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应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分析野生大豆16份,半野生大豆5份和栽培大豆2份的核型。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染色体数目为2n=40,核型为2n=24m+14sm+2st(SAT)。虽然三者的核型相似,但单倍染色体组长是有差别的,经X~2测定表明,这种差异是由于种间差异引起。因此,大豆核型的研究,对探讨大豆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野生大豆中观察到一具有四随体类型,从进化观点看,具四随体类型较具二随体类型物种原始,同时为确定大豆是二倍体还是多倍体植物、提供有价值的材料。 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Giemsa—C带分析表明,三种大豆的带型极其相似,基本带型为:第一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着丝点带;第二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中间带;第三组12条染色体有一条端带;第四组4条染色体有二条带。  相似文献   

2.
大豆属(Glycine)包括288个以上的种和亚种,常分成Glycine和Soia两个亚属。我国Soja亚属有三个种,即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半野生大豆(G.gracilis Skr.)和栽培大豆[G.max(L.)Merr],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大豆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野生大豆是大豆属中唯一能和栽培大豆杂  相似文献   

3.
以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为材料,在旱棚盆栽条件下进行苗期干旱胁迫试验.对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W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SOD活性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POD活性则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干旱胁迫下不同类型材料各生理指标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脯氨酸含量增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增幅变化顺序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在干旱胁迫下,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生理指标发生显著变化,3种类型大豆的变化幅度差异显著.野生大豆在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表现优于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4.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大豆脂酶同工酶分析的结果表明:大豆幼苗脂酶同工酶谱比较稳定,酶带明确,具有较为明显的种的专一性,可作为大豆分类和进化等研究工作的指标。对栽培大豆G.max和野生大豆G.soja的酯酶同工酶的分析结果与形态分类学的研究相互映证,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不同纬度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SSR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16  
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不同纬度的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各22份进行了多样性分析,通过对所合成的40对引物的筛选,12对引物扩增结果表明出良好的多态性,引物BARC-sat39在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有特异谱带,表明这个SSR标记是与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有关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通过对实验结果量化后数据分析;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和0.150,表明野生大豆的多态性比栽培大豆较为丰富,在遗传距离0.300处,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被明显分为二类,与以往大豆属Soja亚属的形态学分类结果相一致,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分为二个种提供了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对萌发过程中野生和栽培大豆SOD同工酶分析表明:1.供试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SOD同工酶谱带明显不同,野生大豆含有M_n—SOD_a、C_u—Z_n—SODb_1b_2b_3和C_u—Z_n—SODc_1c_2c_3,栽培大豆缺失C_n—Z_n—SODb_1b_2谱带,而且两种类型的C_u—Z_n—SODc_1c_2c_3谱带的迁移率也不完全一致。2.萌发过程中,以单位鲜重计算的SOD活性的变化进程为,萌发初期迅速降低,然后逐渐增加。3.萌发过程中,SOD活性及活性的变化程度均表现野生大豆>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7.
从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15个菌系中筛选出7个对大豆致瘤效果较好的菌系。找出了大豆结瘤较好的条件。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和栽培大豆(G.max)的1553个基因型做了引瘤实验,从中筛选出94个结瘤基因型。从瘤组织中诱导出脱菌的愈伤组织。生化鉴定证明,上述瘤来源的愈伤组织中有一部分含有胭脂碱。它们分属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成功地实现了基因转移。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黄河三角洲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谱。结果表明,二者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在数目、分布上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酯酶同工酶也存在区别,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可以作为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进化和类型鉴定的参考依据。POD相似系数为0.667,EST相似系数为0.714,说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9.
采用梯度试验法对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进行不同时间(O、10、20 d)的干旱处理,测定不同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野生大豆比栽培大豆具有较少的丙二醛积累,表明其膜系统受干旱胁迫损伤较小.野生大豆在干旱胁迫时表现出高...  相似文献   

10.
野生大豆作亲本,其杂种后代往往蔓化倒伏.早熟栽培大豆和晚熟野生或丰野生大豆杂交,有限、亚有限结荚习性或矮秆的栽培大豆与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F_2代较易分离出栽培大豆类型.用某一栽培大豆为测配亲本,与多个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测定亲本配合力,发现优良的野生、半野生大豆亲本.杂种后代回交,不管从那一代开始,都应选择直立或半直立栽培大豆类型的后代作亲本,轮回亲本最好是有限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品种.百粒重的提高在于选择百粒重大、遗传性强的栽培大豆品种(系)作亲本.  相似文献   

11.
李开盛  曹越平 《大豆科学》2011,30(2):254-258
以具有不同SMV抗性的2个野生大豆和2个栽培大豆为材料,分析其感染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MV-N3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动态变化,比较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抗病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病毒后,叶片中各酶活性比对照高,感病品种比对照低;野生大豆酶活性变化比较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介绍我国大豆属Glycine植物的一般概况,本文首先简要的回顾了大豆属的分类情况。 近年来,我们进行了我国大豆属植物的考察,了解了大豆属植物的四个种,即烟豆 Glycine tabacina,多毛豆G.tomentella,野生大豆G.soja和栽培大豆G.max。本文对大豆属植物做了描述。 最后,讨论了细茎大豆G.gracilis.和野生大豆G.soja的分类问题。我们赞同王金陵(1958)的意见,即G.gracilis不应看做是Glycine属的一个种,它是半栽培型大豆,属于栽培大豆G.max种。G.soja的植物学分类需进一步进行研究,并予以分类。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分析有亲缘关系的37个品种(包括15个品种的亲本来源)萌发6天的大豆子叶POD同工酶谱。结果表明,不同品种POD同工酶谱共显示5~10条酶带,分A、B、C三区。以B区酶带色度深浅及数目变化为分类标准,可分为四种酶型:PB_1型、PB_2型、PB_3型和PB_4型。根据此酶型分析了每一个组合的品种与其两亲本。其中6个品种呈现偏父本酶型,6个品种呈现新酶型,2个品种的酶型与父母相同,1个品种呈现偏母本酶型。同时测定了13个组合的36个品种的POD比活力,结果指出:后代品种POD比活力都低于或介于父母本之间,后代比双亲POD比活力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南农1138-2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0,0.20,0.40,0.60和0.80 mmol·L-1)的H2S供体Na HS溶液喷施在0.08 mol·L-1的Na Cl溶液胁迫下的大豆植株上,分析大豆从V2至V4期生长和同工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08mol·L-1的Na Cl溶液能有效抑制大豆生长。H2S的供体Na HS溶液喷施对盐胁迫有一定的缓解作用,0.20和0.40mmol·L-1的Na HS处理的子叶等级显著高于阳性对照(0.00 mmol·L-1Na HS处理),0.40 mmol·L-1的Na HS处理有最大的根冠比。0.40 mmol·L-1的Na HS处理下的V3和V4期大豆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虽然比阴性对照低,但比其余处理都高,并都显著高于阳性对照。并且在V3期大豆的子叶等级与抗氧化酶活性成正相关关系。POD和SOD的同工酶在Na HS处理下谱带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我国栽培大豆82个代表品种和野生大豆部分群体的脲酶等位酶。本实验室条件下脲酶快带Rf=0.54-0.59,慢带Rf=0.36-0.43,与文献报道一致。所分析82个品种快慢脲酶变异体约各半,各等位的分布与该品种的产地无上关性。在已分析的野生大豆群体中,也发现脲酶存在快带和慢带两种变异。所以大豆脲酶基因的突变可能发生在野生大豆的天然群体里。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人工气候箱,在人工控制的五种昼夜温度下,对中国北纬25—52°的野生大豆(Glycine soja)22份,中间型大豆11份和栽培大豆(G.max)15份进行了昼夜温度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三种类型大豆均表现在低于30/20℃的昼夜温度范围内,随着昼夜温度的升高,发育加速;而当昼夜温度升高到35/25℃时,对大部分野生大豆和部分低纬度的中间型,栽培大豆具有延迟作用。2.昼夜温度对不同类型大豆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出苗到开花这一发育阶段,对开花到成熟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较小。3.以20/20℃为对照,不同纬度的大豆表现随着纬度的升高,对昼高温(30/20℃)反应敏感,促进开花明显;对夜低温反应(20/10℃)迟钝,延迟开花较少;对大的昼夜温差(30/10℃)适应性增强。在所有温度处理下,均表现随着纬度的升高,生育期缩短,生育前期(出苗到开花)与整个生育期的比值降低。4.同纬度不同海拔的材料表现,高海拔的材料对昼夜温度的反应类似较高纬度的平地材料。5.通过温度反应的分析,说明野生大豆具有比较敏感的温度生态反应,随着进化程度的提高,对温度适应性增强。中间型大豆对昼夜温度反应的敏感程度介于野生与栽培大豆之间。本结果为大豆的进化提供了生态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对不同浓度镉胁迫的响应差异,筛选大豆耐镉优质资源。以辽豆24和野生大豆1502为材料,采取不同镉浓度处理(0,20,40,80 mg·kg~(-1)),以不添加镉为对照,分别在处理20,30和40 d时,测定株高、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MDA含量。结果表明两种大豆均表现出随镉浓度的增加而株高逐渐降低的趋势,40和80 mg·kg~(-1)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且随着处理时间延长,高浓度镉下株高降低幅度增大。镉胁迫对栽培大豆株高的抑制作用较野生大豆表现得更早,更明显。镉胁迫对栽培和野生大豆的SOD、POD和CAT活性及MDA含量都有一定影响,但是两种大豆间差异很大。不同浓度镉胁迫下,SOD和POD活性变化较CAT活性变化表现得更灵敏;栽培大豆的3种抗氧化酶较野生大豆活性变化幅度更大,高镉浓度抑制效应更明显;栽培大豆较野生大豆的MDA含量增加效应出现得更早更明显。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相比,对重金属镉的耐受性更强,可以作为重要的遗传资源应用于大豆的抗镉育种。  相似文献   

18.
利用RT-PCR方法,从对蚜虫高抗的多年生野生大豆短绒野大豆(G.tomentella)(2n=78)未成熟子叶中扩增到了大豆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同源基因单一目的片段,该基因和蛋白分别被命名为KTiPW54和KTiPW54。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为654 bp的完整编码序列,编码218个氨基酸残基,编码的蛋白与栽培大豆(G.max)、野生大豆(G.soja)、短绒野大豆(G.tomentella)的Kunitz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编码蛋白高度保守的区域一致。将KTiPW54编码区克隆到表达载体pTWIN1,在宿主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获得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9.
通过长日照(18小时)短日照(8小时)方法,比较研究相同原产地(25°44′N)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光周期效应。(1)大豆出苗8天内即有明显光周期效应,(2)在短日照下,野生大豆光照阶段长度9—12天,栽培大豆3—6天,野生大豆从出苗到0.9复叶,栽培大豆从出苗到真叶期间通过光照阶段。(3)大豆光周期效应不仅制约开花,且制约能否结荚与成熟,(4)讨论了由野生大豆进化为栽培大豆光周期效应特性的变化趋向。另外,野生大豆光周期效应的强度,低纬度的高于高纬度的,同纬度低海拔的高于高海拔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营养液栽培试验,研究了低磷胁迫下4种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叶片和根系的酸性磷酸酯酶(APase)同工酶的酶谱和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大豆叶片和根系APase同工酶含量在低磷处理第10 d、20 d、30 d均比对照高,酶谱染色加深和谱带条数的增加,说明低磷胁迫增加该酶活性,磷高效基因型酶活性升高的幅度大于磷低效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