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以杂交中稻川江优527为材料,在冬水田条件下研究了6个栽秧密度与等行距和三角形2种栽秧方式对杂交中稻及其再生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栽秧密度条件下,等行距比三角形显著增产,但增产程度与栽秧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头季产量、再生稻产量及两季总产均以中等密度(15.16万穴/hm2)的等行距栽培为佳。等行距增产的原因在于,等行距的秧苗分布较均匀,致使穴间光照分布合理、促进了秧苗个体生长。  相似文献   

2.
黄继魁 《安徽农业科学》2014,(18):5766-5768
[目的]筛选适宜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为乐业中稻生态条件下Q优6号高产及增收节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超级稻Q优6号为研究材料,设2个施纯氮量150、225kg(N)/hm^2和4个栽培密度24万、30万、36万、427)万蔸/hm^2。[结果]Q4L6号产量主要受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的影响,其千粒重对产量影响不明显。在施氮量为225kg/hm^2、栽培密度为36万蔸/hm^2时,有利于Q优6号的增产。[结论]较高的施氮量和362万蔸/hm^2左右栽培密度有利于Q优6号在乐业中稻区的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3.
重穗型杂交稻冈优527的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重穗型杂交稻冈优527的一些生理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冈优527穗大粒多,输导组织发达,籽粒充实良好,后期茎鞘物质向穗部的运转快而多。生产上在注重新期田管的同时,必须加强后期肥水管理,以防早衰;源、流、库较为协调。高产栽培的关键是提高有效穗数,高产栽培(产量>10.5t/hm^2)的综合农艺措施为:培育多蘖壮秧,本田栽植密度22.5万穴/hm^2左右,施N187.5-240.0kg/hm^2,施P2O5 75kg/hm^2,施K2O170-220kg/hm^2,氮、钾肥的穗肥比例应达30%-40%。  相似文献   

4.
杂交油菜青杂5号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庆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15-8416
[目的]探究青杂5号的高产栽培模式。[方法]利用3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在鸟兰县进行青杂5号油菜的密度、施氮量、施磷量与其产量的回归关系的试验。[结果]油莱施氮量、施磷量与产量之间有极显著回归关系。随着氮和磷肥施用量的增加,油菜产量逐渐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油莱产量最高。继续增加施肥量,油菜产量逐渐下降。随着密度和磷肥用量的增加,油菜产量先增后减。密度和磷肥用量的最佳组合为密度38.90万株/hm^2,纯磷45.00kg/hm^2。青杂5号油菜产量最高时的密度、氮和磷肥施用量的最优组合是密度30.00万株/hm^2,氮和磷肥施角量分别为90.00和71.75kg/hm^2。[结论]该研究为充分发挥青杂5号的增产潜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正交旋转回归分析研究了氮、磷、钾、种植密度和行距对中筋小麦皖麦52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皖麦52蛋白质含量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施钾量、施磷量和密度;施氮量对湿面筋含量的影响最大,依次是行距、密度、施钾量和施磷量。蛋白质含量≥15%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3.14~296.04 kg/hm2,施磷量85.08~87.96kg/hm2,施钾量96.83~105.26kg/hm2,基本苗密度2.3268×106~2.4732×106株/hm2,行距17.6~18.3cm。湿面筋含量≥37%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模式的氮、磷、钾、密度和行距分别为:施氮量285.96~293.7kg/hm2,施磷量87.9~92.1Kg/hm2,施钾量107.81~112.19 kg/hm2,基本苗密度2.3526×106~2.4474×106株/hm2,行距17.7~18.2cm。  相似文献   

6.
柴达木地区马铃薯青薯2号优质高产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永花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15-1017
[目的]研究柴达木地区青薯2号马铃薯高产优质的密度,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的最优组合。[方法]在柴达木地区利用4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青薯2号马铃薯的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与其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商品薯含量、淀粉产量的回归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在柴迭木地区,青薯2号块茎产量、淀粉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密度6.75×10^4粒/hm^2、纯氮125.00kg/hm^2、P2O5 120.00kg/hm^2、K2O 250.00kg/hm^2;商品薯产量最高的最优组合为密度6.75×10^4粒/hm^2、纯氮199.32kg/hm^2、P2O5 95.67kg/hm^2、氧化钾199.32kg/hm^2。[结论]在柴达木地区,青薯2号的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商品薯产量、淀粉产量与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之间有极显著的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黎明  李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437-12438
[目的]完善湘西烤烟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方法]以烤烟品种K326为材料,探索了不同种植密度(1.2m×0.60m;1.2m×0.55m;1.2m×0.50m)和施氮量(90、105、120kg/hm^2)对烤烟生长及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烤烟地上部分的生长势、株高、茎粗和有效叶片数均增加,而种植密度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同一种植密度下,施氮量为120kg/hm^2时,烤烟产量最高,而施氮量为105kg/hm^2时,烤烟产值最高;当种植株距为0.55m,施氮量为105kg/hm^2时,烤烟产值和中上等烟比例最高;同一施氮水平,各种植密度间烤烟的产量、产值差异不大。[结论]确定了湘西烤烟的合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  相似文献   

8.
2008年早季以超级杂交稻天优998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0、105kg、150kg、195kg/hm^2)和栽插密度24×10^4、30×10^4、36×10^4/hm^2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密度对超级杂交早稻天优998的产量有显著影响:105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150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以上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其他施氮处理显著或极显著增产;密度以36×10^4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0×10^4穴/hm^2,最低为24×10^4穴/hm^2。施氮量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的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再次,千粒重相对比较稳定。试验表明,在中等地力条件下,超级杂交早稻天优998适宜的施氮量为105kg/hm^2,密度为36×104穴/hm^2.  相似文献   

9.
2008年早季以黄华占为试材,研究不同施氮量(纯氮0、90、135、180 kg/hm^2)和栽插密度(14×10^4、18×10^4、25×10^4穴/hm^2)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黄华占的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施氮量90、135、180 kg/hm^2处理比无氮处理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但高、中、低施氮量对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密度以25×10^4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18×10^4穴/hm^2,最低为14×10^4穴/hm^2,高密度比中、低密度分别具有显著和极显著的增产效果。(2)氮肥用量对单位面积的穗数和群体颖花量影响较大,对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无氮处理因穗少、群体颖花量不足而减产极显著,其他施氮处理间因群体颖花量差异不大而产量差异也不明显;与氮肥用量相比插植密度对单位面积的穗数、群体颖花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小,插植密度较大时,其穗数多、群体颖花量足和籽粒饱满促进增产显著。综上所述,对于穗数型耐肥、抗倒品种黄华占,在高地力条件下早季种植以90 kg/hm^2施氮水平,配合25×10^4穴/hm^2高密度既能取得高产,又能获得较高效益。  相似文献   

10.
川江优2号是四川省江油市江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两系优质超级杂交稻组合。2007年-2008年引种湖南洪江累计种植1215hm^2,比金优207显著增产。通过两年种植,表现出丰产、稳产、熟期适宜、抗性好、米质优等特点,但分蘖率较低,高产栽培应以促蘖增穗为主攻目标。总结了川江优2号在洪江市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杂交稻Ⅱ优1511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的Ⅱ优1511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数据为材料,分析Ⅱ优1511的高产结构。[结果]Ⅱ优1511的平均产量为8 620 kg/hm2,最高产量达9 930 kg/hm2。在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最稳定,变异系数为5.14%;有效穗数变动幅度较大,变异系数达10.51%。Ⅱ优1511的产量构成因素间表现为负相关,各产量因素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表现为千粒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通径分析表明用产量三因素估测水稻产量,可靠程度达76.46%。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为:千粒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论]Ⅱ优1511的千粒重最为稳定。要充分挖掘Ⅱ优1511的生产潜力,关键在于保证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2.
杨培玉  杨水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5(19):8941-8943
[目的]探讨镉污染的农田中施用EDTA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规律。[方法]以高镉积累型水稻品种秀水63和常规品种Ⅱ优527为试材,在盆栽土壤上施加2.0mmol/LEDTA,研究EDTA(乙二胺四乙酸钠)对在镉污染的土壤中不同镉富集类型水稻品种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在镉污染的土壤上施加EDTA,提高了水稻株高,降低了根长,高镉污染(5.0mg/kg)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优于低镉污染(1.0mg/kg)。镉污染对Ⅱ优527有效穗数的影响大于秀水63。EDTA增加了镉污染农田水稻有效穗数、成穗率、穗实粒数和Ⅱ优527的千粒重,降低了受污染水稻的穗长和秀水63的千粒重,相同条件下,Ⅱ优527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大于秀水63。[结论]该研究为采用改良措施控制水稻对镉的吸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杂交稻Ⅱ优615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施氮量水平下,对Ⅱ优615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氮肥施用偏多或偏少,都会影响Ⅱ优615的经济性状,导致稻谷产量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在肥力水平中等的田块种植Ⅱ优615,施用尿素180kg/hm^2左右为宜,在施用时间上按施用尿素总量的70%为底肥,栽后15d追施余下的30%尿素能获得高产[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杂交稻Ⅱ优615的生产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产量效应。[方法]利用22份(有3份为单交种组合)青贮玉米亲本材料按3×19组配了不完全双列杂交,对57个杂交组合进行农艺性状鉴定。[结果]籽粒产量、穗行数、株高、秸秆产量4个指标是影响青贮玉米生物产量的主要指标,建立了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回归方程。秸秆产量、株高、穗行数、穗长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在50%以上,由遗传作用引起的作用较大,环境因素对其影响较小,采用遗传育种手段改良这些性状的潜力较大。同时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广义遗传力均在50%以下。[结论]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这2个考察指标与环境的互作较大,选择时应考虑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旱地大豆和花生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为提高作物种植效益及缓解南方红壤旱地作物连作障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花生单作(CK1)、大豆单作(CK2)为对照,设2行花生//2行大豆(J1)、4行花生//2行大豆(J2)、8行花生//2行大豆(J3)3种间作种植模式,结合田间观测与室内分析,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与花生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对花生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花生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间作总面积产量、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大豆在间作模式中则处于优势地位,与其单作相比,花生//大豆间作处理可提高大豆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并显著提高间作总面积产量和大豆单位面积产量(P<0.05).综合考虑投入和产出情况,花生//大豆间作处理中以J1处理的经济效益最佳,纯收益达4223.07元/ha,产投比为1.31.[结论]花生//大豆间作种植模式下作物的总产量及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单作大豆,而与单作花生无明显差异,其中,以2行花生//2行大豆的间作模式经济效益最佳,可在江西红壤旱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爪哇型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的积累、转运和产量性状的影响,为选育爪哇型杂交水稻强优势组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育系(爪哇型胞质JW803A和野败型胞质803A)与几个高配合力恢复系配置杂交水稻组合,比较2种胞质对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并以JW803A/蜀恢527和803A/蜀恢527为基础研究胞质对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JW803A杂交水稻组合产量高于803A杂交水稻组合,干物质积累迅速且积累量大,各时期不同器官干物质的分配合理,输出量大,有效转化率高。JW803A/蜀恢527的产量达到7.875×103 kg/hm2,比803A/蜀恢527增产3.28%。[结论]爪哇型胞质杂交水稻组合高产的物质基础充足,"能源"转运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叶永印  Ibrahim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92-6593
[目的]筛选适合尼日利亚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方法]从中国引进的8个高产、优质、高抗杂交水稻新组合作参试种,以当地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为对照进行试验,随机区组排列,收获前调查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对照的生育期最长,比中国杂交种长9~14 d。所有中国杂交水稻全部比CK极显著增产,增幅20.33%~68.69%。对照产量最低、穗大但粒少、千粒重较低,品质中下等,感稻瘟病等。引进的中国杂交水稻新组合表现为:高产、穗大、粒多、千粒重较高,品质上等,抗到中抗稻瘟病。[结论]建议尼日利亚引进进行示范、推广华优3号、两优363C、优36、黔优联合9号、汕优联合2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及用量对冷浸田水稻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探求在冷浸田水稻磷肥适宜用量。[方法]以D优202为材料,在皖南山区冷浸田中开展钙镁磷肥和过磷酸钙2个磷肥品种及3个磷素水平田间试验。[结果]在冷浸田开沟降渍的条件下,施钙镁磷肥的增产效果比过磷酸钙好,均以75 kg/hm2P2O5产量最高。冷浸田施磷有利于水稻有效分蘖的形成。过量施磷导致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不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结论]在研究条件下,冷浸田水稻施磷以75 kg/hm2P2O5为佳,可保证水稻各生育期适宜磷素累积量,增加分蘖数和穗实粒数,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9.
张永鑫  李道品  郑伟  周吉忠  陈海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98-14699,14701
[目的]确定早籼稻温229高产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早籼稻温22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每丛本数及单位面积栽培丛数的增加,温229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但每穗粒数、结实率总体趋势与之相反,千粒重基本不受密度变化影响。温229高产稳产、容易栽培,栽培密度以行株距20.0 cm×23.3 cm或20.0 cm×26.7 cm为宜,丛本数控制在4本为宜。[结论]该研究可为温229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20.
大穗型粳稻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高产粳稻新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方法]以豫粳6号为对照,对大穗型粳稻新品种新选1号、蒲粳2号、3优32、两优豫101、X65003、郑稻05094、郑选3号、新粳优1号、焦杂粳1号和金稻1008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分析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供试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为1.4%~11.2%,其中较对照增产5%以上的品种有6个,分别为郑稻05094(增产11.2%)、焦杂粳1号(增产10.3%)、新粳优1号(增产9.9%)、X65003(增产8.8%)、两优豫101(增产8.7%)、新选1号(增产6.3%);进一步分析发现,株高增高、长势增强、穗长增加、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大幅度增加是大穗型粳稻品种高产的主要因素。[结论]供试的部分品种可代替豫粳6号在黄淮稻区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