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阔叶树种马占相思、木荷、红锥和针叶树种杉木、加勒比松5种纯林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木荷林的土壤容重较小,土壤保水性特别好,但通气性较差。加勒比松林的土壤容重大,土壤毛管孔隙少,但非毛管孔隙多,因而土壤保水性差而通气性好。马占相思、红锥和杉木林的土壤容重较小,土壤的毛管孔隙和非毛管孔隙比例协调,故土壤保水性和通气性都比较好。各林分土壤呈强酸性,有机质含量中等,全P和有效养分缺乏。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速生人工林的土壤环境效应,文章对比分析了海南昌江县次生林、桉树人工林和相思树人工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在0~60 cm次生林土壤容重最小,其次是桉树林,相思林最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非毛管孔隙度比值、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以及毛管/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次生林>桉树林>相思林;(2)桉树林、相思林与次生林0~60 cm土壤贮水能力相差较大;(3)3种林分间同一层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毛管/非毛管孔隙度比值、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贮水能力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底层达到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3层均不显著,各层土壤毛管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4)3种林分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增大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次生林以及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5)次生林的土壤容重、孔隙特征、持水性以及贮水能力随土壤深度变化,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桉树林和相思林的所有观测土壤物理变量...  相似文献   

3.
对成熟期的11年生尾巨桉林和23年生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杉木,种植尾巨桉后,尾巨桉林地0~60cm各层次土壤容重、自然含水量均较小,0~60cm各层次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及田间持水量均较大,林地土壤变得较为疏松,改善了土壤的透气状况和透水性,但土壤变得较为干燥,土壤表层沙化,粘粒下移。经方差分析,尾巨桉林和杉木林间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桉树林的土壤肥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年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估体系的95个桉树林样地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桉树林的土壤肥力。用环刀法测定其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等物理性质;用土壤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其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 按《我国土壤质地暂行分类方案》将95个样地土壤合并为粉壤土、粘壤土、粗砂土、细砂土、面砂土、粉粘土、砂粘土、粘土、壤粘土. 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土壤按质地类型划分为4类:第1类包括粉壤土、粉粘土和壤粘土,速效K含量较高,速效P含量中等,其余养分含量位居9种土壤的前列,容重和毛管孔隙中等,肥力较高;第2类是粘壤土,全K含量最高,速效N含量中等,其余养分含量较低,容重较小,毛管孔隙较大而非毛管孔隙中等,总体上肥力水平中等;第3类包括粗砂土、细砂土、面砂土和砂粘土,此类土大多数有机质、全N、全K、速效N、速效K含量低,而有的速效P含量较高,容重大、毛管孔隙小,总体来说肥力低; 第4类为肥力高的粘土,其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含量均是9种土壤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5.
广东桉树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水分含量现状、各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海拔、坡度和土壤有机质对上述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省桉树人工林土壤A层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全容水量、吸湿水含量显著高于B层,A层体积质量显著小于B层;不同区域土壤A层体积质量、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全容水量存在显著差异;除了非毛管孔隙度仅与全容水量(A层)、毛管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B层)显著相关外,土壤其他物理性质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土壤体积质量与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全容水量的最佳回归方程分别为对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和指数方程;海拔和坡度显著影响表层土壤的物理性质,对B层影响不显著;有机质对土壤A、B层物理性质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黎祖尧  方力 《竹子研究汇刊》1998,17(3):62-65,69
本文研究了石灰岩发育土壤的孔隙状况及与淡竹林分胸径和高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指出:石灰岩发育的土壤其孔隙状况差异较大,淡竹林分平均胸径,优势胸径,平均高和优势高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之产存在着明显的二次回归曲线关系,与毛管孔隙度间的相关性不明显;3个土壤孔隙因子对淡竹生长的综合影响非常显著,其中非毛菅孔隙度的影响最大,总孔隙度次之,毛菅孔隙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用环刀采集皆伐半年后的杉木林皆伐迹地土壤剖面0~5、5~10、10~15、15~20、20~25、25~30、30~35、35~40、40~45、45~50、65~70和90~95 cm土层的土样,测定其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等。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皆伐迹地的土壤容重和毛管孔隙度增加,非毛管孔隙度波动性下降,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下降后微升;与杉木林地表土层的土壤相比,皆伐迹地表土层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8.
2005年6-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的不同坡面设置了93个调查样点,研究了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坡向、坡位及植被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土深增加,土壤密度和石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却逐渐减小,但非毛管孔隙度在100 cm以下土层时因石砾含量加大却随土深增加而增大;(2)各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基本上均是阴坡优于半阴半阳坡和阳坡,半阴半阳坡与阳坡差别不大;(3)随着坡位下降,土壤厚度、土壤密度、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各种持水量指标基本上也是程度不同地减小,但上坡的持水量指标大于阴坡坡顶;(4)4种植被类型0~3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为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石砾含量为退耕地最低,其它3种植被类型差别不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是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非毛管孔隙度则是退耕地>乔木林地>天然灌丛>天然草地.其次,还建立了土壤物理性质与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壤深度、地表植被覆盖度等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
林地土壤渗透系数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容重呈线性相关,土壤物理性状中影响土壤渗透性的主要是非毛管孔隙;乔木林比灌木林更能提高深层土壤的渗透系数;造林整地大大降低表层土壤的渗透,易产生地表径流。水土保持林的营造应建立人工(乔木)—天然(灌丛)复合植被。  相似文献   

10.
以辽东半岛地区的红松、落叶松、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灌草4种主要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等方法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土层深度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范围分别在0.50~1.30 g/cm3、40%~88%、30%~80%。(2)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波动幅度先逐渐降低最后有所增加。不同林分持水能力不同,有林地>灌草地;落叶松林>红松林和红松针阔混交林>灌草地。(3)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厚度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性不显著。林分主要土壤物理性及其持水性受到林分类型和土壤深度的影响,表现出浅层和中层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强;落叶松林土壤结构质地更优,保水持水性更强。  相似文献   

11.
农林间作对核桃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不同间作模式的核桃林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间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较小,除土壤总孔隙度外,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和毛管孔隙度的差异性不显著;但对林木生长的影响较大,林木地径、树高、枝下高和冠幅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枝梢数、花芽数和标准枝长度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间作花生和红薯的核桃林Ⅲ最优,其次是间作小麦和花生的核桃林Ⅱ,而间作小麦和玉米的核桃林Ⅳ最差。间作物的高度是影响核桃幼林光照条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火干扰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马尾松人工林在强度、中度、轻度和无火干扰情况下林地土壤的物理性质.结果表明:轻度火干扰林地土壤中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小团聚体和原生土粒减少,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上升,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增加,其保水能力增强;随着火干扰强度(中度、强度火干扰)的增大,土壤中细土减少,质地变粗,土壤中大团聚体数量减少,小团聚体和原生土粒增加,表层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下降,大孔隙对火干扰更为敏感,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自然含水量和有效水含量减少,其中,中度、强度火干扰林地表层土壤有效水含量较无火干扰林地土壤分别低32.4%和36.3%,其保水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3.
闽中丘陵地竹杉混交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的结果表明:竹杉混交林与毛竹纯林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不同土层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竹杉混交林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较毛竹纯林含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2年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评估体系的95个桉树林样地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桉树林的土壤肥力。按《我国土壤质地暂行分类方案》将95个样地土壤合并为粉壤土、粘壤土、粗砂土、细砂土、面砂土、粉粘土、砂粘土、粘土、壤粘土。通过对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土壤按质地类型划分为4类:第1类包括粉壤土、粉粘土和壤粘土,速效K含量较高,速效P含量中等,其余养分含量位居9种土壤的前列,容重和毛管孔隙中等,肥力较高;第2类是粘壤土,全K含量最高,速效N含量中等,其余养分含量较低,容重较小,毛管孔隙较大而非毛管孔隙中等,总体上肥力水平中等;第3类包括粗砂土、细砂土、面砂土和砂粘土,此类土大多数有机质、全N、全K、速效N、速效K含量低,而有的速效P含量较高,容重大、毛管孔隙小,总体来说肥力低;第4类为肥力高的粘土,其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含量均是9种土壤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15.
以河北省围场县境内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间伐林分和未间伐林分林下灌草的调查以及林下光照条件、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分析其测定指标的相关关系对林下灌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后2年,Shannon多样性指数的提高与林冠覆盖度与土壤毛管空隙度存在极显著相关性。林冠覆盖度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及土壤容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而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及土壤容重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则存在显著相关(P<0.05)。针对主成分分析而言,光照及其土壤孔隙度与土壤的营养元素共同影响着林下草本的多样性,但是根据之前对各项指标的方差分析中发现,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含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对林下草本多样性短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光照(林冠覆盖度、林冠均匀度)和水分(土壤毛管含量)。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明林型差异对土壤理化特征及其持水能力的影响,采集老虎岭水源涵养林区域4种最典型的林型(马尾松林、马尾松-红锥林、马尾松-红锥-椆木林、红锥-大叶栎林)土壤进行理化特征及其持水能力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毛管孔隙度、持水能力和化学性质在4种林型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马尾松-红锥林土壤容重最小,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最大,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有机质、速效氮和速效磷最多;马尾松-红锥-椆木林非毛管孔隙度最大,全氮、全磷、速效钾和代换性镁最多;红锥-大叶栎林全钾最多;马尾松林土壤容重、非毛管持水量和代换性钙最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全量和速效养分均最低。总体表现,混交林型的土壤理化特征及持蓄能力均优于马尾松纯林,尤以马尾松-红锥林型为最佳。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大地震后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裂度1l级的灾难性特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同时也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伤害。在主地震带上的四川省绵阳市,以无林地上未滑坡、滑坡和崩塌3种立地类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于2009和2010年分别研究了地震后各立地类型不同层次的土壤容重、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结果如下:(1)大地震后无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受影响程度为崩塌〉滑坡〉未滑坡;(2)经过1a的自然恢复,各立地类型的土壤容重没有恢复;未滑坡样地和滑坡样地土壤表层(0~10cm)的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得到有效的恢复,土壤中层(10~20cm)和深层(20~40cm)的相应指标虽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但变化并不显著;而崩塌样地由于土壤结构被严重破坏,恢复缓慢。  相似文献   

18.
泥质海岸混交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工程措施对北方泥质海岸盐碱地进行工程整地修筑台田,于台田上布置杨树纯林、刺槐纯林、杨树—刺槐混交林3种栽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质海岸土壤质地粘重、立地条件差,3种栽植模式中,0~50cm土层的土壤粒径均以0.002mm的粒级为主,占机械组成的30%左右。0~20cm土层中,与刺槐纯林相比,杨—刺混交林、杨树纯林土壤有较小的容重,较大的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比刺槐纯林高。土壤有机质提高幅度以杨—刺混交林最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势必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可见在北方泥质海岸盐碱地上造林应注重推广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9.
海拔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毛竹分布南缘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选择土壤类型、坡度、坡向、经营水平等一致的3个海拔梯度毛竹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海拔梯度毛竹林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粘粒和砂粒含量增大,而毛管孔隙度和粉粒含量减小;海拔对毛竹林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影响不显著,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大;不同海拔梯度毛竹林30cm土层的土壤微结构颗粒组成为砂粒〉粉粒〉粘粒,粘粒、粉粒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砂粒含量趋于增大;试验区随海拔的升高,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趋于有利于毛竹林生长变化。  相似文献   

20.
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树种的幼苗为适应生长环境的变化,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在生物量和养分分配等方面渐渐地形成了一些适应生存环境竞争的特征。为了使格氏栲天然林保持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和促进格氏栲天然林种群的更新与繁殖,对格氏栲林窗内外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表层土壤中,林窗的土壤容重高于林内;在下层土壤中,林窗的容重低于林内。在同土壤层次,林窗与林内相比,土壤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数值林窗都要高,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同毛管孔隙度比值、土壤通气度则低。说明在土壤保水性方面,林窗要好于林内;在通气性与透水性方面,林内要好于林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