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谭梅清 《广西植保》2009,22(4):38-40
稻飞虱是陆川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具有迁飞性,暴发性和毁灭性等特点。历来第7代稻飞虱在陆川县不是主害代,但近几年来,第7代稻飞虱发生为害非常严重。由于第7代稻飞虱发生的时期正是水稻抽穗扬花和灌浆期,防治难度大,如防治不好易出现“穿顶落窝”现象,最终造成整株枯死,导致晚稻粮食减产。  相似文献   

2.
抓紧防治三代稻飞虱、紧防四代大暴发受到热带高压影响,我省连续出现高温干旱天气,双季稻区收早插晚,中稻也已进入孕穗抽穗期,二代发生量大的白背飞虱因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的改变而大量北迁,仍有一部分将留在鄂北一季中稻区,我省三代稻飞虱的发生区域将北移,白背飞...  相似文献   

3.
做好第4代稻飞虱防治工作是保证江汉平原中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潜江市2006年第4代稻飞虱呈现大暴发,中稻种植面积2.84万hm2,第4代稻飞虱发生率100%,因预报及时、措施得力、防治得法,起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面积17.3万hm2,挽回损失11.96万t,实际损失0.94万t,其中,穿顶倒伏面积553.8hm2 ,占中稻种植面积的1.95%.分析第4代稻飞虱发生特点、原因,探讨综合防治策略,为江汉平原第4代稻飞虱科学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稻飞虱是崇阳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主。近年来由于气温变化、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导致稻飞虱迁入早、峰次多,稻飞虱的发生面积逐年增大,主害代稻飞虱为害损失逐年加重,有"小虫大灾"之说。为了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减轻稻飞虱的危害损失程度,本文就崇阳县稻飞虱近年发生的特点,分析了其发生原因,探讨稻飞虱的综合防治技术及防治对策,为以后的稻飞虱防治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2013年孝感市孝南区稻飞虱中等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表现为前期发生量不大(主要是二、三代),后期发生重(主要是四、五代),重发生代区域性强。全区中、晚稻种植面积2.5万hm^2,稻飞虱发生5.9万hm^2次,防治6.9万hm^2次,虫口夺粮1.8万t,取得了防治工作的全面胜利,全区中、晚稻无一块田因病虫危害造成减产绝收现象,为我区的粮食高产、稳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应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善思纳米航空农药水性制剂200 mL/667m2防治稻飞虱药效对比试验,在早稻中期和中后期各喷雾1次,对第三、第四代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优于对照药剂和农户自用药剂防效,且持效期长,可将早稻后期稻飞虱控制在为害损失水平之下并获得增产,表明该药剂是应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稻飞虱飞防的理想药剂,可以在水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1995年安庆稻飞虱特大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安庆稻飞虱特大发生1995年由于异地虫源基数大,本地夏季多雨、秋季气温持续偏高,稻飞虱在安庆市连续3代特大发生。据统计,全市各代累计发生33.4万hm2(次),是常年的1.5~2倍。因全力防治,未成灾减产。1995年稻飞虱发生有以下特点。1...  相似文献   

8.
1996年江西稻、棉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我省早稻病虫害中等发生,主要病虫是:纹枯病。南部的稻飞虱,中、北部的一代二化螟以及局部地区的稻瘟病。晚稻病虫害偏重发生,主要病虫是:纹枯病、稻飞虱,部分地区的细菌性条斑病和四代稻纵卷叶螟,南部稻区的稻楼蚊和四代三化螟,局部地区穗期二化螟以及新出现的水稻害虫——稻粉虱。今年水稻病虫发生面积5260000hm’,防治面积6409333.3hm’,经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9.2亿Kg,占稻谷总产的五里.56%,实际损失稻谷4.8亿Kg.占稻谷总产的2.89%。棉花病虫偏重发生,发生特点是:苗期害虫偏轻,菌病、铃病、红铃虫中等发生…  相似文献   

9.
超高效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和示范湖北省农科院植保所(430064)钱汉良,陈其志,张翼咸宁地区农校(437038)柯愈祥稻飞虱是湖北省水稻上重要害虫,目前防治稻飞虱仍以施用化学农药为主要手段,因长期用药,稻飞虱对甲胺磷、扑虱灵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稻飞虱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介绍稻飞虱在成宁市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以供生产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稻飞虱是田东县水稻常发性、普发性、重发性害虫,近10 a来主害代发生都在3级以上,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根据田东县历年稻飞虱发生为害情况与气候、苗情、田间管理、防治措施等的关系,探讨提高稻飞虱防治效果的最佳方法和对策,最大限度地降低稻飞虱对水稻生产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枣阳市2006年水稻种植面积4·97万hm2,稻飞虱发生是继1987年、1991年后又一个大发生年,第3代、第4代稻飞虱发生面积累计达7·67万hm2,挽回稻谷损失18·65万t,笔者对其发生特点原因及防治进行观察分析如下:1发生特点1·1发生期早2006年我市第3代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为7月20~30日,第4代稻飞虱为8月15~25日,比1987年、1991年分别早5d、7d。1·2发生数量多第3代稻飞虱发生高峰期平均百蔸虫量为2300头,最高达8 000头,第4代稻飞虱百蔸平均为6 050头,最高达1·5万头,比1987年高8·18%,与1991年持平。1·3短翅型成虫数量多第3代稻飞虱短翅型成虫百…  相似文献   

13.
研究气象因子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发展的影响,为稻飞虱的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利用广东省化州市1993~2010年稻飞虱系统调查资料和气象资料,对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和当年1月上旬相对湿度是影响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上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平均气温的直接作用次之,上年12月中旬至下旬降雨量、上年8月下旬温湿系数等对害虫发生程度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上年8月下旬平均最高气温发挥间接作用.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第3代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模型历史拟合准确率为87.8%,而2011年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实况一致.生产中可以应用拟合的模型对稻飞虱的发生为害进行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4.
全州县每年种植早、晚稻面积5.5~5.6万hm2,近年来稻飞虱发生面积3.4~4.5万hm2次,发生程度均在中等偏重至大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因此,搞好稻飞虱的监测和防治是粮食生产中减灾夺丰收的重要保障。1992年至1996年我站接受了全国植保总站下达的稻飞虱监测与治理任务,加强了对稻飞虱的监测与预报,采取防治措施,每年均能从虫口挽回一定的粮食损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 稻飞虱的种类及发生世代  据我站系统观察及监测调查,我县稻飞虱有两种,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1.1 白背飞虱,年发生7代,第1~3代为害早…  相似文献   

15.
高效杀虫剂康福多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和示范湖北省沙洋马良监狱李宏军武家清稻飞虱是湖北省水稻上的主要害虫,防治不好往往会造成水稻减产乃至绝收,自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推广使用以来,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得到了有力的保障,但该药不具内吸作用,喷施时需直接喷到植株...  相似文献   

16.
预计我区稻飞虱第三代中等偏重、局部大发生稻飞虱(包括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第三代系危害广西早稻的主害代,其盛发期与早稻抽穗期吻合,对产量构成直接威胁。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病虫测报站发布的《病虫情报》,今年我区稻飞虱第三代的发生概况是:①大部分县份的灯下...  相似文献   

17.
受到气候、种植品种、田间栽培管理等多种因素影响,2013年我市水稻稻飞虱偏重发生,发生程度比历年重,特别是第四代稻飞虱局部暴发,部分田块“穿顶”倒伏,严重威胁着水稻生产安全。针对稻飞虱发生重的特殊虫情形势,  相似文献   

18.
稻飞虱严重发生原因分析及改进治理对策的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涪陵地区属稻飞虱常发、重发区。根据多年的系统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稻飞虱在本地区常年发生偏重的原因,并通过防治实践提出了改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主治第三代为7月上、中旬主治第二代的“压前控后”治理对策,并收到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合浦县是稻飞虱迁飞的经过路径.县内水稻稻飞虱以第3、第5、第6代为主害代.但近年来,稻飞虱为害逐年加重,呈现出非主害代为害也严重的趋势.2008年合浦县第2代稻飞虱迁入量大,为历年罕见.  相似文献   

20.
试验结果表明,25%吡蚜酮WP防治水稻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效果好,杀虫迅速,有效期长,对水稻安全,值得在水稻生产上推广使用。在试验浓度范围内,吡蚜酮防治效果随着用量的增加而递增,以40g/667m2效果最好,对第3代稻飞虱防治(药液45kg),药后1、4、7、14、21d防治效果幅度为98.31%~91.66%,对第4代稻飞虱防治(药液75kg),药后3、7、14d防治效果分别为91.71%、95.4%和92.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