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以连南县内涡水、黄连、大龙不同地方的共66份栽培型古茶树资源为材料,对茶树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形、叶身、叶缘等24项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连南66份茶树资源24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86%,其中叶基变异系数最大(92.90%),侧脉与主脉交角最小(12.02%)。24个叶片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10,多样性系数均较大,叶基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其值为2.08,叶面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其值为0.59。基于24项叶片表型性状,66份茶树资源在欧氏距离为20时聚为5类,存在丰富的变异程度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国外引进辣椒资源形态学性状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外引进的30份辣椒种质资源39个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国外引进辣椒种质39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42.14%,其中单果重变异系数最大(132.40%),子叶颜色最小(6.01%)。在27个质量性状中,分枝类型的多样性信息指数最高(19.711),青熟果色最低(0.501);12个数量性状中,单节叶腋着生花数的多样性信息指数最高(0.955),株高多样性指数最低(0.465)。基于39个表型性状,30份供试辣椒材料在欧氏距离为15.47时聚为2类。在欧氏距离为13.75时,可以把30份辣椒材料分成3个亚类群,第Ⅰ亚类包括8份辣椒资源,第Ⅱ亚类包括10份辣椒资源,第Ⅲ亚类包括12份辣椒资源。辣椒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程度均较高,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程度。  相似文献   

3.
分析贵州栽培川续断的表型多样性及类群表型特征,为川续断育种合理选配亲本及优异种质资源保存提供参考,本研究对58份川续断种质资源的25个农艺性状、浸出物和川续断皂苷Ⅵ进行测量,对其种质及表型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川续断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多样性指数在1.091 6~2.068 6之间,其中川续断皂苷Ⅵ含量、地下生物量、主根粗等22个性状多样性指数大于1.9;变异系数在6.03%~57.58%之间,其中浸出物含量、株高、主茎节数变异系数较小;基于各种质表型差异,可将58份种质聚类划分为3个类群,第Ⅱ类群为优质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为高产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由此可见,贵州栽培川续断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大,多样性较丰富;根条数、主根粗、地下生物量、川续断皂苷Ⅵ含量等7个指标是构成种质差异的主要因素;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贵州川续断育种及种质筛选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4.
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在种质创新和品种保护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贵州低热河谷地带采集而来的1 754份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树型、树姿、生长势、叶片大小、叶形、叶色、叶光泽度、叶面隆起性等18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 754份茶树种质资源的树型覆盖灌木、小乔木和乔木3种树型,其中灌木占比最高(85.6%),小乔木为12.54%,占比最少的是乔木(1.88%);18个表型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7.63%,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身(47.73%),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叶片厚度(8.92%);18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6~1.10之间,平均值为0.71,其中叶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1.10),叶片厚度遗传多样性最低(0.16);基于18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聚类分析:1 754份茶树资源在欧氏距离为16时聚为5类。本研究在调查这些地方茶树表型性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的系统鉴定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探索贵州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旨在为贵州境内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西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山西芝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189份山西芝麻种质资源的10个质量性状和8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89份山西芝麻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质量性状以主茎茸毛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15,以蒴果棱数的变异系数最高,为63.88%;数量性状以节间长度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9,以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高,为47.66%;通过聚类分析,将189份山西芝麻种质资源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可作为选育八棱、高秆品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Ⅱ为矮秆、短节间特异材料,类群Ⅲ为高产选育目标材料,综合性状较好,可直接作为优异亲本加以利用,类群Ⅳ包含一批单花、高产特异材料。  相似文献   

6.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云南10个地区的830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4~1.40之间,平均为1.04,以芽叶色泽较高,叶基较低;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6~0.99之间,以红河地区较高,其次是临沧和文山地区,以昭通地区较低。14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27%~48.14%之间,平均为26.43%,以酚氨比较大,水浸出物含量较小;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变异系数在16.09%~25.75%之间,以文山、红河地区较大,昭通、大理地区较小。茶树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显示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的趋势。通过聚类分析,10个地区的茶树资源划分为3个地理组,东北部的昭通和东南部的红河各单独聚为一组,其他8个地区聚为第3组,显示云南茶树资源存在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生态地理的分化,初步推断东南部为云南茶树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西藏油菜地方种质资源,对收集到的52份油菜种质资源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2份油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2个农艺性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高,为76%;主成分分析将12个农艺性状归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4.989%;聚类分析将52份供试材料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31份材料,第Ⅱ类群包含14份材料,第Ⅲ类群包含7份材料。  相似文献   

8.
选取139份湖南省玉米地方品种进行表型性状大田鉴定,分析其表型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类群划分和表型综合评价。不同性状变异系数为6.5%~175.0%,平均为41.8%,Sha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为1.119~2.086,平均为1.839。14个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7379%。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品种可划分为3个类群,3个类群又分别可以划分为3、2和3个亚群。湘南丘陵山地玉米区和湘西山地玉米区为专用玉米主要聚集区域,湘西山地玉米区同时为普通玉米优良种质聚集区。根据地方品种大田综合表现,筛选出表现优异的地方品种22份。湖南玉米地方品种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筛选出的优异种质可为湖南玉米种质的创新利用提供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芥菜隶属十字花科芸薹属,是中国重要的特色蔬菜作物。对芥菜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对于其重要农艺性状表型数据获得、遗传背景明确及优质种质发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浙江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所收集到的85份芥菜地方种质资源进行田间表型鉴定,调查了13个数量性状和20个质量性状,发现该批种质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27%~33.56%,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95~2.08;质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368.63%,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1.66。基于表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将该批种质分为2大类群(Ⅰ叶用芥菜;Ⅱ根用芥菜和茎用芥菜),其中Ⅰ类群下分3个亚群,Ⅱ类群下分2个亚群。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样将该批种质分为2大类群(Ⅰ叶用芥菜和茎用芥菜;Ⅱ根用芥菜)。将两种聚类方法进行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分子标记的类群划分在一定程度上与地域分布有关。本研究丰富了芥菜的遗传基础,为优异芥菜地方种质资源挖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掌克古茶树无性系苗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遗传多样性,为科学合理利用掌克古茶树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本研究以43份掌克古茶树两年生无性系苗为材料,田间调查其主要形态性状,测定春梢一芽三叶生化成分,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掌克古茶树无性系苗主要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6.55%~37.3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95~2.04;春梢生化成分变异系数为14.49%~28.75%,多样性指数为1.44~1.93。各形态指标和生化成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13个指标简化为5个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68.28%。在欧式距离10处,43份材料被分为三大类群;类群Ⅰ包含24份材料,类群Ⅱ包含10份材料,类群Ⅲ包含9份材料。掌克古茶树无性系苗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变异较大,遗传多样性丰富;聚类到类群Ⅲ的ZK7、ZK11、ZK13、ZK15、ZK16、ZK22、ZK19、ZK23、ZK37等材料综合性能较好,具有较高选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旨在分析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本研究以21份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为实验材料,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及儿茶素组成等生化成分含量进行测定,鉴定评价其生化成分多样性。结果表明,茶多酚含量为18.80%~25.20%、氨基酸总量为2.00%~3.90%、咖啡碱含量为1.10%~4.10%、水浸出物含量为45.30%~52.50%、儿茶素总量为4.37%~14.17%、变异系数范围为3.33%~157.89%,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1.77。基于生化成分含量的聚类分析将21个野生大理茶分为2个类群,其中第1类群的C、EC、非酯型儿茶素及儿茶素总量含量较低;第2类群的EGCG、E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含量较高。云南野生大理茶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含量的平均多样性指数较低,从中初步筛选出高茶多酚资源1份、低咖啡碱资源2份及高氨基酸资源1份,这些优异资源可以直接利用或作为茶树育种的优良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2.
120份谷子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表现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0份谷子种质资源的2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主成分以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以主穗重和主穗粒重最高,均为2.02;变异系数以单株干草重最高,为64.12%。根据谷子种质性状间的遗传差异,对2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10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1.777%。通过聚类分析,将谷子种质资源分为6个类群,各类群在生育期、株高、分蘖性、籽粒产量和干草产量等性状间有明显的形态学特征,从早熟、高产和单株干草重3个方面筛选出11份优异谷子种质资源。本研究结果可为甘肃干旱高寒农业区谷子种质资源高效利用和亲本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室外营养体保存的国家种质资源圃,本研究以其中的1200份甘薯资源为材料,22个农艺性状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和变量聚类两种方式对农艺性状进行降维处理,两步聚类、快速聚类和分层聚类3种聚类方法结合5个地理来源对资源分组,组内随机取样与必选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核心种质,依照上述方案共构建出含15个甘薯核心种质的样本库。通过变异系数、标准差符合率和极差符合率评价15个构建方案的数量性状的代表性,多样性指数和表形频率方差评价质量性状的代表性。结果表明,以变量聚类进行降维、两步聚类结合地理来源分组、组内随机取样为甘薯构建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案,采用该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样本很好的保留了总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以定植于国家大叶茶树资源圃(勐海)中的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化成分进行统计分析,筛选特异资源。结果表明,50份云南不同地方的茶树资源茶多酚含量为20.35%~33.02%,平均含量为26.72%;氨基酸含量为1.95%~4.20%,平均含量为2.99%;咖啡碱含量为2.03%~5.17%,平均含量为2.93%;儿茶素总量为8.21%~21.29%,平均含量为11.12%。50份云南不同地方茶树资源茶多酚、氨基酸含量较高,32份试验材料属于高茶多酚茶树种质资源(茶多酚含量≥25.0%),26份试验材料属于高氨基酸茶树种质资源(氨基酸含量≥3.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咖啡碱茶树种质资源(咖啡碱含量≥5.0%),1份试验材料属于高儿茶素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总量≥20.0%)。筛选出的茶树种质资源可为茶树遗传改良与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耐抽薹白菜类蔬菜种质资源,以233份白菜类蔬菜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进行露地栽培,通过对现蕾期和开花期指标进行隶属函数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综合鉴定评价白菜类蔬菜抽薹性状。现蕾期的变异幅度为39.00~181.00天,开花期的变异幅度为46.00~196.00天,变异系数分别达到24.53%和19.80%,表明白菜类蔬菜种质的抽薹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隶属函数法将233份白菜类蔬菜种质资源划分为5组,其中极耐抽薹种质80份。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距离系数4.5处233份白菜类蔬菜种质资源被分为5个类群,第Ⅳ类群极耐抽薹类型包括63份种质资源,均属于隶属函数法划分的极耐抽薹等级,说明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均能有效鉴定白菜类蔬菜种质的耐抽薹性。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索黄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今后黄瓜选育优良品种提供可靠依据。以48份黄瓜种质资源为材料,用DPS软件对各品种的13个表型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果实性状等形态学标记聚类分析得出,在阈值75.0处,可以将48份黄瓜种质资源分成5大类群。利用UPGMA法对SRAP分子标记结果聚类分析发现,黄瓜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52~0.93之间,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4处,可以将其分成5大类群,形态学标记和SRAP分子标记的聚类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见,SRAP分子标记较形态学标记能更好地分析品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对黄瓜遗传多样性研究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提高云南香蕉优异种质的保护和利用。对49份香蕉种质的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和描述,并对数据进行变异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香蕉种质叶片表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变异程度高,香蕉种质间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发现31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8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叶片表型性状间互相影响,关系密切。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8个叶片表型性状简化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80%,反映了香蕉种质叶片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对49份香蕉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在欧式遗传距离为10时香蕉种质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丛生野生蕉、大蕉和粉蕉、野生蕉、香芽蕉,同时发现叶姿、叶柄基部边缘形状、叶柄基部斑块颜色、叶柄槽形状是区分不同类群的主要性状。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多样性丰富,分析筛选得到的11个性状为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了系统分析云南籽粒苋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采用遗传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04份云南籽粒苋种质资源的30个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分别是主花序形状(1.68)和主花序长度(2.07)。前10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3.944%,单株鲜体重与第3、第6、第9主成分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重与第9主成分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104份种质划分为5类,第Ⅰ类群可为间套种亲本材料,第Ⅱ和Ⅲ类群可为大粒亲本材料,第Ⅳ类群可为优质饲用亲本材料,第Ⅴ类群可为观赏类亲本材料。云南籽粒苋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