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不同的刈割强度下(不同刈割频度7、10、13 d/次和不同留茬高度5、8、11 cm),对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出苗率、草坪密度、色泽、质地、均一性、再生速度等多项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青海草地早熟禾有着较高的出苗率(65%以上),且幼苗抗寒性好;8 cm的留茬高度下,青海草地早熟禾各项指标表现最佳,而7 d/次的刈割频度下再生速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新建植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其再生速度显著高于5龄青海草地早熟禾(P<0.05)。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不同刈割强度下再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高度与频度不同,牧草再生能力不同。留茬11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的再生速度最快达到0.6182cm/d,其次是留茬5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速度为0.6016cm/d,最后是留茬8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速度为0.5821cm/d。累计生长量为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37.0979cm,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36.0938cm,留茬8cm刈割频度7d的累计生长量最低,为34.9306cm。日生物量分别是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2.16g/(d·m^-2),留茬8cm刈割频度7d的是1.94g/(d·m^-2),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1.60g/(d·m^-2)。累计生物量分别是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106.0g/m^2,留茬8C1TI刈割频度7d的是95.2g/m^2,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为78.7g/m^2。再生速度留茬5cm刈割频度7d与留茬8cm刈割频度7d和留茬1cm刈割频度7d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刈割对大针茅(Stipa grandis)草原生产力及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刈割为对照(CK),以不同留茬高度8 cm (R8),5 cm (R5),2 cm (R2)为处理,于2014—2019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对草地地上生物量、牧草产量及刈割生产力衰减指数(Mowing reducing productivity index,MRPI)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与CK相比,R5和R2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2016年,R2的群落产量显著高于R5(P<0.05);随着留茬高度逐渐降低,禾草相对地上生物量及相对产量呈增加趋势,而非禾草呈降低趋势。然而,R2的群落MRPI显著低于R8(P<0.05),主要由非禾草的MRPI降低造成,此外,R2的禾草和非禾草MRPI的变异系数高于R5和R8。综上所述,在草地刈割利用过程中,植物群落刈割留茬高度为8 cm时较适宜,有利于草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合理的刈割对提高牧草利用价值,维护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以高寒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秋季刈割后,研究了刈割对高寒退化草地牧草产量、草地群落多样性、土壤特性及牧草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后,草地总地上生物量以及莎草科、豆科和杂类草地上生物量有所增加,其中豆科增加显著(P0.05),且禾本科、莎草科以及豆科生物量显著高于上一年(P0.05)。草地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均有增加趋势,且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围封(P0.05)。刈割后土壤全氮、有机质及速效磷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刈割2年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刈割1年(P0.05);速效钾含量较围封有所增加,而全钾含量显著低于围封(P0.05)。刈割后,牧草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于2015~2018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在内蒙古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大针茅草原进行野外刈割并取样,设置轻度刈割(LM,留茬8cm)、中度刈割(MM,留茬5cm)及重度刈割(HM,留茬2cm)3个留茬高度,以围封(CK)为对照,通过对各处理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测定及根冠比的计算,探讨不同留茬高度对草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降低、强度增大,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与CK相比,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对刈割响应迅速,而地下生物量则降低不显著,响应迟缓,有所滞后。与CK相比,轻度刈割下,地上生物量有所降低,但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有所增加;中度及重度刈割下,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地下生物量及总生物量有所降低。其次,随着刈割强度增大,群落根冠比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孙宇  张峰  郑佳华  赵天启  赵萌莉  张彬 《草地学报》2021,29(8):1859-1864
刈割作为草地有效管理手段之一,对生态系统功能与多样性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围封草地作为对照,探讨了不同刈割留茬高度(留茬8 cm、留茬5 cm和留茬2 cm)对群落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围封草地相比,留茬8 cm对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留茬5 cm和2 cm处理显著降低了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多年生禾草和大针茅生物量在留茬2 cm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留茬8 cm和5 cm处理显著提高了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P<0.05)。相关结果表明合理的留茬高度对草原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有积极影响,本试验对指导当地生产实际、提高草地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对高寒混播草地牧草营养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垂穗披碱草/星星草混播草地三个放牧季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放牧强度对牧草总能和粗灰分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粗蛋白质、磷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显著(P〈0.05),而对粗脂肪、粗纤维、钙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不显著(P〉0.05);放牧时间对粗蛋白质、粗纤维、钙、磷、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总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影响不显著(P〉0.05);各放牧区牧草平均总能和磷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与粗蛋白质和粗纤维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不同刈割强度下再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高度与频度不同,牧草再生能力不同。低茬高频的刈割,即留茬高度5cm、刈割频度7天/次,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性达到最佳水平,产草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不同刈割强度下再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高度与频度不同,牧草再生能力不同.低茬高频的刈割,即留茬高度5 cm、刈割频度7天/次,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性达到最佳水平,产草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青海草地早熟禾生长和根系特征对刈割强度的响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取长势均匀的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划分为12个小区,设置4种处理,分别为对照(CK,不进行任何处理)、轻度刈割(LC,留茬10 cm)、中度刈割(MC,留茬5 cm)、重度刈割(HC,留茬2 cm),每种处理3次重复,于2019年6月底和7月底各刈割1次,并分别于刈割30 d后测定各处理青海草地早熟禾的株高、生长速度、分蘖数、地上总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根系特征(表面积、体积、直径)和地下芽数量。结果表明:6月底和7月底刈割后各处理株高的大小顺序均为CK>LC>MC>HC。6月底刈割后,各处理生长速度的大小顺序为CK>LC>MC>HC;7月底刈割后,各处理生长速度的大小顺序为LC>CK>MC>HC。6月底刈割后,各处理分蘖数大小顺序为LC>CK>MC>HC;7月底刈割后,各处理分蘖数大小顺序为CK>LC>MC>HC。6月底和7月底刈割后,各处理地上总生物量的大小顺序均为LC>CK>MC>HC。6月底和7月...  相似文献   

11.
施氮和刈割对辽西北退化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氮和刈割是天然草地有效管理方式。为探究退化草地高效利用方式,以辽宁省西北部农牧交错区退化草地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添加(0、10 g N·m-2·a-1)和刈割处理(留茬高度3、6、12 cm、不刈割),通过连续两年测定牧草产量和22项牧草品质指标,分析施氮和刈割对辽西北退化草地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显著提高了2018和2019年产草量、粗蛋白和2019年牧草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总可消化养分、奶吨指数,极显著降低了2019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对退化草地牧草产量、净能以及养分含量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2)刈割显著影响了2018和2019年牧草中性洗涤纤维、钙元素、磷元素含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和相对饲喂价值,2018年粗灰分、镁元素含量以及2019年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维持净能、增重净能、总可消化养分和相对饲草品质,在对退化草地进行适度利用的同时牧草品质也有较大提升。3)施氮和刈割交互作用对退化草地牧草粗蛋白、粗灰分、产奶净能以及奶吨指数有显著影响。4)牧草粗灰分、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可消化中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镁元素、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奶吨指数、总可消化养分以及相对饲喂价值共12项营养品质指标与粗蛋白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表明,施氮和刈割作为退化草地的有效管理和利用方式,单独作用或交互作用均对牧草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反馈,其中以施氮结合留茬3 cm刈割处理下牧草产量和品质最高,可为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新疆伊犁河谷不同草地类型天然放牧草场营养成分,确定不同草地类型放牧家畜的补饲量,试验采集了新疆伊犁河谷不同海拔、不同草地类型、不同区域草地上的混合牧草,同一草地类型山地草甸7种不同牧草,以及不同海拔同一种牧草伊犁绢蒿进行营养价值评定。结果显示:(1)不同草地类型牧草营养成分差异较大,山地草甸草原以上的牧草中粗蛋白质(CP)含量占干物10%以上,牧草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总体表现为随着海拔升高,天然牧草的营养价值和饲用价值也升高|(2)同一草地类型(山地草甸)上4个科7种牧草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豆科牧草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粗灰分(Ash)、钙(C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 > 0.05),但中性洗涤纤维(NDF)、ADF、粗脂肪(EE)及磷(P)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 < 0.01)|禾本科牧草DM、CP差异不显著,其他化学成分都差异明显|(3)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的天然牧草CP要显著高于巩留县和察布查尔县(P < 0.01),且Ash、Ca、P含量较高,粗纤维含量较低。无论营养价值还是适口性,都表现为较高海拔地区的牧草饲用价值较高|(4)同一气候期高海拔生长的伊犁绢蒿,其CP和P含量高,粗纤维、EE含量低。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升高,新疆伊犁河谷不同草地类型天然牧草的营养价值和饲用价值也有所提升,尤其是夏季放牧高寒草甸在CP含量上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而纤维含量显著下降|在同一草地类型上红三叶、黄花苜蓿等豆科牧草营养价值要高于其他典型草种类|特有牧草伊犁绢蒿随海拔升高营养价值有所提升。 [关键词] 新疆伊犁河谷|山地草地|天然牧草|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13.
于2014~2018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典型草原,以长期留茬5cm刈割为对照(CK),设置提高留茬高度(留茬8cm)、降低留茬高度(留茬2cm)及围封(不刈割)等处理,进行草地群落、功能群及优势种产量、群落活力、组织力及恢复力等健康指标的分析,探讨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及围封对大针茅草地产量及群落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8cm或留茬2cm对群落和多年生禾草产量无显著影响;留茬8cm显著提高建群种大针茅产量(P0.05),留茬2cm显著提高杂类草产量(P0.05)。与留茬5cm相比,留茬8cm和围封处理提高优质牧草地上生物量、群落活力、恢复力和草地健康程度,但围封处理群落组织力较低。故从草地健康状况和草地实际利用考虑,留茬高度8cm左右既可在现有基础上保证草地产量也有利于草地群落健康及长期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本试验中记为A)与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本试验中记为K)轮作对其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种植5年的紫花苜蓿(A)和草地早熟禾(K)为前茬,在2块草地上分别种植紫花苜蓿(A)和草地早熟禾(K),即形成AA,AK,KA,KK 4种种植模式,以AK和KA为轮作处理,AA和KK为连作对照。研究了轮作对紫花苜蓿和草地早熟禾各刈割茬次的株高、干草产量、干鲜比、茎叶比、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等指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3茬,AK轮作草地早熟禾的株高较KK连作提高6.31%~9.47%,且在第2茬差异显著(P<0.05)。KA轮作紫花苜蓿的株高较AA连作提高6.72%~9.02%,且在第2茬差异显著(P<0.05)。AK轮作的草地早熟禾年干草产量较KK连作提高8.54%,KA轮作的紫花苜蓿年干草产量较AA连作提高11.57%。AK轮作草地早熟禾的干鲜比较KK连作在3茬间差异显著(P<0.05),且增加幅度大于KA比AA的增加幅度。不同轮作模式对茎叶比的提高在后2茬差异明显。AK轮作下,草地早熟禾的粗蛋白含量比KK提高14.16%~15.95%,增长幅度优于KA比AA的增加幅度。AK轮作和KA轮作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在不同茬次较KK连作和AA连作模式差异显著(P<0.05)。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轮作可以提高后茬牧草的株高、干草产量、茎叶比和干鲜比以及粗蛋白含量;并且降低后茬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本试验旨在通过探究紫花苜蓿与草地早熟禾轮作下牧草农艺性状和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为今后豆-禾牧草轮作、草种搭配以及模式排布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刈割对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和合理的留茬高度,以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利用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2个因素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其中,刈割时间设3个水平,留茬高度设4个水平。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群落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羊草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8月1日刈割(P〈0.05);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和羊草cP含量逐渐下降,群落ADF和NDF含量逐渐增加,且8月1日刈割与9月1日刈割间差异显著(P〈0.05),但与8月15日刈割无显著差异(P〉0.05);羊草ADF和NDF含量呈增加趋势,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群落地下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羊草根茎生物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留茬高度2cm处理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cm处理(P〈0.05).与留茬高度5cm间无显著差异(P〉0.05),留茬高度2cm、5cm和8cm处理间的群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cm为宜。  相似文献   

16.
采用饱和D -最优设计方法 ,研究多年生人工草地刈割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关系 ,通过测定播种密度、刈割留茬高度试验的各项参数 ,建立不同播种密度、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对多年生人工刈割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函数模型 ,同时确定了多年生人工刈割最佳刈割高度和最佳播种密度分别为 4.5cm~ 8cm、363株丛 /m2 ~ 1 330株丛 /m2 。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刈割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和留茬高度(0,5,10,15,20 cm)对杂交臂形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杂交臂形草种植试验,测定了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拔节期留茬15 cm草产量最高,为每公顷232.00 t;其次为拔节期留茬20 cm,产量为每公顷217.64 t。营养含量均以拔节期表现最高。留茬高度对拔节期牧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无明显影响,拔节期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在留茬0 cm和15 cm时分别为13.08%、5.62%、25.79%、9.88%与12.20%、4.14%、28.63%和10.47%,无显著差异(P0.05);但留茬15 cm时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留茬0 cm(P0.05)。说明杂交臂形草的最佳刈割期为拔节期,最佳留茬高度为15 cm。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方法,研究多年生人工草地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播种密度、刈割留茬高度三因素与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关系。通过测定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X1)、刈割留茬高度(X2)、播种密度(X3)的各项参数,建立不同刈割留茬高度、不同播种密度、不同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对多年生人工刈割草地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函数模型,同时确定了多年生人工刈割草地最佳叶面喷施“FA旱地龙”日期(X1)为30/42/5、最佳刈割留茬高度(X2)为46cm、最佳播种密度(X3)为5551145株丛/平方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晋北农牧交错区的表现性能,选用10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小区栽培试验,于第二年不同时期刈割两茬,风干后对其营养成分(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粗灰分、钙、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茬次不同品种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茬次同一品种的营养成分含量有区别但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均不是很大;先行者、WL-319HQ、金皇后与其他品种相比更适宜在该区域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刈割管理对草地早熟禾草坪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96年夏季在中国农业大学科学园区对建植4年的草地早熟禾进行了刈割频率和刈割留茬高度对草坪质量及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每周一次和两次刈割,分别留茬8cm,6cm,4cm的范围内,高频率低留茬高度可减缓草地早熟禾的生长速率,增加草坪单位面积的分蘖数和分蘖枝条的粗壮度,提高草坪的整齐度,减少生殖时期的生殖枝数,从多方面改善草坪质量;低茬刈割使枯草层外露,降低了草坪颜色深度,也影响了草坪的质量;高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