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东、南、西三面环山,北临大江,大致上是一个以赣江、鄱阳湖为中心的大盆地。境内地形多样,江河纵横,气候温暖湿润,自然条件优越。江西,是中华大地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蚕业渊源也甚早。一九七八年在江西贵溪春秋战国时期的崖墓中发现了为数不少的纺织品和纺织工具,其中也有丝绢,表明江西地区至迟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了蚕桑生产。但是,由于各种社会的和自然的原因,使江西蚕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走了一段相当艰难缓慢迂回曲折的路程。直到唐代,江西蚕业和全国蚕业发达地区相比,还不占重要地位。《唐六典》和《元和郡县志》所列全国丝绢产地和贡赋中还未见江西的材料。宋代,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在劳动人民艰苦开拓下,江西蚕业出现了繁荣兴盛的新局面,达到了江西蚕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本文试图就宋代江西蚕业发展情况,作  相似文献   

2.
宋人楼(王寿)的《耕织图》在我国古代农业史和丝绸史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我们一直苦于未得见其实物,只能在传为楼(王寿)所作的《耕织图诗》或是在后世的临摹和翻刻本中窥其一二。近日欣闻黑龙江省大庆市发现宋人《蚕织图》一卷乃是楼(王寿)《耕织图》中织图的摹本,又见《文物》上发表了全部照片,并拜读了林桂英和刘锋彤两位先生的大作“宋《蚕织图》卷初探”。(下称林文),深受启发,得益非浅。在此以前,探讨《耕织图》的专论,就本国来说,在大陆主要有蒋文光先生的“从《耕织图》刻石看宋代的农业和蚕桑”(下称蒋文),在台湾主  相似文献   

3.
三、中国蚕业中心南移对中国蚕业及中国社会经济之影响(一)对中国蚕业之影响蚕业中心南移,从发轫到完成,经历了几百年,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北方的蚕业技术不断南下,与南方原有的蚕业技术结合在一起,融会贯通,起到取长补短精益求精的作用。因此,南方蚕业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反映这一时期南方蚕业情况的蚕业著作接二连三地出现了。诸如孙光宪的《蚕书》,托名淮南王刘安的《淮南王养蚕经》,秦观的《蚕书》和陈旉的《农书》下卷蚕桑篇等等。前两书已佚,所以现存蚕业史上最早的蚕业专著当推秦观的《蚕书》。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茶叶业的兴旺始于唐代,发展到宋代,更为人们所崇尚。北宋著名的奸臣蔡京之子蔡绦曾指出:“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而本朝又至祜陵(即宋徵宗,笔者注)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茶叶业的兴衰同国计民生紧密联系起来。江西气候湿润多雨,丘陵广阔,极宜茶叶的生长,故自唐以降,茶叶就成为江西农村生产中重要的经济作物。到宋代,江西的茶叶种植、管理及茶叶焙制工艺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茶叶收入成为江西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宋政府茶利的主要提供地之一。研究宋代江西经济状况,必须提到江西茶叶业的情况;研究宋代茶叶业的发展状况,也必然要提到江西的茶叶业。本文试图对宋代江西的茶叶业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一、前言我国是世界蚕业的起源地,任何国家的蚕业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过去的。这早已为中外学者所公认。中国的蚕业(包括蚕、桑、丝)中心,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在黄河流域。至宋代才出现根本的改变,蚕业中心从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下游太湖地区。从此黄河流域的蚕业就一蹶不振,昔日“沃若”的桑林也逐渐凋零,而东南太湖地区的蚕业却得到迅猛地发展,蚕业技术水平达到空前的高度,形成我国历史上新的蚕业中心。这个转移开始于唐末五代,完成于南宋,历时数百年,贯穿有宋一代,涉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纵贯中国南北,影响深远,是中国蚕业史上的大事。这个转移的来龙去脉如何?它的原因是什么了对中国蚕业以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研究这个问题有何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我  相似文献   

6.
《特种经济动植物》2014,(全国部分)
正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蚕业》《中国蚕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期刊,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战线。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病、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野蚕方面的科技文章以及有关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辟有热点聚焦、综述、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7.
近十余年来,我国广大蚕区正在宣传推广一种新蔟具——方格蔟。方格蔟是从日本引进的(日本称之为回转蔟),这已众所周知。可是,目前还没有人再向上追溯,寻找方格蔟的渊源出自何处!其实,方格蔟最早的创制者是中国人,我国杭嘉湖蚕区,早在宋代就见有这种蔟具了。方格蔟图形初见于南宋楼(王寿)的《耕织图》。楼(王寿)绘的宋本《耕织图》现在虽已不可得,但自宋以后依照楼(王寿)《耕织图》描绘、临摹和翻刻者,元、明、清各代都有。《耕织图》在代代相传重绘、翻刻之中,虽在艺术性方面各有千秋,而其中技术内容的格局毫无疑问是从宋代沿袭下来的。所以说,方格蔟至迟自南宋以来,我国东南蚕区已收入当时的“科普”图谱——《耕织图》了。就现有史料表明,我国宋代以来使用的“力格蔟”很可能出自杭嘉湖地区养蚕家的创造,但元,明以来,这种“方格蔟”在当时的农书、蚕书中已不再见有应用和记述,  相似文献   

8.
<正>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蚕业》《中国蚕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期刊,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战线。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病、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野蚕方面的科技文章以及有关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辟有热点聚焦、综述、科学试验、  相似文献   

9.
《中华农学会报》中刊载的蚕业科技文章共126篇,占全部收录文章的6.08%,内容包括育蚕科技、蚕业通论、茧丝生产、栽桑科技及蚕业资讯五个部分。《中华农学会报》中的蚕业文章集中发表在农村复兴热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性。《中华农学会报》传播的蚕业科技内容虽然涉及面广,但是又不面面俱到。《中华农学会报》刊载的以蚕桑丝为主题的文章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中华农学会报》蚕业科技文章涉及到的区域主要是江苏、浙江、广东。  相似文献   

10.
江西是世界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宋代是江西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最能代表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创新及先进生产工具的推广和普及,曾之谨专门论述农具的著作《农器谱》正是这一时期江西农耕文明进步发展的理论结晶。《农器谱》是一部最早系统记述各种农具的专著,对当时江西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 《四川蚕业》是四川省蚕桑学会与四川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合办的全省性蚕业科技期刊,创办于1972年。1988年5月被评为四川省科协系统优秀期刊,获四川省科协颁发的优秀期刊奖状。我们在办刊中,有如下体会: 一、坚定办刊宗旨,立足本省,为发展蚕业提高经济效益服务。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根据我省蚕业发展情况,针对桑、蚕、种、茧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不高的情况出发,我刊的宗旨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应用为主。立足本省,面向基层,为蚕桑生产、科研、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引文分析的方法,对1984~1989年六年间《蚕业科学》和《日本蚕丝学杂志》的引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比较,以反映当前中日蚕业理论研究和应用水平以及两国蚕业科技人员应用文献的某些情况和特点。两刊的统计项目有引文量、引文语种、引文文献类型、引文年代分布、自引率和被引期刊情况,并分别揭示出36种和72种中日蚕业科技人员常用的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3.
肖克之 《农业考古》2002,(1):304-307,324
植桑养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它几近乎与文明的发展同步,不仅民间重视,皇家也以此为要事。古代即有皇帝亲耕为范的先农坛,又有皇后采桑喂蚕为范的先蚕坛,这足以说明先人对蚕桑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关于桑方面的文献出现很早,但多已亡佚。目前能见到的最早文献,是清代王仁辑佚的的汉代刘安所撰《蚕经》,虽然仅存只言片语,终是仅存早期的文献。成秩现存最早文献是宋代秦观所撰的《蚕书》。曾有南宋嘉定7年(1214)真州刻本。有人认为《蚕书》是秦观之子的作品,近人余嘉熙考证确认是秦观之作。宋代蚕桑之作……  相似文献   

14.
《中国蚕业》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蚕业科技期刊,面向蚕业生产和科研,实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服务于全国蚕丝业战线。主要刊登栽桑、养蚕、蚕病、蚕种、制丝、蚕业经济、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和野蚕方面的科技文章以及有关茧丝绸方面的政策法规等。辟有技术体系建设、热点聚焦、综述、科学试验、产业论  相似文献   

15.
在对山西省5个蚕桑示范基地县共100户蚕农进行《蚕业风险及其防范》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统计了蚕业风险和蚕业风险防范等相关内容,分析了蚕业风险对农户收益及其生产行为的影响,总结了蚕业风险、蚕业风险防范及蚕业风险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推行标准化养蚕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准化养蚕是蚕业发展的必然之路,既能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又可适应市场需求,促进蚕业健康发展。论述了推行标准化养蚕的必要性,以促进蚕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7.
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夏汉宁先生组织编撰出版、反映宋代江西科举文化的《北宋江西籍进士考录》《南宋江西籍进士考录》《宋代江西籍进士地图》三部著作,从计量文献学与文化地理学角度研究科举与进士,基础考证与研究分析并重,为宋代江西地域文化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并将催生出新的研究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早在二千多年前,中国丝绸传入欧洲时,西方人竟不知光辉夺目的丝绸织物何以形成?……这大概是“神”的主宰吧?于是古代西方人象神话中懂憬‘天堂’的美好那样欣羡,惊叹。他们抚摸着轻盈、柔软的丝绸感叹地说:真象一个美丽的梦!……”这是摆在我面前的《蚕业史话》中“写在前面”的话。生动的文笔、精美的插图吸引着我。对蚕桑我虽是门外汉,但因父母以前是蚕桑干部,小时候耳闻目睹,略知一二,也就壮着胆子试图乱涂几笔。翻开《蚕业史话》,如同打开一幅优美的画卷,几千年我国蚕业发展的光辉历史,历历如在眼前。作者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副研究员、蚕业史专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周匡  相似文献   

19.
<正>内容简介: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有不少企业参与到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发中来;80年代后,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和技术进步不断加快,其成果辐射到农业、日用化工、食品、医药等许多领域,甚至正在成为新产业的支撑,为蚕桑这个古老的产业注入了新的生命。舒惠国先生的新作《蚕业资源综合利用》从蚕业资源利用出发,详细介绍了蚕业资源综合开发出的多种产品以及它们的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包括蚕沙叶绿素、蚕蛹油和蚕蛹蛋白加  相似文献   

20.
论述长江流域蚕业带的重要性,分析桑蚕茧产量的分布,蚕业生产现状与优势,桑蚕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提出合理布局和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