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水稻南北行种植为东西行种植,可提高行间气温和地温,增加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在不增加劳动力、肥料、资金的情况下,可提高水稻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别是福建的超级稻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超高产(超级稻)育种的提出与实施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有效途径就是增加水稻产量。以往水稻总产的提高,主要依靠增加复种指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单产等三大措施。但目前水稻种植面积因土地资源的贫乏和水资源的严重不足,已基本达到不可再  相似文献   

3.
行向及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育131为试材进行不同行向及育苗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行向对水稻品种的产量影响不显著,但东西行向种植较南北行向种植群体受光好且能显著地增加一次枝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并且,钵育摆栽是通过增加穗数、穗粒数、结实率3个因素来提高产量的,实践证明,钵育摆栽与普通育苗插秧方式比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到20%。  相似文献   

4.
李荣波 《中国稻米》2022,28(3):96-99
利用相对闲置的蔬菜大棚沟渠种植水稻,实施水稻与蔬菜间套种,既可充分利用耕地资源,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增加物种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发生。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塑料大棚一年当中种植多茬蔬菜,会有多余的水肥渗漏到沟渠中,这些渗漏的肥料能够保证沟渠中水稻的正常生长。水稻与大棚蔬菜间套种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明显,是可持续农业的一种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5.
不同水稻品种混合种植是一种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来增加水稻抗性能力和产量及稻米品质的新型绿色栽培模式。综述了水稻混合种植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包括混合种植两种模式间栽和混栽之间的比较,分析其抗逆增产的作用机制,从品种选择、栽种比例、栽培方式和移栽密度等方面探讨了水稻混合种植的关键技术。总结了水稻混合种植在抗性、产量和稻米品质方面的应用情况,指出目前水稻混合种植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了今后需要重点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广西藤县是农业经济县.属于双季稻种植地区.随着国家大力增加良种补贴和提高粮食综合直补的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以及一直以来积极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种子.优质杂交水稻在全县的种植面积也逐年增加.2008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4.4万hm2.其中.杂交水稻种植面积3.98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0.22%。  相似文献   

7.
宝清县原属黑龙江第三积温带区域,应用第三积温带水稻品种。随着气候变暖,黑龙江省宝清县县域活动积温增加,调整相适应的水稻种植结构,更合理的利用当地热量资源,是保障水稻高产稳产以及优质生产的重要措施。本文分析了宝清县近40年的有效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并试验种植第二积温带应用品种。结果表明,宝清县可以应用第二积温带12片叶水稻品种,有利于优化水稻种植结构,促进水稻高产、优质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稻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有效磷逐渐下降,限制了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土壤磷素活化剂具有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促进早熟等优点。现将水稻应用土壤磷素活化剂试验做以总结,为今后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推广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促进江苏水稻生产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的水稻生产形势水稻是我省粮食供求平衡的焦点,是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是全省人民的主要口粮,其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占口粮消费的80%左右。长期以来,我省把稳定发展水稻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中心,加强领导,倾斜政策,增加投入,强化科技,使我省水稻生产在稳定中优化、发展中提高,为繁荣城乡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起来讲,我省的水稻生产形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面积稳定我省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在230万hm’左右。近十多年来,我省经历了多次农业结构调整,但水稻种植面积一直没有减下来。省委…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国家调低稻谷保护收购价后长江中游稻区水稻产业发展状况,湖南、湖北、江西和河南4省水稻专家组织开展了相关调研。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稻区2018和2019(预测)两年水稻总体种植面积持续缩减,主要是湖南和江西“双改单”和种植结构调整所致,而湖北和河南面积略有增加。稻区内2018年稻谷销售进度明显滞后于上年同期,稻谷价格也不同程度下跌。这主要受国家保护价下调影响。而优质稻谷销售进度和价格受影响较小,其流通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化。2018年水稻种植人工、地租、化肥和总成本均出现不同程度提高,其中地租和人工成本增加是总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2018年稻米加工企业稻谷收购量、收购价和稻米批发价均不同程度降低。稻区内优质稻和杂交稻种植面积占比均为64%;籼稻面积占比97.6%。不同水稻种植技术应用比例表现为 抛秧>手插和直播>机插;再生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稻渔模式迅猛发展。同时,稻区水稻产业发展面临着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下降,订单农业发展风险重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修缮主体不明确,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偏低,稻渔模式无序发展隐患大,农民卖粮难度大、成本高、风险大,区域稻米品牌建设亟待加强等一系列问题。建议政府调整粮食收储政策,加强对农业的政策和补贴支持力度,加强对再生稻和稻渔模式发展的引导,加大科研攻关投入。  相似文献   

11.
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粳稻化工程,是江苏发展“三高”农业的重要举措。90年代以来,全省基本粳稻化工程进展较快。1995年,粳稻种植面积为1275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56.7%,1996年种植面积达1449万公顷,占水稻面积的62%。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有力促进了江苏水稻单产的提高和总产的增加。据对盐城、扬州、淮阴、连云港、徐州、宿迁、泰州等市的调查,1996年水稻公顷产量达8295kg,比1995年增255kg。其中粳稻公顷产量达8520kg,比上年提高495kg,充分显示了粳稻的高产、优质、高效优势。(-)基本粳稻化的动因80年代,江苏的南部稻区逐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南方稻区水稻品种生产现状和特点。为了适应粮食结构的调整,逐步扩大早杂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稻米品质,进而提高农民种稻的经济效益。提出了双季优质杂交早稻种植的几项技术及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不同放鸭与种植密度对有机栽培水稻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于2020年在贵州省三穗县以宜香优2115为材料,开展了放鸭密度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的两因素裂区设计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放鸭密度的增加,水稻孕穗期和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以450只/hm2处理最高。同时放鸭处理提高了水稻生育前期、后期干物质积累,但减少了中期干物质积累。相对于不放鸭处理,放鸭处理明显提升每穗粒数。水稻产量随放鸭密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种植密度可提高最高茎蘖数,提升叶面积指数,提高各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并可显著提高产量。放鸭密度为634只/hm2、栽培密度为19.1万丛/hm2时可获得最高产量7 131.12 kg/hm2。  相似文献   

14.
新宝佳高科技有机液肥,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增强水稻的合效率,抑制病虫害,增加有效穗数,提高结实率、千粒重,进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5.
烟草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连作种植作为烟草的主要栽培方式,具有节省劳力、劳作时间、生产成本等优势,但烟草长期采用连作会导致土传病虫害增多、杂草群落较为单一、土壤肥力和微量元素下降等诸多问题,降低了烤烟产量和烟叶品质;加上烟草连作中烟叶采收后,农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加重了烟粮争地的矛盾,导致烟农收入减少。针对烟草连作栽培所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烟草-水稻”轮作耦合养鸡养鱼的综合种植与养殖模式。该模式在烤烟采收后,将水稻直接种植在烟垄的两侧,实现烟垄免耕,节省了水稻生产成本。水稻种植后,垄肩保持湿润无水,便于鸡捕食等活动,垄沟灌水便于水稻生长和养鱼,通过鸡鱼在稻田活动可防控田间病虫草害,鸡鱼粪便可培肥土壤,利于降低农药和肥料用量,进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产出优质的稻米、鸡和鱼等农产品,显著提高稻作经济效益,并实现烟田土壤改良和烟农收入增加的双重目标。本文结合“烟草-水稻”轮作耦合养鸡养鱼的具体实施情况,论述了该模式的技术要点、综合效益和发展展望等,以期为“烟草-水稻”轮作下开展养殖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6.
郭展  张运波 《作物研究》2023,(2):161-166
基于湖南和湖北两省344个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OLS模型分析方法,预估影响两湖地区水稻产量和效益的因素及其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老龄化和教育水平低下对我国水稻生产存在负向影响;扩大种植规模能够显著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迫切需要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无明显贡献;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有正效应;抽穗扬花期温度对水稻产量造成显著影响,持续高温天气不利于产量形成。建议少施化肥,增施有机肥,合理追施氮肥和磷钾肥,保证水稻生产所需养分;通过深施肥和新型肥料等途径提高肥料利用率;选用耐高温品种,适当调整播期;进一步倡导规模化和机械化种植。  相似文献   

17.
3种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采用小区对比方法,研究了3种栽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组穴均错栽插方式大幅提高了水稻种植密度,水稻生育期延后3~4 d,改善了稻株光养供给条件,叶绿素含量较高,光能利用率提高,有效增加了单位面积总苗数、有效穗数和实粒数,可获得11 711.11 kg/hm~2的产量,比宽行窄株的2种栽插方式分别增产11.66%和19.91%。在本试验条件下,宽窄行组穴均错栽插方式水稻栽插密度为27万穴/hm2,能发挥高产潜力并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江苏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00万hm2。近年来,水稻直播作为一种主要的轻型简化栽培技术在江苏省迅速发展,直播面积已从2001年的5.93万hm2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69万hm2,在当时全国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0万hm2的省或直辖市中,江苏省直播稻已占31.08%,仅次于上海和浙江。水稻直播面积的增加反映了农户技术选择取向,改变了原有的种植模式,必将对江苏省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近20年新疆水稻生产发展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各水稻种植区域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1995-2014年新疆各区域水稻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95-2014年的20年间,新疆水稻总产增加了58.0%;北疆南部的水稻总产最高,2010-2014年其总产占新疆水稻总产的46.7%,其次是南疆北部(占比为36.5%)和南疆西南部(占比为16.7%),北疆北部占比最低。1995-2014年新疆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2.3%。2010-2014年北疆南部水稻种植面积占新疆水稻种植面积的46.2%,南疆北部占34.1%,南疆西南部占19.7%,北疆北部占比最小。1995-2014年新疆水稻单产增加了54.3%,是总产增加的主要原因;各区域平均单产从高到低依次为北疆南部(8 593.5 kg/hm~2)、南疆北部(8 179.1 kg/hm~2)、南疆西南部(6 933.3 kg/hm~2)和北疆北部(3 144.7 kg/hm~2)。因此,稳定水稻种植面积是增加新疆水稻总产的基本条件;选育抗旱、耐低温、高产优质的粳稻品种,研发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和防灾减灾技术,提高单产,是新疆水稻总产稳定增加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绿色食品水稻龙头企业实行“市场 公司 基地 农户”这种运营形式及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指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建设必须坚持立足于特种稻生产、专品种种植和优质稻米生产,建立符合市场体系的工作制度以及适当增加投入,努力培育水稻种植大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