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茶世界》2008,(12)
12月3日记者从昆明植物所获悉,植物所研人员应用生物技术和天然产物化学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手段与方法,在国内外首次系统研究后发酵茶的特殊风味、成分的物质基础及其形成规律,并通过系统的菌物学研究,从后发酵优势菌群中选育优良菌株,为用现代发酵工程技术生产普洱熟茶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
枇杷汁乳酸发酵优良菌株筛选及其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枇杷汁为原料,以乳酸发酵风味为主要评判指标,采用纯种控温发酵技术,筛选枇杷果汁乳酸发酵的优良乳酸菌,并研究其发酵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枇杷果汁乳酸发酵的最适菌株为植物乳杆菌R23,其次为干酪乳杆菌R35,且2者发酵风格各具特色。发酵温度低于30℃时,菌细胞生长有较长的稳定期。枇杷果汁发酵过程中,总酸先降后升,酸代谢增减速率与发酵温度呈正相关。植物乳杆菌R23最适发酵温度25~30℃,发酵时间2~3 d。原果酸含量对发酵风味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天然的生物防腐剂和微生态制剂,对纳豆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及其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最佳培养条件是接种量6%、含水量60%、物料厚度1.92 cm、后熟时间2 d;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RCEF091013的碳源、添加物、无机盐和发酵时间的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葡萄糖6%、酵母粉1%、MgSO40.3%、发酵时间48 h;抑制大肠杆菌RCEF091056的最佳组合为麦芽糖4%、酵母粉1.5%、MgSO4 0.3%、发酵时间48 h。纳豆提取物质在pH6~8有较好的酸碱稳定性,在80℃以下都有良好的热稳定性。Zn2+、Cu2+、Fe3+和Ca2+对抑菌物质抑菌效果有较大的影响。表明纳豆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纳豆提取物的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4.
5.
用菠萝皮,渣酿制白兰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以生产菠萝罐头的下脚料-菠萝皮和渣为原料生产白兰地酒的新工艺,发酵工艺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菠萝皮,渣自然酸度条件下可正常发酵;糖浓度15%酒精产量最高;液态发酵酒精产量最高,固态发酵酒精产量低,但甲醇含量低,质量好。  相似文献   

6.
豆粕固态发酵产活性肽的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玲  王红  刘茜 《大豆科学》2011,30(6):997-1000
以豆粕粉为原料,采用固态发酵法,接入产酶能力较强的米曲霉、黑曲霉和混合细菌进行发酵,以多肽转化率为指标对发酵过程中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优化的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102 h,发酵温度32℃,接种量4%。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最适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6%,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96~98 h,得到的大豆肽转化率为38.13%。层析柱分析得到分子量在500~1 000 Da之间的肽段是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功能肽。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方式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品质差异,分别采用数控与传统两种发酵方法将茶叶加工成普洱熟茶样,分别对感官品质及主要理化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两种发酵方法普洱熟茶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数控设备发酵的普洱熟茶样感官品质整体低于传统方式发酵的普洱熟茶样,同时两种方法发酵的普洱熟茶各品质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品质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数控设备发酵的普洱熟茶样和传统方式发酵的普洱熟茶样主要理化成分含量总体差异不大,除水分、咖啡碱和酚氨比差异显著(p <0.05),其他均不显著,但存在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方法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样综合品质优于数控发酵的普洱熟茶。试验结果可为普洱熟茶发酵技术的研究及普洱熟茶的加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红麻专用脱胶菌T1163分别在振荡和静置条件下,对红麻鲜皮进行了脱胶试验,测定了发酵液中的活菌量、PH值、挥发酸、COD、还原糖、胞外可溶蛋白及脱落物量和总残渣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振荡条件下,54小时内完成红麻鲜皮脱胶;微生物在0~12小时旺盛繁殖;PH值为6.5~7.5;挥发酸峰值为236mg/l,COD在6小时出现峰值,为958mg/l;还原糖在0~24小时迅速下降。在静置条件下,48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接种发酵有益菌种(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Pers.ex Fr.、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van Tieghem、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 Fischer、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进行固态发酵,并对固态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对前期从臂形草中分离的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内生真菌HND5的培养基进行优化,获得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蔗糖4.1%,酵母粉2.24%,ZnSO4.7H2O 0.005%,K2HPO40.05%,MgSO4.7H2O0.05%,C/N比为10∶1;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8.0,转速120 r/min,初始接种量10%。  相似文献   

11.
微生物在发酵茶饮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发酵茶饮料是一种新兴的保健茶饮料,茶叶经过微生物发酵后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本文就微生物发酵茶饮料的应用研究现状做一综述,并对微生物在茶叶发酵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茶发酵是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本文综述了发酵过程中多酚类、香气等主要物质的变化和发酵过程中温度、湿度及时间等主要技术因子对发酵的影响及发酵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并对红茶发酵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3.
红茶变温发酵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J.B.Cloughley 1977年、1980年先后发表了低温发酵法能获得更多的茶黄素含量、能提高红茶品质和售价的试验报告。我国茶业界于80年代初就红茶发酵温度问题进行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结果意见不一,有的同意Cloughley的看法,低温发酵有利于红茶品质和茶黄素积累;有的认为中温发酵为好;也有的认为红茶发酵是高温的品质好。  相似文献   

14.
影响豆渣发酵饲料质量因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木糖乙醇发酵技术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喜爱  彭源德 《中国麻业》2006,28(5):262-266
本文对木糖乙醇发酵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状况进行了综述。阐述了半纤维素(占纤维质的20%-35%)的充分利用是植物纤维质资源生产燃料乙醇经济可行的关键,其中成熟的木糖乙醇发酵技术是实现纤维质能源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并针对目前国际上木糖发酵生产乙醇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添加剂对红茶发酵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几种添加剂调节红茶发酵进程的酶活性水平,对增进红茶品质有着良好的效果。以硫酸铜(CuSO_4)和柠檬酸(LM)溶液作为添加剂,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发酵进程PPO活性,发酵结束时与对照相比活性高75%左右。但对POD活性,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以认为PH对发酵进程影响很大。添加胰蛋白酶(TP)和亚油酸(LA),能使PPO活性比对照高一倍和50%以上,因而在发酵叶中有足够高的PPO活性催化多酚类的氧化聚合,对增进红茶品质起积极的作用。四种添加剂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红茶中与品质水平呈高度正相关的(茶黄素)TF、(茶红素)TR含量,而降低不利于品质的(茶褐素)TB含量。其效果为TP>LA>CuSO_4≈LM。所以均可望作为较理想的增质添加剂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木薯渣发酵柠檬酸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本薯渣为原料发酵柠檬酸的基础条件,以蔗糖豆芽琼脂为种子培养基,以过筛后的麸皮培养二级种曲,发酵培养基为木薯渣20g,麸皮2.8g,甲醇2.1mL,水50mL(甲醇于接种前加入)每份培养基接种10^10个黑曲霉(Asp.niger)孢子pH值自然,35℃培养20h后,于28-30℃发酵。以所耗总糖计,产酸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红碎茶发酵过程儿茶素总量逐步减少,前期减少速率较快,发酵80分钟以后,减少速率变缓慢,在儿茶素组成中,发酵过程含量减少最多的是L—EGCG,其次为L—EGC和L—ECG,其它儿茶素含量减少相对较少。发酵叶添加乙酸钠、氯化纳、柠檬酸钠和硫酸铵四种盐类成分处理,均提高了儿茶素保留量,其中乙酸钠处理,即提高TF、TR保留量,又降低了TB含量,其它处理虽降低TB含量,但对提高TF和TR含量效果不明显或没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用酵母DV10发酵成熟椰子水并研究发酵过程中菌体浓度、底物浓度和产物浓度等变量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规律。应用Logistic方程和Leudeking-Piret方程建立了低醇度椰子水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并对动力学拟合方程一阶求导,求出其发酵过程中菌种增长速率、酒精生成速率和底物消耗速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模型的拟合度分别为0.994、0.997、0.997,理论值和实验值的误差平均值分别为4.75%、4.36%和4.42%。因此,3个模型均可很好地阐明酵母DV10发酵低醇度椰子水过程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红麻专用脱胶菌T1163 分别在振荡和静置条件下,对红麻鲜皮进行了脱胶试验,测定了发酵液中的活菌量、pH 值、挥发酸、COD、还原糖、胞外可溶蛋白及脱落物量和总残渣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振荡条件下,54h 内完成红麻鲜皮脱胶;微生物在0~12h 旺盛繁殖;pH 值为6.5 ~7 .5;挥发酸峰值为236mg/l;COD在6h 出现峰值,为958mg/l;还原糖在0~24h 迅速下降。在静置条件下,48h 内完成红麻鲜皮脱胶;T1163 活菌量在6h 左右出现一个“低谷”;pH 值为5.0 ~6.0 ;挥发酸峰值为1920mg/l,COD和还有糖分别在12h 和6h 左右出现峰值。两种发酵体系中,脱落物和总残渣量均随着脱胶时间延长而增加,至完成脱胶时分别占麻重的18.51% ~20.05% 和4.1% ~5.52% ;可溶性蛋白质变化规律均类似于“M”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