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无融合生殖育种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10余年研究,从上万份不同类型小麦亲本及杂交后代中,鉴定、筛 选、培育出5种具有小麦无融合生殖特性的基因型材料,分别是:多苗材料,表现兼性无融合特点的材料,表现专性无融合生殖特点的材料,孤雌生殖材料,具有雌蕊材料。  相似文献   

2.
小麦双胚苗类型及后代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与天蓝偃麦草杂交诱导后代筛选的36个双胚苗株系进行形态特性分类.共有6种,即双鞘同步型.双鞘异步型,单鞘同步型.单鞘一叶重叠同步型.单鞘一叶共生同步型、单鞘异步型,小麦双胚苗二代再现双苗率极小,三代双胚苗两苗系再现频率分别为0.823%和0.139%.二代分离奇异,三代按株系趋向整齐.双胚苗及后代去雄套袋有不同程度的自主结实特性.是有性和无性基因型细胞的嵌合体,双苗特性可通过有性或无性过程传递给后代,无性的表达可能需特定的环境条件.双胚苗是选择兼性或专性无融合生殖的一个中间型桥梁材料.  相似文献   

3.
水稻(Oryza sativa L.)双胚苗遗传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垣庆  袁隆平 《作物学报》1990,16(2):176-182
APⅠ、APⅡ、APⅢ和 APⅣ四个双胚苗品系分别具有16.1%、23.4%、32.4%和5.0%的双苗率,双苗中有一个中胚轴和两个中胚轴的两种类型。以双胚苗为母本与显性紫色稻杂交,F1出现1.8—3.8%的绿色双苗或单苗,因此,四个双胚苗品系中可能存在低频率的无融合生殖。双胚苗是可遗传的,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而双苗频率的高低则受修饰因子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的是冬小麦兼性无融合生殖系871131研究结果,am871131初次杂交时F1表现隐性性状,F2不分离,F3整齐一致,表现十分明显的无融合生殖特性,经过几年的组合再配,正、反交,广泛测交,双胚苗筛选,去雄套袋等,结果表明这一材料是兼性无融合生殖系。  相似文献   

5.
高粱SSA-1无融合生殖特性及其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去雄杂交鉴定、遗传分析,对高粱SSA-1无融合生殖系的结实特性,无融合生殖频率及其遗传行为进行了鉴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SA-1具有自主结实特性,其自主结实为13.3-32.7%。绳索产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无融合生殖频率为25.5%-52.2%,为的兼性无融合生殖类型。该系无杂交不孕性,无融合生殖表达不受授粉方式,父类型等因子的影响,是目前无融合生殖研究以及固定杂种优势的良好基因材料。  相似文献   

6.
种芽诱导获得同源四倍体水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用0.04%的秋水仙素溶液对3份二倍体水稻材料的种芽进行同源四倍体诱导处理,结果表明,在35±1℃条件下处理72h比较适宜;在种子露白进行诱导处理只能使胚芽鞘明显膨大而不能从其后代中筛选到四倍体材料;先行预处理,使胚芽鞘伸长到2.0cm左右时再用秋水仙素对种芽进行诱导处理则能从其后代中筛选到四倍体材料。  相似文献   

7.
罗大刚  兰发盛 《种子》1994,(5):9-11
该文研究了玉米中异位胚和异位双胚特性的遗传与无融合生殖性。结果表明:1.自交系A是一个具较高频率异位胚和异位双胚特性的玉米品系。用具低频率异位胚和异位双胚特性的自交系OH43和330与其交配,其F1代分别出现隐性或显性遗传特点:2.用当代显性或直感的紫色胚尖性状作遗传标记对该自交系A的异位胚和异位胚和异位胚特性进行了无融合生殖测定,结果表明,这两种特性均不是无融合生殖的结果,因而排除了通过异位胚和  相似文献   

8.
渗透调节在小麦抗旱鉴定和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5份小麦品种的渗透调节能力,以灌浆期>苗期>孕穗期的顺序变化。陕西、山西材料的平均渗透调节能力高,分别为0.ll2MPa、0.084MPa,此结果与田间抗旱鉴定结果相一致。渗透调节能力与苗期抗旱级别,与灌浆期叶片含水量相关极显著。以旱/水产量比≥80%,渗透调节能力≥0.05MPa为标准,选出不同生育期高渗透调节能力的材料203(次)份,占总数的30%。6个杂交组合F2的h=65%,旱×水类型的F2分离程度高,旱×旱类型的F2渗透调节能力超高亲的比率大,是选育高渗透调节能力材料理想的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小麦花药培养的效率,从而加快花培育种的进程,对140份不同基因型的小麦亲本及其杂种F1和F3代进行花药培养,并对各世代不同基因型小麦的花药培养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不同基因型及亲本的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在2.89%~41.25%之间,平均为3.55%,绿苗分化率在0%~70.00%之间,平均为33.05%;114份不同基因型小麦F1代杂种材料中,有107份材料能够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为0%,最高为76.25%,平均为11.59%,绿苗分化率在0%~160.00%之间,平均为29.20%;F3代材料均能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诱导率在4.58%~80.83%之间,平均为16.39%,绿苗分化率在0%~71.43%之间,平均为34.99%。因此,不同基因型小麦材料的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率在各材料间差异很大。依据高培养力组合亲本组配的规律,筛选到可作为桥梁亲本的材料(品种)有:‘宁春4号’、Jinghong No.2、‘鉴63’、Chuanmai 18、Synthderiv.29589、S111、D-27、‘晋匽746-9’和K6-39等。  相似文献   

10.
锌对多胚水稻双苗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逸强  潭志军 《种子》1990,(5):17-19
多胚水稻是进行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重要材料,通过对3个多胚水稻品系的去颖壳种子进行萌发试验,发现用适宜浓度的Zn~(2+)浸种催芽使3个品系的双苗率普遍提高,其中以1×10~(-5)M浓度最为明显,使双-3的双苗率由30.9%提高到41.8%,其他2个品系也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的耐旱性,掌握冬小麦在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的胚芽鞘长度变化规律,缩短抗旱小麦品种筛选周期,以76份冬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田间干旱胁迫,并对不同材料的胚芽鞘长度进行调查,运用聚类分析方法按遗传距离对所有材料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系)种子之间、同一品种(系)种子水处理与PEG处理之间胚芽鞘的长度均存在梯度的差异;加入聚乙二醇(PEG-6000)后,种子生长受到胁迫,胚芽鞘的生长速度比对照处理的生长速度减慢,胚芽鞘的伸长长度比对照处理的胚芽鞘长度短;经过PEG处理后的种子胚芽鞘长度明显低于在水中生长的种子。筛选出经PEG处理胚芽鞘长度高于对照洛旱7号的品种开麦1606和济麦22。与对照品种周麦36相比,胚芽鞘更长的品种有38个,胚芽鞘长度增幅1.39%~53.47%。根据胚芽鞘长度的变化,将76份小麦材料分为8类,类群IV胚芽鞘长度最长,可作为抗旱性小麦品种(系)。该结果可为抗旱品种的筛选和新品种选育及抗旱机制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2.
由内蒙古农科院作物所引进并保存的235份国外小麦种质资源,参加了全国小麦资源主要品质特性的统一鉴定,从中筛选出蛋白质含量18.00%以上的高蛋白材料79份,赖氨酸含量0.50%以上的高赖氨酸材料129份,沉淀值40ml以上的材料45份,硬度测定值在15s以下的材料31份,兼具3种优异性状的材料35份,4项指标均优的材料1份  相似文献   

13.
小麦花培材料的筛选和利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花培育种是一条快速有效的育种途径,采用两种培养基对20个小麦组合材料进行花培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花培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K优于C17,绿苗产率是C17的3.5倍多。不同基因型材料花药培养差异较大,筛选出一批不同类型的高培养力基因型材料,为有目的组配杂交组合提供依据,提高花培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以粘果山羊草Ae.19(Ae.kotschyi,19)为母本,中国春和云南铁壳小麦为桥梁亲本,进行远缘杂交,获得雄性不育株。再用普通麦78-1等为轮回亲本,与其测交并连续回交,育成了K-19-78-1A等小麦雄性不育系。然后用500余份普通小麦品种(系)与K-19-78-1A进行测交,获得469个组合F1杂种,其中73个测交种(占总数的15.57%)能完全保持K-19型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其余396个测交种(占总数的84.43%)对K-19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表现不同程度的育性恢复。恢复度幅度为1.0%~97.5%。396份材料中有14.14%对K-19型不育系表现高度恢复,按国内法计算恢复度达到80.1%~97.5%;测交、回交后代产生单倍体频率在0~17.5%之间,发现一批综合性状好、不产生单倍体的保持系和恢复源。  相似文献   

15.
谷子无融合生殖的胚胎发生研究结果表明:谷子SMA-1的无融合生殖为无孢子生殖和二倍体孢子生殖两种类型。无孢子生殖类型与专性无融合生殖狼尾草相同,单核胚囊经二次有丝分裂形成四核胚囊,无反足细胞。二倍体孢子生殖类型与磨擦禾相似。胚珠发育不同时期的观察统计表明,该系前期的无融合生殖频率较高,达13.3%,在有性、无  相似文献   

16.
N2激光和氮离子注入对小麦一些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华 《种子》1999,(3):15-17
以粉质,中杆,无芒小麦辐36为材料,分别用N2激光,氮离子注入和Co^60-γ射线三种诱变因素处理,对第二代植株高度有影响,经前二者处理的对株高有提高趋势,氮离子注入的,二代出现高杆植株占72.6%,1焦耳N2激光处理的在二代中有45.5%是高杆,Co^60-γ射线处理M2株高明显变矮,79cm以下的单株占总株为数中46.3%,在芒性变异上出现顶芒和长芒类型,处理间诱变效果顺序为γ射线〉1焦耳N2  相似文献   

17.
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相似文献   

18.
王敏 《种子》1995,(5):8-11
利用8个亲本的双列杂交材料,按Hayman分析法研究了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基因作用以加性效应为主,部分显性。籽粒灌浆期性状的显性方向指向增效,籽粒灌浆速率的显性方向指出减效。所有性状均有较高的狭义遗传力,hN^2=0.71 ̄0.93,可在杂种早代选择。灌浆期与灌浆速率二类性状群分别有一致的遗传行为,在遗传方式上与一个单位性状的表现相似。  相似文献   

19.
大豆花叶病引起的大豆顶端坏死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林  刘玉芝 《作物学报》1995,21(6):707-710
2个抗病亲本和2个感病亲本配制4个杂交组合和4个回交组合。调查其F1、F2和BCF1群体接种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二号株系后,顶端坏死株的形成和分离比例。F1表现两种类型:无症株和坏死株,F2表现三种类型:无症株、有症株(花叶、皱缩等)和坏死株。其分离比例或为3抗:1感,或为7抗;9感,χ^2测验符合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或者两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Syn780和Syn786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和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Xgwm312标记位点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PPO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Xgwm312位点的标记具有多态性,其PCR扩增产物可产生198bp、216bp、232bp和240bp四种等位基因变异片段。在所检测的117份后代衍生群体材料中,65份材料具有198bp片段的等位基因,占全部材料的55.56%;13份含216bp片段的等位基因,其频率为11.11%,35份材料具有232bp片段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为29.91%;只有4份材料含有240bp片段的等位基因,仅占全部材料的3.42%。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基因等位变异片段分布频率各不相同。说明PPO基因在小麦杂交后代材料中基因型的表现存在着随机性,与亲本的基因型状况关系极大,并且在后代材料中出现了亲本都没有的240bp等位基因变异片段的材料。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PPO基因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也有助于PPO基因型的多态性研究,并为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在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