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5~8月,受到珍珠、杰拉华、碧利斯、格美、派比安、桑美等多次台风外围影响,稻褐飞虱长翅成虫迁入早且主迁期多批次大量迁入我市,7月下旬到8月出现典型的“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天气,第3代若虫羽化为短翅成虫比例特高。全市中稻第4代和晚稻第五代稻褐飞虱特大暴发,是自197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湖南晚稻常规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田的拟水狼蛛和褐飞虱进行调查,运用Taylor幂法和Iwao的回归分析法对拟水狼蛛、褐飞虱若虫及成虫的空间分布型拟合,两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若虫、短翅型成虫和长翅型成虫在3个水稻品种上都为聚集分布,拟水狼蛛为随机分布。采用HollingⅡ型拟合拟水狼蛛对褐飞虱若虫、短翅型成虫和长翅型成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对三者捕食功能大小顺序为若虫长翅雄虫长翅雌虫短翅雄虫短翅雌虫,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4.4、37.4、42.8、28.1头和35.1头。  相似文献   

3.
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大冶地区一年发生5代,种类以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为主,灰飞虱为辅.常年第三(1)代白背飞虱、褐飞虱主峰迁入在5月~6月,以迁入量和种群比例决定当年的发生程度;第四(2)代稻飞虱发生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常造成迟熟早稻穿顶、枯秆;第五(3)代稻飞虱发生期正值高温季节,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褐飞虱种群数量逐步上升,进入8月上旬以后,如盛夏不热,阵雨较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褐飞虱迅速繁殖成为优势种群;9月上、中旬,第六(4)代褐飞虱常在中稻田造成为害,出现中稻、一季晚稻大面积穿顶倒伏;第七(5)代褐飞虱发生情况较复杂,大多年份晚秋气温较高,有利本地虫源大量繁殖,加上北方中稻收割后大量褐飞虱向南回迁,遇适合气候条件大量成虫降落我市继续为害,常造成双季晚稻、迟熟一季晚稻大面积倒伏.  相似文献   

4.
病原线虫对褐飞虱寄生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在浙北稻区常年发生严重,在中晚稻后期常暴发成灾。病原线虫是褐飞虱短翅型成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由于短翅型成虫数量与下一代发生和为害动态关系密切,故研究线虫对该虫主害代前一代短翅型成虫的寄生情况,有助于剖析揭飞虱成灾的规律,也可为增强线虫这一重要生物因子对该虫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作者调查了浙江安吉1985~1998年线虫对褐飞虱主害代前一代短翅型成虫的寄生情况,讨论了线虫对该虫主害代的控制作用。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稻飞虱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田间主要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及其不同虫态造成危害,为准确预测预报稻飞虱对水稻产量的损失提供依据,开展了这项研究。一、研究方法:1、盆栽试验:A、处理:试验设①白背飞虱小若虫(二龄);②白背飞虱大若虫(四龄);③白背飞虱长翅型雄虫;④白背飞虱长翅型雌虫;⑥白背飞虱短翅型雌虫;⑥褐飞虱小若虫(二龄):⑦褐飞虱大若虫(四龄);⑧褐飞虱长翅型雄虫;⑨褐飞虱长翅型雌虫;⑩褐飞虱短翅型雌  相似文献   

6.
温度是昆虫生长发育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本研究以室内25℃、L∥D=16h∥8h、80%RH条件下终年饲养的褐飞虱1日龄初孵若虫、10日龄高龄(4~5龄)若虫、羽化1日龄短翅型和长翅型雌雄成虫为研究对象,采用持续升温和恒温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比较了褐飞虱各虫态耐热性。研究结果表明:长翅雄成虫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耐热性差;短翅型雌成虫耐热性强;成虫的耐热性强于若虫。开展对昆虫的耐热性研究可为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余庆县2008--2011年应用建立的白背飞虱第三代、第四代和褐飞虱第五代发生程度、低龄若虫盛发期预测模型进行预报,其结果为:白背飞虱第三代发生程度和低龄若虫盛发期3年的预报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相吻合;白背飞虱第四代和褐飞虱第五代发生程度、低龄若虫盛发期2年的预报结果与发生实况相吻合:说明应用建立的稻飞虱预测模型开展稻飞虱预测预报结果较为准确,其方法简便,可在同类地区或相似生态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第5代是我市晚稻的主害代,常年5代,成虫盛期在9月中旬或下旬,而我市这一时期常出现低温寒流天气。为了解低温天气对褐飞虱发生期、发生量的影响,1997年,我们在褐飞虱回迁虫量大(因其迁入期与本地5代成虫期基本吻合,故称为5代),并恰遇低温寒流天气...  相似文献   

9.
稻飞虱在我地一年发生五至六代,而五代为主害代,是主攻保产的重点对象。现将1974至1987年的材料组建成列联表。以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来源:每年从8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在测区选择早、中、迟插连晚和糯稻田共8块,每旬逢四、九用滴油盆拍查45丛稻,分别记载三种稻飞虱(白背飞虱、褐飞虱、灰飞虱),长、短翅型数量并计算成虫比例。2、方法:将45丛稻内虫量折算百丛量。以8块田平均虫量,根据成、若虫消长情况,确定成、若虫“突增”和“高峰日”,其概念和分级标准如下:  相似文献   

10.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长、短翅型褐飞虱对烯啶虫胺、环氧虫啶、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吡虫啉、毒死蜱、敌敌畏、噻嗪酮、异丙威、吡蚜酮和醚菊酯的敏感性,并对其体内解毒酶活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长翅型与短翅型褐飞虱若虫对新烟碱类杀虫剂呋虫胺、噻虫嗪、噻虫胺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长翅型比短翅型更敏感;相反,对于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短翅型褐飞虱则更敏感;2种生物型对烯啶虫胺、环氧虫啶、敌敌畏、噻嗪酮、异丙威、吡蚜酮和醚菊酯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解毒酶相对比活力测定结果表明,长翅型褐飞虱若虫酯酶比活力显著高于短翅型,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比活力显著低于短翅型,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比活力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褐飞虱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在广东省中南部地区,由于局部地形和气象因素的影响,褐飞虱降落分布呈明显的规律性。沿海以海距约5km范围内特别是江河入海处稻田稻飞虱较多;丘陵盆地背风处稻田明显多于迎风区和开阔地带;峡谷走廊的迎风廊口多于廊中。褐飞虱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前20~25d,目测调查卵、若虫和成虫密度,应用数量指标,预测早、晚稻主害代发生程度,经检验,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情况吻合  相似文献   

12.
早稻稻飞虱发生量预测方法初探李锴员(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植保植检站413002)稻飞虱是为害我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发生种类是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以褐飞虱为主,但褐飞虱对早稻的为害有上升趋势。早稻主要为害世代是第三代,晚稻是第四、五代。稻飞虱的发...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条件下,转crylAb/vip3H基因水稻G6H1对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继代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在苗期或是成株期,在各水稻品种上连续饲喂褐飞虱4代后,该虫各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都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即不论是在第1代、第2代还是第4代,取食G6Hl与取食其非转基因亲本Xiushui110相比,褐飞虱若虫的发育时间、成虫寿命和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差异。同时,2008年和2009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G6H1和Xiushui110稻田间褐飞虱的若虫、成虫和成若虫总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采自浙江嘉兴各县区及湖州等10个地区的越冬代灰飞虱传播水稻条纹叶枯病毒的测定发现,不同地区的灰飞虱传毒率存在差异;灰飞虱不同虫态传毒率也不同。高龄若虫的传毒率明显高于长翅型和短翅型成虫,且3种虫态传毒率之比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5.
实验室条件下,转cry1Ab/vip3H基因水稻G6H1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与繁殖的继代效应评价结果表明,不论是在苗期或是成株期,在各水稻品种上连续饲喂褐飞虱4代后,该虫各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参数都没有受到水稻品种的显著影响,即不论是在第1代、第2代还是第4代,取食G6H1与取食其非转基因亲本Xiushui 110相比,褐飞虱若虫的发育时间、成虫寿命和产卵量都没有显著差异。同时,2008年和2009年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G6H1和Xiushui 110稻田间褐飞虱的若虫、成虫和成若虫总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湖南近三年褐飞虱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采用虫情测报灯和田间虫情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和分析了2008-2010年湖南4个调查圃褐飞虱田间种群动态。汉寿的测报灯下褐飞虱始见日早于其他3个调查圃;褐飞虱全年上灯量道县最小,汉寿最大,2008-2010年汉寿上灯量分别为89 469、81 641头/灯和33 137头/灯。2008-2010年汉寿早稻、晚稻褐飞虱发生量都比较大,分析认为早期褐飞虱迁入量大是导致汉寿褐飞虱种群数量大于其他三地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2010年9月下旬的连续低温导致道县、临湘和宁乡晚稻后期褐飞虱成虫和高龄若虫数量下降。褐飞虱在湖南可发生不完全6代,褐飞虱以7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虫口密度最大,对迟熟早稻、一季稻和双季晚稻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水稻锯齿叶矮缩病毒(rice ragged stunt virus,RRSV)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分别比较带毒褐飞虱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性比、翅型及产卵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技术分析RRSV侵染后褐飞虱体内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Vg)与其受体(vitellogenin receptor,VgR)以及海藻糖代谢途径中相关基因表达量的情况。结果显示,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若虫历期,分别为17.56 d和15.90 d;带毒褐飞虱的成虫寿命、雌虫比例和短翅比例均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但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带毒褐飞虱较未带毒褐飞虱单雌日产卵量显著提升,分别为11.26粒和6.45粒;带毒褐飞虱的VgVgR和海藻糖转运蛋白基因(trehalose transporter,TRET)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未带毒褐飞虱的。表明RRSV侵染会显著延长褐飞虱若虫发育历期,同时可能通过上调VgVgR以及TRET的表达量以促进褐飞虱生殖。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在25℃,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时期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翅型分化情况,初步探明了白背飞虱在中稻后期和晚稻中后期发生数量明显少于褐飞虱,与其翅型的分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005年褐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启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明勇 《植物保护》2006,32(5):113-115
2005年是安徽省继1997年以来又一个褐飞虱特大发生年。其发生特点是:迁入峰期偏早,发生时间长,短翅型成虫始见早,田间虫量高,尤其是单、双晚后期,世代重叠,发生范围广,中、晚稻大部分稻区均达大发生程度,防治不力田块,产量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20.
尖钩宽黾蝽不同翅型成虫的生殖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研究了尖钩宽黾蝽不同翅型成虫的生殖力,试验结果表明,尖钩宽黾蝽无翅型成虫和有翅型成虫如果取食褐飞虱低龄若虫时,在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卵历期,卵孵化率及雌,雄成虫寿命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如果取食白背飞虱低龄若虫时,无翅型成虫的产卵量显著高于有翅型,但在其他几个方面则无显著性差异,最后比较了尖钩宽黾蝽不同翅型的生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