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依据生态绿当量的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之中。结果表明,城区的实际总绿当量为0.940,小于最佳林地覆盖面积对应的生态绿当量,须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所以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上述模型的城区土地利用优化建议。经计算,优化后的城区总绿当量为1.026,符合最佳绿地覆盖要求,表明城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达到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理论,构建土地利用结构模型,利用乌海市2005年和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测算出乌海市各种用地类型的绿当量和区域总绿当量,用以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年、2010年乌海市生态绿当量都小于1,生态环境较差;②优化方案需要通过林地、园地、城市绿地及绿化带的增加来提高土地利用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计算湖南省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各类用地的绿当量和总绿当量,探讨了生态旅游系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生态标准,以评价其生态旅游环境。结果表明,目前岳麓山生态旅游景区的森林覆盖率略低于最佳森林覆盖率,林地分布不均,生态体系不够完善,但其整体绿当量(1.13)高于最佳森林覆盖率对应的绿当量(1.00)。岳麓山生态旅游景区的土地资源利用结构较为合理,但林地分布不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措施,1)通过提高岳麓山脉以外地区的绿地面积,促使岳麓山的森林覆盖率达到理想水平;2)在符合生态优先的前提下,进行人文景观开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梅州市为例,利用1986年与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生态绿当量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度量指标,引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测算出各区县各种用地类型的绿当量和区域总绿当量,用以衡量生态环境情况.结果表明:①1986年-2006年,梅州市及各区县生态绿当量均有所提高,生态环境有改善;②生态绿当量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具有涵义明确,计算简单方便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省贵阳市为研究对象,从结构连通性、绿当量强度、功能连通性三方面入手,采用绿当量计算阻力系数,并利用阻力因子的分级对MCR模型进行修正,模拟生态景观连通性优化廊道,对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研究。结果显示,2001—2013年,研究区景观破碎度、人类干扰程度大幅增大,生物多样性有所提高,景观连通性、团聚性减弱,结构连通性总体呈下降趋势,威胁区域景观生态功能的流通;中心城区绿当量强度明显下降,3县1市地区的绿当量强度增加;阻力值分布呈4个阻力高值区,阻碍了生态流的流通,可构建2条优化主廊道及2条优化次廊道作为物种迁移和生态流空间扩散的通道。  相似文献   

6.
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荒漠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示范点,其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相对复杂.以2005、2010和2013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生态绿当量、土地利用结构指数、生态系统价值,分别评价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以及生态系统健康.结果表明,2005 ~ 2013年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生态绿当量大于1,土地利用结构合理,立体绿化效果不断提升;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加,优势度指数不断减少,表明保护区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沙坡头自然保护区的相对生态价值在研究时段有所提升,生态健康状况已转向健康型.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态效益的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线性规划法,基于生态功能绿当量对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需要通过园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目标,牧草地、未利用土地减少幅度不大,建设用地中除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外其余用地均增加;为同时满足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目标,部分地类的面积有所减少(如耕地),在满足生态效益最大的同时兼顾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实现;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开展提高耕地质量的土地开发整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挖掘非农建设用地的绿当量和生态服务价值是实现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效益优化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是针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结构调整与布局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做出的预测性评估.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分别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重点建设项目2个方面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其中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环境影响评估中从生态服务价值,生态绿当量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是有利于镇江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绿当量模型,以宁夏银川市滨河新区核心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核心区绿当量总面积为51.11 km2,覆盖率为31.17%;核心区现状土地绿当量较大,生态环境良好,具备建设生态城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以环首都县域层面为研究主体,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环首都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18年环首都区域13县(市、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介于0.2~0.5,土地生态承载力水平较低,需要分区域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优化过程中,I区、Ⅱ区以生态效益优先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Ⅲ区、IV区以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最终得到环首都4个区域的优化方案。该方案可实现环首都区域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顾余庆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082-11083
研究绿色空间与生态用地发展模式,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进行绿色空间界定,将对南京的绿色空间概念演替和生态用地模式加以探讨。提出绿色空间构筑应该依据土地利用总体的自然状况确定森林覆盖率的合理标准,还要根据域内的土地系统差异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等,分区分带地确定森林用地标准。  相似文献   

12.
以长河镇航空影像为基础,结合Arcgis、Fragstats 等相关软件,对长河镇绿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定性评价绿地斑块组成及破碎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河镇4个生态绿地网络预案。通过分析不同网络预案廊道数量、长度和密度指标,以及网络结构α指数、β指数和γ指数,确定适合长河镇生态绿地网络构建最优预案。结果表明,长河镇生态绿地斑块数量为6 329块,总面积1 517.24 hm2,各类绿地类型斑块数量及面积差异较大,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通过比较研究,确定预案四具有较高的廊道连通性、网络闭合度和连接度,以及较低网络结构成本比等,优化了生态绿地网络绿地建设,有利于促进长河镇生态绿地连通性,增强生态绿地系统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杜松翠  魏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50-15553
借助昆明市1∶20 000卫星影像图以及10 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图像,以五华区绿化主管部门统计的绿化数据和实地调查收集的数据为基础。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城市绿地斑块平均面积、景观破碎度、景观连接度3个能够反映景观空间特征的指标参数,对昆明市五华区主城区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3个指标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五华区主城区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存在城市绿地以小型斑块为主,斑块平均面积较小;城市绿地斑块小而碎,绿地景观破碎度较大;绿地斑块间景观连接度较弱,生态廊道宽度较窄,不能充分发挥景观廊道的生态效益等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优化的意见和建议,为优化和创造五华区优良的城市绿地景观空间特征及构建生态安全的景观生态格局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区域资源优势鉴别与农用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分析鉴别闽侯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 ,采用线性规划法对区域农用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 .结果表明 :闽侯县具有耕地、园地和水域等土地资源优势 ,粮食、蔬菜、水果和淡水产品优势 ,劳动力数量、有效灌溉、电气化、化肥投入和保收比重等开发条件优势以及区位和政策优势 .农用地利用结构优化后 ,2 0 10年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青饲料与绿肥、林地、园地和淡水养殖用地将分别比 1998年增长 31.10 %、31.2 0 %、87.5 4 %、37.74 %、3.70 %、14.36%和 2 2 1.31% ,农用地总产值是 1998年的 1.66倍 ,既可充分发挥全县的资源优势 ,又能取得较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刘红芳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2):2466-2469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选择2001-2009年抚州市临川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其土地产出效益,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抚州市临川区生态效益与各类用地面积的多元回归方程.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目标规划法,建立抚州市临川区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决策模型,使得生态效益最佳,同时兼顾社会和经济效益,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途径,拟通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区域土地利用目标量化至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中,采用模糊两阶段算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曲周县为例,通过Markov算法计算出自然演化方案下土地利用结构(2035年),并将现状方案(2012年)、自然演化方案(2035年)、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后的曲周县土地利用结构(2.87)其满意度明显高于现状方案(2.80)、自然演化方案(2.2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也更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有效性。2)对自然演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曲周县现行的经济驱动模式对于生态效益、区域水资源造成损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基础框架,嵌入ISM和模糊分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目标,保持其余地类结构的相对稳定,协调平衡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间的结构比例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农九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九师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满足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结构、农用地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均得到了较好的优化;耕地实现了总量动态平衡并略有增加的目标;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实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