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烟草自十七世纪由荷兰人及迁台汉人传入台湾原住民社会。在之后的两三百年里,台湾原住民学会栽培烟草,制作烟具,形成独特的烟草文化习俗,烟草从外来物转变为原住民部落具有特定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原生物。人类学界在认知与建构台湾原住民传统社会的核心物质文化内涵时将烟草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2.
台湾原住民文学包括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两部分。口头传统与当代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的关系不单单是源与流的关系,应该说当代台湾原住民书面文学是台湾原住民口头传统历史的叙述的文字发展",更是口头传统的历史延伸,两者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当代台湾原住民文学独一无二的审美气质。  相似文献   

3.
<正>2012年11月29日,广西首届农耕文化展在广西科技馆隆重开幕。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龙川,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中国农业部贸促中心副主任于孔燕等领导出席开幕仪式。广西各界农业代表和来自新加坡、越南、老挝、台湾的农业友人参加了开幕式,共同分享历史悠久的壮族农耕文化盛宴。展出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危朝安,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车荣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李康等领导到"首届广西农耕文化展"展馆巡展。危朝安副书记在巡展中说,农耕文化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最伟大的文化之一,广西农  相似文献   

4.
马史火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341-18342
介绍了彝族主要居住区域的概况以及彝族传统社会农耕文化的构成,分析了彝族传统家庭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阐述了彝族传统家庭农耕文化传承所包含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阐述了对农耕文化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对农耕文化的旅游开发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开发农耕文化旅游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农业科技发展和农耕文化演变的历史过程,分析了农耕文化演变与农业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认为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耕文化革新的主要驱动力,农耕文化既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结果,也反作用于农业科技创新;在阐明当前农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基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科学农耕文化的精神实质,综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确立了科学弘扬农耕文化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安徽农业科学》2019,(20):280-282
面对高校课堂传承农耕文化的困境,分析了农耕文化博物馆传承农耕文化的优势,即展示手段多样多样、展示方式直观、叙事方式故事化和价值阐释形象。总结了高校农耕文化博物馆需要把握的原则:一是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并突出高校所立足的区域的地域特色;二是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应该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财力与研究实力;三是高校农耕文化博物馆只有与特色课程相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8.
吕岩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23,32(4):129-133,140
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契合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农耕文化的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海纳百川。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并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阶段,传承农耕文化,对于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武陵山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梳理,将该片区的农耕文化资源分为农艺术文化资源、农饮食文化资源、农畜禽文化资源、农器具文化资源、农作物文化资源、农服饰文化资源等类型;分析了片区内各类型农耕文化资源的要素、特点及价值;并从有利于传承当地民俗文化、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护当地农耕资源、有利于发展当地休闲农业等方面对武陵山片区农耕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台湾农民创业园是促进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重要的平台,研究园区如何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修武台湾农民创业园作为案例,分析该园区在自然气候条件、交通区位、产业、农耕文化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分析了园区在引进台资农业企业、台湾农民和台湾作物品种三个方面的劣势,在总结园区新的发展机遇基础上,提出促进修武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的四条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耕文化及其产业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明明  徐广才 《农学学报》2015,5(12):115-120
农耕文化是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资源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全面地认识农耕文化资源、科学合理地推进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也是推进文化创新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农耕文化资源的研究,重新认识农耕文化的内涵,明确农耕文化资源的主要类型,针对当前农耕文化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辨析了农耕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静态模式和动态模式,提出了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核心路径——农民参与主体化、融资渠道多元化、特色开发乡土化、产品设计精品化、产业经营品牌化、环境建设生态化和产业发展国际化。研究为实现农耕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一所大学如果忘记了自身的文化传承,这等于否定了历史发展的经验,一所大学如果不去进行文化创新,就等于故步自封,终被淘汰。因此,我们开辟了《农耕文化研究》专栏,连续刊登云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张海翔博士就如何传承与创新云南农耕文化所作的系列探讨。旨在动员大家都来关心云南农业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把学校置于社会发展之中,置于为"三农"服务之中来思考自己的历史方位与现实价值,担负起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的历史责任,在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发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为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专栏共分七个专题:(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二)站在现代农业门槛上回眸;(三)云南农耕文化的当代价值;(四)云南农耕文化的局限;(五)云南农耕文化朴素生态思想未能传承的历史评价;(六)迈向生态文明的思考;(七)绿色农业——云南农耕文化的回归与升华。本期刊出"农耕文化研究"之一:剑川海门口的震撼。  相似文献   

13.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耕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意义。从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和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典型模式,指出文化观赏型向文化体验型的转变是我国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农业耕作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农耕文化正面临着衰落和流失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演进特征,阐述了传承农耕文化的现实意义,探讨了传承农耕文化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古今农业》2013,(4):116-116
2013年9月24日上午,中国农业博物馆庆阳分馆揭牌仪式在甘肃省庆城县举行。揭牌仪式由庆阳市委副书记任燕顺主持,庆阳市市长栾克军首先致辞,随后,庆城县县长辛少波介绍庆城县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中国农业博物馆隋斌馆长宣读了《关于同意庆城县农耕文化博物馆加挂中国农业博物馆庆阳分馆牌子的复函》,并与庆城县农耕文化博物馆签订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16.
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丹  潘春芳  王晓珍 《甘肃农业》2005,(12):123-124
本文对农耕文化与农耕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区分,分析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内涵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乡村旅游中农耕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280-281
农耕文化,既反映了农耕生产的全过程,同时还折射出与农耕生产密切相关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精神文化。云南民族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各民族在长期适应客观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在这传统农耕文化中包含了各民族团结合作、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坚忍不拔的精神,这些传统伦理道德文化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对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做出了重要部署,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内在要求,而后者又为前者提供重要保障;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但同时也不能忽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对农耕文化带来的冲击,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尤为重要。在厘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农耕文化、乡村旅游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对策。最后,对农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兵 《农学学报》2017,7(9):95-100
采用实地考察与实景拍摄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点的农耕景观代表作,分析了当地乡村旅游景观中农耕文化资源应用的典型案例;归纳了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类型为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场型、古村古镇型、“花海竹海”型等4种类型;评析了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中农耕景观的应用现状,认为乡村旅游景观应紧扣农耕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指出了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当地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20.
龚克  邓春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58-10560
强调历史文化古镇是我国地方文化与特色传承的重要基地,在总结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开发的特点与模式的基础上,以大圩古镇的保护与开发为例,介绍了大圩的保护现状,并揭示出其缺乏社区居民“原真性”行为景观、商业行为取代了“原真性”民俗、旅游设施不完善、传统聚落面临破败风险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古镇保护与开发的策略,主张做好古镇保护、建设、旅游规划,切实做好功能转换定位,实行有机的旧城整治并加强旅游设施的规划建设,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拓展旅游产业链,强化区域联合;积极推进原住民参与古镇保护与开发;实施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管理和原住民参与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