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2—2019年,于云南大理对李树朝鲜球坚蚧发生为害情况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大理的李树上朝鲜球坚蚧1年发生1代,2月上旬雌雄虫分化,3月为雌虫为害高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卵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为1龄若虫期,约150 d;10月中、下旬若虫进入2龄,在11月中、下旬至翌年的1月以2龄若虫越冬。不同李树品种的受害情况不同,早熟品种受害较严重。提出冬春季修剪、人工防除及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越冬若虫出蛰期至雌虫虫体膨大初期开展化学防治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2.
2013—2017年,利用性诱剂诱集大樱桃园(附近种植梨、桃、苹果等其他寄主作物)梨小食心虫成虫,研究多寄主生境下梨小食心虫种群消长动态。通过观测发现,在烟台市与多种果树混栽的大樱桃园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5代。其中,越冬代成虫盛发期为4月中、下旬,第1代成虫为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第2代成虫为6月下旬末至7月上旬,第3代成虫为8月上、中旬,第4代成虫为9月上、中旬。各世代成虫发生期多连续,存在世代重叠现象。成虫发生期持续时间以越冬代和第4代较长,以第2、3代较短。各世代成虫发生量以越冬代和第1代蛾量较多,其余3代数量起伏不定。建议生产上重点防治越冬代和第1代。  相似文献   

3.
自90年代以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本地发病面积不断扩大,为害逐年加重,据统计1999年,全台州地区发病面积已达到1.33万hm2。其中以连作晚稻发病最重,一般发病田块丛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达30%~80%,最重的田丘丛发病率达95%以上。业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市水稻生产的一种灾变性病害。该病是由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传毒所致,在目前生产上尚未抗病免疫良种与有效治疗病毒病药剂可提供的状况下,治虫防病成了防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主要手段,但治虫防病的效果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尽人意。笔者认为要取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应搞清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本地的发生规律及侵染特性,其次是了解水稻的主要感染期,并依此来制订防治方法。本文是根据我们近几年来在台州临海市病区基点开展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实践的成功经验。对该病治虫防病策略的报道。 1 传毒昆虫灰飞虱的发生时期   根据我们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灰飞虱在本地一年发生6代,各代发生盛期是:越冬代成虫在3月上、中旬;第1代若虫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在5月中,下旬;第2代若虫在6月上、中旬,成虫在6月中、下旬;第3代若虫在7月上、中旬,成虫在7月中、下旬;第4代若虫在8月上旬,成虫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第5代若虫在9月上、中旬,成虫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第6代(越冬)若虫在10月中、下旬,2代后各代发生期相互重叠。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大螟性诱和灯诱监测效果,揭示大螟成虫种群数量的长期变化规律和季节性消长动态,对2013—2018年张家港市塘市镇河头村水稻基地性诱和灯诱的逐日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8年张家港市稻田中性诱和灯诱的大螟成虫种群总量有差异,以2015年最高;不同年度间大螟成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性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即越冬代蛾峰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此后成虫种群数量保持低位,直至终蛾期(10月中、下旬)。大螟逐日性诱蛾量(yS)与逐日灯诱蛾量(xL)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线性回归模型为yS=0.051 8+1.135 6x1(R2=0.689 0,P=0.000)。说明性诱监测可在某种程度上替代灯诱监测,从而为大螟的准确监测和科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Quaintance)]主要为害柑橘、油茶、梨、柿、葡萄及茶树等植物。作者在调查高州市橄榄[Canarium albumo.(lour.)Raeusch]病虫害时,发现黑刺粉虱在本市的新垌、大坡、东岸等地为害橄榄十分严重。为此,对黑刺粉虱为害橄榄的生物学习性和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1生活习性橄榄黑刺粉虱在本市1年发生4~5代。以老龄若虫在叶背越冬。越冬幼虫2月下旬化蛹,3月中旬开始羽化为成虫。越冬代1代各虫态的发生比较整齐,2代以后出现世代重叠。各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分别为3月中下旬、5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梨小食心虫种群发生动态和桃树新梢受害情况,有效减轻果实受害,在江苏省张家港市连续多年对桃园梨小食心虫开展调查监测。调查结果表明,梨小食心虫在苏南地区1年发生5代,成虫始见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在4月上中旬,第1代至第4代成虫发生盛期分别在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其中第3代、第4代成虫诱虫量较高;种群年度间总体呈下降趋势。桃树新梢受第1~2代幼虫为害,以第1代为重。据此,确定防控策略为“压前控后”,减少前期为害,实现对梨小食心虫的有效控制,保障桃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活史观察和成虫动态监测发现,苹果蠹蛾在新疆库尔勒市1年发生2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或树干翘皮、裂缝和树洞中越冬。越冬代老熟幼虫在4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为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期,6月上、中旬为1代幼虫蛀果为害期,7月上旬为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2代幼虫为害高峰期,9月中、下旬出现第3代幼虫。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一直能够诱到苹果蠹蛾成虫。在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之间没有间断期。说明其世代重叠现象较明显。根据当地苹果蠹蛾的发生消长动态,提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2017年-2019年连续3年对武汉茶园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武汉茶园绿盲蝽1年发生5代,第1代若虫始见于3月中下旬,4月中下旬陆续羽化为第1代成虫,随后羽化的成虫大量迁出茶园,园内第2、3代虫量较少,第4代成虫9月迁回茶园,并于9月中旬至10月上旬形成1个虫口高峰,个别年份也有末代成虫10月上中旬迁回茶园,并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形成1个明显的发生高峰。调查发现,绿盲蝽主要以第1代若虫为害早春头茶。本研究结果为茶园绿盲蝽的预测预报与综合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2014—2016年,采用性诱监测方法对浦东桃园梨小食心虫田间成虫种群动态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该虫在上海地区每年发生4—5代,4月上、中旬始见越冬代成虫,越冬代和第1~4代发生高峰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中、下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中旬。7月中旬是该虫全年为害高峰期,蛀梢率达18.50%~36.40%,蛀果率达9%~23%。  相似文献   

10.
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 Leech)为芦苇上的一种暴食性食叶害虫,近年来在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湿地呈间歇性暴发态势。经过连续8年的野外监测、人工笼养和灯光诱集,系统调查了芦毒蛾的年生活史、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芦毒蛾在南大港湿地1年发生3代。4月上、中旬芦苇放叶后,越冬代幼虫逐渐转移到芦苇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为害,主要为害虫态为越冬代幼虫及第1代、第2代幼虫;10月上、中旬,2代成虫羽化后飞向苇草混生地产卵,以3代低龄幼虫越冬。芦毒蛾在湿地各种杂草上产卵、孵化及化蛹、羽化。但2龄幼虫主要转移至芦苇上取食,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冬季苇田干燥和芦苇生长期水层较浅,有利于幼虫越冬和取食为害。成虫具较强趋光性。幼虫越冬期、春季越冬代幼虫为害期是芦毒蛾的防控的关键时期,可通过越冬期烧荒或蓄水、春季药剂防控越冬代低龄幼虫、各代成虫盛发期灯光诱控和区域性联合监控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11.
柳黑枯叶蛾是西南桦的重要食叶害虫,于2017—2019年,在云南保山开展了对其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取食行为的调查。结果表明,该虫在滇西地区1年发生不完全2代,于10月上旬在树干基部表皮聚集静伏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少量取食叶片,4月中、下旬化蛹。第1代成虫在5月中、下旬达到羽化高峰,雌雄比为1.08∶1。雌蛾平均产卵量为19.3粒/头,卵孵化率为93.75%;5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第1代幼虫取食为害期,为害盛期平均虫口密度为318头/株,平均单日取食量为(3.55±3.42)cm~2/头;9月下旬第2代成虫羽化,10月上旬第2代幼虫少量取食后开始越冬。幼虫白天群居静伏于树干基部或中上部,傍晚至夜间移动至树冠处取食。室内饲养种群平均发育历期为(88.08±8.03)d。其中,幼虫期较长,平均为(63.22±6.32)d。研究结果可为滇西地区柳黑枯叶蛾的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宁夏银川室内自然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阿笨土甲Penthicus(Myladion)alashanica(Reichardt)和波氏真土甲Eumylada potanini(Reitter)的生物学特性。阿笨土甲1年完成1代,以成虫越冬,成虫翌年4月上旬至6月下旬产卵,幼虫4月中旬开始活动,老熟幼虫8月上旬至9月下旬化蛹。波氏真土甲1年完成1代,以成虫越冬,翌年5月上旬至7月中旬产卵,幼虫5月中旬开始活动,老熟幼虫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化蛹。两种土甲成虫均有群集性和假死性。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成虫的种群动态变化,2002—2014年在陕西省礼泉县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苹果园中,采用性诱剂诱捕器对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进行系统监测,并于2010年和2011年的7—8月桃小食心虫成虫盛发期,系统调查了成虫发生量与苹果着卵量的关系,建立基于性诱剂监测的桃小食心虫成虫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苹果园桃小食心虫成虫的种群动态、始见期和终见期在年度之间差异很大,每年主要集中在6—8月发生;桃小食心虫成虫每年出现多次无规律的高峰,但第1代成虫高峰期发生的早晚与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的早晚有密切联系,即越冬代成虫高峰期出现早,则第1代成虫高峰期出现也就相对较早,且越冬代成虫发生量明显多于第1代成虫。性诱剂诱捕的成虫与卵果率之间呈极显著的对数关系,当以卵果率1%或2%为防治指标时,性诱剂诱捕器诱蛾量为8.3头/诱捕器·日或30.0头/诱捕器·日。  相似文献   

14.
二点委夜蛾是2011年在郑州市玉米田新发生的害虫。为明确二点委夜蛾在郑州市的发生规律,为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灯光诱捕法于2012—2014年连续3年进行了成虫发生期调查。综合3年诱蛾情况和其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初步推断二点委夜蛾在郑州市每年发生4代,即越冬代成虫发生期4月上旬至5月下旬,1代成虫发生期在5月底至7月中旬,2代成虫发生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3代成虫发生期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  相似文献   

15.
2001年5月本地首次发现稻水象甲,经过2年调查监测,摸清其在本地分布区域,明确其每年发生1代,越冬代成虫高峰在5月下旬,1代幼虫高峰在6月下旬,1代成虫直接越冬成为第2年虫源。抓住越冬代成虫高峰开展药剂防治、封锁疫区稻苗外运是控制扩散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樟个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个木虱属同翅目个木虱科,在河南信阳危害香樟,一年发生3代,以2龄虫在香樟叶背越冬,3月上旬开始生长发育,3月中旬有少量羽化,羽化盛期为4月下旬,4月中旬于春梢上开始见卵和若虫,6月中旬随着夏梢不断萌发,成虫陆续羽化,5月下旬夏梢上开始见若虫,即为第二代若虫。9月上旬第二代若虫开始发育、羽化、交配、产卵于秋梢、秋叶,孵化发育至2龄后越冬。  相似文献   

17.
据1962—1963年两年的研究,桃小食心虫在乐陵棗区一年发生1—2代。第二代发生数量多少与当年整个发生期的早晚有密切的关系。桃小食心虫以老熟幼虫結“越冬茧”在土內越冬,其垂直分布深度限于离土表4寸范围內,平面分布愈近树干密度愈大。越冬幼虫自6月中旬开始出土,一直延續到8月上、中旬結束,盛期在7月中旬左右。越冬幼虫出土与降雨有密切关系。在室內越冬幼虫出土及第一代老熟幼虫脫果后至成虫羽化历期,分别平均为10.4天及10.8天。成虫白天不活动,夜間11—1时之間交尾。产卵前期平均为2.5—2.7天,产卵期間平均为1.3—2.1天。雌虫平均产卵量为27.9粒(越冬代)和40.5粒(第一代),最多可产154粒。在田間,卵绝大多数产在叶片背面基部(72.6%),产在果实梗洼(27.4%)和胴部较少,其它部位尚未发现。田間卵自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至8月下旬或9月初結束。第一、二代卵期分別平均为6.8和8.4天,孵化率分別为92.3%和89.5%。幼虫扎果从7月末 (或8月初) 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前后达50天左右。幼虫脫果从8月中旬起,至9月中、下旬棗采收后尚未結束。果內幼虫期最短9天,最长28天,平均16.8天左右。地面药剂处理应該在6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出土前,这是第一个防治关鍵时期;在第一、二代卵盛期(7月下旬及8月中旬左右),噴药两次是防治桃小食心虫的第二个关鍵时期。地面药剂处理,3%666粉剂与3%666颗粒剂效果差不多。树上喷药可用25%DDT乳剂250倍液加用0.01%“拉开粉”或0.1%水胶,可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悬铃木方翅网蝽1年发生5代,全年发生期4~12月,第1代近70 d,2、3、4代的历期在40 d左右。若虫5龄,若虫期9~23 d,成虫寿命为10~25 d。每雌虫产卵约300粒,卵期为9~34 d。该虫10月中下旬开始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是主干或主侧枝的树表翘皮,每年发生量主要与气温、林木的郁闭度以及天敌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有效控制苹果园绿盲蝽,对胶东地区绿盲蝽田间消长及危害动态进行了多年系统监测.结果表明,胶东地区绿盲蝽主要以越冬代成、若虫为害苹果新梢,5月上、中旬进入为害高峰期,5月26日后为害基本结束.成虫发生期约169 d,在5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下旬、8月下旬、10月上旬出现诱虫高峰,以5月和10月的诱虫量较高.不同设置高度...  相似文献   

20.
兰州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监测及其综合防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3年对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监测表明,兰州地区桃园梨小食心虫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最早出现在3月底4月初。越冬代和第1~3代成虫高峰期分别出现在4月下旬、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下旬。第3代成虫终于9月下旬。分析提出雄成虫发生高峰期后7 d以内为梨小食心虫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总结提出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减少化学农药防治次数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