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依据生长性状对红松半同胞家系的评价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吉林省江源市三岔子种子园的30个24年生红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其树高、地径、胸径、3 m径和材积等9个生长性状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区组间、不同家系间各性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性状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5.28%~44.44%;各性状遗传力均超过0.50,其中树高、地径、胸径、3 m径、材积和第6轮枝高的遗传力均超过0.80,属于高遗传力;高变异、高遗传力有利于家系的评价选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间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利用综合评价法,初步选出97和106这两个家系,入选家系树高、地径、胸径、3 m径和材积分别比总平均值高7.00%、18.60%、17.70%、22.90%和40.00%,遗传增益分别为6.04%、15.49%、15.84%、20.43%和35.68%。初步选出的优良家系可以为红松改良种子园及二代种子园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客观评估7年生转BpCCR1白桦在3个试验地点的生长适应性与稳定性,筛选优良转基因株系,为环境释放及生产性试验提供指导。  方法  以21个转BpCCR1白桦株系及1个野生型白桦株系(WT)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帽儿山、石道河林场、生态实验林场3个试验地点的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用AMMI模型分析参试株系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遗传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  结果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树高生长在株系间、地点间以及株系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以各试验点参试株系单株材积均值加上标准差为优良转基因株系选择标准,分别选择出各造林地点的最优株系。帽儿山试验点的入选优良株系是FC18、FC29和FC40,材积分别高于群体均值的72.99%、51.28%和64.39%;石道河林场的入选优良株系是FC7和FC33,材积分别高于群体均值的73.98%和81.51%;生态实验林场的入选优良株系是FC28和FC29,分别高于群体均值的69.89%和73.57%。采用AMMI模型对参试株系的树高性状进行稳定性评价,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和生态实验林场生长稳定性较好的株系是:WT、FC11、FC16、FC19、FC28、FC29、FC30、FC31、C4;在石道河林场生长稳定性好的株系是:FC2、FC7、FC13、FC14、FC18、FC27、FC33、FC40、FC41、C6、C10、C17、C19。根据第一主成分分量IPC1及相对稳定性参数Dg值,对22个参试株系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FC14、FC29、C19、FC27、FC41、WT、FC13、C4、C10、C6、FC16、FC7、FC28、FC40、C17、FC31、FC18属于高产稳产型株系;FC2、FC11、FC19、FC33属于高产非稳产型株系;FC30属于低产稳产型株系。  结论  转BpCCR1正义链及转反义链均能促进白桦树高生长,根据生长性状,选出17个株系作为在帽儿山林场、石道河林场及生态实验林场生长适应性好的高产株系。   相似文献   

3.
直干桉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干桉生长性状全同胞家系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年度间差异不显著,年度和组合间的交互作用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直干桉年度间稳定性较好;地点间差异,地点与家系间交互作用都达到显著水平,胸径受遗传控制较弱,而树高和材积受弱度-中度遗传控制,将参试的17个家系按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成4类,选出速生丰产的4个家系,推广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4.
白杨派杂种无性系植株早期性状变异与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测定树高、胸径、树形、叶片、树皮特性等17个指标。方差分析与遗传参数计算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指标差异极显著(P<0.001),各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15.63%~57.50%,遗传变异系数变化范围为8.99%~52.57%,重复力高(0.773 4~0.984 8)。说明白杨杂种无性系各性状存在广泛变异,且这种变异受较强的遗传因素控制。表型相关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单株材积和冠幅之间均达显著相关水平,遗传相关系数接近表型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白杨杂种无性系14个性状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93%,其中第1主成分为生长量等性状,第2主成分为干形等性状,第3主成分为叶片性状。利用综合评定法对无性系进行评价,当入选率为10%时, 无性系BL204、BL206和BL207入选,入选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和单株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7.41%、31.73%、32.90%和102.37%。这些分析结果为下一步选育优良无性系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邹威  王庆斌  陶双勇  杜人杰  魏彪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2):11370-11371
[目的]评价中牡1号杨苗期遗传稳定性及适应性。[方法]选择不同地点,对中牡1号杨苗期生长性状、抗性性状及叶面形态指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中牡1号杨主要生长性状苗高、地径和胸径较对照小黑杨分别提高25.63%、33.58%和66.18%;锈病指数及黑斑病指数较小黑杨分别降低43.24%和59.05%;单株叶面积较小黑杨提高154.17%。不同地点间多重比较结果以海林市旧街乡杨林村最好,品种间多重比较结果以中牡1号杨最好。[结论]为中牡1号杨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转TaLEA基因小黑杨抗寒株系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验证转TaLEA基因小黑杨耐低温能力并筛选抗寒的优良株系,对11个转LEA基因小黑杨株系与非转基因野生型小黑杨对照(WT)进行了低温胁迫处理,测定其丙二醛(MDA)的质量摩尔浓度、过氧化物酶( 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叶绿素质量分数、冷害指数等.结果表明:低温胁迫条件下,除XL09外,其余各转基因株系...  相似文献   

7.
以建始县国有高岩子林场11年生日本落叶松混系超级苗无性系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龄无性系生长性状表型和遗传变异,开展优良无性系初步选择,为鄂西亚高山区日本落叶松无性系推广利用提供材料。结果表明:11年生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和材积变异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8.17%~29.53%、5.13%~23.08%、17.30%~60.42%;不同年龄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6~11年生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和材积重复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60~0.66、0.63~0.85、0.62~0.75;不同林龄胸径、树高与11年生材积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胸径与材积的相关系数大于树高与材积的相关系数;以胸径为主要选择指标,兼顾无性系内表型变异选择5个优良无性系,入选率为8.6%,与实生对照相比,胸径、树高、材积遗传增益分别为8.19%、12.20%和34.45%。  相似文献   

8.
对班克松50个家系进行了选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苗期、2~6 a生树高、地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采用独立淘汰水平法,以树高性状〉ck 15%为标准,选择出24个优良家系,占供试家系的48%.优良种源林中选择出的优良家系占全部优良家系的70.83%;优良家系树高、地径遗传力分别为0.829 4和0.808 4,树高、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27.69%和26.02%.在优良家系中选择出40个优良个体,树高、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43.19%和39.12%.  相似文献   

9.
美洲黑杨杂种无性系引种苗期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种以美洲黑杨 (Populusdeltoides)为母本 ,青杨 (P .cathayana)、小黑杨 (P .simonii×P .nigra)等品种为父本的美洲黑杨杂种无性系 1 4个。苗期测试结果表明 ,杂种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存在显著差异。苗高广义遗传力 (h2 )为 (84.2 7± 6 .2 9) % ,遗传变异系数为 1 7.93 % ;地径广义遗传力 (h2 )为 (82 .61± 8.42 ) % ,遗传变异系数为 1 5 .2 8%。苗期综合选择得到 5个优良无性系 ,苗高遗传增益为 3 .5 % ,地径遗传增益为 9.8% .苗高和地径年生长节律均有 3个生长高峰期 ,峰期生长量变幅分别为 0 .83~ 1 .1 3m和 0 .71~ 1 .0 2cm。  相似文献   

10.
轻度盐碱地转betA基因小黑杨的生长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前期获得11个转胆碱脱氢酶基因(betA)小黑杨株系的基础上,将转基因株系与非转基因对照株系在轻度盐碱地上造林,5 a后对试验林的转基因株系进行PCR分子检测,并运用SPSS软件对其树高、胸径、材积和保存率4个生长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转betA基因小黑杨外源基因稳定,目前尚未丢失;转基因株系与对照株系间树高、胸径、材积和保存率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利用隶属函数法选择的转基因株系T1、T6和T8,为生长速度快、耐盐性高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地点白杨杂种无性系生长和适应性表现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不同地点30 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对其2 ~ 4 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白杨 杂种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在无性系间、地点间、无性系和地点的交互作用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树高、胸径和 材积的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及重复力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且遗传变异系数占表型变异系数的比例 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树龄的增长,白杨杂种无性系变异增大,但这种变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相关性分 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0.404 2 ~0.988 7),表明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各指标相互联 系密切。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BL 28、BL 103 和BL 49 是较稳定无性系,而BL 106、BL 107 等无性系稳定性 较差,对不同地点有特殊的适应性。利用综合评价法,以20% 的入选率对无性系进行选择,不同地点无性系BL 104、BL 106 和BL 107 均可以入选,表明这3 个无性系不仅对不同地点有特殊的适应性,而且在不同地点均表现优 良,本研究对后续新品种选育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15个厚朴种源间生物量变异、分配格局及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厚朴种源间总生物量及各指标生物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种源间生物量分配格局有4种类型,其中12个种源生物量分配格局为叶>茎>根;苗高和地径在地点及种源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基因型对苗高的影响大于环境,环境对地径的影响大于基因型;略阳等7个种源苗高遗传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厚荚相思半同胞子代生长变异及抗寒性差异。[方法]以1年生38株厚荚相思优树自由授粉家系子代测定幼林为材料,对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状况及经历了2008年初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后植株的耐寒表现进行调查分析,并在生长差异比较基础上初步判定家系优劣,估算遗传参数与遗传增益。[结果]厚荚相思家系间的各生长性状遗传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参试家系间树高、地径和冠幅的遗传变异系数达25.4%~34.5%,这些性状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89、0.92和0.92。以树高、地径和冠幅同时大于对照为主要指标进行综合选择,初步选出9个在幼林期表现较为优异的家系,各性状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2.46%、17.95%和17.98%。参试家系中按寒害指数大小排序,抗寒性最强的前10个家系为:3510342611411712431。[结论]抗寒性与生长性状相关分析显示,厚荚相思幼林家系的抗寒水平与主要生长因子间无显著相关性,但树高、地径和冠幅各生长性状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省内的藏柏8个种源36个家系开展自由授粉子代测定,结果表明,地径、树高和冠幅在种源和家系水平上均存在一定的变异,3个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地径、树高和冠幅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82、0.62和0.84,家系遗传力分别为0.76、0.76和0.77,地径、树高和冠幅在种源和家系水平上受强度遗传控制。选择出2个优良种源,地径、树高、冠幅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1.36%、5.78%和10.1%;选择出4个优良家系,地径、树高和冠幅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6.23%、16.22%和17.4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杂种苗期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及遗传相关性,为杨树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  方法  以美洲黑杨不同品种为亲本进行杂交试验,测定了9个杂交组合子代苗期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并通过方差分析、遗传参数估算、遗传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等,了解美洲黑杨杂种生长性状和叶片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及性状间遗传互作,并依此开展美洲黑杨优良杂交组合的联合选择。  结果  杂交组合间3个生长性状与5个叶片性状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苗高、地径、材积与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周长、叶面积的家系遗传力均达0.8以上,受强度遗传控制,遗传变异系数为8.6%(叶长)~31.13%(材积),有利于优良杂交组合的选择。相关分析表明:叶长、叶宽、叶柄长、叶周长、叶面积与苗高、地径、材积间均达极显著正遗传相关(P<0.01)。相关遗传进度分析表明:除叶形指数、侧脉夹角和叶宽基距外,其他叶片性状对3个生长性状的遗传相关进度和间接选择效率较高。通径分析表明:苗高和地径对材积的直接遗传控制作用较大,叶长、叶宽、叶柄长、叶面积和叶周长通过苗高和地径对材积产生较大的间接遗传控制作用。利用综合指数选择法开展美洲黑杨9个杂交组合的生长与叶片性状联合选择,选出3个速生优质的杂交组合(B106×NL15、S3239×NL15、NL447×SY2),材积遗传增益达26.90%。  结论  美洲黑杨杂交组合子代1年生苗的3个生长性状和5个叶片性状均存在丰富变异,遗传互作显著;苗高和地径对材积的直接作用最大,5个叶片性状对材积也产生较大的间接控制效应。综合指数选择法能有效地选出速生优质杂交组合,材积遗传增益较高,杨树遗传改良效果较好。表8参18  相似文献   

16.
为了选出速生耐盐的转betA基因小黑杨优良株系,以盐碱地营建的13年生转betA基因小黑杨试验林为材料,开展生长适应性分析,结合5年生时该试验林优良株系选择结果,对早期评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参试株系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及保存率等性状在株系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综合评价选出T01、T06和T08株系为优良株系,其中T01株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均值分别为11.03 m、11.76 cm和0.055 m3,较对照株系分别高16.42%、14.81%和48.67%。该试验林本次选择结果与5年生时的选择结果一致,说明转betA小黑杨在造林试验初期进行优良株系选择也准确可靠。参试株系分子检测显示,外源betA基因仍稳定整合于转betA小黑杨的基因组中,并且能够正常表达。入选的T01、T06和T08株系为生长量大、耐盐性强的优良株系,这些入选株系为后续转betA小黑杨的环境释放及生产性试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采用Smart Diallel交配设计研究杉木杂交子代早期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树高和地径在不同杂交子代间有显著差异,子代遗传差异真实存在。树高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属于较高水平,说明树高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地径属于中等水平,比树高受遗传控制小,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在此次交配设计中,1号亲本、4号亲本、6号亲本具备较大的育种值;子代c具备最大的生长量,可作优良子代。  相似文献   

18.
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日本落叶松不同种源及家系生长性状变异,为日本落叶松遗传改良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本文以4个种源的169个日本落叶松半同胞家系为材料,对不同树龄日本落叶松的树高和胸径进行方差分析、遗传参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家系选择。结果各指标在种源和家系间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各家系间的树高和胸径的表型变异系数(4.00%~37.37%和24.89%~26.48%)和遗传变异系数(1.94%~20.93%和8.93%~13.68%)均随树龄的增加而上升。树高和胸径的家系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881~0.972和0.877~0.879,单株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406~0.664和0.301~0.410。各性状变异系数及遗传力均属于较高水平,有利于优良家系的评价选择。相关分析表明种源内不同树龄树高和胸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利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以10%的入选率进行优良家系选择,17个入选家系的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11.10 m和13.82 cm,现实增益分别为11.68%和17.98%,遗传增益分别为11.35%和15.80%。以5%的入选率进行优良家系内优良单株的选择,25个入选单株的树高和胸径平均值分别为12.58 m和17.72 cm,遗传增益分别为8.54%和12.50%。结论在本研究中,种源和家系间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可以进行优良种源、家系和单株的选择,为建立改良种子园和二代种子园提供育种材料,也为日本落叶松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10个马尾松组培无性系苗木为母株营建采穗圃,繁育扦插苗营造无性系试验林,分别使用性状表现水平分析法和加权系数法对其1年生林分内无性系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马尾松无性系地径、树高和成活率平均值分别为25.64 mm、1.32 m和95.8%,分别超过对照平均值8.5%、21.1%和6.4%,无性系生长与实生苗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0.01);参试无性系地径和树高分别介于22.16~31.07 mm和1.12~1.57 m之间,生长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 0.05),无性系间表型变异丰富;无性系地径和树高重复力分别为0.84和0.92,生长主要受遗传控制。按20%入选率筛选出2个无性系MGC-1和MGC-7,其地径和树高平均值分别为29.80 mm和1.53 m,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13.61%和14.64%,平均现实增益分别为16.21%和15.91%,与对照相比平均遗传增益分别为21.87%和37.01%。  相似文献   

20.
引种欧洲黑杨无性系苗期生长测定与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引进的59个欧洲黑杨无性系苗期生长性状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无性系间苗高和地径表现出极显著差异,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基础。无性系苗高广义遗传力为84.79%,遗传变异系数为10.55%;地径广义遗传力为79.22%,遗传变异系数为11.8%。以苗高、地径年生长量为指标,应用多性状综合评价法,选出表现好的欧洲黑杨无性系13个,其苗高遗传增益为12.3%,地径遗传增益为12.2%,其中的N8,N51,N48表现特别突出,综合评比超过或接近参照种欧美杨107号,如果选择这3个无性系,则苗高遗传增益可达18.5%,地径遗传增益可达2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