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通过对前茬作物小麦设置施用氮肥与不施用氮肥处理研究它对土壤肥力及后茬作物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麦季氮肥的施用明显提高了稻季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造成土壤背景氮偏高。与低土壤背景氮相比,在高土壤背景氮下水稻产量对氮肥的反应明显降低,氮肥利用率的各个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这些结果表明土壤背景氮过高是水稻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高土壤背景氮下,施用氮肥有使稻米品质变劣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贾东  徐漫  韩雷 《北方水稻》2016,(1):56-60
氮肥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的氮肥施用方法以及近年来新型的氮肥施用技术,阐述了水稻生产中合理的氮肥运筹与氮肥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前氮后移施肥技术对水稻生产的促进作用,为水稻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具有可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两系法杂交水稻粤杂122为材料,在广州进行2a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作基肥、蘖肥和穗粒肥施用对水稻氮素吸收、稻谷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穗粒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其增产效果比基肥和蘖肥好;施用穗粒肥显著提高水稻总吸氮量,基肥和蘖肥对吸氮量影响较小;在总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作穗粒肥施用的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比基肥和蘖肥高;水稻最适吸氮量随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控制氮肥总量,适当减少基肥和蘖肥用量,增加穗粒肥用量,实行氮肥后移,有利于提高华南双季杂交稻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氮肥用量对黑龙江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加了植物体内物质积累和生物量。但氮肥施用过多可导致水稻倒伏及水稻千粒重的下降。通过数学模拟得到氮肥效应方程,确定当地水稻适宜氮肥用量为6.33 kg/667 m~2,此时水稻产量最高为774.3 kg/667 m~2。从氮肥用量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影响来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总吸氮量增加,同时氮肥的收获指数、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是下降的。而氮肥的吸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说明只有氮肥的合理施用才能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虎林地区水稻精确定量施肥的参数值,进行水稻氮肥精确定量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地块施用等量的氮肥水稻增产程度和氮肥利用率不同,1号地土壤肥力较高,供氮量为4.82 kg/667 m2,施氮增产53.2%,2号地的土壤供氮量为5.0 kg/667 m2,施氮增产31.6%。肥力越低施氮肥氮肥利用率越高、增产越高。  相似文献   

6.
水稻节氮增苗栽培技术与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玉烛  刘云开  曾翔 《作物研究》2006,20(4):312-314
探讨了水稻节氮增苗栽培技术的研究背景、技术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及其关键操作技术。水稻节氮增苗的技术原理是通过增加种植的基本苗数和应用促进前期分蘖发生的育秧技术,大幅度降低前期氮肥的施用量,适当减少氮肥总施用量。将现有前期施用的20%以上的氮素肥料推迟到穗分化期施用.从而达到提高氮肥利用率和节氮增效的目的。提出氮肥追施宜采用“M型”施肥方法,即按分蘖肥、保蘖肥、穗肥和粒肥4次施用.比例为2:4:3:1。该技术于2004-2006年在湘阴县兴隆村和浏阳、汉寿、醴陵等基地进行大面积示范,均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油稻稻三熟制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水稻适宜的氮肥运筹方式,2018年在长江中游三熟制区(江西进贤)开展5个处理(秸秆不还田+氮肥3次施用、秸秆还田+氮肥3次施用、秸秆不还田+氮肥2次施用、秸秆还田+氮肥2次施用、秸秆还田+高量氮肥3次施用)的田间试验,探究该模式下氮肥运筹对双季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稻稻三熟制下,秸秆还田和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早稻季和晚稻季均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而水稻基肥中增施20%氮肥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氮肥2次施用(后氮前移)即可实现水稻高产和稳产。秸秆还田并配合氮肥2次施用(后氮前移)可以满足水稻生育期氮素需求,从而保证水稻正常生长,氮素吸收量能够达到甚至优于3次施氮处理水平,并明显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氮肥用量则不利于氮肥偏生产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水稻氮肥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琦 《中国稻米》2016,(6):15-19
我国水稻生产发展迅速,氮肥的使用起了重要作用,但我国氮肥利用率却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不仅严重影响我国水稻生产整体竞争力,还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本文综述了氮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以及影响水稻对氮肥吸收的各种因素,并就如何提高我国水稻氮肥利用效率展开讨论,以期为提高我国氮肥利用水平和农民增产增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稻田氮肥施用量越来越高,导致氮肥利用率下降,引发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产效益降低等问题日益严重。充分挖掘作物吸收利用氮的遗传潜力,是提高稻田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综述了水稻基因型间的氮效率差异及各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同时探讨了水稻氮利用基因型差异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纳米碳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丹 《中国稻米》2013,19(1):44-46
在东北单季稻种植区,对不同施氮水平下添加纳米碳粉对水稻产量、肥料利用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纳米碳粉可提高水稻产量,以施氮量为10 kg/667 m2时产量最高,比等氮量常规施肥增产10.2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每667 m2可增收114.38元。同时,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加施纳米碳粉能够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本试验中以施氮量为7 kg/667 m2的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达44.77%。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中国水稻生产上氮肥施用现状及其负面影响,探讨提高水稻节氮高产高效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从水稻基因型、物化技术等水稻节氮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实践出发,分析水稻生产上节氮栽培的可行性,及节氮栽培的主要途径。缓/控释肥料能显著提高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效率,从而大大减少氮肥施用总量,减少施氮30%时,水稻产量有所提高。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技术对策是:改良水稻品种,培育耐低氮的高效、广适性水稻良种,推广水稻缓释肥料等物化技术,研究配套栽培技术节氮栽培潜力。  相似文献   

12.
金正大控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通过控释尿素不同用量和不同掺混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在等氮量条件下,控释尿素比普通尿素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13.3%-21.5%,增产8.0%-18.2%。减量30%的控释尿素与两次性施用全量的普通尿素产量接近。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使用效果更好,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施用70%的控释尿素掺混30%的普通尿素比单纯施用等氮量的普通尿素玉米增产18.2%,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20.7%;比单纯施用等氮量的控释尿素玉米增产9.5%,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7.4%。施用控释尿素玉米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和百粒重提高产量,同时提高了籽粒粗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3.
水稻肥料利用率田间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探索近年来沈阳市苏家屯地区的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变化趋势,采用田间试验,对试验地水稻产量及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现状进行调查。试验结果表明:氮、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可以改善水稻的生育性状及产量构成,增加水稻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任一缺素均会导致水稻产量的降低,其中氮素对产量的影响最显著;氮肥利用率为35.35%,磷肥利用率为25.47%,钾肥利用率为45.42%。  相似文献   

14.
黄淮地区超高产水稻实地氮肥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并建立了水稻超高产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为:应用Stanford公式(依据土壤养分的有效供给量、水稻的目标产量和稻株对养分的吸收量、当季的氮肥利用率)确定氮、磷、钾总施肥量,依据叶色或叶片含氮量与SPAD值或LCC读数的对应关系,确定主要生育期(分蘖期、穗分化始期和雌雄蕊形成期)水稻需氮供氮的SPAD和LCC指标值,并结合品种的源库特征,对氮肥追肥的施用期和施用量进行调节;穗数型品种或库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促花肥或促(花肥)、保(花肥)结合,大穗型品种或源限制型品种,注重施用粒肥或保(花肥)、粒(肥)结合。建立的实地氮肥管理模式可以显著增加产量、提高氮肥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养分管理模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体系,本文研究了5种施肥模式对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处理3的实际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的差别也较大。这说明水稻生产中,在均衡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适当配施比单施无机肥能更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基肥、分蘖肥、穗肥按一定比例分施增产效果好;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氮素利用率情况差异明显。处理3的氮肥利用率比其他养分管理模式都高,所得结果可为水稻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的不同施肥技术的特征及其效果,如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肥、与速效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不同的缓控释氮肥相互混合一次施用,以及与速效尿素分次施用的施肥技术。介绍了缓控释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明确缓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优势,进一步指出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氮肥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机插水稻产量影响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与运筹比例对机插水稻武育粳3号产量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机插水稻氮肥用量以纯氮20kg/667m2为宜,运筹比例采用基肥:分蘖肥:穗肥为1∶2∶2处理产量最高;穗肥施用应因苗制宜,基蘖肥较多、群体较大、长势较好的选择在倒3 1(促花肥与保花肥使用倒数叶龄,下同)叶龄期施用,基蘖肥较少、群体较小、长势较差的选择在倒4 2或倒5 3叶龄期施用,以提高施氮安全性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氮肥用量水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粳稻武运粳24号为材料,在基础地力和前后氮肥运筹比例相同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水平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着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但过量施用氮肥,产量反而有所下降。增施氮肥增产效果主要是由于促进了分蘖发生,增加了有效穗数。适量的增施氮肥可增加穗粒数,但随着施氮量的加大,因穗数过多,穗型偏小,穗粒数呈下降的趋势。结实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低氮肥的情况下,水稻的粒重较高,氮肥用量达一定水平后,施氮量对粒重的影响不明显。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合理的氮肥用量和运筹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明确氮肥用量和运筹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可为水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基于119篇已发表的有关稻田氮肥管理的论文,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的方法量化了不同施氮量、基肥+分蘖肥、穗肥、种植区域和土壤性质等条件下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并探究了我国各水稻主产区提高产量构成因子以获得高产的适宜措施。【结果】与不施氮肥相比,施用氮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实际产量(+42.2%)和理论产量(+43.1%),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分别增加了33.2%和13.5%,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分别下降了4.2%和1.6%。在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实际和理论产量在施氮量为150~200 kg/hm2时增幅最大,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在施氮量为250~300 kg/hm2时增幅最大。另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基肥+分蘖肥的氮比例(基肥+分蘖肥占总施氮量的比例)为30%~50%和穗肥氮比例为10%~30%时,水...  相似文献   

20.
仲随军  樊继刚  王修玲 《北方水稻》2012,42(5):34-36,42
对水稻进行施氮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精确施氮技术具有节省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增加单产,减少污染,保护土壤环境的重要作用。通过试验可知,精确施肥较常规施肥可节省氮肥4.9 kg/667 m2,增产稻谷30 kg/667 m2以上,可提高氮肥利用率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