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昭通烤烟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晓燕   《中国农业气象》2008,29(2):197-201
为探索昭通烤烟生态气候资源分布状况,指导烤烟优化布局,本文利用昭通各区县气象站1980—2004年的气象观测资料,通过与已有优质烟区气象资料的对比分析,考察昭通烤烟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利用合理的烤烟生态气候适宜性指标对昭通烤烟种植区进行重新分区,得出:昭通西南大部地区和东部的部分地区(属北亚热带气候区域)为最适宜烟区,西南部海拔在1800—2000m的坝区和大部山区以及东北部海拔900—1700m的大部山区(属南温带气候区域)为适宜烟区。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西洋参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环境温度对西洋参生育期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得出:西洋参植株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4~18℃,参根生长最适宜温度为12.4~13.2℃。秦岭山区,生长季平均温度在17.5℃以上的地区有利于开花、结果,但参根生长欠佳,宜作西洋参种子生产基地;在12.4~16.0℃地区,气候冷凉,有利于参根生长,适宜作商品参基地。种植坡向,在低海拔地区宜种在北坡、东北、西北坡向,忌种植于南坡及川道;在高海拔地区,各坡向和川道均宜种植。  相似文献   

3.
郭兴章 《中国农业气象》1999,20(1):41-42,55
针对黔江山区烤烟地膜覆盖易造成生长中后期早衰,致使烤烟品质差,产量低,难于大面积推广的问题,于1997年进行大面积多点不同时期揭膜试验,结果表明,适时揭膜能充分发挥地膜的效益,达到早熟,优质,高产;黔江山区适宜揭膜期为多雨期间伏旱期过渡的时期6月下旬,即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8℃烤烟旺长始期为宜。  相似文献   

4.
云南烤烟大田期气候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基于近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献,应用烟草生态学和栽培学理论论证和提炼云南烤烟气候的独特性,解译云南烟叶品质风格特点形成的气候成因,分析云南烤烟气候的优势和不足,对提高云南烟叶质量和做好烟草种植规划有重要指导意义.论文强调气候三因素的匹配和时段分配对烟叶品质影响的重要性.云南烤烟生长季内光、温、水三因素在总量上无任何优势,但在大田生长前、中、后期的光、温、水时段分配和匹配上颇具独特性,是云南烟叶含糖量较高、烟碱和氮含量适中、石油醚提取物偏低、钾氯含量不高的主要气候成因;中高海拔区光照对温度的补偿效应和较高的温度有效性,以及地膜覆盖栽培的增温效应,是云南烤烟种植海拔上限高和适宜植烟面积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玉米生态气候分析与适生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对河西走廊地区玉米生态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积分回归分析表明 ,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是玉米抽雄、吐丝期平均气温、灌浆期≥ 10℃积温和灌浆期日平均气温。抽雄、吐丝期适宜气温指标为 2 1~ 2 3℃ ,以 2 2℃穗粒数增加最多 ,生物学下限温度为 18℃。灌浆期气温在 18~ 2 0℃时 ,千粒重较高 ,为 2 4 6~ 2 91g。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10℃积温每增减 10 0℃·d ,千粒重增减 16 .5 g。用上述 3个因子通过模糊聚类方法将河西地区划分为 5个玉米适生种植气候区。  相似文献   

6.
光泽县烟稻连作的烤烟种植气候分析与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光泽县农业气候资源和烤烟生产气候条件的调查与分析,采用回归法和等量化处理,在建立烤烟生产气象因子地理分布模式和烤烟种植气候区划因子分区模式的基础上,利用Arc info软件制作烤烟种植气候区划,为有效开发和利用光泽县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烤烟生产以及确定适宜播栽期、提高烤烟产量和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遮阳网覆盖对烤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研究遮阳网覆盖逆境条件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烤烟长时间覆盖遮阳网后田间地表日均温度降低 3 2℃ ,株间透光率减少 17 2 % ,行株间蒸发量分别降低 1 7mm和 1 0mm ,使烤烟现蕾、开花期推迟 ,根、茎、叶农艺性状变弱 ,产量下降 112 6 5kg/hm2 ,上中等烟比例降低 3 6 1% ,长期覆网经济效益降低 ,不适宜烤烟生产  相似文献   

8.
日光温室番茄气候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指导日光温室同时考虑温度和辐射两个因素进行环境管理,依据气候空间理论,应用气候空间图的方法分析了番茄吸收来自环境的辐射与温度的关系。在晴天环境下,对日光温室内番茄群体的气候空间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其气候空间图。结果表明日光温室番茄气候空间随气温变化分3个区间段,气温小于16.7℃时和大于28.3℃时,吸收辐射与黑体辐射偏差较大,数据波动也较大;并且低于适宜温度时比高于适宜温度时偏离更大。而在接近番茄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的16.7~28.3℃环境下,番茄吸收辐射更接近理想的黑体辐射;番茄的气候空间变化趋势与D.M.Gates研究得到的北美红雀气候空间辐射极限图相类似,不同的是,番茄群体吸收的太阳辐射会低于理想的黑体所能吸收的辐射。  相似文献   

9.
天水烤烟适生适产的气候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天水7县烤烟全生育期气象条件与烤烟产量间关系的综合分析,得出影响烤烟产量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是烤烟团棵一现蕾旺长期7月的降水量和7—8月的平均气温,根据不同产量水平对两因子配置要求计算出相应的气候指标,进行天水烤烟适生适产的气候区划,为当地烤烟合理布局和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不同西瓜栽培方式对温室大棚小气候要素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保护地3种西瓜栽培方式下温度、湿度和产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天气状况下三立架二地爬种植方式的温度、湿度有利于西瓜生长发育,是上海地区春季保护地西瓜适宜栽培方式,果实膨大期40℃以上高温对西瓜生长明显不利,较为适宜西瓜生长的田间环境小气候为平均气温27℃,温度变幅15~38℃,相对湿度75%~80%。  相似文献   

11.
河西走廊苹果梨生态气候适应性与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研究表明河西走廊由于生态气候的不一致性,苹果梨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和时间特征,并表现出不同生长习性和品质属性,因气象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苹果梨生长发育年际间亦存在一定差异。甘肃省民乐县园艺场苹果梨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呈“S”型曲线增长,据此计算出7月上旬至8月中旬果实生长率(CGR)最大,是果实膨大关键期,果实膨大适宜温度为15~21℃,全生育期需稳定通过≥7℃年积温2300~2800℃,品质形成期(9月上旬~10月上旬)要求凉爽的气候,在适温范围内日较差大,光照充足,有利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积累和着色,品质好。并依据影响苹果梨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气象制约因子将河西走廊划分为5个气候适生区。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气候变暖对毕节烟区烤烟及大田可用天数的影响,利用毕节烟区1971—2010年的气候资料,分析近40年来毕节烟区气候的变化趋势及特点、烤烟气候适生性指数(CFI)和大田可用天数与温度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毕节烟区年均温一直呈比较平稳的上升趋势,增幅为0.38℃-10a-1;毕节烟区近40年年均降雨量为1 047.78 mm,大田期年均降雨量为527.03 mm,大田期降雨量随着气候变暖而逐渐减少;毕节烟区近40年年均日照时数为1 318.20 h,大田期年均日照时数为632.70 h,大田期年均日照时数也随着气候变暖而逐渐减少;1971—2010年间毕节烟区年平均CFI为0.6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日均温≥13℃初日随着气候变暖一直在提前,40年间提前了将近30 d,平均为7.5 d-10a-1;日均温≥18℃终日随着气候变暖一直在滞后,近40年间烤烟采收终期延后了27 d,平均为6.75 d-10a-1;40年间烤烟大田可用日数也一直随年均温呈平稳增加趋势,近40年间共增加了58 d,增幅为14.5 d-10a-1。气候变暖导致毕节烟区降雨量减少、日照时数变短,但烤烟CFI随之升高,有利于烤烟的生长,同时气候变暖导致毕节烟区烤烟的大田可用日数增加。  相似文献   

13.
河北平原气候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根据河北平原多年降水、气温及冬小麦产量资料,利用回归分析、M-K突变检验、T检验、线性调和滑动平均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1~2006年河北省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冬小麦气候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北省春季气温近56年来线性升高倾向显著,平均每10年升高0.38℃,春季降水近56年无明显线性增减倾向。冬小麦气候产量与气温、降水显著相关,当气温距平在-1.2~1.2℃之间时,小麦气候产量为正值,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小麦减产,高温使小麦减产更严重,降水量和小麦气候产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小麦生殖生长阶段综合温度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田间试验表明:温度是影响小麦生殖生长阶段(抽穗至成熟)长短的主要因子.粒花期与温度的关系为一反“S”型阻滞曲线,有明显的阶段,其生长适温为16~18℃;乳熟期与温度、日较差为非线性关系,其适宜温度为18~22℃,日较差10℃左右;完熟期与温度、日较差为线性关系,其适宜温度为22~25℃,日较差7℃以上.  相似文献   

15.
 为使银叶椴引种驯化成功,对我国北方30个样点及美国18个银叶椴分布区的10项气候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模糊聚类,划分我国北方地区银叶椴适宜引种的区域,分析影响我国引种银叶椴的主要气候因素。结果表明:温度、热量、降水及其雨型是决定银叶椴引种栽培的主要气候因素。适于银叶椴生长的气候因子指标为:年平均气温(3~18℃)、≥10℃积温(2300~6000℃)、最冷月均温(-14~-6℃)、温暖指数(51~152)、寒冷指数(<-68)、生长期降水量(200~850mm)、生长期干燥度指数(1.5~7.4)、年日照时间(2 300~3700h)。与美国银叶椴分布区相比,冬季低温、生长季节降水不足、雨型不同是我国北方引种银叶椴所面临的普遍问题。适宜银叶椴在我国生长的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较适宜生长的气候类型区有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和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区2类。  相似文献   

16.
以渭北旱作烟区合阳县为例,分析烤烟大田生育期间光热水三要素对其的影响,得出降水偏少,干旱频繁是限制烤烟生育主要因素的结论。通过烤烟气候产量与大田期降水量积分回归计算,得出烤烟移栽到现蕾期的干旱对产量形成影响最严重。3年覆盖试验结果表明,烤烟二元组合全覆盖抗旱栽培技术是稳定和提高渭北旱作区烤烟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影响龙眼产量的关键气象因素梧州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1.0~21.3℃,年雨量1440~1500毫米,年日照时数在1700小时以上,是龙眼适宜栽培区。然而,由于气候要素分布的不均匀性及龙眼各生长阶段对气象条件的不同要求,造成龙眼各生长期所要求的气象条件常常感到不足或过多。根据梧州龙眼产区的有关产量、气候资料,对龙眼生长周年的各时期气象条件进行相关普查,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8.
郑登峰  陈懿  陈伟  梁贵林 《土壤》2018,50(4):718-725
以K326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不同施氮量和留叶数组合,培育不同烤烟株型,研究烤烟株型性状与产量、质量的关系,以提出烤烟的理想株型变化模式。结果表明:随着叶层高、叶层宽、根系长度、根系体积、净同化率、作物生长率、叶面积持续期等株型性状数值的增加,烤烟产量增加;烤烟质量综合得分随叶层宽和顶宽的增加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本研究烤烟株型动态变化模式由3种株型的组合产生,分别为台形(table shape,简称T)、鼓形(drum shape,简称D)、筒形(cylinder shape,简称C),具体可划分为5种变化模式,其中,T-D-C模式属于低产量中等质量类型;T-D-T-C模式化学成分协调,单叶重适宜,属于低产量中等质量和适宜产量较好质量类型;T-D-T-D-C模式化学成分协调,单叶重和含梗率适宜,属于低产量较好质量和适宜产量较好质量类型;D-C模式化学成分不协调,单叶重偏大,含梗率偏高,属于适宜产量较差质量类型;D-T-D-C模式化学成分不协调,单叶重偏大,含梗率偏高,属于适宜产量较差质量、高产量较差质量、高产量中等质量类型。因此,本研究得出烤烟理想株型的动态变化模式为T-D-T-D-C。  相似文献   

19.
自控温室气象条件对甜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上海东海蔬菜示范基地1996~1997年2茬甜椒产量资料及同期温室内的气象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气象条件对甜椒产量的影响,初步得出温室中甜椒生长关键期的适宜气象指标为播种约30d日最低温度为1.5~15.0℃,日最高温度25.0~25.5℃,CO2浓度400~450mg/kg;播种后加热管温度50℃;而播种后10d左右相对湿度维持在75%,80d左右光照强度为6~6.5万lx。  相似文献   

20.
高原山区土地资源短缺、人地矛盾突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尤为脆弱,探讨高原山区环境因子对粮食气候产量的影响,可为山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云南省各县1985-2012年平均粮食单产数据,采用生物模型Logistic函数模拟趋势产量,以计算气候产量。提取同时期气候、地形、土壤等17个环境因子,利用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等统计分析方法探究环境因子对山区气候产量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多年平均气候产量为-0.15~-0.01t·hm-2,且研究时段内呈降低趋势;气候产量与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坡度、坡向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14个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RDA分析结果表明,坡度、坡向、土壤碳氮比、气温、土壤pH、土壤全钾含量6个环境变量为最小解释变量组合。坡度是影响山区粮食生产的关键性环境因子之一,与粮食实际产量呈负相关,而与气候产量呈正相关。坡度单因子可解释44.62%的粮食实际产量、26.29%气候产量的变化。从研究结果看,气候产量相对较高的地区通过坡改梯、土壤培肥等手段提高粮食单产是气候变化前提下维持区域粮食生产安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