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探索并掌握化州市水稻纹枯病流行规律,提高病害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方法]利用化州市1986—2014年早稻纹枯病病情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早稻纹枯病发生程度与4—6月水稻生长季降水日数、相对湿度、降水量、降雨系数、温湿系数、温雨系数等呈正相关,而与日照时数、气温呈负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型,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为0.9327,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模型拟合预报符合率为95.9%.利用预测模型对2015—2018年化州市早稻纹枯病进行预测,平均试报符合率达95.0%,预测和试报效果均较理想.[结论]所建立的气象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应用于生产中水稻纹枯病的监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2.
为系统全面地掌握我国水稻病害的发生形势,为我国水稻病害分区域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2010—2020年《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为主要依据,重点分析了我国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稻曲病、白叶枯病和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控情况,并对水稻五大产区间病害发生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和稻曲病是我国水稻的三大病害,广泛发生于我国水稻主产区。我国水稻五大产区病害发生为害情况不同,华中稻区和华南稻区以水稻纹枯病为害最重,造成产量损失占病害造成总损失的比例高达73.13%和69.26%,西南稻区水稻纹枯病和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接近,东北稻区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高于水稻纹枯病,华北稻区稻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低于水稻纹枯病。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不同年份间的防控产量损失挽回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相对稳定,而水稻病毒病、白叶枯病和恶苗病的产量损失挽回率在不同年份间展现出一定波动。其中,水稻白叶枯病是挽回损失率最低的病害。  相似文献   

3.
玉米纹枯病发生规律及测报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是我县旱地“麦玉苕”种植制中产值最高的主体作物,一般3月10日左右播种肥球育苗,7月20日左右收获,全生育期135天左右。玉米纹枯病是我县玉米病虫中损失最大的病害,常年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的60%左右,自1986年有记载以来,近年有加重发生的趋势。我们于1987年开始进行系统调查和大面积普查,考核产量,抄录气象资料,研究发生规律,探讨测报技术,现报告如下。(一)病情的发生消长1987年在始病期和玉米成熟期普查病情,1988开始,每年选择本地主栽品种中单  相似文献   

4.
海淀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常兴发,宋美廷,高万泉(北京市海淀区植保站100080)北京市海淀区是著名的京西稻产区,常年种植一季早稻5400hm2,品种为越富系3,为很好的优质米。近几年来,水稻纹枯病为害逐年加重,一般年份发生2700hm2,重发...  相似文献   

5.
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和紫鞘病为探寻防治稻纹枯病和紫鞘病的有效药剂,我们试用双效灵、抗枯灵和常用药剂多菌灵、托布津、粉锈宁、井岗霉素等6种杀菌剂,于1989-1991年在本校实验农场早稻上进行防治效果比较试验。3年中用感病早稻二九青、华矮837于拔节孕穗...  相似文献   

6.
1998年江西稻棉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江西气候异常,水稻、棉花病虫的发生为害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现分析报告如下:11998年江西稻棉病虫害发生概况1.l水稻病虫害属偏重发生年份,轻于1997年,发生面积5953113.4lunZ。其中早稻病虫重发生,略重于1997年,发生面积3095726.7hlnZ;晚稻病虫中等发生,明显轻于1997年,发生面积2857386.7hm'。重发生的病虫有早稻稻瘟病、纹枯病和晚稻稻自蚊,偏重发生的病虫有早稻和一季晚稻稻飞虱、早稻稻纵卷叶螟、晚稻细菌性条斑病和北部三化螟。l。2棉花病虫害总体发生水平为中等偏重,发生面积504266.67hm',其中棉铃虫重发生,尤…  相似文献   

7.
水稻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 Kuhn)近年来在早稻上大流行,损失很大。因此在早稻纹枯病发生前,作出流行程度的预报,是植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该病系高温高湿型病害,温湿度综合地影响其发生发展。本文根据太湖县水稻病虫测报站8年积累的历史资料及气象部门的有关资料,利用条件频率法,对早稻纹枯病的流行程度进行了预测研究.一、资料筛选与分级:在确定了早稻纹枯病流行程度为预报量 Y(因变量)的前提下,将资料进行分析,筛选出3个预报因子(自变量)。即 X_1:头年10~12月份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8.
水稻纹枯病是我市早稻上主要病害,常年发病面积达50~60%,产量损失居病害之首,已成为水稻高产一大障碍。为了探讨早稻纹枯病的防治适期,提高防治效果,1988~1989年进行了小区和大田试验,并在大面积上推广和应用,取得明显的经济效果。现将试验、示范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9.
鹰潭市位于江西东北部,以双季稻为主,早稻种植面积约466667hm2,是早稻常发性主要病害之一,但其发生程度在年度间差异较大,1984~1998年,早稻穗颈瘟发生最重的年份是1985年,发生面积为11440hm2,其中绝收2400hln,损失达30500t;发生较重的年份是1984、1986、1990、1997、1998年,其发生面积为1533.3~6320hm2,其余年份发生较轻,发生面积为8.0~853.3hm2。本文根据早稻穗颈瘟发生的历史资料简要分析重发生原因,提出防治对策。1早稻穗颈瘟重发生原因浅析1.且品种抗病性是决定德颈瘟自发流行的主要因素水稻品种的抗病性是决定是…  相似文献   

10.
1988—1991年在同一丘田对早、晚稻纹枯病的流行速率、发生的气候条件及不同发病程度和不同严重度级别的损失情况作了较系统分析。得出了纹枯病不同时期的流行速率和水稻拔节期病丛、病株与蜡熟期病指的关系以及纹枯病的为害损失情况。为纹枯病测报和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品种与处理方法 早稻为浙辐八○二、二九丰、湘九,晚稻为S_(64)、V_6、S_(63)。各代表早、中、迟熟3个类型。田间管理、施肥水平与大田基本一致。每个品种设施药区与不施药区,施药区早稻在6月中旬,晚稻在9月初每亩用井岗霉素粉剂0.5公斤兑水50公斤喷雾,小区面积0.2亩,四周设保护区,其他管理措施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室内控制性测定结果表明,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solaniAG1鄄IA)菌丝生长的温度10~35℃,最适温度25~30℃;菌核萌发温度18~35℃,最适温度25~30℃。在幼苗和离体叶鞘上由菌丝引起侵染和发病的温度15~35℃,以25~30℃最适宜,潜育期最短,病斑较大。田间分期播种观察分析,气温和地面温度与病害始见的历期(播种期至病害初见期)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始病的温度为20℃左右。这些结果为了解玉米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开展预测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施肥水平和密植程度的提高,水稻纹枯病的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损失严重。为此,我站自1977年开始探索此病的发生规律及为害损失程度等,现将几年来所得结果分为测报技术及防治指标两个方面报告如下。 一、测报技术研究 1.温湿度对发病的影响 水稻纹枯病为一种高温高湿型病害,温湿度综合地影响其发生发展,温度是决定每年病害在早稻上发生早迟和在晚稻上终止期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在美国路州大学水稻试验站进行本试验。流行学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抗病性、接种体数量是影响纹枯病发展的重要因素。Mars、Melrose 等品种具有中等抗病性,Lebonnet、Belmont 和 Labelle 等品种最感病,Saturn、Le-ah 和 Brazos 则属中等感病。从品种抗病性和接种量的相互作用关系中看出,品种抗病性在决定病害严重度上作用更大。病害系统观察发现,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感病率与成熟期病害严重度呈高度正相关。据此建立了不同抗病水平品种的病害严重度预测模式。纹枯病对不同抗病水平品种的为害损失测定结果表明,感病品种损失率为29%,中等感病种为22%,中等抗痫种为9%。试验发现,水稻拔节期及孕穗期的稻秆感病率与产量损失有中度至高度正相关。据此,亦建立了产量损失预测模式。结论认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根本途径是选育和推广抗病高产品种;中抗以上的品种能满足生产防治需要,不必施行其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水稻纹枯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纹枯病是我县早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980年我们在涵江公社埭里等20个大队,建立早稻万亩综合防治水稻纹枯病示范片,取得了良好效果。全社早稻施用农药量比1979同期减少20%,平均每亩降低农药成本0.45元,早稻37,000多亩,平均亩产793斤,增产增收。其主要技术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纹枯病已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 ,它有4大特点 :①是发生面广。②是抗纹枯病品种极少。③是危害程度日益严重。④是先由稻株下部隐蔽发生。因此 ,防治好水稻纹枯病是夺取粮食高产的关键 ,具体措施如下 :一、打捞菌核纹枯病主要靠菌核在田里越冬 ,越冬菌核经过冬春到早稻插秧时 ,一般有60 %~70 %的菌核能发芽。绝大部分的菌核漂浮在水面上 ,稻田灌水后 ,捞除浮在水面上的菌核 ,能减少初次侵染源 ,有效地减轻水稻前期发病率。捞除的方法是在田面耙平以后 ,适当加深水层 ,然后用畚箕等工具把浮在下风的田边和田角水面上的浪渣和菌核…  相似文献   

16.
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流行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稻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病毒性病害。本文通过大田调查、田间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品种抗性、种植方式、播种期、播种地段和气象因子等是影响该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水稻的发病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杂交稻发病最重,糯稻发病次之,常规稻发病最轻。同一类型的杂交稻不同品种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抗(耐)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特优161’最感病,‘华优638’最抗病。抛栽田比移栽田和直播田发病轻。不同播种期显著影响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在化州稻区,播种早的发病重于播种迟的。晚稻秧田靠近早稻本田的田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重,秧田远离早稻本田的田块发病较轻。6月中旬-7月上旬降水日数、6月下旬-7月上旬相对湿度和8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等气象因子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关系最密切。  相似文献   

17.
洪海林 《植物医生》1998,11(3):31-31
湖北咸宁小麦赤霉病流行规律初探洪海林(湖北省咸宁地区植保站,437100)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赤霉病的流行,年份间危害程度轻重不一。如果在菌源普遍存在,栽培感病的品种,赤霉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最大。病害的流行,一般要经过始病、上升和盛发...  相似文献   

18.
1984年在早稻上,每亩用3%井岗霉素150克,兑水25公斤,1毫米孔径喷片喷雾,进行防治早稻纹枯病试验结果: 1.不同生育期1次性喷药于(月/日)6/30、7/4、7/8和7/12(即幼穗分化始期、孕穗、始穗和齐穗期,防治1次,收割前考查得出,  相似文献   

19.
聊城市玉米锈病突发原因及综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锈病是我国华南、西南玉米上的常见病害,北方少有发生,一般年份仅在玉米成熟后期叶上出现零星病斑,不构成产量影响。但在1998年该病在鲁西北的聊城市突然爆发,使玉米后期早衰,造成减产。该病突发,有以下特点:1.发病时间早。据笔者调查,8月15日始见零...  相似文献   

20.
水稻纹枯病是我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80年代以来一直呈偏重发生趋势,近10年平均4级以上发生,对水稻生产影响极大,本文通过对1998年水稻三病的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认为气候条件、菌源、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是影响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主要因子,在加强测根的基础上,合理选用高效药剂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