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沙柳苗木水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人工模拟方式对5个种源沙柳苗木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干旱处理不同阶段苗木小枝水势日变化、叶片相对含水量、水分饱和亏缺、保水力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5个种源的沙柳苗木小枝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下降,而水分利用效率在轻度干旱时呈上升趋势,随干旱胁迫的加剧而下降。干旱处理15天后,民勤种源的沙柳日平均小枝水势下降幅度最大为0.77 MPa,然后依次为达拉特旗0.57 MPa、盐池0.36 MPa、榆林0.25 MPa和乌审旗0.12 MPa,其中民勤种源的苗木在充分供水和干旱胁迫下小枝水势差异达到显著。干旱处理18天后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下降:民勤1.68%、盐池7.03%、达拉特旗7.25%,榆林9.35%和乌审旗11.07%,水分饱和亏缺民勤<盐池<达拉特旗<榆林<乌审旗。结果表明,民勤种源的沙柳抗旱的能力较强,而盐池和达拉特旗沙柳苗木在受到水分胁迫时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幅度较小,即水分胁迫对苗木干物质的积累影响较小,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干旱胁迫下云南松苗木的水分及其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松苗木为材料,采用盆栽连续干旱法,测定不同干旱胁迫时间下云南松苗木的含水率、相对含水量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以探讨云南松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机制和抗旱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云南松苗木其茎含水率与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叶片含水率、相对含水量及根含水率均呈上升趋势,干旱胁迫时云南松苗木优先将水分供给根与叶片。对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潜在光化学效应(Fv/Fo)与最大化学效应(Fv/Fm)均呈上升趋势,这可能与干旱胁迫下云南松体内的水分供给机制有关,胁迫初期,干旱对云南松苗木生长影响不大,表明云南松苗木具有一定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3.
以油松和樟子松2 a生苗木为材料,通过不同梯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辽西地区油松和樟子松抗旱性生理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各水分条件处理下,油松2 a生苗木MDA含量均小于樟子松,但CAT和Pro含量均高于樟子松,说明油松苗期抗旱性更强。在40%FMC处理时,油松MDA、CAT和Pro含量都小于对照,说明该水分水平未能使苗木出现干旱状态;而樟子松MDA、CAT和Pro含量都高于对照,苗木已经出现干旱状态。在30%FMC和20%FMC处理时,油松和樟子松苗木MDA、CAT和Pro含量都随水分胁迫程度加剧而增加。在干旱半干旱辽西地区培育油松和樟子松苗木时,土壤水分临界值应分别大于田间最大持水量40%和50%。  相似文献   

4.
早春苗木的生理干旱现象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很大。通过观察实验,发现苗木的生理干旱是由于体内水分代谢失调引起。文中对其成因、后果及防治方法作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苗木在造林初期,由于根系尚未恢复功能,它的吸水和吸收营养的能力相当低。但苗木叶面的蒸腾作用在继续进行,尤其在春季干旱、风大、温度高的条件下,它的蒸腾会更大,这就导致了苗木体内的水分失衡,造成苗木生理干旱、从而使苗木的造林成活率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夏季苗圃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水分管理 1.1及时灌溉 总体来讲,苗木速生期前期需要充足的水分,尤其是观花苗木的开花期和观果苗木的幼果期不能缺水,并且灌溉要采用多量少次的原则。每次灌溉要灌透、灌匀。注意防止灌半截水。在苗木生长后期,除特别干旱外,一般不需要灌溉。除此以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水分下菌根育苗对大叶相思苗木的影响,本试验以大叶相思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研究干旱胁迫和Pt菌剂育苗对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干旱胁迫和Pt菌剂具有叠加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苗木的抗逆性和造林存活率,其中以Pt菌剂15g+干旱胁迫的造林效果最佳,从而为大叶相思苗木造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中从干旱胁迫下苗木的生物膜变化、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渗透调节及胁迫激素等方面论述了苗木抗旱机理, 并对水分调控、化学调控、生物调控、机械调控等几种苗木抗旱调控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容器苗是利用容器加营养基质进行播种、苗木移植来繁育的苗木。容器苗造林能够保持苗木根系完整、不伤根,苗木充分利用容器中原有的营养土和水分,不用缓苗,直接生长。采用容器苗造林能有效地提高干旱瘠薄阳坡和沙地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固体水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进行植被恢复首先要解决苗木的水分供应问题,固体水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造林之中。文章系统地阐述了固体水的特点,总结了固体水在释水规律、对土壤含水量、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以及苗木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进展状况。  相似文献   

11.
干旱多风环境下沙棘移栽苗木致死机理与成活率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沙棘苗木萌芽过程中体内水分状况与ABA累积的关系,土壤含水量和风速对沙棘苗木含水量和水势有明显的影响,当定植后根系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4.5%。风速达到6m/s,可使苗体含水量占干重比值小于1.2,水势小于-2.5Mpa,芽和韧皮中ABA含量与苗体组织含水量,萌芽率及成活率呈显著负担关;在干旱多风条件下苗木成活率显著降低,即使少量成活的苗木幼芽生长缓慢。在干旱多风条件下沙棘造林宜采取截干、埋苗造林,避免苗木自身过度失水而降低成活率和成活后的生长,因此,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2.
国外苗圃栽培措施对树种抗旱性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旱是阻碍全球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故各国对树木抗旱性的研究非常重视。在育苗阶段, 通过不同栽培处理, 如水分胁迫、施肥、生长抑制剂、菌根菌、光周期等, 研究苗木对干旱的形态适应性和生理适应性, 为培育抗旱树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增强苗木抗旱性, 提高造林成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林学院的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苗木的抗旱能力。他们已经研制出一些新的合成抗氧化剂,它们类似于使苗木更能有效利用水分的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多胶。这些物质通过增加植物气孔对干旱的敏感性而促使植物多吸收水分,因此提高了苗木的耐旱能力。目前,他们正在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报和苗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及他们控制干旱时植物气孔开放和光合作用的方法。研究者认为:通过确定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重要应力反应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水应力之下的膜泄漏),可以找出耐干旱、适应室温条件并作为育…  相似文献   

14.
在干旱山区的刺槐造林,为减少苗木的水分损耗、提高造林成活率,常采用截干造林。因此,苗木地径的大小就成为衡量苗木质量的主要指标。为了探讨在等密度条件下,刺槐苗木不同时期摘心对地径生长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春,由于持续干旱天气的影响,大量的松苗木无法定植,而随着气温的回升,松苗木已抽苔发芽。很多农友问,这些苗木还能用于造林吗?我们认为,只要掌握时机,抽苔松苗造林是可望成活的。 1.利用连绵阴雨天气造林。我们知道苗木定植成活的关键在于苗木内部的水分保持平衡。利用阴雨天气造林正好满足苗木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10种生态恢复树种盆栽苗木的光合、荧光以及水分生理特征等的比较,分析了不同植物在干旱地区的光合运作情况以及光合生理特征和水分生理特征,及其间的相关关系,揭示了各类植物的抗旱特征,以期为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树种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1年生苗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6个接种处理,分别为牛肝菌7 Suillus luteus,牛肝菌1,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彩色豆马勃Pisolithus tinctorius Strain Pt 715,土生空团菌Cenococcum geophilum Strain Cg SIV和对照(不接种);4个水分处理,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正常(65±5)%、轻度胁迫(50±5)%、中度胁迫(35±5)%和重度胁迫(25±5)%,比较分析马尾松菌根化及非菌根化苗木,在干旱胁迫下水分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外生菌根真菌通过提高叶片相对含水量,增加束缚水含量,降低苗木水势、自由水和水分饱和亏缺,从而改善苗木水分状况,增强苗木保水能力;外生菌根真菌增加了苗木叶绿素含量,提高了苗木光合速率,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使菌根化苗木的光合速率增强,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也提高,从而降低蒸腾速率、气孔限制值和光合耗氧量,减少气孔对水分的阻力,提高菌根化苗木的含水量;马尾松菌根化苗木主要是通过提高光合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环境,其抗旱能力由强到弱为:牛肝菌1土生空团菌牛肝菌7鸡油菌彩色豆马勃对照。  相似文献   

18.
辽西气候干旱少雨,土壤含水率低,造林不易成活,苗木通过截干或平茬处理后,可减少地上部枝叶水分蒸发,并能快速恢复根系吸收功能,从而能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并能促进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是干旱地区造林中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氮沉降对毛竹实生苗生长的影响,揭示不同氮沉降水平下毛竹实生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为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的毛竹经营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置2种水分条件(正常供水W、干旱胁迫D)和4个氮沉降水平(无氮CK、低氮LN、中氮MN和高氮HN),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毛竹实生苗生物量、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保护酶活性的差异。【结果】干旱胁迫导致毛竹实生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比正常水分条件下分别增加16.8%和35.1%,进而抑制苗木生长,显著降低苗木生物量;但同时,苗木脯氨酸含量显著增加49.5%,且保护酶活性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干旱胁迫对苗木的损害。不同氮沉降水平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规律因水分条件而异。正常水分条件下,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苗木生物量显著增大,叶片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呈先降后增的趋势,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趋势愈加明显;氮沉降对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干旱胁迫条件下,随着氮沉降水平的增加,苗木生物量逐渐增大,但当氮沉降浓度大于60 kg·hm~(-2)a~(-1)时,生物量不再增大甚至有减小的趋势;脯氨酸含量、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趋势与正常水分处理相同,而3种保护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D-HN处理组最小。【结论】干旱胁迫抑制毛竹实生苗的生长,LN(30 kg·hm~(-2)a~(-2))和MN (60 kg·hm~(-2)a~(-1))氮沉降水平提高了保护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减轻了干旱对其生长的抑制,毛竹实生苗抗旱能力提高。而HN(90 kg·hm~(-2)a~(-1))氮沉降水平不能缓解干旱胁迫对毛竹实生苗的膜脂过氧化,反而有加剧干旱胁迫伤害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沙拐枣苗木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生理特性的测定,了解了其因干旱引起的水分平衡变化情况及其承受干旱的能力;测出头状沙拐枣苗木在沙土中的萎蔫含水量是51公斤/米~3,此时的蒸腾强度是34.8毫克/克鲜重·小时,水势为-16.4巴。试验表明,进行灌水才能确保沙拐枣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