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造林初植密度对翅荚木幼龄林木材热值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造林初植密度对翅荚木木材热值等的影响,笔者采用造林初植密度试验与木材采样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幼龄翅荚木的生长量、生物量、热值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年生翅荚木胸径、树高、生物量等生长量密度效应显著。木材热值密度效应不显著,当翅荚木造林初植密度为10001~40002株/hm2时,其单木热值约18200 J/g;当初植密度为3334~6667株/hm2时,其单木热值约19000 J/g。当翅荚木造林初植密度达40002株/hm2时,4年生翅荚木每hm2生物量达94.2 t,生物总量相当于58.69 t标煤。翅荚木是较好的纤维能源植物。  相似文献   

2.
金优 207是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用不育系金 23A与恢复系先恢 207配组育成的中熟籼型杂交晚稻品种,已于 2002年通过湖北省品种审定.该品种在湖北省大面积种植表现米质优、生育期适中、产量高、株叶型态好、后期落色好,特别是秧龄弹性大,抗寒性强,是晚三、 77、 64等系列的较为理想的替代组合,已发展成我省晚稻的当家品种.  相似文献   

3.
抽穗扬花期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温热害对水稻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其危害机理研究刚刚起步。为了研究不同耐热性水稻在高温胁迫下主要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对其生理指标与耐热性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水稻,耐热性存在差异,可以通过耐热系数筛选不同的耐热品种;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水稻的生理指标有较大的影响,绝大多数的生理指标随高温处理时间延长,表现出先增大,达到峰值后下降的趋势;耐热性强的水稻品种,各个生理指标的峰值出现的较晚,耐热性差的品种,较早达到峰值;耐热系数和生理指标相关分析表明耐热系数除与MD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外,与各生理指标上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与CAT酶活性相关系数到达了-0.75222**。高温胁迫下,水稻水稻生理指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每个生理指标基本都有峰值出现,表明生物体高温热害是应激物质等调节存在反馈机制;高温胁迫时生理指标变化与耐热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测定土壤消毒剂棉隆熏蒸与生物有机肥协同处理芹菜根腐病高发的芹菜地后,对芹菜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过土壤处理的芹菜地栽培60d后,芹菜根腐病发病率为29.03%,经过棉隆和生物菌肥协同处理后,对芹菜根腐病防效高达95.14%。土壤处理后不同时间采样测定发现土壤真菌、细菌的种类和数量显著低于未处理土壤,随着定植时间的延长土壤微生物得到复壮,微生物群落数量和未处理土壤相近。因此,说明棉隆对芹菜根腐病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与生物有机肥协同应用,可以维持土壤微生物结构,对土传病害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优质高产杂交水稻富稻2号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稻2号是湖北富悦农科院利用中9A与丰恢2040配组而成的高产、优质、多抗中籼水稻新品种.该品种生育期130~133d,株高108cm,分蘖能力较强,繁茂性好,叶片直立,茎秆粗壮,耐肥抗倒,抽穗扬花期遇高温和低温结实性不易受影响,常年结实率85%左右,千粒重27g,稻米外观品质及食用品质均达国家优质米标准,高抗稻瘟病,对白叶枯病有一定抗性,轻感纹枯病,后期无穗粒病害.2006年参加湖北省区试比对照Ⅱ优725增产6.58%,生试比对照两优培九增产4.85%,近年在湖北省的潜江、监利、公安、随州、浠水等多点试验示范,一般667m2产650kg,高产可达800kg.  相似文献   

6.
水稻覆膜旱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六安地处皖西江淮丘陵分水岭,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紧张,常发生季节性干旱,对该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生产极为不利。因此,水稻抗旱节水栽培日益受到重视。具有显著节水特点的覆膜旱作技术抑制了棵间蒸发,降低了水分渗漏,可节约用水30%~60%,从而从根本上缓解水稻生产供水矛盾。1998~1999年我们从品种、栽培密度,播期和前茬作物等方面进行了水稻覆膜旱作对比试验。试验条件 :肥床旱育壮秧;大田旱耕旱整,肥料均作基肥一次施用,施纯N240kg/hm2,过磷酸钙750kg/hm2,KCl150kg/hm2 。平整作畦后,畦面喷洒丁草胺等除草剂封闭……  相似文献   

7.
选取玉米为紫色土区典型种植作物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量(750 kg/hm2)、常规施肥量的0.5 倍、1.5 倍、2.0 倍和2.5 倍6 个施肥水平,通过野外坡耕地小区试验和试验室内分析试验,分析玉米典型生育期内不同施肥量对作物产量、生长特性、淋洗液和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的影响,并基于肥料施用量与肥料中氮素和磷素的去向的试验数据,构建干热河谷区紫色土玉米协调农学、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经济指标和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期内,施肥量为0~1870 kg/hm2时,叶面积指数发展动态表现为前期上升快、后期下降慢的趋势。玉米生育期株高和产量均随着施肥量从较低到适中的增加而递增,且达到较高施肥处理(常规施肥量2.5倍)时株高降低。不同施肥处理下径流和淋洗液中的总氮和总磷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内的变化呈现出同一趋势,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流出量增加。运用该模型,分别计算了玉米肥料的边际产量效应和富营养化效应,得到干旱河谷区紫色土玉米协调农学、水体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容许施肥量为1154~1176 kg/hm2。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林西地区甜高粱高产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内蒙古林西地区甜高粱秸秆产量、籽粒产量、秸秆平均锤度与种肥、密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甜高粱秸秆产量、籽粒产量和秸秆平均锤度的主要因素。在内蒙古林西地区,甜高粱高产优化栽培技术措施为:尿素8.8 kg /亩、二胺6.2 kg /亩、硫酸钾10.6 kg /亩、密度6000株/亩。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氮水平下晚稻抽穗扬花期低温的产量及生理差异,以3个晚稻品种黄华占、荣优225、H优518为材料,设置低氮,N1;正常氮,N2;高氮,N3;超高氮,N4 4个处理。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3个品种不同氮肥处理的单株产量以N2处理最高,且H优518的单株产量最高,其次为荣优225,黄华占最低;3个品种在N1处理下的产量均最低,主要是单株有效穗较低导致的;不同品种N3、N4的单株产量低于N2是由于结实率较低所导致。3个品种穗部干物质积累N3处理较N2处理均有不同幅度上升,其中以H优518上升幅度最小。低温后,N2处理的包颈率以黄华占最高。低温来临后,3个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幅度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也表现出类似特点。正常氮处理下,H优518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上升幅度最小,游离脯氨酸含量上升幅度最大,但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不同程度下降,H优518降幅最小。晚稻在抽穗扬花期遇低温时产量会降低,少施氮肥虽可使水稻株产生一定的抗性效应,但产量依然最低,高氮或超高氮会使植株抵抗力严重下降,导致产量降低,且不同品种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在植烟土壤性状改良上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提高烤烟品质,利用作物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改善烟叶品质是当前烟区的研究热点。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秸秆还田也是有效利用秸秆资源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秸秆还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墒能力、增加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以及微生物的数量,还可以减少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保证粮食作物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之一,又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技术。笔者就秸秆对植烟土壤性状改良的原理、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作一阐述和分析,为更好地合理利用秸秆资源,发挥秸秆资源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了摸清黑芝麻新品种‘赣芝7号’在丘陵红壤区种植的适宜密度,通过秋播设计5个处理,即Ⅰ:12万株/hm2,Ⅱ:18万株/hm2,Ⅲ:24万株/hm2,Ⅳ:30万株/hm2,Ⅴ:36万株/hm2,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赣芝7号’的生育进程影响小,对主要生物性状和经济性状均有不同影响,对产量的影响大,过稀过密都不利高产,秋播密植优于稀植,不宜定苗18万株/hm2以下,以定苗24万株/hm2为宜,产量最好达1720.86 kg/hm2,春播可适度稀为18万株/hm2,夏播密度在21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尔康地区暗紫贝母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马尔康地区暗紫贝母的栽培提供依据,笔者研究了除草、施肥和整地、种植密度以及覆盖土厚度对暗紫贝母生长高度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土的厚度对暗紫贝母的生长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而整地和种植密度对其影响显著,除草和施肥在一定的时间段影响暗紫贝母生长和存活率。综合来看,贝母的栽培需要较低的种植密度(60000株/hm2),在播种后第1个月,不适宜施肥和除草;第2个月适当的施肥有利于贝母的生长;到第3个月,除草和施肥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侵蚀沟造成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大量的土壤流失,开展有关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的研究对于土壤流失防治、耕地保护以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预测、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文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总结,指出当前对黑土区侵蚀沟分级分类缺乏细致标准的分类依据,对黑土区侵蚀沟影响因子的研究不够全面,对侵蚀沟治理的经济、生态效益以及各种治理措施的效果差异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价。针对现有研究不足,提出了开展黑土区侵蚀沟分类分级体系的标准化,加强土壤、植物、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等因子对侵蚀沟影响研究以及进行侵蚀沟治理措施效果的定量评价将是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不同种植方式下寒地冬小麦土壤水分效应对根系形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垄沟播种和传统平播,对黑龙江省冬小麦的土壤水分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生育中后期沟播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平播,分蘖初期20~30cm、30~40cm、40~50cm沟播下土壤体积含水率显著高于平播种植方式,分别提高9.87%、7.82%、4.17%;沟播塑造了较优的根系形态,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状态,灌浆中后期灌浆速率增加,显著提高粒重,较平播产量提高14.10%,产量增加553kg/hm2。沟播是寒地冬麦区较为安全理想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氮肥和种植密度对蚕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胶泥土和沙壤土两种土壤条件下,研究了5种氮肥用量和3种种植密度对蚕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蚕豆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结瘤能力差异较大,在氮肥施用量低于240kg/hm2的情况下,适当提高氮肥施用量有助于提高蚕豆的结瘤能力。蚕豆的行距从25cm增加到50cm,降低了种植在胶泥土上蚕豆的结瘤能力,却提高了种植在沙壤土上蚕豆的结瘤能力。同样,适量提高氮肥的施用量,蚕豆的生物量、有效荚数、子粒产量和株高均得到提高。增加蚕豆的行距,促进蚕豆的生物量、有效荚数、子粒产量,降低了蚕豆的株高。  相似文献   

16.
阴山北麓旱作区垄沟集雨种植增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改善旱作农田水分状况,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在内蒙古阴山北麓地区对垄沟集雨栽培措施下食用向日葵和马铃薯的土壤水热及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试验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变化基本上在整个生育期一直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试验在6月中旬前不同处理距地表10 cm地温表现为:垄膜沟植>垄作>起垄沟植>平作,而到6月下旬至8月上旬起垄沟植处理温度高于垄作,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8月中旬至9月上旬起垄沟植温度最高,表现为:起垄沟植>垄膜沟植>垄作>平作,9月中下旬又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整个生育期,向日葵采用垄膜沟植、垄作和起垄沟植较平作积温分别增加了162.6℃?d、35.8℃?d和80.6℃?d,而马铃薯分别增加了228.7℃?d、48.6℃?d和58.7℃?d。不同作物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向日葵叶面积指数最高值出现在播种后100天左右,马铃薯出现在播种后90天左右,整个生育期向日葵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而马铃薯在播种后90天之前,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平作>垄作,之后垄膜沟植叶面积指数下降明显,在收获前15天左右不同处理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基本表现为: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垄膜沟植。向日葵和马铃薯增产趋势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向日葵和马铃薯生育期耗水量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WUE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垄膜沟植>起垄沟植>垄作>平作。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择最适栽培品种及栽培措施,通过毛白杨无性系区域化密度栽培试验(以4个无性系和7种栽植密度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以河北威县营造的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揭示密度对无性系生长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从造林当年开始,树高、胸径在无性系间就具有显著差异,S86和BT17无性系明显优于1316和B331无性系;密度对胸径生长的显著影响在造林后2年出现,且显著程度随林龄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的影响在造林后2~3年差异最大;密度×无性系互作对4年生林分胸径、树高的影响不显著;833株/hm2是4个无性系密植的最小底线,高于该密度无性系对胸径的影响,随林龄和密度增大而减小,低于该密度随林龄增大而增大、随密度减小而降低;高密度下无性系对树高的影响随林龄增大或密度减小呈先降低后增大趋势,低密度下随林龄增大呈先增后降趋势;无性系对胸径遗传变异系数的影响在密度间差异不大,无性系×区组互作变异系数及基因型内株间变异系数2年生前在密度间差异较大;无性系×区组互作对树高遗传变异系数的影响随年龄增大呈先增后减趋势,而树高在株间的变异系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大;以无性系均值计算的树高广义遗传力在密度间不显著,以单株值计算的树高广义遗传力在密度间差异显著,而2种方式计算的胸径广义遗传力在密度间差异均极显著,在年龄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窄冠福建柏人工林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窄冠福建柏人工林生长特征及规律,制定其有效经营措施,采用树干解析法及Richards方程对三明市沙县窄冠福建柏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窄冠福建柏人工林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树高连年生长量有4个波峰,其中8年生时达到生长高峰,为0.85 m/a,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第16年首次相交;胸径连年生长量出现2次峰值,分别为0.76 cm/a(第8年)和2.44 cm/a(第24年),平均生长量与连年生长量在28年生时相交,胸径快速生长期0—28年的生长量为26.08 cm,占总生长量的87.81%;材积连年生长量在26年生时达到最大值,为0.0354 m3,至32年生时,窄冠福建柏人工林仍未达到数量成熟。Richards方程拟合窄冠福建柏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过程效果均较好,相应的生长方程为:H=22.47×(1-e-5.28)1.66,R=0.9832;D=1326.49×(1-e-2.13)1.45,R=0.9291;V=3.89×(1-e-2.51)3.90,R=0.9979。窄冠福建柏生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树高、胸径和材积三者生长率在0—10年内降幅较大,依次为45.31%、81.86%和52.4%,而10—32年,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年平均生长率降幅均较小,分别为0.47%、0.74%和1.47%。研究结果可为窄冠福建柏营林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西南地区旱作农田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季节性干旱多发等问题,以常规平作(T)、垄作(R)、平作+秸秆覆盖(TS)、垄作+秸秆覆盖(RS)、平作+秸秆覆盖+腐熟剂(TSD)、垄作+秸秆覆盖+腐熟剂(RSD) 6种措施作为处理,连续2年进行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西南“旱三熟”种植区农田土壤生态要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状况,且对酸性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其中有秸秆覆盖的4个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含量;可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增强作物的抗旱节水能力,各处理0~80 cm土层2年平均贮水量排序为:RSD (258.82 mm) > TSD (252.40 mm) > RS (250.19 mm) > TS (246.66 mm) > R (239.19 mm) > T (235.87 mm);可降低7月份表层土壤温度,缓解夏季高温对玉米后期生长发育造成的伤害,其中有秸秆覆盖的4个处理对5 cm和10 cm土层温度有显著降低效应;可抑制杂草生长,具有良好的控草效应,其中TS、RS、TSD、RSD处理的杂草高度、密度和生物量均比T和R有极显著下降;可促进蚯蚓的繁殖和生长,使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总体来看,秸秆覆盖措施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并具有增加土壤贮水、调节土壤温度、控制农田杂草和促进蚯蚓生长的作用,垄作和腐熟剂在增加土壤贮水方面有明显效果。保护性耕作模式显著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经济收益。2年系统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排序为:RSD>RS>TSD>TS>R>T(CK),总产值和纯收入排序为RS>RSD>TSD>R>TS>T(CK)。在各处理中以RSD、RS两种模式的综合效果最好,在西南“旱三熟”种植区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机械化种植对木薯生长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以‘新选048’、‘华南5号’和‘华南205’ 3个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木薯品种为材料,分别采用机械化种植与传统手工种植2种不同的种植方式,观察测定了不同种植方式木薯的出苗、茎叶生长、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三相比等。结果表明:木薯机械种植不仅能提高木薯发芽率、促进木薯茎叶生长,而且能降低木薯地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通气性。机械化种植比人工种植土壤容重降低0.16 g/cm3,土壤孔隙度提高7.46%,‘新选048’和‘华南205’两个木薯品种种茎发芽率平均提高4.06%。机械化种植是促进木薯生长、改善木薯地土壤理化性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