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脓病俗"黄烂病"或"老虎病"。它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后,其病毒能够迅速扩散,传播,导致大面积蚕儿发病。严重影响柞蚕的质量和产量,而且挫伤蚕农养蚕积极性,制约柞蚕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探讨和研究柞蚕脓病发生机理,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使柞蚕脓病发生机率降低,提高柞蚕脓病防治效果,是柞蚕丰产丰收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们根据生产实践经验,结合柞蚕脓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提出如下防治方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2.
刘洪丽 《新农业》2010,(4):50-50
<正>柞蚕核型多角体病和柞蚕细菌病是目前危害较重的病害。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又称脓病,半蜕皮、黄烂病、水眠子、老虎病、里倒山、  相似文献   

3.
柞蚕连年放养,蚕场内存在着大量脓病病毒和空洞病病菌。这些病毒病菌通过风雨、昆虫的传播和扩散,污染了大量柞叶,健康的蚕儿食下后4~5龄期发病死亡,一般年份发病30%左右,重时达60%以上。柞蚕发生脓病和空洞病一直是困扰柞蚕生产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一)柞蚕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目前,柞蚕主要的常见病害有脓病、软化病、微粒子病和蝇蛆病、线虫病。对这些病害,已经研究和推广了科学的防治方法,防治效果都可以达到90%以上。 1.柞蚕脓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刘爱华 《新农业》2013,(23):34-34
柞蚕脓病是危害柞蚕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俗你“老虎病”“老虎斑”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其病毒在蚕体内能迅速繁殖,从而加重病情。在凤城市老蚕区,该病发生较为普遍,发病率低时约30%,严重时50%以上,严重影响柞蚕茧的产量、质量和蚕农收入,挫伤蚕民的养蚕积极性,制约着柞蚕生产发展。根据近年凤城老蚕区柞蚕脓病发生情况,该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1.柞蚕病害 1.1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类蚕病,传染性强,对生产的危害大,重者可以绝收。此病的主要症状是:蚕体肿胀,体皮变色,质脆易破,化脓腐烂。蚕期主要表现为水眠蚕,半蜕皮蚕,嫩起子蚕,黄烂皮蚕和老虎蚕。  相似文献   

7.
夏焱 《吉林农业》2011,(8):54-54
柞蚕脓病和空酮病(软化病)是影响柞蚕产量与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脓病和空酮病在生产上发生非常普遍,在每年的开始见茧期均有发生,尤其是前一年发病较为严重的蚕场进行放蚕时,该病的发生率会更高,给柞蚕的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传统的防治方法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而且费时费力、且投入成本比较高。为了将脓病和软化病的大发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黑龙江省佳未斯市蚕业技术指导站引进了沈阳农业大学新药保蚕宁,在室内小区试验的基础上,在山上进行了蚕场试验示范,为进一步推广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凤林 《新农业》2013,(5):52-53
柞蚕脓病防治柞蚕脓病是大患,俗称老虎和油烂。毒自创伤和食下,重在消毒防感染。种忌伤热蚕重管,场怕窝风蚁怕灌。勿移"眠子"和"起子",树留主干叶留半。茧串蛾毛带病原,二次感染起祸端。蚕室蚕具保洁净,清除场中病死蚕。  相似文献   

9.
吴玉林 《新农业》2004,(10):48-48
柞蚕是在野外饲养的群集性经济昆虫.传染病年年都有发生.有的年份相当严重。最近几年柞蚕空胴病(俗称稀屎腚)、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核型多角体病(俗称脓病)发病率为上升趋势。2004年春蚕由于天旱,加上防病不利.三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柞蚕脓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生症状,通过对发病原因的分析,归纳整理出较为科学的防治方法,以期为减少柞蚕脓病的发病率及危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田应书  詹永发  王庆忠 《农技服务》2011,28(10):1494-1495
术脓病是贵州柞蚕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贵州柞蚕生产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对贵州柞蚕脓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脓病的几种主要病征,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贵州柞蚕脓病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最早利用柞蚕和放养柞蚕的国家。柞蚕卵在室内加温孵化,幼虫则通过人工管护下放在野外柞树上任其自行觅食生长、吐丝结茧。同时加强管理,防止鸟、兽危害,并及时采茧。柞蚕的主要病害有: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柞蚕脓病)、柞蚕微粒子病、空胴病、柞蚕寄蝇病(蝇蛆病)和线虫病等。应通过严格检验,及时淘汰病蚕、病蛹、病蛾。进行卵面和蚕室柞蚕生活史蚕具消毒,施用化学药剂和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防治。一、采种  相似文献   

13.
柞蚕脓病主要是核型多角体病一种,养蚕群众称谓“老虎病”或“黄烂病”,过去我省柞蚕生产中发病率30%左右。对该病的防治研究,曾经从多方面进行过探索,第一,用福尔马林死毒疫苗接种,由于柞蚕本身免疫力很低,多次测定保护指数不超过0.5,故无应用价值。第二,药物治疗。我们先后筛选了百余种抗病毒药剂,仅有几种药剂,如肽丁胺等,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添食低量病毒,治愈率只有30%左右,也无应用价值。第三,研究病原及传染规律并采用消毒防病措施,取得了明显  相似文献   

14.
潘英  郭殿荣  孙福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224-4224,4229
用“保蚕宁3号”喷洒不同龄期柞蚕,对柞蚕再感染的脓病、空胴病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以在3龄期或4龄期喷洒,防治效果最佳,平均防治效果高达81.9%以上。  相似文献   

15.
柞蚕脓病、软化病是柞蚕主要病害其中的两种,在全国各主要柞蚕区均有发生,给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近年在我们东北地区发病呈上升趋势,危害严重,在个别蚕场甚至绝收。经过深入走访调查发现,许多养蚕户对一些常规的养蚕防病控病技术没有完全掌握,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按照严格的按规程操作,造成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柞蚕脓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食下和体皮创伤感染。虽然有人提出母体传染途径,但经我们试验,尚未发现母体传染现象。这些问题过去已有结论。可是,生产中脓病到底是在什幺时候感染的?以什么方式并通过那些径路感染的,目前均无明确的结论,而切断传染的土要径路又是预防脓病的关键一环。一、柞蚕脓病毒传染源调查从养蚕发病的农户取地面土、壁上和顶棚的尘土、蚕筐洗刷液、种茧水浸液涂叶喂蚕。并从上年发病的蚕场拾回病蚕尸加水稀释添食调查发病率(表1)  相似文献   

17.
影响春柞蚕生产的蚕病主要有脓病、软化病和微粒子病。病毒传染蚕病的途径有食下传染、创伤传染和母体传染几种,在生产实践中,下列几种情况易诱发和传染蚕病。  相似文献   

18.
脓病、软化病是柞蚕生产的两大主要病害。在我省蚕区普遍发生,常年减产二、三成,重者达四、五成,严重威胁柞蚕生产的发展。我们在辽宁省蚕科所药剂卵而消毒研究和山东省蚕科所农吉利碱预防脓病研究成功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卵面消毒后,至出蚕前或稚蚕期再感染病菌、弱病毒,致使四、五龄蚕暴发脓病、软化病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卵面消毒后,将“保蚕宁一号”给柞蚕卵或各令期添食,防治脓病、软化病的试验。通过六年来小区和生产鉴定,收到了显著的防治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柞蚕脓病的传染,主要是以多角体这种形态的病原物食下感染。据报导,病毒多角体长期贮存,毒力相当稳定。有人试验,家蚕多角体可以感染25年(Bolle,1907)。据我们试验,柞蚕脓病蛹,室内干保存三年,仍有感染力,但毒力明显下降。多角体蛋白虽然对病毒有保护作用,但是柞蚕饲养在野外,病毒落入野外柞林中,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多角体会发生裂解,毒力也会衰减变化,研究多角体在所处的环境中的裂解情况和毒力变化,对掌握本病的传染经路,流行规律以及预防本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这方面的试验,目前国内尚未见报导,本文主要借助电镜,观察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属二化性柞蚕生产地区,每年春秋两季养蚕。由于近20多年来,自然气候的异常变化,每隔二、三年即出现一次低温冷害。在无霜期短的冷凉地区若不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秋蚕生产就无保障。据统计,1969、1971、1974、1976、1979、1984年都是柞蚕生产的低温冷害年,全省柞蚕生产平均减产20~40%。可见,低温冷害是我省柞蚕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由于人们对柞蚕脓病的发生与传染规律不清楚,误认为凡是蚕期发生脓病,都是由于蚕期或卵期接触了高温“伤热”所致,因之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气候,秋蚕都不敢进行人工加温制种,甚至连门窗都不敢关闭,唯恐“伤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