树(主要是楊、樺)的更替阶段,即伐后10—15年楊、樺郁閉成林时,才可能有更多的紅松更新。皆伐迹地通常能及时为小粒种子楊、樺所更替,但多分布不均,不少土地变为极密草丛和部分平湿地沼泽化的加强。迹地上的前更幼树能于采伐后迅速提高生长量,因此在森林采伐时应当特別注意保留幼苗幼树。皆伐迹地的人工更新是加快更新速度的积极措施,但更新期不应迟于采伐当年或次年,否則四、五年后的迹地为杂草、灌丛所布滿,将会大大增加整地、撫育所需的劳力和經費。  相似文献   

3.
我们在森林普查过程中,发现凡是有水曲柳母树的地方,在母树的周围都有天然更新的幼树和幼苗.为了揭示水曲柳天然更新的规律,我们选择了不同的迹地类型对水曲柳的天然更新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归纳一下,以供参考. 一、皆伐迹地水曲柳天然更新的调查标准地选设在一九六○年大面积皆伐,冰雪滑道集材的采伐迹地上.采伐后进行了清烧林场,一九六二年进行了水曲柳的人工更新.标准地位于山下部西坡.上层有桦、柳和山桃,郁闭度达零点四.中层为暴马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野外观测方法,对森林采伐方式(皆伐、择伐、带状皆伐)对迹地光照条件和作业后天然更新质量进行了局部性研究。结果表明,更新树种不仅与种源有关,而且还与光照条件显著相关,即与森林采伐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原始林区,现代森林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恢复更新被采伐的针叶林迹地.从1030年起,集约皆伐和集中皆伐(起初,主要对象是该地区的松树林。接着又有云杉林)的规模愈来愈大.现今这两种采伐方式的作业面积每年大约是1000.000公顷。 森林经理调查和俄罗斯联邦林业部的资料表明,在原始林区,列第一个十年计划期未,皆伐之后针叶树种的天然更新比较顺利。因地区和森林类型而异,天然更新面积为总皆伐面积的25—90%。在相当大一部分采伐迹地(平均而育  相似文献   

6.
东港市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年更新面积约150hm2,为探索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更新的最佳树种,对其进行更新树种生长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更新红松林的保存率以及树高、胸径生长量都明显优于其它树种。因此,建议在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尽量更新红松,立地条件好的小班,可适当更新板栗。  相似文献   

7.
皆伐天然林迹地采用天然更新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多年来,东北地区采伐天然林的方式大多采取皆伐。伐后的采伐迹地一般采用人工栽植落叶松的方法进行人工更新。辽宁宽甸硼海镇98%的采伐迹地营造落叶松,这样的造林方式若持续下去,必将导致天然林面积逐年减少,既不利于水土保持,也不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皆伐天然林的采伐迹地采用天然更新有很多好处。  相似文献   

8.
以川中丘陵区"带状采伐+补阔"试验基地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林下天然更新情况。结果表明:(1)采伐带、保留带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明显高于对照样地(P<0.05)。10m、8 m、6 m、4m采伐带、保留带的天然更新幼树幼苗分别是对照的10.63倍、9.38倍、7.92倍、7.50倍和3.33倍、3.75倍、4.38倍、6.04倍。(2)采伐带、保留带、对照样地内的更新幼树幼苗的树高均显现为左偏单峰结构,且均以树高≤0.1m的幼苗数量最多。不同带宽采伐带和保留带内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高度分级占比不尽相同。(3)所有处理下的天然更新的幼树幼苗均呈聚集状分布的状态,且聚集强度较大。(4)除柏木外,天然更新的树种种类多以香樟、香椿、乌桕等喜阳或半喜阳的为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适宜树种,我们通过6个树种幼林期试验及对采伐迹地土壤肥力分析,初步得出30年生的落叶松皆伐迹地更新班克松、椴树、水曲柳及重茬落叶松用材林均可.  相似文献   

10.
从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和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出发,根据定位研究和群落样地调查结果,分析和比较了湖南杉木中心产区会同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迹地上更新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迹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85科164属254种,其中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分别为53种、85种、39种和77种;皆伐和间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皆伐8a后迹地群落与皆伐2a后群落相似性较小,而与间伐8a后群落相似性较大;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种类成分变更快.提出了合理经营和保护杉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成熟油松林小面积皆伐后更新幼树现状特征,在更新区域选取代表性较强的10 m×10 m的样方一个,以幼树位置坐标、幼树胸径、幼树高等为指标进行调查,归纳了更新幼树空间分布特征、树种组成特征等更新后的现状特征。并用坐标轴的方法调查了更新幼树的空间分布,以精确的平面位置图定位了抽象的林木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2.
白龙江林区杜鹃冷杉林采伐迹地更新情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杜鹃冷杉林是白龙江林区的重要森林类型之一。由于杜鹃冷杉林多分布在白龙江林区的后山带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上,生态环境高寒,是一种接近于森林分布上限的森林类型,对它的开发利用、采伐方式、更新方式以及其它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必要作较深入的研究。为掌握杜鹃冷杉林的天然更新情况,及其皆伐迹地更新(包括天然更新和人工更新)的难易程度,确定该类型森林合理的采伐方式和更新方式,我所于1986年度进行了本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红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的效果,对红松皆伐迹地更新的红松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皆伐迹地更新红松效果不良,无论是胸径还是树高,其生长量都比较缓慢,荒山荒地更新的红松,胸径生长量比红松皆伐迹地高32%,树高生长量高62%;红松皆伐迹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均不如荒地,针叶N、P、K的含量和叶面积指数皆低于荒地,更新10年后根系的分布,无论是水平分布还是垂直分布,都远不如荒地的更新效果。建议对红松皆伐迹地应该培养人工阔叶林或人工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在红松人工林迹地上,更新公,樟子松成活率90%以上,树高,地径生长快。红松,日本落叶松生长不良,5年生幼林保存率仅公45%左右。因此,红松人工林皆伐后,油松,樟子松是较适宜的更新树种。  相似文献   

15.
森林天然更新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单位面积幼树的数量及更新频度两项。这两项调查,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即在林内系统设置许多方形、长方形、圆形的小样方(圆),分别树种、树高级查数小样方中的幼树。由于幼树分布不均,在成长过程中还要不断地自然稀疏,因此,只有株数的概念还是不足的,这时,频度可以作为反映幼树均匀程度的相对性指标。但频度这一指标还不能形象地反映出幼树的空间分布状况。同时,单位面积内的幼树株数和频度,这两个指标还确定不了应该补植的面积及幼树团内应该间伐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森林采伐时保留幼树是迹地及时更新的一种主要方法。苏联国内制订的许多保留幼树的皆伐工艺(如窄带工艺、卡累利亚采伐工艺、沿海森林采伐工艺和柯斯特罗姆斯克采伐工艺等)正广泛地在森林工业和林业上采用。  相似文献   

17.
所谓后伐,就是二次渐伐最后一次采伐。二次渐伐适用的林分条件:天然更新容易或林冠下已有幼树幼苗更新良好,土层浅薄人工更新困难的成熟单层林。落叶松、白桦均为阳性喜光树种,所以无论是纯林或混交林,均难以形成复层异龄林。复层异龄林的标准是:主副林层平均树高相差15%以上;各林层每公顷蓄积量不少于三十立方米;各林  相似文献   

18.
天山云杉林区是新疆的水源林区,主要用材基地,但由于伐得多,迹地多,更新跟不上,问题突出.在摸索天山采伐迹地更新的道路上,林业战线的同志们做了许多工作,各场在各种迹地上都搞过人工更新,并取得一定经验.这些是我们讨论按适地适树原则继续提高更新质量,加速恢复森林的良好基础.要做好这一工作,还必须对更新迹地的类型及其特征,更新树种的自然分布和生长(包括混交林)规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然后才能使二者正确结合,这就是更新造林中科学方案的来源.亩更新400—200株,分布基本均匀).火烧迹地的天然更新一般是良好的,它存在三种更新方式:地形好的,小面积的云杉能直接更新;大面积的,当立地处于海拔2200米以下(有些地区略高些),需经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云杉才能更新良好;但在海拔2200米以上的区域,若种源有保证,云杉也可直接天然更新,如呼图壁的奇尤布尔湖就有一大片.至于大面积皆伐迹地和过伐迹地,实践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查发现,松毛虫对落叶松人工林采伐迹地上更新的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的危害与采伐时间、采伐方式,伐前虫口密度、伐前防治有关。8—9月份采伐,虫口密度为0—0.2条/m~2,比10—12月份采伐的虫口密度(1.0—2.7条/m~2)低;块状皆伐的虫口密度为1.2条/m~2较带状皆伐虫口密度(0.1条/m~2)高。  相似文献   

20.
章古台固沙林,通过经营疏伐与部分采伐,改善林分通风透光条件,促进了天然更新。在12块采伐迹地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的乔灌木树种13种,487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鼠李,达67%,分布最多的是榆树,为3 921株/hm2。在7块固沙林标准地调查中,共出现天然更新树木13种,385株。其中出现频度最高的是赤松,为43%,分布最多的也是榆树,为2 980株/hm2。天然更新的幼树多出现在沙地的丘间低地或沙丘的东北坡,而且有落沙层;同时还需要在5~6月降水比较多,年降水量比较高的年份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