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征收育林基金”。这一重要决策,对增强林业自我发展能力,保护森林资源,振兴林业经济,促使我省林业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现就我省征收育林基金谈几个问题。育林基金(亦称育林费)早在建国初期就在全  相似文献   

2.
1995年我省林业、审计部门合作,对全省育林基金进行了联合审计。这次审计工作扎实细致,使我们对全省的育林基金征管工作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对解决存在问题,加强育林基金以及其他林业专项资金的征收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林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育林基金的流失与遏制对策思茅地区审计局宋兴荣育林基金是为了维护林业生产、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而建立的一项林业专项资金。但是,据审计发现,育林基金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本文仅就从1996年度在对思茅地区7县1市的育林基金审计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作一些分析。一...  相似文献   

4.
育林基金是一项政府性基金,是更新恢复森林资源和促进林业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林业专项资金,本文对我省实行育林基金制度简要情况、存在问题及今后的改革设想作一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育林基金是林业工作的生命线。近几年,林业主管部门高度重视育林基金工作,全省育林基金征收由意到面,从南到北,自山区扩大到丘陵、平原,育林基金工作稳步推进,征收额度逐年增加。“八五”期间,全省累计征收育秫基金1亿余元,并坚持严格开支,合理投向,为实现“五年鹊灭荒山”,推走林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颁布了,全国人民,特别是林区人民和林业干部感到高兴,森林法对扩大森林复盖面积,加速林木生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为子孙后代造福,一定会起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要使森林复盖面积在较短期内达到百分之三十,山区百分之四十,平原区达到百分之十就必须有一个适合于当前生产力水平的政策,除了相应的行政措施以外,经济措施是一个主要手段,育林基金就是一个经济措施,应该把它提到议事日程。造林所需资金,有二个来源,一是国家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费拨款,二是育林基金,前者来源于国家财政预算,后者来源于竹、木、柴、炭的生产和销售。广东省育林基金的收入约相当于国家投资的一半,所以对于收、管、用好育林基金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但是目前育林基金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大大影响林业事业的发展,现根据广  相似文献   

7.
育林基金是林业部门恢复和培养森林资源,发展林业生产的专项资金。征管用好育林基金对培育扩大森林资源,实现治危兴林起着保证和促进作用。长期以来,由于我市有些工作环节薄弱,造成育林基金一定程度上的流失和浪费,使本来属于林业的收入未能得到,用到林业上的资金也未能完全发挥作用。当前,育林基  相似文献   

8.
育林基金是营林生产的专项资金.管好、用好这项资金,是林业扩大再生产,恢复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保证. 1986年10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解决国有林区森林工业问题的会议纪要》,育林基金由过去按原木量提取改为按木材销售额的21%提取.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1987年提取育林基金1.4亿元,比改革前的1986年增长1倍多;1988年上升到2.08亿元,又  相似文献   

9.
林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需要较多的投入,没有足够的资金不行。发展林业的资金,主要来源是育林基金。征收育林基金,是党和国家根据以林养林的原则而早已建立的一项制度。多年来,我省认真地执行了这一制度,对发展林业起了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木材市场开放后,问题较以前更多。其主要表现,一是一些林业部门领导,当家不理财,对于征收育林基金的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把收好管好用好育株基金工作的位置摆正,不认真组织力量征收,漏征现象很严重。二  相似文献   

10.
育林基金是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专项资金。1992年省林业基金管理站成立以来,始终把育林基金征管工作列为重点米抓。6年来,我站在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执行政策,严格管理,健全组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增加了全省林业建设的资金投入。截止  相似文献   

11.
征好、管好、用好林业基金,对我县林业生产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7年以来.我们在育林基金征、管、用上实行多渠道、主渠道、保重点的做法,连续几年获省林业厅育林基金优秀工作奖。  相似文献   

12.
1998年是开展林业建设第二次创业的关键之年,我们既要继续抓好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又要加快林业结构调整,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对育林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1998年全省育林基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加大工作力度,增强服务意识,强化依法征管。规范征管行为,管好、用好育林基金。努力实现育林基金征收总额和使用效益“两个提高”,更好地促进和保证林业二次创业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1995年省审计厅和林业厅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育林基金联合审计,查出违纪违规资金1050万元,约占审计总金额9866万元的11%。通过这次审计深感我省育林基金管理办法严重滞后,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在育林基金征管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不可忽视的问题,有必要作以揭示和剖析,以引起各级  相似文献   

14.
一、解放思想,改革林业资金使用办法,以贷款作为林业资金来源的主要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森林、发展林业极为重视,制订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推动着林业建设的快速发展。为了适应客观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改革育林基金使用办法,实行有偿使用林业资金制度。这是因为: 1.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尤其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林业经营管理上,除社队林场、专业队进行经营外,还出现了专业组、联合体、造林工程户、专业队、承点户等经营形式,来进行林业生产。而育林基金制度是六十年代颁布的,在育林基金的征收、管理与使用等方面,已不适应当前林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省林业基金管理站自1992年成立运行以来,紧紧围绕全省绿化灭荒中心工作和林业“两大体系”建没目标,积极争取林业贴息贷款,努力加强育林基金征收管理,加大周转金历史欠款清收力度,在探索增加林业投入,加强林业基金管理,促进我省林业发展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到1997  相似文献   

16.
育林基金不是一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而是营林生产单位的育林成本,是维持林业简单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它与林业基金在性质、用途、资金来源和补偿方式上完全不同,因此不能将其纳入预算内政府基金进行管理。应逐步取消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育林基金比例分成,将育林基金的使用支配权归还给营林生产单位。育林基金的提取标准应以育林成本为尺度,其使用范围应限制在营林生产阶段。建议将育林基金改称为育林成本,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按生产费用管理并进行核算。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育林基金对林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从育林基金的来源、使用性质、征收过程及政策法规等方面阐述其不能用于平衡地方财政预算的缘由,以期育林基金能明正言顺地专款专用,不再被作作平衡地方财政预算。  相似文献   

18.
早在1983年我省各地均不同程度地开展育林基金的征收工作,1994年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财政厅根据国家经济委员会、林业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整顿和调整南方集体林区木材负担问题的通知》(经重犤1988犦122号)文件精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江苏省育林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将育林基金的征收标准进行规范,通过全省林业行政执法人员的共同努力,育林基金的征收管理进入良性循环,回顾过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查堵探索阶段(1984年~1995年)这一阶段也是育林基金征收的初级阶段。没有经验,只有摸索,加之限额采伐管理制度没有很好的落实,源头征收育林基金很少,征收育林基金的主要工作是依靠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在路上拦截木材运输车辆进行收取,特别是1988年~1994年,各县成立了木材检查站,执行木材凭证运输制度,只是补征育林基金,各县木材检查站成为征收育林基金的主力军。二、源头征收与查堵并重阶段(1996年~1999年)这一阶段育林基金征收的渠道得到拓宽,限额采伐制度得到较好的执行,林业执法队伍逐步得到完善。特别是199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依据《森林法》批准设立了35个木材检查站后,我...  相似文献   

19.
我们林业计财工作贯彻落实好新森林法,首先要在全面掌握森林法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吃透森林法中的林业经济政策。新森林法给于林业一系列的保护性政策有:征收育林基金;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第8条);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第18条);给予林业长期贷款(第8条);消耗水材企业自提育林基金(第8条);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第11条);符合条件的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转(第15条);减轻林农负担(第7条)。还新增加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和森林植被恢复费两项林业生产的专项费用,为确立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吉林省林业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现已发展到严重困扰和影响林业各项生产和工作正常进行的程度。这种状况如继续发展下去,不仅要给今后林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且还将对全省整个林业的生存构成威胁(全省范围内平衡的育林基金收不上来、拨不下去),这个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发展林业将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