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硫双威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订硫双威在棉花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硫双威在棉叶上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棉叶、棉籽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硫双威在棉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d和9d,施药量(有效成分)为675g/hm^2和337.5g/hm^2,施药3次,未次施药距采样间隔30d,硫双威在棉籽中残留量分别为0.075-0.103mg/kg,和0.055-0.069mg/kg,在土壤  相似文献   

2.
为制订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量。2年试验结果表明,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消解较快,其半衰期分别为6~10d和2d。使用15%WP2000倍,施药3次,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期为28d,霉能灵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分别为0.029mg/kg~0.187mg/kg和0.526mg/kg~0.0792mg/kg。  相似文献   

3.
丁硫克百威(Marshal)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制订丁硫克百威在苹果上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丁硫克百威及其有毒代谢物的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GLC法测定了丁我百威及其代6谢物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丁硫克百威在苹果和土训中消解料快,其半衰期分别为2.7~3.2d和3.5~4.2d。施药浓度为2000倍,使用3次,末次施药距 时间隔30d,丁硫克百威及其代谢物在苹果中总残留量低于0.004mg/kg,在土  相似文献   

4.
代森环在黄瓜上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鲁生  邵泽启 《农业环境保护》1995,14(4):172-174,166
本文对代森环及其有毒代谢物乙撑硫脲在黄瓜及土壤中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代森环在黄瓜上的残留半衰期为2-6d,在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为3-10d,黄瓜及土壤样品中均未检测到乙撑硫脲残留,水洗后黄瓜中代森环残留平均去除率达88.46%,结瓜期喷施70%代森环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5次,间隔3d后,黄瓜中代森环残留量不会超过3mg/kg的残留标准。  相似文献   

5.
利用间接竞争ELISA方法分析甲胺磷在稻田中的残留和流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首次用间接免疫ELISA方法测定了甲胺磷在水稻植株各部位,稻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并对稻田施药后甲胺磷因径流和渗漏而引起的流失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甲胺磷在水稻稻草、稻穗、稻田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和消解是以指数形式进行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35,3.27,2.39,4.25d。施药当天下暴雨可引起甲胺磷的径流流失,在本试验条件下径流流失量达到施药量的9.69%。渗漏量达到施药量的  相似文献   

6.
用衍生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溴甲烷熏蒸大棚土壤后土壤及作物(黄瓜)中残留的Br^-,用顶空法测定土壤吸附的溴甲烷。在0.4-40mg/kg的添加范围内,Br^-的平均回收率为83.7%-94.8%,相对标准偏差为±2.5% ̄14.7%。Br^-在土壤和黄瓜中的半衰期为15.0和14.2d(北京)、24.7和10.3d(沈阳)。土壤吸附的溴甲烷量较少,其半衰期和Br^-的相近。低于75.0g/m^2的施用  相似文献   

7.
陈鹤鑫  马庆立 《农业环境保护》1995,14(3):126-127,140
南方稻区使用噻枯唑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在推荐剂量下,叶面喷雾,早、晚稻(叶)上残留随时间呈指数型模式降解,半衰期(T1/2)1.34-4.33d。水稻全生长期使用3次之内,距收期20d,在稻米、谷壳中最终残留量皆低于MRL值一个量级水平,从防治效果和安全使用上,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高特克在油菜及土壤中的残留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农药高特克及其代谢产物在油菜和土壤中的降解。结果表明,高特克使用后,母体在植株和土壤中降解较快,并通过代谢产物高特克酸,以其母体和代谢产物总量评价其安全性,它在土壤和植株上半衰期分别为17.2和5.2d,按推荐剂量使用,在油菜籽中的最终残留低于0.1mg/kg。  相似文献   

9.
阔草清在大豆土壤及豆秸内残留动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除草剂阔草清在大豆、土壤及豆秸样品内的提取、净化以及气相色谱的分析测定方法并对阔草清在环境中的残留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阔草清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6d,施用建议剂量为1~2倍剂量,即60g(a.i)/hm^2和120g(a.i)/hm^2,收获后大豆及豆秸内均未测到阔草清残留。  相似文献   

10.
氟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自然条件下氟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上的消解规律与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氟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上消解较为缓慢,苹果上的半衰期21.9-23.6d,土壤上的半衰期为21.2-27.8d。在使用浓度为100-200mg/L,施用2次的情况下,苹果和土壤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0.5和0.05mg/kg。  相似文献   

11.
研究和建立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甲醇溶液浸泡提取,减压浓缩后用二氯甲烷萃取,浓缩后用二氯甲烷定容,液相色谱仪带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5~0.5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91.43%~100.91%,变异系数为3.53%~9.71%;土壤和番茄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0×10-7g,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05mg·kg-1。田间残留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土壤和番茄中残留消解动态规律符合方程Ct=C0e-kt;150g·L-1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在土壤和番茄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55~11.49d和3.82~10.70d。最终残留试验研究表明,在番茄上手动喷雾施药150g·L-1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虫苯甲酰胺微囊悬浮-悬浮剂,按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兑水喷雾处理2~3次,施药间隔为7d,最后一次施药距采收间隔7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中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3mg·kg-1。参照欧盟等规定的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按照推荐剂量和1.5倍推荐剂量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7d时,氯虫苯甲酰胺在番茄上残留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998年在山东省桓台县的试验表明,超过常用量50%(2.7kg/hm^2)的赛类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 ̄4d,在作物中为1 ̄2d,在收获期的土壤、玉米秆和籽粒中,残留量均小于0.01mg/kg或未检出。  相似文献   

13.
赛丹35EC每hm^24.98kg(有效含量1.74kg)用药量,在棉花初蕾期喷施1次,定期采集棉叶和土壤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赛丹在棉叶中半衰期5.6d,在棉土中半衰期为16.6d。  相似文献   

14.
新型杀虫剂锐劲特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培  陆贻通等 《农业环境保护》2001,20(5):360-362,365
在河北、浙江两地同时进行了锐劲特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锐劲特在稻田水和植株中的半衰期为3-4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5d,施用为建议剂量1倍量的25%锐劲特悬浮剂拌种,收获后糙米、稻壳中锐劲特原体及4种代谢物残留量均未超过最高残留限量。  相似文献   

15.
6年定位试验表明,河西水浇地上连施扫化铵对作物增产效果与其他非氯氮肥有着等量等效的作用,且在平产范围内增产率略胜一筹,比尿素,硝酸铵增加2.2-5.3个百分点,定位连施6年后测定,土壤中Cl^-残留很少,0-40cm土层残留率为3.7%-6.6%,所以6年连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品质性状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氟硅唑(Flusilazole)在黄瓜及土壤内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薇  冷欣夫 《农业环境保护》2002,21(2):150-152,162
采用室外小区试验及室内气相色谱分析测定方法,对杀菌剂氟硅唑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氟硅唑在土壤内的半壤期约为11-13d,在黄瓜上的半衰期约为2-3d。  相似文献   

17.
吡虫啉在苹果上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经高压液相色谱测定,吡虫呆最小检出量为0.12ng,苹果中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8mg/kg,添加回收率为87.3% ̄101.6%,变异系数为3.26% ̄16.1%,吡虫啉用于防治苹果上的蚜虫,最高用量为有效成分每公顷30-45g,用药三次,收获间隔期21d,苹果上残留量低于允许量0.5mg/kg,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黄瓜和土壤中啶氧菌酯残留量的检测分析方法,对啶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规律进行了研究。啶氧菌酯的最小检出量为3.5×10-11g;在黄瓜和土壤基质中的最低检出浓度均为0.005mg·kg-1。对黄瓜和土壤2种基质,设置了0.005、0.05、0.25 mg·kg-13个添加水平,每个添加水平设置5个重复,啶氧菌酯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为68.61%~122.4%,变异系数为1.06%~17.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啶氧菌酯在天津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71d和12.9 d,在山东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70d和10.3 d,在江苏地区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76d和14.9 d。距最后一次施药5d时,啶氧菌酯在黄瓜中的最高残留量为0.014mg·kg-1,远低于欧盟规定的黄瓜中啶氧菌酯最大残留限量0.05mg·kg-1。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状况及消解动态,建立了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在天津和安徽两地开展了为期两年的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残留状况和消解动态规律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无水乙醇超声提取黄瓜和土壤中的苦参碱,使用大孔吸附树脂净化,甲醇定容,气相色谱带氮磷检测器(NPD)进行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25-1.0 mg·kg-1添加水平范围内,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8.32%-98.06%,变异系数为3.72%-7.44%;黄瓜和土壤中苦参碱的最小检出量均为1.36×10-12 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4 mg·kg-1(黄瓜)、0.008 mg·kg-1(土壤)。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方程Ct=C0e-kt;苦参碱在黄瓜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5.19-7.24 d和6.70-9.18 d。在黄瓜中施用0.3%苦参碱乳油,其制剂施药量为0.18-0.27 g·m-2,施药3-4次,两次施药间隔期为7 d,距收获期为1 d时,苦参碱在黄瓜中的残留量为0.125 6-1.207 1 mg·kg-1,土壤中的残留量为0.045 0-0.183 7 mg·kg-1。目前,国内外尚无苦参碱在黄瓜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该试验研究成果为0.3%苦参碱乳油在黄瓜上的登记、安全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在甘蓝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试样经溶剂浸泡捣碎振荡提取、净化、浓缩,用液相色谱法定量。本方法甘蓝中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53%-101.23%、85.41%~95.47%和77.71%~85.19%;土壤中XDE-175及其代谢物N-demethyl-XDE-175-J和N-formyl-XDE-175-J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24%~80.23%、75.61%~80.09%和78.08%~84.46%。试验结果表明,XDE-175及其代谢物在甘蓝和土壤中消解速率较快,在天津和安徽两地甘蓝中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39和2.83d,土壤中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98和1.80d。在甘蓝上使用5.87%XDE-175悬浮液,按照推荐剂量2.0倍(75.00ga·ihm^-2)最多施药4次,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1d,甘蓝中XDE-175及其代谢物残留量均小于1.0mg·kg^-1。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t1/2〈30d),按推荐剂量在甘蓝上使用是安全的,该项结果的获得为制定XDE-175在甘蓝上的安全使用准则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