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高寒地区设施桃树延迟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寒地区发展设施桃树延迟栽培,能达到桃果品淡季供应市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在新疆高寒地区设施内进行晚熟桃品种的引种和示范,对设施桃树延迟栽培的园址选择、设施条件、科学选择品种、树形及定植密度、定植管理、结果期延后栽培管理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为种植户在设施桃树延迟栽培管理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推荐性国家标准《银耳生产技术规范》,对银耳栽培房的建设场地、规格及其附属设施做了详细规范。从此,银耳栽培房建设技术指标有了国家标准(以此标准建造的栽培房下称银耳标准栽培房)。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银耳的栽培场所,从最初的房前屋后的空地开始,到住房内,再到专用栽培房,现在终于有了标准栽培房。银耳标准栽培房的各项指标,是古田县银耳产业界长期以来对银耳栽培技术不断研究、探索、创新的成果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银耳产  相似文献   

3.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又称白木耳,是人们喜爱的保健食品.银耳原是野生于枯木上的胶质菌,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目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人工银耳栽培,实践证明,室内层架栽培银耳法,比一般方法增产25%,每100kg培养料可收干银耳16~20 kg,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平菇是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的腐生食用菌类。在我国,自温带、亚热带,以至青藏高原高寒地带及西北高寒地区新疆等地均有分布和栽培。云南省许多地区在年中不同季节,均可见平菇子实体发生。在广西桂林、百色地区的山区群众,于秋末冬初,或冬春季节,自林野采集野生平菇供作食用。在南宁地区,于五六月盛夏季节,气温高达35℃,在林荫草  相似文献   

5.
银耳是中国的特产,野生银耳数量稀少,一般采用人工栽培。银耳的人工栽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该文综述了我国银耳的研究历史,并对栽培、加工、药用、育种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包著勤  李志庭 《食用菌》2005,27(5):33-34
银耳属中温型的真菌,自然气候条件下袋栽银耳的菇峰期一般在春、秋两季,而夏季(6~8月)菇量少,市场价格较好且稳定。近年来,我县高山区充分利用地理气候优势,采用野外层架式遮阳棚,配合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进行生产夏季银耳,取得较好的效益。袋栽银耳,生长周期短,但管理技术要求严密,只有紧紧围绕银耳生长发育所需的生活条件,进行精细管理,才能取得丰产。现将夏季银耳栽培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赵同庆 《蔬菜》2006,(2):16-17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又称白木耳,是人们喜爱的保健食品。银耳原是野生于枯木上的胶质菌,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目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人工银耳栽培,实践证明,室内层架栽培银耳法,比一般方法增产25%,每100kg培养料可收干银耳16~20kg,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前,市场对优质鲜食葡萄要求是粒大、色佳、含糖量高、无污染、安全.由于高寒地区无霜期短,传统露地果园式栽培已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而设施栽培则具有显著的优势.根据设施的类型不同,设施栽培主要分为塑料大棚栽培和日光温室栽培两类.黑龙江省属高寒地区,设施栽培以目光温室为主.鲜食葡萄日光温室无公害、优质、高效栽培主要包括:品种的选择、确定适宜的葡萄架式、定植、整形修剪与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环节.其中品种的选择是基础,栽植与管理是关键,病虫害防治是保证.  相似文献   

9.
山楂在我国栽培地域较广,但在高寒地区,目前栽培面积较小。在我国高寒地区应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多的优势,发展山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银耳工厂化栽培中关键技术的研究,并对银耳工厂化栽培与传统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集成银耳工厂化栽培的关键技术,为银耳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高寒地区日光温室节瓜引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小平 《北方园艺》2013,(12):37-38
以2010年从广东引进的"粤农节瓜"品种为试材,于2011年在高寒地区青海西宁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2012年选用不同品种、不同栽培季节的节瓜,研究引种的节瓜在高寒地区的适应性及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引进的"粤农节瓜"品种在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夏茬可成功种植。  相似文献   

12.
银耳生产通常在每年春季三月,这时气候比较适宜,而在其它时间栽培都较困难,我们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多年的实验总结,找到了一条反季节栽培规律,解决高温严寒气候下照常生产银耳的技术,为菇农提供一条栽培新路。1菌种银耳反季节栽培必须选择好菌种,夏季栽培必须选择高温型菌株、如R08,R05。冬季栽培选择低温型菌株,如Rpo,R06。2从选料入手银耳栽培以棉籽壳为主要原料,棉籽壳来源于北方不同地区,处理工艺不一样,营养成份及含水量也不尽相同。应用于反季节栽培技术,必须选择配料,提高补偿效应。目前出售的棉籽壳都没有表明营养…  相似文献   

13.
通江(县)是银耳人工栽培发祥地。通江银耳特指在四川省通江县境内生长在青冈木上的银耳子实体。介绍通江银耳的栽培技术经历了古法栽培、旧法栽培、新法栽培和创新栽培四个历史阶段:古法栽培是找寻自然长有银耳的山林采伐青冈树,置于林间让其出耳,选山是其重要工序;旧法栽培形成了选山、砍棒和排山等13道作业工序;新法栽培融入了现代食用菌栽培理论技术,应用人工菌种和设施干预,形成有制种、砍棒、斫眼、接种、发菌、排堂等15道作业工序,增产和稳产效果显著;创新栽培突出栽培作业轻简化,在“凹口式”接种生产栽培种、电钻打孔和以钢架塑料大棚代替土墙耳堂等5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列举通江银耳历史产量和销售价格,指出曾经作为清朝贡品和达官显贵高端消费品的通江银耳,随着栽培技术的进步、产量的大幅增加及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如今普通群众也能够消费。  相似文献   

14.
银耳菌种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病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耳是众多食用菌生产中栽培难度较大的一个品种。俗话说:“银耳生产无常胜将军。”一语道破了:本领再高的栽菇能手,难免会出现1~2批的失败。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栽培者在管理技术上的失误,然而也不可否认银耳栽培的丰欠成败与菌种有直接的关系。为了避免因菌种质量问题,给栽培者带来生产上的失利,本文就关于银耳菌种除了杂菌污染和虫害侵袭之外,针对生理性变与生态失控所致的病害作了一些探讨,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得到完善的理论依据。1 病态特征与病理剖析银耳菌种是一个混合菌丝体结构。即由银耳菌丝和一种称为“…  相似文献   

15.
王丽芬 《中国食用菌》2015,(3):86-87,92
通过对银耳栽培场建设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论述,系统总结了银耳规模化、规范化栽培的最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平菇菌丝体生长阶段的最适温度为25~28℃,子实体形成最适温度为15~18℃。地处西北高寒地区的乌鲁木齐人防地道,温度仅10~12℃,平菇能否生长呢?为了探讨平菇的低温栽培,我们新疆生物土壤沙漠所同新市区、二宫铁路局及民航局人防办于1980年10月在人防地道里进行了平菇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17.
银耳是一种附木而生的真菌,近年来虽采用锯木屑栽培,但在树木资源缺乏的地区,发展银耳生产则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于1981年分别用棉籽壳与玉米芯粉作培养基代木屑栽培银耳,获得成功。从产量与质量上看,以棉籽壳栽培的效果好。一、试验经过棉籽壳的营养成分多而含量高,据河北晋县李庆福资料,棉籽壳含粗纤维26%,粗蛋白17.6%,脂肪8.8%,无氮浸出物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甘肃、青海、宁夏等西北省份高寒地区面积大,海拔高,气候寒冷,年均气温0~3℃,无霜期短,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落后,传统种植以小麦、马铃薯、豌豆、青稞、油菜等大宗农作物为主,种植业结构简单,没有形成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业产业.进入21世纪,以兰州为代表的甘肃高原夏菜的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增产增收幅度大.在其辐射带动下,邻近的高寒地区(海拔2 500m以上),如甘肃榆中、天祝以及青海互助等以禾谷类作物为主的高寒地区尝试引进试种冷凉夏菜.试种结果表明,高寒地区虽然气候寒冷,但6~9月份10~25℃的气温却非常适宜喜凉蔬菜的生长,而且病虫害少,上市期正值暑期,与低海拔地区相比,高寒冷凉蔬菜具有突出的品质和市场优势.现以充分发挥高寒地区的环境优势和发展有机、绿色蔬菜为目标,以天祝县为主要试验示范点,研究总结了海拔2 500m以上高寒地区露地娃娃菜的绿色栽培和保鲜贮运技术,旨在进一步扩大名优蔬菜品种的覆盖面,延伸高原夏菜的种植区域,为我国高寒蔬菜和高山蔬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市场七八月淡季大白菜的供应,塞外高寒地区反季节白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选用品种不当及栽培技术不配套引起的生产损失也随之增加。笔者通过3a(年)的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宜塞外高寒地区栽培的品种及高产栽培配套技术。1适宜塞外高寒地区反季节栽培的品种...  相似文献   

20.
丁湖广 《食药用菌》2012,(6):325-329
银耳培养料栽培是取代传统的木材(原木或段木)栽培,主要以杂木屑、棉籽壳等为原料,辅以麦麸、蔗糖、石膏等作为培养料,进行塑料袋或罐、瓶式栽培。目前我国银耳产量的95%为培养料袋栽。1银耳栽培季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