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研究蘑菇疣孢霉病时,首先要分离和大量制作纯疣孢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现将其分离和制作方法介绍如下:一、疣孢霉菌的分离(一)组织分离法 选一个刚发病不久的病菇,去柄,用消毒过的剪刀剪菌盖上表皮10~15块.在培养皿中倒入 2/3体积的 0.1%升汞液,投入病菇块浸泡5分钟,不断用玻棒搅动.用镊子把消毒过的病菇块镊置培养皿内,倒入无菌水洗涤3次.用镊子把病菇块放在消毒过的滤纸上以吸干其表面水分.在培养皿中倒入1/3体积的PDA培养基,将消毒过的病菇块放入培养  相似文献   

2.
平菇用菇体组织分离和菇木分离制母种,菇体、菇木表面一般都先用0.1%升汞或75%酒精进行消毒。其实菇体、菇木表面消毒只能杀死部分杂菌,对于平菇这样的大型子实体,只要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技术,无须对分离材料进行表面消毒,所接的母种杂菌感染率很低,成功率几乎达100%。现将操作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杨自轩 《食用菌》1995,17(1):10-11
金针菇母种分离由于其菇柄、菇盖小,接触外界面广,易粘上杂菌,且分离时用酒精消毒易使组织块、孢子受到伤害的特点,分离不易成功。对此笔者采用在克氏瓶和未开袋无菌条件下长成的子实体进行孢子和组织分离,成功率达90%以上,且菌丝生长迅速、洁白,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金针菇的母种分离,一般是采用常规袋栽的子实体组织分离法。因菇体小,菌肉薄,柄中空,出菇时要求相对湿度大污染杂菌机会多,分离时用酒精消毒又使组织块受伤,所以分离成功率很低。为提高成功率,笔者采用现蕾后在无菌条件下套瓶法培养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于1995年1月各试验15支试管,成功率为86.7%和93.3%。现将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组织分离是生产食用菌母种常用的方法。为防止污染,一般都是把种菇置无菌箱中,用0.1%升汞水或70%酒精进行菇体表面消毒,再用无菌水冲洗后进行分离,工序多,成功率也不很高,因为多一道工序就多一次污染的机会。为此,笔者对种菇消毒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6.
菇耳组织分离按常规一人操作,往往因污染而失败;即使二人操作,也会因组织块在接种箱内移动的距离较大,难免失败;有的采用在培养基中加入适量抗菌素,但对真菌类杂菌无济于事。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黑木耳子实体为分离材料,对子实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组织分离,同时采用两种消毒方法作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耳片边缘作为分离部位、用75%酒精消毒的接种块萌发成活率最高,可以达到85%,是最佳分离部位;用茵肉组织分离,虽成活率也较高,但茵丝长势弱,不是最佳分离部位。  相似文献   

8.
三十年来,我国菇耳业逢勃发展,对菇耳是破坏森林或合理利用,一直争论不休。不少林区唯恐发展菇耳对森林保育不利而不肯放手:有采取许可证办法、也有明令禁止种香菇。与此相反,一些贫林地区,虽资源不足,如浙江磐安、福建寿宁则大胆放手发展菇耳生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浙江龙泉市科技局为此立项对龙泉菇耳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组织分离中,都要用70%酒精擦拭菇体表面。由于酒精有较强的脱水作用,会使种菇幼嫩的组织细胞脱水,组织块因而变软、变潮湿,这样的材料接到斜面上极易受细菌污染,成活率很低。我们在进行组织分离时,不用酒精擦拭种菇表面,而是在无菌室中直接将种菇从柄基部撕开  相似文献   

10.
一般的菇耳木经3—4年出菇后,就不再出菇耳,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菇耳木淘汰,白白地烂在山上。如今利用淘汰的菇耳木,成功地种出产量可观的竹荪,如我省沈殿龙同志利用废菇耳木栽培竹荪1000平方米,收干竹荪30多公斤。利用废菇耳木栽培竹荪,透气性好,易管理,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可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现介绍其栽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耳片组织分离菌种,一般先用水将耳片泡开,再行药液表面灭菌,尔后取处理好的组织块置斜面上培养。这种方法在应用时不易掌握,不是药液将组织块杀死,就是组织块吸水过多不萌发或污染。为克服此缺点,我们采用干耳分离法。将晒至足干的耳片连同试管,在分离前同时放入接种箱,用常规剂量的甲醛薰蒸40分钟,进行无菌操作,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平菇生产在我地发展很快,大多数菇农都是用中、低温型品种,冬播春收或春插春收,一般出完三潮菇后很难继续出菇,即使出菇,菇体小、产量低、菇质差。对于春播平菇,夏季来临气温升高,加上害虫和杂菌相应增多,有些菌丝块还没有彻底出菇只好废弃,造成了原料的浪费。为此,我们从1994年夏~1997年夏季,在6个点上连续进行了废菌块越夏后再出菇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其技术介绍如下: 1 菌块的选择及越夏管理 选择无杂菌无虫害的菌块,脱掉塑料袋,置于室内恒温下风干至含水量20%左右,用0.3%的石灰水和0.1%的多菌灵全面喷洒消毒,再搬到灭菌处理过的室内,以“井”字形或“人”字形堆放。室温控制在26~28℃,空气湿度控制在35%~40%,每天需开门窗通风1~2次,每次为2小时,每周需对菌块进行翻堆2~3次,控制堆心温度不得超过30℃,直到越夏结束。 2 二次出菇技术要点 ①室内出菇:我市气温在9月中下旬明显下降,这时废菌块越夏结束,将菌块置清凉水中浸泡2天吸足水分,同时追加2%的葡萄糖和0.1%的过磷酸钙营养液。然后转入菇房覆膜出菇管  相似文献   

13.
杨自轩 《食用菌》1996,18(5):12-12
食用菌组织分离中,菇体表面通常采用75%酒精或0.1%升汞消毒,也有直接进行分离而不消毒的。前者较烦,条件差的地方药品也是个问题,且成功率大多只有70%;后者如菇生长环境脏,效果较差,甚至全失败。对此笔者经长时间试验表明,对平菇、草菇、香菇等较大型菇采用酒精灯、蜡烛、炉火等外焰进行瞬时表面消毒,不管在接种箱中还是在清洁静风环境中进行分离,效果都比前两者好,成功率达80%以上,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4.
以鄂南农村多年种菇实践为依据.结合本地气候特点和菇耳生物学特性,提出了室内周年种菇(耳)茬口设计方案,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1984,(2)
甲醛和高锰酸钾二种化学试制,在农村是不容易买到的,因而要求食用菌专业户培育菇耳的场所都使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来消毒是不可能的。如果改为常见农药消毒,把敌敌畏、氨水、马拉硫磷之类用来薰蒸,由于农村民房不那么密封,对人,畜均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食用菌场大规模的周年生产中,常采用化学药剂熏蒸等方法进行净化空间的消毒灭菌,如甲醛、菇保1号、利菇王、利菇保、烟雾消毒王等,以笔者的经验在这些产品中以菇保1号的消毒效果为佳,但却存在对人体眼睛、口、鼻等器官刺激过大的缺点,易引起流泪、咳嗽、流鼻水等人体不良反应,初次接触者尤其明显.消毒灭菌是否过关是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的关健,除了化学消毒法外还有环保的物理消毒方法,其中臭氧(O3)消毒就是一种安全、高效、快捷、经济的消毒方法.笔者就菇保1号与臭氧(O3)消毒在大型接种室和出菇房进行了空间消毒灭菌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17.
菇耳业的迅速发展导致阔叶树资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制约了菇耳产业的稳步发展。采取高度集约经营的方式:以短轮伐期与截杆萌条培育技术营造菇耳林,可加快菇耳林资源发展,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经济效益。使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为菇耳产业可持续性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提供充足的优质资源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一般情况下菇类菌种组织培养复壮,将未喷水长至7成左右,菇形较好的菇采下,用75%酒精或其它消毒液进行表面消毒灭菌,再用无菌水冲洗,取菌盖与柄交界处一小块组织接在PDA培养基上培养。由于表面未杀死的部分杂菌渗入到组织内,所取组织易带杂菌,成功率低。 笔者将菇采下后,放在无菌接种箱内,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表面灭菌,正反两面各半小时,紫外线灯与菇之间的距离在40cm左右。灭菌后以菇的纵向将菇掰分开,用灭菌过的小尖镊子,在酒精灯火焰附近取菇菌柄与盖交界处一小块组织放在PDA培养基上培养即可,操作简单,成功…  相似文献   

19.
细菌性病害给蘑菇栽培带来的危害较大,黄色单胞菌可感染蘑菇,使其子实体腐烂而死亡,直接影响到蘑菇的产量与质量。我们于1980年开始对此病进行了试验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 病菌菌株分离:1980年12月20日,从感染菇床上采集的病菇,在无菌条件下,用组织分离的方法,切取菇体感病部位的组织块,于普通PDA斜面上,待组织块周围出现明显的菌落后,移植、分纯、扩大培养。 (二)制片染色方法:于载玻片滴0.85%  相似文献   

20.
在大面积草菇生产中,都是使用草菇栽培种。但生产草菇栽培种要有设备条件,这对一般的个体户来说有一定的困难。为此,我们用采完菇的大床菌块和菇根作菌种,进行栽培试验,初步结果表明,其产量接近栽培种的水平。 (一)处理与方法:试验设五个处理,①采菇后的菇根、菇脚及其基部附着的菌丝块;②头潮菇采后的菌块中间层:③两潮菇后的菌块中间层;④头潮菇后的菌块混合菌丝;⑤栽培种(对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