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应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技术对黑河地区天然落叶松幼中龄林进行聚类分析和差别分析得到研究地区森林经营的4个类型组,8个亚类和16个立地类型。对各类技术指标进行频数分析后得到4个类型组的宏观经营区划结果。结果表明,上述分类及区划技术克服了立地类型的地域分异缺点,避免了单一多元样本分类方法所产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针对杉木进入中龄林后对林地土壤养分消耗大的缺点,在17年杉木林分中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杉木生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对林分生物量有较大的影响。施肥抚育是杉木中龄林分重要的营林措施,是培育杉木大径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林层结构划分条件、林分起源、林层年龄、树种组成等因子,将松江河林区的幼、中龄林划分为四个林相组和九个林相类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幼、中龄林林相类型表。用该表能指导幼、中龄林的调查、设计和抚育间伐。该目标管理技术环节易于掌握,并可提高抚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杉木树冠形态因子对单株材积指数、胸径、无节材长度的影响,确定杉木在不同龄级阶段树冠形态调控的重点和方向,为培育速生丰产杉木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大岗山3个不同龄级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使用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杉木树冠形态因子与单株材积指数、胸径、无节材长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龄级阶段,树冠形态因子与生长形质性状具有明显相关性,且在中龄林阶段时相关性最为显著。树冠形态因子对生长形质性状的直接作用具有显著差异,冠幅、冠形率对生长形质性状具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冠长率对生长形质性状具有极显著的负效应,随着林分的生长,树冠形态因子对生长形质性状的影响逐渐减弱,杉木树冠形态调控的最佳时间为幼龄林和中龄林阶段。不同的林分生长阶段,树冠形态因子对生长形质性状的相对重要性呈现不同的排序,培育速生丰产杉木理想冠形的调控重点和方向有所差异。幼龄林阶段,树冠形态因子对3个生长形质性状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冠长率、冠形率、冠幅;中龄林阶段,对胸径和单株材积指数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冠长率、冠幅、冠形率,对无节材长度的相对重要性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冠长率...  相似文献   

5.
针对杉木进入中龄林后对林地土壤养分消耗大的缺点,在17年杉木林分中进行不同施肥量对杉木生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地促进林木生长,施肥量越大越好。不同施肥量对杉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有极显著差异。施肥是杉木中龄林分重要的营林措施,是培育杉木大径材的有效措施,施肥量以1000~2000g/株为好。  相似文献   

6.
朱世光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158-159,189
通过样方调查法,在顺昌县国有林场22林班10大班1小班内选取2个定点样带点进行杉木中龄林(20a生)的施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杉木中龄林的生长影响显著,可以明显促进杉木树高、胸径、蓄积的增长。施肥组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蓄积均较未施肥同期水平高,且随着施肥年数的增加,差异越大。2005-2011年,不同试验组树高及胸径的P值均0.05,表明差异均显著。可见施肥对杉木中龄林的生长影响显著。并根据试验数据得出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7.
杉木与拟赤杨混交林的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与拟赤杨混交类型应选择在缓坡,低洼,有季节性积水的地块造林,采用1:1行间混交方式,这样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复层林相,经济效益显著;但在大多数山坡地块上,到中龄林时形成了同层林,拟赤杨有被淘汰的趋势,而杉木长势良好,高径生长量比纯林杉木显著。  相似文献   

8.
1992-1994年在湖北省南杉木人工林中对杉木落针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位研究,病害于4月中旬在2年生针叶上显露症状6个月中旬病斑停止出现,9-11月病斑又略向四周扩展,翌年4月下旬在枯黄的病叶上产生子实体。  相似文献   

9.
杉木分布区中带不同发育阶段人工林生物量估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收集杉木分布区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资料基础上,选择10种不同的生物量估测模型,对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各器官(地上部分、叶、枝、皮、干、根)生物量与主要测树因子进行拟合,筛选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不同器官生物量估测模型.结果表明:拟合效果最好的为幂函数模型,其次为指数函数模型,再次为多项式模型;共筛选出估算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各器官和总生物量的最优模型42个(包括36个不同器官生物量模型、6个全株生物量模型);从杉木各器官生物量的拟合效果看,拟合度最高的模型均是以胸径和树高为自变量的模型.这些模型为分布区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确定和碳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杉木种子园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吸附特性,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杉木种子园进行了土壤养分吸附特性研究,并根据盆栽试验判断出限制杉木种子园产量的养分因子。结果表明,第3代杉木种子园中土壤有效P的含量为6.8 mg?L-1; Ca和Mg含量分别为99.9和14.9 mg?L-1,远低于美国国际农化服务中心( ASI)的临界值, B、 Cu、 Mn、Zn和S的含量丰富,分别为0.78、2.6、11.1、2.5和67.7 mg?L-1;吸附试验表明, P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率为53.9%;根据盆栽试验结果来看,杉木种子园土壤养分亏缺程度为P>Ca>N>Mg,微量元素则处于盈余水平。因此,在杉木种子园的施肥管理中,施用N肥时应增施P、 Ca肥,同时通过改善经营措施提高N、 P肥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杉木种子园土壤的养分平衡和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运用景观分类生态原则和群落生态学原则,建立了武夷山风景区景观二级分类系统。其中,一级景观包括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茶园、农田、河流、居住地和裸地10个景观类型,二级景观包括马尾松幼龄林、中龄林、近成熟林和成过熟林4个景观类型。在此基础上,对各景观类型的生态特在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以期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景观生态建设提供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2.
1993-1994年进行了2,4-D对7-8年金蜜李的保果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2,4-D,能明显提高金蜜李的座果率和产量。在盛花期喷布2,4-D,座果率比对照提高84.4%-173.3%,产量比对照提高118.5%。  相似文献   

13.
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能客观评价杉木人工林经营周期森林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以福建省将乐林场杉木人工林为例,分别评价1996年和2007年杉木人工林健康状况,分析10 a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期整体评价结果均为健康水平,10 a间,幼龄林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且2期评价结果均为亚健康,中龄林健康水平从亚健康上升到健康,近、成过熟林的健康状况均有所上升,且2期结果均为健康水平。1996年各龄组健康水平排序为:近熟林>成、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2007年各龄组健康水平排序为:中龄林>成、过熟林>近熟林>幼龄林,评价结果符合实际,为杉木人工林健康评价提供了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油茶(Camellia oleifer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3种人工林和次生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明确中亚热带紫色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类型间的土壤质量差异,从而指导该区域的生态恢复与管理工作。结果表明:以6种土壤物理指标、8种土壤化学指标和4种土壤酶活性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出4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6.97%,其中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酸性磷酸酶活性、最大持水量、全氮质量分数、自然持水量、有机质质量分数和脲酶活性在第1主成分上有较高因子负荷,全磷质量分数、有效磷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蔗糖酶活性、pH和全碳质量分数在第2主成分上有较高因子负荷,第3主成分高权重变量为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第4主成分高权重变量仅为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林分之间土壤质量综合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油茶中龄林(0.389)、阔叶林(0.358)、马尾松中龄林(0.215)、油茶成熟林(0.174)、杉木中龄林(0.095)、油茶幼龄林(0.002)、马尾松成熟林(-0.113)、杉木成熟林(-0.432)、马尾松幼龄林(-0.689),油茶和阔叶林的土壤质量处于较高水平,其中油茶人工林各林龄林分土壤质量指数普遍高于同林龄的其他人工林类型,土壤质量较好,是中亚热带紫色土丘陵区较为适宜的人工林类型。  相似文献   

15.
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系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于1992年4月和8月分别对建瓯吉阳1984年营造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系统土壤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的(杉木单作)相比,复合系统土壤微生物总数和各生理类群的数量增加,土壤酶活性得到加强,土壤生化作用强度提高,土壤肥力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杉木的生长.其中杉木─油桐─仙人草复合经营系统的比杉木─油桐复合经营系统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目标树经营对杉木人工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以14年生杉木中龄林为对象,设计目标树经营(TM)、目标树施肥经营(TF)、传统经营对照(CK)3种经营模式,开展目标树经营对杉木生长和土壤肥力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TM、TF经营模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杉木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年均增量,其中,杉木单株材积年均增量分别显著增加0.030 6、0.031 6 m3。目标树经营模式显著影响0~10 cm土层肥力指标,均呈现出TF>TM>CK。其中,TM模式下的土壤水解性N、有效P、速效K分别比对照增加7.1%、9.2%、24.9%,而TF模式下分别增加15.2%、9.5%、30.7%。同时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综上所述,目标树经营模式能够改善杉木人工林的土壤肥力,提高杉木的生长质量,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乳源木莲千林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乳源木莲人工造林试验及杉莲混交造林的生长情况和生物量结构,结果表明,乳源木莲具有适应性强,育苗造林容易成功,幼年快等优良性状,9年生的杉莲混交林中,乳源木莲平均胸径7.3-8.1略小于杉木,平均树高7.1-7.4m,有略高于杉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了118块杉木人工样地的林分生长和环境因素资料,用环境因子中10个定性和4个定量因子对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杉木要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的预防模型。经复相关系数的F检验表明模型达到极显水平,可应用于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预报,并对各环境因子的偏相关系数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海拔、坡位和林分平均胸径是影响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的重要因子(a=0.01),而  相似文献   

19.
中亚热带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福建选择杉木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进行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含碳率、碳贮量和年净固碳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含碳率介于40.25%~53.52%之间,均表现为中龄林最大,成熟林次之,幼龄林最小;而0~100 cm土层土壤含碳率则表现为成熟林最大,中龄林次之,幼龄林最小。随林龄增大,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逐渐增大,成熟林分别是幼龄林和中龄林的1.63倍和1.19倍,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碳贮量差异引起的。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年净固碳量表现为中龄林最大,分别比幼龄林和成熟林大3.487 t/(hm2.a)和3.748 t/(hm2.a),其中中龄林乔木层年净固碳量分别比幼龄林、成熟林大2.713 t/(hm2.a)和3.033 t/(hm2.a),占总差异的77.8%和80.9%。  相似文献   

20.
杉木毛竹混交复层林生物量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本文对杉木(20年生)毛竹混交林各项经营模式林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其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经营杉木毛竹混交林,调整适宜杉木密度,不仅能提高杉木生长量也极有利于毛竹生长,其中在杉木近熟林时最适宜的杉木密度为870株/hm2左右,具有最大的总生物量,比杉木纯林大1.43倍,并能提高光能和土壤营养空间利用.杉木毛竹复层混交林是我国南方各省区重要的混交林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