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追溯品种系谱可以揭示品种演变特点,总结亲本选配经验,并指导育种实践。对1983~2010年北京育种单位育成90个大豆品种的系谱分析表明,共来源于100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和25个细胞质亲本,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有1.11个细胞核祖先亲本。国内祖先亲本主要来源于黄淮,国外祖先亲本来源于美国。21个祖先亲本累积核贡献大、衍生品种多,为核心祖先亲本。随着时间推移,现有育成品种作为亲本利用的趋势在增加。相较而言,北京市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较为丰富,但还需加强新种质研究利用,以扩大品种的核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给大豆亲本选配和育种提供有益借鉴,本文对1973-2017年山西省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进行了系谱分析,归纳出山西省大豆品种的祖先亲本和骨干亲本。山西省审定的84份大豆品种,主要来源于晋豆1号、晋豆19和徐豆1号三大家族。84份大豆品种基因库源于110个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有110个,细胞质祖先亲本有39个。核遗传贡献率最大的祖先亲本有大白麻,其次是滨海大白花、铜山天鹅蛋、Mamatan等16个种质。细胞质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大白麻,其次是丹66-12、京谷玉。山西省育成的84个大豆品种中,形成系谱的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80.95%。晋豆1号作为亲本育成36个大豆品种,占育成品种总数的42.9%,为山西省大豆育种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1923~1995年育成的651个大豆品种的遗传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1923~1995年中国651个大豆育成品种(包括东北330、黄淮海210、南方111个)的系谱归纳出348个祖先亲本,育成品种归属为348个细胞核家族和214个细胞质家族。全国每个育成品种实际使用的祖先亲本数由1960年前的平均1.59个增至1991~1995年的平均6.39个,总平均3.79个。从一个地区的祖先亲本总数着眼,东北、黄淮海、南方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拥有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祖先亲本数分别是0.50、0.25、0.71和0.40、0.97、0.54个。祖先亲本的遗传贡献并不平衡,各区均有少数祖先亲本在育成品种中占很大遗传份额,东北地区尤为突出。黑龙江、山东、吉林、江苏等省大豆育成品种的细胞质来源均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4.
为给大豆育种选配亲本提供参考依据,对河南省1985-2020年育成的132个大豆品种进行系谱追溯,系统分析其育种方式、亲本组成、细胞核、细胞质遗传贡献率,并归纳骨干亲本.结果表明:常规杂交是河南省大豆品种选育的主要途径,占参试品种的85.5%.132个品种共有185个细胞核遗传的原始亲本,核遗传率最大的祖先亲本是齐黄1号,其次是沁阳水白豆和野岗1号;共59个细胞质遗传的原始亲本,遗传率最高的是郑80024-10.常被用作育成大豆品种直接亲本的有濮豆6018、郑9805、郑59、开豆4号和周豆23.根据衍生品种数归纳出6个骨干亲本,包括豫豆2号、豫豆3号、豫豆10号、豫豆18和豫豆22.其中豫豆2号作为亲本衍生出57个大豆品种,占参试育成大豆品种的43.2%,为河南省大豆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合丰号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喜平 《大豆科学》2002,21(2):131-137
合丰号大豆 32个品种 84 .4 %来源于满仓金、荆山朴、丰收 6号×克山四粒黄、丰收 1号×蓑衣领四个族系。其基因库源于 33个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有 33个 ,细胞质祖先亲本有 8个。核遗传贡献率较大的祖先亲本为金元 (18.7% )、四粒黄 (18.3% )、白眉 (6 .9% )、十胜长叶 (5 .9% )、小粒豆九号 (5 .6 % )等。细胞质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四粒黄 (46 .7% ) ,其次是小粒豆九号(16 .7% )、白眉 (13.3% )。合丰号大豆直接利用亲本 36个。利用国内优良亲本克 4 430 - 2 0、合交80 0 9- 16 12等成功地育成了合丰 2 5号、合丰 35号等高产稳产大豆品种 ;利用国外抗病品种Ohio、Rampage、Wilkin直接作亲本育成高抗灰斑病品种 4个。合丰号大豆品种有 16个具有国外血缘 ,占品种总数的 5 0 %。随着年代的推移 ,合丰号大豆的细胞核、细胞质祖先亲本发生了变化。不同年代有其不同的主要贡献者 ,合丰号大豆遗传多样性是其成功的关键。制定一个祖先品种核质在新品种中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协调的育种方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1923~2005年间育成的1300个大豆品种源自670个祖先亲本,根据衍生品种数、细胞核、质遗传贡献值和衍生品种轮数4项指标,从670个祖先亲本中遴选出113个对中国各生态区大豆育成品种遗传贡献最大的核心祖先亲本,其中34、28、10、14、4、3和20个分别来自Ⅰ、Ⅱ、Ⅲ、Ⅳ、Ⅴ、Ⅵ生态区和国外.入选的113份祖先亲本占总数的16.87%,对1300个育成品种的核遗传贡献占70.90%,质遗传贡献占74.85%;他们包括了原来的66个核心祖先亲本,但来源更广;Ⅰ、Ⅱ、(Ⅲ Ⅳ Ⅴ Ⅵ)区和国外分别增加了9、9、13和16个,南方和国外增加比例较大.研究结果可供研究我国大豆核心种质、亲本选配以及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和亲缘关系等参考.  相似文献   

7.
绥农10号是以绥农4号为母本,铁7518为父本,经有性杂交育成的优良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好等突出特点,深受农民的欢迎。为明确绥农10号在改良创新过程中作为重要亲本的作用,本研究追溯品种亲本系谱来源,分析亲本系谱组成与遗传贡献率。结果表明:绥农10号的细胞质传递过程为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绥农3号→绥农4号→绥农10号。绥农10号的细胞核来源较为广泛,为拓宽遗传基础奠定了基础,主要来源于四粒黄、金元、小粒黄、白眉、克山四粒荚、东农育成品系、小金黄、铁荚四粒黄、嘟噜豆、熊岳小粒黄等祖先亲本,其细胞核遗传贡献率分别为8.60%、5.47%、15.63%、4.69%、6.25%、3.13%、6.25%、6.25%和6.25%。以绥农10号作为种质资源直接或间接育成品种51个,其中作为母本育成品种22个,作为父本育成品种8个,间接利用育成品种21个。由此可见绥农10号既是优良品种又是大豆种质改良创新的重要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脂肪含量在高脂肪高产大豆品种东生79系谱中的传递规律,本研究分析东生79选育过程及系谱,追溯其祖先亲本对东生79细胞质及细胞核基因的贡献值。结果表明:东生79的细胞质由四粒黄提供,贡献率100%。传递过程是: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克5501-3—绥农3号—黑农33—哈04-1824—东生79。核基因由祖先亲本Clark63、克山四粒黄等25个农家品种和育成品种提供,细胞核贡献值为0.1%~12.5%。脂肪含量是通过受体亲本哈04-1824的母性超亲遗传实现的。哈04-1824的脂肪含量来源于黑农33和黑农44的杂交组合,而黑农33和黑农44的脂肪含量又分别可追溯到绥农3和黑农37的组合,依此类推追溯到祖先亲本。高脂肪生态性状的遗传改良能发挥高脂肪受体亲本(母本)超亲遗传特性,选择脂肪含量高、缺点少的受体亲本(母本)与多个早熟高产供体亲本杂交,或用受体亲本作轮回亲本进行1~3次回交是其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10个国外大豆种质被广泛应用于河南大豆育种研究,共衍生出57个大豆品种,占河南省大豆育成品种的77.0%。国外种质在河南省大豆育种中的细胞核遗传贡献值为5.098,细胞质遗传贡献值为4。  相似文献   

10.
品种遗传改良是实现大豆高产、优质、多抗、广适性的重要途径,理清品种的亲本来源及系谱关系,对亲本选择和合理组配及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及合作单位近年来审定的牡豆、东生等31个牡育系列大豆品种进行系谱分析,计算祖先亲本细胞核与细胞质遗传贡献值。结果表明:采用适应当地环境的高产优质种质资源作为受体亲本,导入抗倒伏、耐病、耐旱等有益分子模块,改进血缘狭窄,丰富遗传基础,是牡育系列大豆育种成功的关键所在,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获奖大豆品种黑河3号、合丰25号和绥农14号的系谱分析,归纳出获奖大豆品种的直接亲本和祖先亲本,总结了这些亲本的来源和类型,梳理出获奖品种培育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配上的共同特点,分析了获奖品种在亲本选配上的方法,直接亲本对获奖品种的遗传贡献率。获奖品种比普通品种含有较多的祖先亲本血缘,遗传基础比较丰富,新育成的获奖品种比早期育成品种更加拓宽了遗传基础。对大豆杂交亲本选配和提高育种工作效率有重要的预测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我国22个省590份主要栽培大豆品种为材料,评价春、夏、秋大豆遗传资源结瘤固氮性状,并配制杂交组合进行初步遗传分析,结果显示,1)春夏秋大豆类型间、品种间结瘤固氮性状差异极显著。同类型不同产区的大豆品种共生固氮性状差异显著,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产区,尤以湖北、江苏省品种最佳。2)与共生固氮性状密切相关的10项参数变异范围以夏大豆最大,并鉴定出单株结瘤数达238.8个,根瘤重达0.59g、固氮量达1  相似文献   

13.
黑农48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选育的高蛋白大豆品种,具有高产、抗旱、抗病等特点,深受农民的欢迎,目前在市场占有较大份额。通过对其亲本进行追溯,建立系谱树,分析其亲本的遗传来源及核遗传贡献率,以期为高蛋白大豆育种亲本选择以及选配高蛋白组合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黑农48的细胞质传递过程是:四粒黄→黄宝珠→满仓金→绥农3号→绥农4号→黑农40→黑农48。细胞核传递是由金元、四粒黄、白眉、平地黄、克山四粒荚、十胜长叶、永丰豆、佳木斯突荚子、熊岳小黄豆、通州小黄豆、小粒黄、Amsoy、Anoka、柳叶齐和东农20这15个祖先亲本提供,细胞核遗传贡献率分别是:7.04%、7.04%、5.08%、7.03%、5.47%、12.50%、7.04%、1.95%、2.34%、3.13%、1.56%、6.25%、6.25%、1.56%和0.78%。研究结果表明在选择育种亲本时,应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具有广适性的主栽高蛋白品种为母本,以融入地理远缘基因和生态远缘基因的材料为父本。  相似文献   

14.
气象因子对大豆主要贮藏蛋白组分及亚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同年同地点分六个播期种植,考察了整个生长期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的气象因子(总积温、总日照时数、总降水量、日均温差和日均相对湿度),对春大豆和夏大豆籽粒总蛋白以及主要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大豆籽粒总蛋白含量以及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会随播期的改变而变化。(2)整个生育期间,5个气象因子极显著影响20份大豆总蛋白含量,对春大豆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仅总积温、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对夏大豆总蛋白含量影响达显著水平。(3)整个生育期的总积温和总日照时数与20份大豆蛋白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显著负相关,总积温与20份大豆蛋白7S含量显著正相关;但气象因子对春、夏大豆的7S、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的影响不显著。(4)整个生育期间气象因子对各组分亚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夏大豆各蛋白组分亚基的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皆不显著,而春大豆许多蛋白亚基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我国主要大豆产区根瘤菌和寄主品种固氮资源的分布、主要类型、固氮作用。我国多年连续种植的大豆的田块 ,根瘤菌菌数每克干土一般超过 10 4 个 ,大部分零星隔年种植和不常种植大豆的田块根瘤菌数每克干土低于 10 4 个。多数根瘤菌土著者能与大豆栽培品种有效结瘤 ,但主要是中、低效固氮者。在自然条件下 ,供试的春大豆中高效固氮者占 31.7% ,供试的夏大豆高效者占 6 4.3% ;人工接种根瘤菌 ( 113 - 2 ) ,春豆中高效固氮者占 40 .9% ,夏豆占 5 3.6 %。我国的栽培大豆是较好的耐高氮共生固氮资源 ,评价出 2个在 5mMNO-3 条件下结瘤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指导鲜食春大豆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分析了2004-2017年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的14个重要农艺性状及其演变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区试鲜食春大豆品种性状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变异系数为5.9%~33.49%,遗传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株有效鲜荚数,而采青天数、标准二粒荚荚长和荚宽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小。随着年度的递进,鲜食春大豆的株型、鲜荚产量、口感、荚型性状获得了逐渐的改良。主成分分析表明,荚数与生育生长、鲜荚产量、株型、荚率、品尝品质和荚型因子是鲜食春大豆性状变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鲜荚产量与单株有效分枝数、百粒鲜重、单株鲜荚重、标准二粒荚荚长极显著正相关,与500 g标准荚数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性状相关性不显著。A级口感率与采青天数、株高、主茎节数、单株有效荚数等性状极显著负相关。因此,鲜食春大豆品种选育时,应注重分枝多、粒大荚长而饱满的亲本组配及后代选择,协调荚型、株型和生育期的改良,从而选育出高产优质鲜食春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17.
运用种子腐烂率测试法对208份大豆材料进行测试,研究了根腐病原菌中立枯丝核菌对大豆的致病性,并对抗大豆立枯丝核菌抗源材料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是大豆根腐病病原菌中致病性较强的一种,大部分品种对立枯丝核菌高度感病,高感品种(系)153个,占参试材料的73.55%;高抗品种(系)21个,占参试品种(系)的10.1%,其中有7个来自国外;中抗品种(系)34个,占参试品种(系)的16.35%,其中12个中抗材料为创新改良的稳定品系。  相似文献   

18.
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根系伤流液含氮化合物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豆品种在遗传改良过程中根系伤流液含氮化合物的变化规律,以吉林省1923-2009年间育成的29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在不同生育时期测定根系伤流液中的硝态氮、铵态氮以及游离氨基酸(FAA)的浓度、总量。结果表明:大豆根系伤流液中含有大量的FAA;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增加了根系伤流液中硝态氮、FAA的浓度和总量,但铵态氮的浓度有所降低,其总量随着育成年代的变化不显著;同一大豆品种根系伤流液中的氮浓度随着生育时期的推进而降低,氮总量由于受到其浓度和伤流强度的共同影响,表现为R4期最高,R2期次之,R6期最低。由此说明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提高了根系伤流液中含氮化合物的水平,R2期氮代谢最为旺盛,是大豆需氮的关键时期,应注意合理追施氮肥。   相似文献   

19.
207份南方春大豆品种的亚麻酸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春大豆的亚麻酸含量4.23—16.13%,平均7.69%。湘、浙春大豆的亚麻酸含量显著低于苏、鄂春大豆。同一品种秋播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春播。亚麻酸含量与籽粒大小显著正相关,但与株高、生育期性状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吉林省1923~2007年以来育成大豆品种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含黑龙江和辽宁省血缘品种(品系)进入吉林省最早,并且较多,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开始应用,1923~2007年以来引入黑龙江和辽宁品种(品系)分别29个、15个;其它省份引入血缘品种较少,总计9个品种(品系);外国品种在吉林省应用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应用,但引入速度较快,90年代以后有19个外国品种被引入吉林做亲本,含有外国血缘品种占其育成品种38.5%。随着年代推移,含有外来血缘品种比例越来越大,表明吉林省一直在努力拓宽大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