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超高产玉米叶面积及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智鸿  申林  孙刚  曹洋  包岩  梁煊赫  吴春胜  孙丰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27-2228,2230
以超高产玉米先玉335及郑单958和普通玉米长城799为试验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结果表明,玉米植株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的关系呈S型生长曲线;在群体干物质积累速率和最终积累量都表现出先玉335高于郑单958及长城799的趋势.苞叶和茎鞘中干物质向籽粒运转率较高,茎鞘中积累的干物质对玉米籽粒的贡献率最大.在功能上,高产玉米先玉335叶片长成以后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持续时间均高于长城799,长城799大,这对乳熟期获取较大的生物产量和提高籽粒产量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长花序短果枝株型大豆品种沈农6号叶片的产量形成,结果表明,沈农6号的生物产量在不同施肥量间差异显著,在不同种植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这说明生物产量受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影响都较大。在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条件下,生物产量最大积累速率出现的时间不同,最大积累速率也不同。在同一施肥水平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生物产量最大积累速率有降低的趋势。在3种不同的种植密度下,以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的植株籽粒所占的比例最大(37%)。种植密度为7.5万株/11m2和15.0万株/hm^2的群体籽粒分布均集中植株中下部,而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的籽粒主要分布于植株中上部。短果枝出现的最早层次都是在20~30cm。在植株上,短果枝的分布位置有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不同种植密度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施肥水平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而施肥水平与密度互作间的产量差异显著。这说明:对沈农6号而言,种植密度对产量形成更为重要,并且施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种植密度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新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 1号”和“石大豆 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下 ,开花后灌浆期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不同施肥水平、不同种植密度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状况均存在较大差异 ;群体植株不同冠层籽粒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分布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大豆籽粒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新疆高产春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处理下,籽粒干物质的积累规律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施肥水平、种植密度及冠层间的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存在较大差异;植株中、上层籽粒干物质积累量与最后的产量形成关系密切,2个品种中层籽粒的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达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高产夏玉米钙的吸收与再分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就高产条件下两种株型夏玉米在不同生育时期对钙的吸收、积累及钙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植株相对含钙量在整个生育期中呈现“前高后低”的变化趋势。植株吸收的钙主要分配到叶片和茎杆中。玉米对钙的吸收有2个高峰期,平展型品种沈单7号分别在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和籽粒形成期,紧凑型品种掖单13号则分别在大喇叭口至吐丝期和乳熟末期。每形成百公斤籽粒需吸收钙0.52~0.64kg.营养体中的钙并不向籽粒进行转移,籽粒中的钙则几乎全部来自于籽粒发育期间土壤钙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品种小豆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方法】2008-2009年,以高产小豆品种(系)"2000-75"、"冀红9218"和低产小豆品种(系)"红宝1号"、"湾选1号"为材料,研究小豆开花至成熟期植株茎秆、叶片、幼壳、籽粒等的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小豆开花后,植株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呈近"S"型变化趋势,花后7~14d是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地上部干物质和籽粒干物质积累速率明显较低产品种"湾选1号"和"红宝1号"快;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是籽粒充实的主要源器官,其转运率高达17.23%~22.31%,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不同品种小豆间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差异显著,高产品种"2000-75"和"冀红9218"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强,尤其是主茎上部开花节位叶片干物质积累较多,为后期产量形成奠定了基础。【结论】在小豆生产实践中,提高籽粒产量的关键是选用库容大的多荚、大粒型品种;加强花后田间管理,以延缓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衰老;采用去除无效分枝等措施,增强源库间的物质运输与分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新疆高产大豆品种新大豆1号和石大豆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及施肥水平处理下,籽粒干物质的积累动态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对于参试的2个大豆品种在本试验所设置的各处理组合中,最适宜施肥量及种植密度组合均为施纯氮180 kg/hm<'2>、留苗15万株/hm<'2>;植株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最终的产量形成均集中在植株的中、上层籽粒.  相似文献   

8.
1994~1995年在江苏农学院农场春播,用4个爆裂玉米材料与普通玉米高产品种西玉3号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爆玉米的生育特性。结果表明:爆玉米的出叶进程与对照相同,籽粒灌浆结实期比对照短7~10d;爆玉米叶窄长,苗期叶面积增加慢,最大LAI小,高值LAI稳定期短,花后LAI下降快,一生尤其花后光合势小;株细高,穗位高;根数少和粒重粒叶比低的特征进而强烈影响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籽粒产量是对照的38.66%~46.40%;植株一生的干物质积累尤以拔节前和吐丝后的生育阶段的积累量较低,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尤以穗粒的积累能力差;提高产量的途径是增加粒数和粒重并重;培壮茎秆,促进气生根发生,提高叶系尤其是花后叶系的净同化率,扩大籽粒库容量,增加粒叶比和提高花后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是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及籽粒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高产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3个水稻品种为试材,从物质生产角度研究水稻高产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高的干物质积累总量亦即高的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其生育中期和后期群体生长率显著高于低产品种。高产品种籽粒产量主要来源于生育后期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并与其齐穗后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不同类型小麦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5,(5):561-565
为了筛选适宜旱作麦区高产、高效品种,2012—2013年在山西闻喜县进行大田试验,根据产量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16个品种分为高产品种和低产品种,并选择其中8个品种研究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品种拔节—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各生育阶段植株氮素吸收量、开花—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所占比例、花前氮素运转量(除运旱618外)、花后氮素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高于低产品种;高产品种中运旱20410、运旱805的花前氮素运转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植株氮素吸收量、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高于其他品种;石麦19号、临Y8159的花后氮素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生产效率均高于其他品种。可见,运旱20410、运旱805具有较高的氮素吸收积累能力,石麦19号、临Y8159能够高效利用氮素,形成较高的产量。因此,石麦19号、临Y8159是适宜该旱作麦区生长的高产、高效品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相同密度下不同穴播模式及株行距配置对新疆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 以玉米品种新玉59号为材料,在覆膜滴灌条件下,分别设置相同密度的1穴1株(H1)和1穴3株(H3)2种穴播模式,分析不同穴播模式及株行距配置下,玉米生育期内生物学性状指标及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 在同一种植密度下, H3处理在拔节期的叶面积显著大于H1处理。H3在抽雄期、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比H1处理分别高16%、9%,光合势比H1处理分别高18%、25%;H1处理的株高为227.70 cm,茎粗为18.01 mm,比H3处理高11%和5%。H3处理的有效穗数、穗粒数比H1处理高10%、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1穴3株(H3)处理的产量为11 825 kg/hm2,较H1增产16%,且显著高于H1处理。【结论】 1穴3株种植模式显著促进了玉米叶面积的增长,延缓后期叶片的衰老,有助于后期光合产物的积累,抽雄期后叶面积指数、光合势提高,促进了玉米的生殖生长,提高了穗粒质量和玉米籽粒产量。在新疆玉米主产区,密度为139 500株/hm2(9 300株/667m2)下,1穴3株种植模式及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有利于实现玉米高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播期对饲用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并探索饲用玉米的适宜播期。[方法]以青贮50为试材,对不同播期下饲用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乳熟末期和成熟期饲草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随着播期的推迟,到达各物候期的日期延后,不同处理相同生育阶段的天数减少,最晚播种的玉米花粒期天数增多。全生育期和抽雄至乳熟末期的天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至6月15日播种的玉米天数最少,6月30日播种的玉米天数增多。五叶期玉米的株高随播期的推迟而增高。拔节期以6月15日播种的玉米株高最高,之后至开花吐丝期以5月30日播种的玉米株高最高。抽雄期玉米的单株绿叶数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灌浆后期至成熟期晚播玉米的单株绿叶数较多。随着播期的推迟,玉米鲜物质积累量、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均减少。[结论]在饲用玉米的适宜播期内,播种时间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南疆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与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以新冬20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种植密度,对其群体、个体生长性状及产量构成进行调查。[结果]随生育进程的发展,总茎数与叶面积指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干物质积累量则持续增加;最大总茎数在拔节期出现,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最大值在抽穗-扬花期。随密度增加,最高总茎数、株高、单株最大叶面积、群体最大LAI、单株和群体最大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350万株/hm2密度处理下的总茎数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而65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单株叶面积和群体LAI变化较大,500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变化较大,且产量构成因素均达到最大,产量最高达8 472.49 kg/hm2。[结论]在南疆地区,为了获得高产高效,冬小麦密度应控制在500万株/hm2时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夏谷品种群体发育与干物质积累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中秆大穗型品种鲁谷10号和矮秆紧凑型品种矮88为材料,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品种的群体结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叶面积变化动态相似,叶面积系数随密度的加大而提高,且增加趋势逐渐减弱;密度加大削弱单株发育,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特点不同,矮88前期积累快,产量形成主要在灌浆期前;鲁谷10号后期积累强度高,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主要时期,且随密度加大,生育后期对产量的形成贡献加大。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播期对小麦新品种‘泰科麦31'干物质积累转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的影响,于2019—2021年小麦生长季进行‘泰科麦31'不同播期试验。设置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和10月30日4个播期,依次记作SD1、SD2、SD3和SD4,测定不同播期下‘泰科麦31'不同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结构。系统分析了‘泰科麦31'不同播量对其干物质积累转运、叶面积指数、籽粒灌浆速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D2处理下‘泰科麦31'整个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其中拔节到开花阶段和开花到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均在SD2处理下最高;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的变化趋势为SD2>SD1>SD3>SD4;在越冬期和返青期,播期对‘泰科麦31'叶面积指数的影响的趋势为SD1>SD2>SD3>SD4,但在返青期之后,叶面积指数为SD2>SD3>SD1>SD4;15~25 d是‘泰科麦31'籽粒灌浆的快增期,在25 d时籽粒灌浆速率达到最高,25~30 d是‘泰科麦31'籽粒灌浆的缓增期,SD4的籽粒灌浆的增长要明显高于其他播期;SD2处理下‘泰科麦31'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可知,SD2产量最高的原因得益于SD2处理下的穗数最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时期喷施复合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植株生理特性,子粒灌浆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生长调节剂处理均能增加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SOD活性,但施用时期,施用量及种类不同,其效果有差异,拔节前施用MET混DPC能有效地促根,增蘖,壮秆,降低株高。孕穗期施用FA混GA3和BR混FA可显著地减少不孕小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粒重。扬花期施用的BR混FA和GA3混FA可明显的增加灌浆强度,提高千粒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黄淮海夏直播玉米成熟期短、脱水慢、栽培密度高(≥7.5×104株/hm2)导致的冠层光温利用率低等因素造成的减产问题,以籽粒机收夏玉米‘迪卡517’为试验材料,利用2种生长调节物质与行距模式配置的综合效应,分析其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灌浆速率及脱水速率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机收夏玉米生产用调节剂的选择及种植模式优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7.5×104株/hm2密度下氨基酸水溶肥处理,无论等行距或宽窄行模式,均能以较小的叶面积指数、较低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在授粉15天后随着高效的灌浆速率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及产量,相对于等行距模式差异不显著的脱水速率,宽窄行模式有利于将高效的籽粒脱水峰值提前至授粉后35天,且灌浆周期提前至花后45天,但收获期籽粒含水率仍不低于32%;而甜菜碱处理受宽窄行模式影响,生物产能过大,虽然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仍显著低于氨基酸水溶肥处理。建议黄淮海鲁中地区夏玉米‘迪卡517’推广70 cm+50 cm宽窄行栽培模式,6叶期喷施富锌氨基酸水溶肥提高收获指数与产量,若要实现籽粒机收,需通过延缓收获期来完成籽粒含水率不大于26%的脱水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苗期—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过程的影响程度,选取鲁单981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双行交错种植、双行平行种植、单行平行种植3种种植方式,分别在玉米出苗后17 d、拔节期、抽雄期、吐丝期、散粉期、灌浆期取样,分析了根、茎、叶、叶鞘、全株的干物质积累过程,建立了大田条件下鲁单981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的数学方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对全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程度差异很大,在相同生育时期,以双行交错种植的玉米干物质积累较多;对全株、根、茎、叶、叶鞘5个器官建立的数学模型,其方程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数学模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氮,果糖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因品种和取样日不同而异,植株,茎秆的果糖积累在开花期前表现正向杂种优势,而叶片为负向优势;不同生育期组织氮积累一般为正向中亲优势,而果糖和组织氮含量一般为负向优势,籽粒产量,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8.55%,7.31%和-0.90%,果糖积累的杂种优势与籽粒产量,籽粒氮(蛋白质)产量的和含量优势一般无显著相关关系;开花期和灌浆末期植株果糖含量的杂种优势正相关于籽粒产量优势,负相关于籽粒氮(蛋白质)含量优势,组织氮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与籽粒产量的优势无显著相关关系,而与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优势多为正相关,这表明很有可能通过间接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杂种优势,以提高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优势多为正相关。这表明很有可能通过间接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杂种优势,以提高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杂种优势,而不降低或者提高籽粒产量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密度下新葵18号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产量和含油率,分析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调查不同种植密度下新葵18号的生长数据,计算不同处理的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并测定含油率.[结果]种植密度对新葵18号的生长发育有着显著影响,低密度处理(4 000株/667 m2)的单株叶面积较高,高密度处理(5 500株/667 m2)的叶面积指数较高,产量、含油率和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方面以处理5 000株/667 m2的值最高.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但是密度超过5 000株/667 m2后,产量则表现出减少的趋势.[结论]适宜的种植密度可以调节新葵18号个体发育,最大发挥群体效应,在新疆5 000株/667 m2是新葵1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可以取得较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